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
江景辰一路打著哈欠邁進太極殿,規規矩矩站到潘彌業身後,靜靜等待著聖駕臨朝。
時至年末,百官多是為即將到來的上元節之事商議。
所謂:“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中元節則是七月十五,下元節則是十月十五。
其中,上元節是大周全年百姓唯一能夠通宵玩樂的節日,因此京布防乃是重中之重,諸多事務都需提前安排。
江景辰聽得昏昏欲睡,隻盼著能早些結束朝會。
忽然,一聲驚雷平地起。
“微臣孫懷瑜,彈劾刑部侍郎江景辰失職之罪。”
孫懷瑜傲然而立,眼中略帶幾分戾氣。
江景辰瞬間來了精神,先是看了眼禦史大夫孫敬遠,隨後又將視線轉向孫懷瑜。
聖上高坐龍椅,俯視著一眾官員,最終將視線定格在江景辰身上。
“江愛卿,可有話要說?”
有?
還是沒有?
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江景辰來不及多想,當即迴應道:“聖上明鑒,微臣冤枉。”
他不知道孫懷瑜突然抽了哪門子的風,隻知道無論禦史說了什麽,開口第一句先喊冤總是沒錯。
孫懷瑜沉聲道:“江景辰,聖駕當前,豈容你抵賴?本官問你,先前韓紹睿一案可是由你負責?”
這件案子後由禦史台翻案,聖上下詔定罪,早已結束,這時候還提他作甚?
江景辰疑惑之餘,正欲開口。
孫懷瑜緊跟著說道:“太極殿上,聖駕當前,本官勸你想清楚了再迴答。”
江景辰頓時氣笑,冷哼道:“太極殿上,聖駕當前,孫禦史,你若是想要審問本官,也需得聖上首肯,否則便是大不敬之罪,你該當何罪?”
孫懷瑜臉上微變,連忙正身行了一禮,說道:“聖上,微臣並非大不敬,而是要彈劾江景辰,方才也隻是在與其對質。”
江景辰順勢說道:“孫禦史,你剛才的語氣可不是在對質,分明就是將本官當做犯人來審問。”
孫敬遠暗中使了個眼神。
有禦史立刻出言道:“本官並不覺得孫禦史方才語氣有何不對,江侍郎想必是聽差了。”
另有禦史接口道:“本官方才見江侍郎昏昏欲睡,想來是近日操勞公務,精神欠佳,以至於一時恍惚,有所誤會也是情有可原。”
刑部侍郎再忙又能有多忙?
上有聖上、政事堂眾相、三省上官、六部尚書,哪一個不比侍郎要忙的多?
文武百官紛紛側目,有位年逾四十的官員出聲道:“江侍郎如此年輕,這精神頭怎連本官都不如?”
另有須發半白的官員接口道:“本官聽聞江侍郎日日前往百樂門尋歡作樂,如今看來,想必是被酒色掏空了身子。”
話頭一起,文武百官紛紛開口:
“雖說本朝不禁官員狎妓,但江侍郎尚未及冠,為了身子也該節製些,不應太過放縱。”
“是啊,畢竟還年輕,若是過早掏空了身子,往後傳宗接代都是個問題,這要是斷了香火,死後哪有臉麵見列祖列宗。”
“江侍郎切勿因私廢公,少辦事倒還好,若是辦錯了事,牽連的可是無辜百姓。”
“肩負重任,當以身作則,江侍郎應當嚴於律己,勿要肆意放縱。”
“若是力有不逮,江侍郎可遞了條子告假休養,待養好了身子再行述職。”
這邊話才剛落下,那邊話頭又起。
句句話中帶刺,絲毫不留情麵。
江景辰明明什麽事都沒做,卻好像是捅了馬蜂窩一般,嗡嗡之聲不絕於耳,一針刺完又是一針。
聖上高坐龍椅,神情淡淡,未置一詞。
此刻,江景辰算是切身體會到了何謂排擠,何謂針對,何謂落井下石,何謂冷眼旁觀。
百樂門是他的產業,這事兒朝堂百官少有不知者。
當然,百樂門是個能生金蛋的母雞,這一點毋庸置疑。
眼下眾官員拿這件事情來做筏子,其用心不可謂不險惡。
朝廷之上,說話稍大聲些,都有可能被有心人按上大不敬的罪名。
一時之間,江景辰成為眾矢之的,深深吸氣,強壓下心中情緒,開口道:“諸位大人與其關心本官的身體,倒不如多想想國家大事,如此才能不負聖恩。”
能在如此處境之下依舊淡定從容,心性倒是不錯。
百官逐漸安靜下來,不少人眼中露出幾分讚賞。
眾位相爺依舊不動如山,目不斜視,看都不曾多看一眼。
孫懷瑜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繼續彈劾道:“因韓紹睿一案之故,致使代州學子何展康遭人暗害而死,此事皆由江景辰失職而起,微臣懇求聖裁。”
衙門審案講究證據,但禦史彈劾則不需要。
且不說這兩件事情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單從麵上結果來說,韓紹睿一案的確是刑部錯判。
刑部是一整個衙門,刑部侍郎則是一個人。
孫懷瑜隻彈劾侍郎江景辰一人,對尚書潘彌業、郎中楊士鈺之事隻字不提。
此乃涉及整個衙門之事,正常情況下,彈劾官員應是由上至下,從大到小才對。
對此,禦史台的禦史們有些疑惑。
經曆方才之事,文武百官許是說的累了,此刻隻靜靜聽著,沒人再開口說些什麽。
江景辰當即出言道:“啟稟聖上,孫禦史口口聲聲稱微臣失職,又說何展康之死乃因微臣之故,此話實在大謬。”
孫懷瑜滿眼不屑,立刻接口道:“若韓紹睿一早便洗清嫌疑,之後便不會發生萬民請願之事,何展康也不會因此丟了性命,你敢說此事與你無關?”
