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小事,侯爺又何必非本將不可?”
與上次送禮不同,尤惟明言語雖不乏恭敬,態度卻極為強硬,緊跟著說道:“鄯州三軍,不止本將一人。”
中軍不讓新兵入營,左、右兩軍就能夠讓嗎?
江景辰沒有那麽天真,當即轉言道:“自古文武相輕,本侯想不明白,是什麽原因致使你與本侯不對付?”
尤惟明眸中異色一閃而過,猶豫片刻,緩緩開口道:“你可曾上過戰場?”
不等江景辰迴答,尤惟明自顧自繼續說道:“你不曾體會過戰場兇險,不曾與敵寇搏命廝殺,不曾親眼見同胞死於亂刃之下。”
好像說了什麽,又好像什麽都沒說。
江景辰不由默然。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這句話出自《宋史·嶽飛傳》。
試問,真正不惜死的武臣能有幾人?
江景辰想的明白,卻是心口不一,當即出言嗬斥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你身為歸德將軍,何懼一戰?”
隴右邊軍之勇猛,天下無人不知,無不讚歎。
身為鄯州中軍主將,尤惟明當然不是懼戰之人,當即直言道:“侯爺京中為官,有所不知,西域不比北境。”
吐蕃早已成為大周附屬國,其境內遊牧民族雖多,但卻沒有部落膽敢越境生亂。
或者說,早在吐蕃稱臣之後,西域就已經屬於大周國土。
這便是許多官員反對聖上興兵的原因之一。
京城文武百官,京外地方文臣武將,沒有幾個人能夠理解聖上為何要大動幹戈。
江景辰知道。
他知道哪怕換了一個時空,曆史的發展也依舊相似。
吐蕃國賊心不死,有朝一日必定還會攻打大周。
且不說當今聖上比不了太宗皇帝,即便能夠相提並論,朝廷也沒有那麽多名臣名將可用。
如今的吐蕃國力尚未達到巔峰,在被動挨打與主動進攻之間,自然是要選擇後者。
附屬國也是國,該打就得打。
不打仗,世道怎麽會亂?
世道若是不亂,那還怎麽謀奪天下?
思緒瞬間,江景辰不等尤惟明開口迴答,繼續嗬斥道:“似你這般武將,比之兵士不如,本侯實不屑與你為伍。”
話鋒忽然一轉,接著道:“念你之前送本侯一禮,本侯話與你知,聖上早有聖諭示下,聖言:軍中若有反戰者,皆可貶其為民。”
尤惟明瞳孔猛地一縮,臉上盡顯慌亂之色,稍作思索,拱手道:“侯爺誤會,我並非反戰。”
他不能確定江景辰身負聖諭,同樣也不能確定江景辰沒有。
這種情況之下,最好的選擇就是將禍水東引。
心中有了抉擇之後,尤惟明直言道:“新兵不入三軍大營,實乃上峰之意。”
江景辰喝問道:“哪個上峰?”
尤惟明陷入猶豫當中。
江景辰見狀,繼續扯起虎皮,以聖諭相逼。
尤惟明無奈之下才說出一個名字:“譚鼎岩,譚大人。”
江景辰瞬間了然。
這位譚大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頂頭上司,兵部尚書譚鼎岩。
六部隸屬尚書省,沈廷知乃尚書令,不用想也知道這裏麵的貓膩。
盡管如此,江景辰依舊詢問道:“此話當真?”
尤惟明迴答道:“飛鴿傳信,千真萬確。”
江景辰追問:“可是譚大人親筆所書?如今何在?”
尤惟明迴答道:“確是譚大人親筆,當時便已經燒毀。”
閱後即焚。
很好,沒毛病。
事件似乎又迴到了遠處,江景辰稍作思考,沉聲道:“本侯聖諭在身,命你接新兵入營,聽令否?”
尤惟明順勢詢問道:“侯爺可有詔令在身?”
江景辰不動聲色迴答道:“本侯奉聖上口諭。”
尤惟明神情略顯微妙。
假傳聖諭乃是重罪,他相信沒有人敢假傳聖上口諭。
但,萬一,江景辰真就假傳了呢?
聖上的目的就是重塑新軍,隻要目的能夠達成,哪怕是假的聖諭也能變成真的。
沒有正式詔令,僅僅隻是口諭,以聖上對江景辰的恩寵,很難說不會默許。
尤惟明隻不過是歸德將軍,無詔不可擅離職守,不可能親自入京驗證。
即便可以飛鴿傳書,一來一迴也需不短時間。
期間,倘若讓新兵進入中軍大營,無疑是等同於主動踏入旋渦當中,後續無論如何都對己無益。
聽令?
