王穎帶隊統計完中院廂房,就趕到了正房。


    這正房很氣派,高大且具威嚴,雕梁畫棟,來之前王穎調查過,這是一戶三進的官員住房,五品以上,後來轉到了一位旗人手裏。


    民國之後那旗人失了鐵杆莊稼,慢慢沒落,院子裏房子慢慢賣了。


    來到正房一間加耳房的那戶人家門口,一位老成的中年,帶著兩小孩站著。


    “易師傅,這家就三口人呐?”


    易中海迴複,“是的,這位是何師傅,是位廚師,家裏就這三口人”。


    王穎點頭,“何師傅,你好,您家庭情況能說一下嗎?”


    “沒問題,”何師傅閃了閃眼袋,“我叫何大清,今年34,1915年生人,是位廚師。”


    “家裏是北京城老人了,家裏三代都做廚師,自1930年就去做學徒了”。


    “我爺爺是清朝禦廚,我父親是位爺爺幫廚,清政府垮台就出來了,在譚家菜館扛活。”


    “1914年,我爺爺病逝,那年我爹22歲。”


    “1918年,我奶奶去世”


    “1930年,我15歲,在家跟我爹學廚,因為譚家菜館不招那麽多人了,我就去了泰豐樓拜師學廚”。


    “那年我母親病重,家裏錢花光了,也沒治好,就在泰豐樓簽了30年的契約,做長期工”。


    “1932年,我爹娘迴郊區,看望外家,正好遇到日本兵征夫打仗,再也沒迴來,還是我舅舅通知我去安葬的爹娘”。


    “1934年,我出師了,取了我師傅的女兒,算是結了婚”。


    “1935年我家老大”,何大清一把拉過一個虎頭虎腦的少年,“就這個傻柱子,大名何雨柱這,今年14”。


    何雨柱一臉不爽的掙開,“我叫何雨柱,不叫傻柱,再叫跟你急了”。


    何大清一臉不屑,“德行,看把你能的”。


    “王同誌,這位是我家姑娘,叫何雨水”,何大清抱起何雨水,捏了一下他的小臉。


    何雨水笑嘻嘻的親了一口何大清。


    “我家雨水今年4歲了,1945年夏天出生,雨水叫王阿姨”。


    雨水糯糯的叫道,“王阿姨好。”


    “小雨水,你也好啊”,王穎很開心,她很喜歡這個有禮貌的,粉嫩粉嫩的小姑娘,“阿姨沒帶禮物,下次給你帶個禮物好吧”。


    “好的,謝謝阿姨”,雨水伸過頭,“嗯嘛”,親了一口王穎。


    院子裏看到的,都開心的笑了起來,誇雨水有禮貌。


    何大清繼續說道,“雨水的母親在生雨水的時候難產,那時候正好趕上日本投降,禿黨軍隊進城,街上戒嚴,不能出去找醫生和產婆”。


    何大清一臉悲傷,“她母親也就那時候沒救迴來,還是院子裏鄰居幫忙喂奶養大的”。


    王穎感同身受,“都不容易,也難為你這又當爹又當媽的”。


    “唉,習慣了,平時我出去做飯都是鄰居幫忙帶的”。


    “慢慢長大了,我家傻柱也能幫著帶了”。


    王穎笑了笑,“好,有什麽困難去管委會找我,能幫的盡量幫”。


    “對了,你跟泰豐樓簽的是長約是吧,估計政策很快就下來了,你這長約算長工吧,不太合法,到時候肯定會廢去,到時候你就是自由身了”。


    “太感謝了,我這手藝就算自己開館子,生意都能很好,沒法,進泰豐樓做學徒要簽長約,當時家裏急需要錢,隻能認了,能換自由身挺好”。


    “嗯,新社會了,都是平等的,我們紅黨政策不允許剝削”。


    王穎很平靜的解釋,“你這30年長約跟賣身契一樣,我們政策是禁止的”。


    “我先去下一家了,小雨水再見”。


    “王阿姨再見”。


    一行人又轉到何家隔壁,這家正房兩間。


    “王同誌,你們好,我姓袁,叫袁東來,今年65了,是個木匠”,一個滿臉滄桑的老人站了出來。


    “我家人多,我有四兒三女,”老袁一臉得意。


    指著旁邊漢子說,“這是我家老大袁建聲今年37歲,讀了5年小學堂,在婁記機械廠上班,最開始跟我學的木匠,活兒不穩定,城裏又不太平,那時候孩子多,婁記機械廠工資高,能幫忙養活一家人”。