好家夥,這是要硬扯了是吧?
江景辰氣急,冷哼道:“禦史彈劾雖無需舉證,可也不能紅口白牙冤枉好人。韓紹睿一案乃是刑部郎中楊士鈺主審,他也因此受了懲罰,孫禦史如今又將舊案重提,是對聖上不滿?還是對中書出詔不滿?”
聖上下諭,中書出詔。
該放的放,該罰的罰,案子就此了結。
孫懷瑜發了瘋,非要掰扯舊案,江景辰懶得與其糾纏,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將聖上和政事堂搬出來。
聞言,孫懷瑜臉色驟變,正欲反駁。
另有禦史得了孫敬遠示意,接口道:“江侍郎也曾擔任過察院監察禦史,當知分察百官,巡按州縣乃是職責所在。
孫禦史彈劾你失職之罪,你好生辯駁也就是了,何故要將事情攀扯到聖上與中書?難不成,江侍郎是覺得聖上有錯?還是意指中書省不該出詔?”
薑是老的辣,酒是陳的香。
“老禦史”經驗豐富,說起話來就是比“新禦史”要厲害,每一個疑問都是一個圈套。
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
孫懷瑜乃是禦史大夫孫敬遠的嫡子,身後有著禦史台做後盾。
禦史台都是些什麽人?個個都是靠嘴皮子吃飯。
江景辰自問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本事,也無法否認刑部錯判案件的“事實”,無奈之下,隻能忍下一口惡氣,正身行了一禮,說道:“微臣問心無愧,望聖上明鑒。”
孫懷瑜亦是行了一禮,高唿道:“微臣彈劾刑部侍郎江景辰失職之罪,懇請聖裁。”
江景辰一路打著哈欠邁進太極殿,規規矩矩站到潘彌業身後,靜靜等待著聖駕臨朝。
時至年末,百官多是為即將到來的上元節之事商議。
所謂:“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中元節則是七月十五,下元節則是十月十五。
其中,上元節是大周全年百姓唯一能夠通宵玩樂的節日,因此京布防乃是重中之重,諸多事務都需提前安排。
江景辰聽得昏昏欲睡,隻盼著能早些結束朝會。
忽然,一聲驚雷平地起。
“微臣孫懷瑜,彈劾刑部侍郎江景辰失職之罪。”
孫懷瑜傲然而立,眼中略帶幾分戾氣。
江景辰瞬間來了精神,先是看了眼禦史大夫孫敬遠,隨後又將視線轉向孫懷瑜。
聖上高坐龍椅,俯視著一眾官員,最終將視線定格在江景辰身上。
“江愛卿,可有話要說?”
有?
還是沒有?
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江景辰來不及多想,當即迴應道:“聖上明鑒,微臣冤枉。”
他不知道孫懷瑜突然抽了哪門子的風,隻知道無論禦史說了什麽,開口第一句先喊冤總是沒錯。
孫懷瑜沉聲道:“江景辰,聖駕當前,豈容你抵賴?本官問你,先前韓紹睿一案可是由你負責?”
這件案子後由禦史台翻案,聖上下詔定罪,早已結束,這時候還提他作甚?
江景辰疑惑之餘,正欲開口。
孫懷瑜緊跟著說道:“太極殿上,聖駕當前,本官勸你想清楚了再迴答。”
江景辰頓時氣笑,冷哼道:“太極殿上,聖駕當前,孫禦史,你若是想要審問本官,也需得聖上首肯,否則便是大不敬之罪,你該當何罪?”
孫懷瑜臉上微變,連忙正身行了一禮,說道:“聖上,微臣並非大不敬,而是要彈劾江景辰,方才也隻是在與其對質。”
江景辰順勢說道:“孫禦史,你剛才的語氣可不是在對質,分明就是將本官當做犯人來審問。”
孫敬遠暗中使了個眼神。
有禦史立刻出言道:“本官並不覺得孫禦史方才語氣有何不對,江侍郎想必是聽差了。”
另有禦史接口道:“本官方才見江侍郎昏昏欲睡,想來是近日操勞公務,精神欠佳,以至於一時恍惚,有所誤會也是情有可原。”
刑部侍郎再忙又能有多忙?