還是不聽令?
尤惟明沒有猶豫太久,恭聲道:“本將不敢違背聖諭,一萬新兵入營事關重大,非本將能夠做主,還需勞動侯爺大駕,往閔大人府上走一遭。”
江景辰冷笑道:“你倒是好算計。”
尤惟明一本正經道:“侯爺調兵部任侍郎一職,本就是分內之事,本將厚顏,有勞侯爺大駕。”
江景辰眸光幽幽,淡淡道:“本侯身為兵部侍郎,卻是命令不了你這位歸德將軍。”
尤惟明嘴角微微揚起,滿臉和善,含笑道:“若侯爺有詔令公文在身,本將自當依令行事。”
也就是背後有一座大靠山,否則就是給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與當朝第一寵臣對著幹。
江景辰很無奈。
寵臣與權臣之間,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在京城裏,他能夠橫著走,到了京城之外,那就得看地方官員識相不識相。
尤惟明不識相,無論官職還是實權又都比不過,尚未開局便已輸了一半。
江景辰不由在心中暗自感歎:還是文官好糊弄啊!
不是說文官笨,而是指文官知道權衡利弊,懂得審視適度,講究明哲保身。
武將也不是不懂,隻不過關乎興兵之事,因此變得有些一根筋。
再加上有沈廷知在背後站著,以家國天下、百姓安樂等諸多大義為核心,一頓忽悠之下,輕易就能把憨直的武將拉到同一陣營。
無功而返。
從尤惟明處離開後,江景辰沒有去找其餘兩軍主將,先是迴到官邸,將事情經過說與莊延昌聽,詢問其意見。
莊延昌冥思良久,搖頭道:“中軍如此,左、右兩軍亦然,軍需處更是難上加難,此事貌似無解。”
隴右道節度使不發話,三軍主將不點頭,新兵就入不了營,軍需處不發軍餉,新兵便無米可食。
青玉想了想,接口道:“除非將集合新兵的時間延長。”
招募新兵滿一萬人,而後定下集合時間、地點,輕易不會變更。
如果將集合時間拉長,新兵自然待在家中,如此便能解決軍餉之憂。
但,同樣會產生新的問題。
莊延昌看向江景辰,開口道:“聖上下旨,命你在期限內完成招募,時間一旦延長,定會有人抓住機會,當朝上奏參你一本,你作何解?”
與上次送禮不同,尤惟明言語雖不乏恭敬,態度卻極為強硬,緊跟著說道:“鄯州三軍,不止本將一人。”
中軍不讓新兵入營,左、右兩軍就能夠讓嗎?
江景辰沒有那麽天真,當即轉言道:“自古文武相輕,本侯想不明白,是什麽原因致使你與本侯不對付?”
尤惟明眸中異色一閃而過,猶豫片刻,緩緩開口道:“你可曾上過戰場?”
不等江景辰迴答,尤惟明自顧自繼續說道:“你不曾體會過戰場兇險,不曾與敵寇搏命廝殺,不曾親眼見同胞死於亂刃之下。”
好像說了什麽,又好像什麽都沒說。
江景辰不由默然。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這句話出自《宋史·嶽飛傳》。
試問,真正不惜死的武臣能有幾人?
江景辰想的明白,卻是心口不一,當即出言嗬斥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你身為歸德將軍,何懼一戰?”
隴右邊軍之勇猛,天下無人不知,無不讚歎。
身為鄯州中軍主將,尤惟明當然不是懼戰之人,當即直言道:“侯爺京中為官,有所不知,西域不比北境。”
吐蕃早已成為大周附屬國,其境內遊牧民族雖多,但卻沒有部落膽敢越境生亂。
或者說,早在吐蕃稱臣之後,西域就已經屬於大周國土。
這便是許多官員反對聖上興兵的原因之一。
京城文武百官,京外地方文臣武將,沒有幾個人能夠理解聖上為何要大動幹戈。
江景辰知道。
他知道哪怕換了一個時空,曆史的發展也依舊相似。
吐蕃國賊心不死,有朝一日必定還會攻打大周。
且不說當今聖上比不了太宗皇帝,即便能夠相提並論,朝廷也沒有那麽多名臣名將可用。
如今的吐蕃國力尚未達到巔峰,在被動挨打與主動進攻之間,自然是要選擇後者。
附屬國也是國,該打就得打。
不打仗,世道怎麽會亂?
世道若是不亂,那還怎麽謀奪天下?