    “這是他媳婦李翠芬,36歲,在家照顧我這老頭和孩子,挺孝順”


    “我老伴兒前幾個月去世了,本來身體不太好,正好趕上戰亂,外麵禿黨軍隊白天練兵紛紛,晚上宵禁,糧價一直再漲,金圓券越來越不值錢,禿黨還限量,不許多買糧食,家裏多餘糧食都搶走了,餓死的”。


    “家裏現在就還有老大的六個孩子,大孫子袁久林19歲,剛畢業,前幾天偷偷跑去參軍了,大孫女袁久菊16,還在上學,二孫子袁久強,15歲,三孫子袁久明13歲,四孫子袁久亭11歲,小孫女袁久蘭8歲,都還在上學”。


    “我家二兒子袁強聲,35歲,初中畢業,讀了7年書,在外邊做賬房,取了媳婦分出去了”


    “大女兒袁梅聲,34歲嫁人了,讀了7年女校,就嫁的不遠,嫁的也是婁記機械廠的工人”


    “二女兒袁慧聲31歲,嫁給了她初中同學,兩人都在不遠處的強盛鐵廠上班”


    “二兒子袁振聲29歲,讀完了高中,在婁記機械廠做工人,取了媳婦分出去住了,家裏住不下”


    “三兒子袁德聲27歲,18歲那年不知道跑哪去了,好像是1940年吧,聽說跟著老師同學去西邊了,三女兒袁清聲26歲,跟她三哥一起跑的,兩人都是讀完了誌強中學,唉,都不省心,”


    “四兒子袁智聲,今年24歲,看的嚴他沒跑了,45年結婚搬了出去,兩口子在誌強中學當老師”。


    “這房子最開始是租的,後來慢慢買了下來,算祖業了,傳給老大的,其他幾個兒子房子還是租的,挺難為人呐”。


    王穎聽著老人拉家常式的說話,麵帶微笑的沒吱聲,誌強中學那是我黨在京城隱蔽戰線,在京城發展人才,動員宣傳的據點之一,估計三兒子和三女兒都跑陝北了。


    王穎也是從誌強中學去陝北參軍的,比袁德聲還大兩歲,估計是學弟了。


    這老頭也是了不得,一個做木匠的手工業者,養活了一大家子,孩子最少都上過小學。


    王穎忍不住誇讚,“您真是能人啊,在這戰亂年代,讓孩子們都讀了書”。


    袁老頭驕傲的挺起脊梁,“嘿,我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年輕的時候當學徒,學的慢,師父拿鞭子抽,後來學成出師了,走街串巷找活兒做,慢慢學了點字”。


    “慢慢的就能看懂師父傳的《營造法式》,活兒越做越精,名聲也就傳出去了,不識字哪能憑本事養活這些孩子啊”。


    “要不是戰亂,世道不太平,家裏掙不來錢,隻能讓他們幫忙養家”。


    “老大老二大姑娘,我也想讓他們繼續學,這家裏沒錢,也沒辦法啊”。


    “這有文化學啥都快,這不家裏幾個在工廠的孩子,技術都不錯,工資老高了”。


    “至於送姑娘上學,這都是心頭肉,哪能讓他們當睜眼瞎,讀書了嫁人管家也不差啊”。


    “哈哈,我袁老頭,這一輩子最得意的就是把這群孩子拉扯成人了”。


    袁老頭的聲音落下,王穎帶來的人紛紛鼓掌,院子裏住戶雖然不知道啥意思,但也知道這是誇獎的氛圍,跟著鼓掌。


    院子裏鄰居有的嗤之以鼻,有的高度認同,有的還在琢磨。


    袁老頭一家子的情況在這公眾場合說開,對大家影響很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前傳,軋鋼廠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嚐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嚐道並收藏四合院前傳,軋鋼廠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