上有聖上、政事堂眾相、三省上官、六部尚書,哪一個不比侍郎要忙的多?
文武百官紛紛側目,有位年逾四十的官員出聲道:“江侍郎如此年輕,這精神頭怎連本官都不如?”
另有須發半白的官員接口道:“本官聽聞江侍郎日日前往百樂門尋歡作樂,如今看來,想必是被酒色掏空了身子。”
話頭一起,文武百官紛紛開口:
“雖說本朝不禁官員狎妓,但江侍郎尚未及冠,為了身子也該節製些,不應太過放縱。”
“是啊,畢竟還年輕,若是過早掏空了身子,往後傳宗接代都是個問題,這要是斷了香火,死後哪有臉麵見列祖列宗。”
“江侍郎切勿因私廢公,少辦事倒還好,若是辦錯了事,牽連的可是無辜百姓。”
“肩負重任,當以身作則,江侍郎應當嚴於律己,勿要肆意放縱。”
“若是力有不逮,江侍郎可遞了條子告假休養,待養好了身子再行述職。”
這邊話才剛落下,那邊話頭又起。
句句話中帶刺,絲毫不留情麵。
江景辰明明什麽事都沒做,卻好像是捅了馬蜂窩一般,嗡嗡之聲不絕於耳,一針刺完又是一針。
聖上高坐龍椅,神情淡淡,未置一詞。
此刻,江景辰算是切身體會到了何謂排擠,何謂針對,何謂落井下石,何謂冷眼旁觀。
百樂門是他的產業,這事兒朝堂百官少有不知者。
當然,百樂門是個能生金蛋的母雞,這一點毋庸置疑。
眼下眾官員拿這件事情來做筏子,其用心不可謂不險惡。
朝廷之上,說話稍大聲些,都有可能被有心人按上大不敬的罪名。
一時之間,江景辰成為眾矢之的,深深吸氣,強壓下心中情緒,開口道:“諸位大人與其關心本官的身體,倒不如多想想國家大事,如此才能不負聖恩。”
能在如此處境之下依舊淡定從容,心性倒是不錯。
百官逐漸安靜下來,不少人眼中露出幾分讚賞。
眾位相爺依舊不動如山,目不斜視,看都不曾多看一眼。
孫懷瑜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繼續彈劾道:“因韓紹睿一案之故,致使代州學子何展康遭人暗害而死,此事皆由江景辰失職而起,微臣懇求聖裁。”
衙門審案講究證據,但禦史彈劾則不需要。
且不說這兩件事情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單從麵上結果來說,韓紹睿一案的確是刑部錯判。
刑部是一整個衙門,刑部侍郎則是一個人。
孫懷瑜隻彈劾侍郎江景辰一人,對尚書潘彌業、郎中楊士鈺之事隻字不提。
此乃涉及整個衙門之事,正常情況下,彈劾官員應是由上至下,從大到小才對。
對此,禦史台的禦史們有些疑惑。
經曆方才之事,文武百官許是說的累了,此刻隻靜靜聽著,沒人再開口說些什麽。
江景辰當即出言道:“啟稟聖上,孫禦史口口聲聲稱微臣失職,又說何展康之死乃因微臣之故,此話實在大謬。”
孫懷瑜滿眼不屑,立刻接口道:“若韓紹睿一早便洗清嫌疑,之後便不會發生萬民請願之事,何展康也不會因此丟了性命,你敢說此事與你無關?”
好家夥,這是要硬扯了是吧?
江景辰氣急,冷哼道:“禦史彈劾雖無需舉證,可也不能紅口白牙冤枉好人。韓紹睿一案乃是刑部郎中楊士鈺主審,他也因此受了懲罰,孫禦史如今又將舊案重提,是對聖上不滿?還是對中書出詔不滿?”
聖上下諭,中書出詔。
該放的放,該罰的罰,案子就此了結。
孫懷瑜發了瘋,非要掰扯舊案,江景辰懶得與其糾纏,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將聖上和政事堂搬出來。
聞言,孫懷瑜臉色驟變,正欲反駁。
另有禦史得了孫敬遠示意,接口道:“江侍郎也曾擔任過察院監察禦史,當知分察百官,巡按州縣乃是職責所在。
孫禦史彈劾你失職之罪,你好生辯駁也就是了,何故要將事情攀扯到聖上與中書?難不成,江侍郎是覺得聖上有錯?還是意指中書省不該出詔?”
薑是老的辣,酒是陳的香。
“老禦史”經驗豐富,說起話來就是比“新禦史”要厲害,每一個疑問都是一個圈套。
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
孫懷瑜乃是禦史大夫孫敬遠的嫡子,身後有著禦史台做後盾。
禦史台都是些什麽人?個個都是靠嘴皮子吃飯。
江景辰自問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本事,也無法否認刑部錯判案件的“事實”,無奈之下,隻能忍下一口惡氣,正身行了一禮,說道:“微臣問心無愧,望聖上明鑒。”
孫懷瑜亦是行了一禮,高唿道:“微臣彈劾刑部侍郎江景辰失職之罪,懇請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