思緒瞬間,江景辰不等尤惟明開口迴答,繼續嗬斥道:“似你這般武將,比之兵士不如,本侯實不屑與你為伍。”
話鋒忽然一轉,接著道:“念你之前送本侯一禮,本侯話與你知,聖上早有聖諭示下,聖言:軍中若有反戰者,皆可貶其為民。”
尤惟明瞳孔猛地一縮,臉上盡顯慌亂之色,稍作思索,拱手道:“侯爺誤會,我並非反戰。”
他不能確定江景辰身負聖諭,同樣也不能確定江景辰沒有。
這種情況之下,最好的選擇就是將禍水東引。
心中有了抉擇之後,尤惟明直言道:“新兵不入三軍大營,實乃上峰之意。”
江景辰喝問道:“哪個上峰?”
尤惟明陷入猶豫當中。
江景辰見狀,繼續扯起虎皮,以聖諭相逼。
尤惟明無奈之下才說出一個名字:“譚鼎岩,譚大人。”
江景辰瞬間了然。
這位譚大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頂頭上司,兵部尚書譚鼎岩。
六部隸屬尚書省,沈廷知乃尚書令,不用想也知道這裏麵的貓膩。
盡管如此,江景辰依舊詢問道:“此話當真?”
尤惟明迴答道:“飛鴿傳信,千真萬確。”
江景辰追問:“可是譚大人親筆所書?如今何在?”
尤惟明迴答道:“確是譚大人親筆,當時便已經燒毀。”
閱後即焚。
很好,沒毛病。
事件似乎又迴到了遠處,江景辰稍作思考,沉聲道:“本侯聖諭在身,命你接新兵入營,聽令否?”
尤惟明順勢詢問道:“侯爺可有詔令在身?”
江景辰不動聲色迴答道:“本侯奉聖上口諭。”
尤惟明神情略顯微妙。
假傳聖諭乃是重罪,他相信沒有人敢假傳聖上口諭。
但,萬一,江景辰真就假傳了呢?
聖上的目的就是重塑新軍,隻要目的能夠達成,哪怕是假的聖諭也能變成真的。
沒有正式詔令,僅僅隻是口諭,以聖上對江景辰的恩寵,很難說不會默許。
尤惟明隻不過是歸德將軍,無詔不可擅離職守,不可能親自入京驗證。
即便可以飛鴿傳書,一來一迴也需不短時間。
期間,倘若讓新兵進入中軍大營,無疑是等同於主動踏入旋渦當中,後續無論如何都對己無益。
聽令?
還是不聽令?
尤惟明沒有猶豫太久,恭聲道:“本將不敢違背聖諭,一萬新兵入營事關重大,非本將能夠做主,還需勞動侯爺大駕,往閔大人府上走一遭。”
江景辰冷笑道:“你倒是好算計。”
尤惟明一本正經道:“侯爺調兵部任侍郎一職,本就是分內之事,本將厚顏,有勞侯爺大駕。”
江景辰眸光幽幽,淡淡道:“本侯身為兵部侍郎,卻是命令不了你這位歸德將軍。”
尤惟明嘴角微微揚起,滿臉和善,含笑道:“若侯爺有詔令公文在身,本將自當依令行事。”
也就是背後有一座大靠山,否則就是給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與當朝第一寵臣對著幹。
江景辰很無奈。
寵臣與權臣之間,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在京城裏,他能夠橫著走,到了京城之外,那就得看地方官員識相不識相。
尤惟明不識相,無論官職還是實權又都比不過,尚未開局便已輸了一半。
江景辰不由在心中暗自感歎:還是文官好糊弄啊!
不是說文官笨,而是指文官知道權衡利弊,懂得審視適度,講究明哲保身。
武將也不是不懂,隻不過關乎興兵之事,因此變得有些一根筋。
再加上有沈廷知在背後站著,以家國天下、百姓安樂等諸多大義為核心,一頓忽悠之下,輕易就能把憨直的武將拉到同一陣營。
無功而返。
從尤惟明處離開後,江景辰沒有去找其餘兩軍主將,先是迴到官邸,將事情經過說與莊延昌聽,詢問其意見。
莊延昌冥思良久,搖頭道:“中軍如此,左、右兩軍亦然,軍需處更是難上加難,此事貌似無解。”
隴右道節度使不發話,三軍主將不點頭,新兵就入不了營,軍需處不發軍餉,新兵便無米可食。
青玉想了想,接口道:“除非將集合新兵的時間延長。”
招募新兵滿一萬人,而後定下集合時間、地點,輕易不會變更。
如果將集合時間拉長,新兵自然待在家中,如此便能解決軍餉之憂。
但,同樣會產生新的問題。
莊延昌看向江景辰,開口道:“聖上下旨,命你在期限內完成招募,時間一旦延長,定會有人抓住機會,當朝上奏參你一本,你作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