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朝往年治水的手段大致分為三種:其一,修建堤壩抵達洪水侵襲。其二,挖排水渠引水。其三,修建蓄洪池。
寶稚縣惠民河便屬於引水渠,當地的官員也是遵照著先前的做法,隻不過他們忽略了此次淮河水的速度與高度,盲目的選擇了既定的治水方案。
町州之所以被淹,非天災之罪,乃人禍之過。
江景辰抵達町州的第一天便以欽差的名義,召集了當地最出名的十三位鄉紳,長談兩個時辰,共募得三百萬貫錢,米糧三萬石,比往年所募足足多了十倍有餘。
沒有人知道江景辰是如何做到的,十三位鄉紳被人問及是也都顧左右而言他。
町州虞刺史得知後,興高采烈的尋到江景辰落腳之地,激動道:“還是江賢弟有本事,能夠從哪些鐵公雞上拔下毛來。”
若真是鐵公雞,誰也拔不下一根毛來。
三百萬貫對於尋常百姓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可對那些鄉紳來說,隨便一家都能輕而易舉的拿出來。
若非是害怕招來某些官員的惦記,別說是三百萬貫錢,米糧三萬石,就是三千萬貫,三十萬石,十三家鄉紳也能給籌集出來。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個中緣由說起來也簡單,隻是不能夠擺到台麵上來罷了。
江景辰不願在此事上多談,轉言道:“虞大人跑來尋下官,可是州縣內的洪水都泄完了?”
虞刺史迴答道:“倒也沒那麽快,為兄此次前來,是想跟江賢弟商量個事。”
江景辰自顧自坐下,既不開口說話,也不讓人上茶,就這幹坐著。
虞刺史笑容不減,繼續開口道:“町州這次災禍,讓為兄意識到了治水的重要性,因此為兄想要上折請朝廷撥款,開鑿一條十九裏長的運河,將泛濫的淮水分流到青水河,這樣一來就能夠避免町州往後的洪水之禍。”
十九裏,換算下大概是在九千多、不到一萬米。
若是步行,距離也算不上太遠。
可是要修的是運河,這十九裏的概念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江景辰眉間微蹙,開口道:“虞大人確定要開鑿運河?不是水渠?”
虞刺史點頭道:“就是運河,不是水渠。”
不是什麽折子都能夠遞呈聖上龍案之上,像是這類折子最先送去的地方就是水部司。
身為水部郎中,江景辰有權利批或是予以駁迴,這是分內職責,修運河也不是什麽壞事,隻不過......
“虞大人,有這樣的想法不止一兩年了吧,為什麽此刻才提出來?早幾年若是鑿了這條運河,町州也不會有今日之災。”
“賢弟有所不知,不是沒上過折子,而是上了兩次,兩次均被駁了迴來......”
虞刺史長歎一聲,緊跟著說道:“咱們兄弟之間,有話我也不瞞你,賢弟可知淮河兩岸為何年年遭災?”
江景辰淡淡開口道:“難道不是因為官員不作為嗎?”
虞刺史迴應道:“不是不作為,而是沒法有作為,這事兒說來話長......”
江淮漕米是朝廷重要賦稅來源之一,因此在立朝時高祖皇帝為了能夠更好的運輸東南各地的物資,曾三次下令重修江淮運河。
在其之後繼位帝王,不知出於什麽樣的心理,在位期間,無論江淮運河如何,必要下令修上三。
包括當今聖上登基之後的第三年,便下令重修了一次江淮運河。
這也使得無論是京官還是外官,形成了一種共識:江淮兩道哪裏都可以出問題,唯獨運河不能夠出問題。
朝廷每年為治撥下的款項,當中有七成都會花在修繕江淮運河之上,哪怕這條運河根本就不需要修繕。
這不是一代如此,而是代代相傳至今,可以說是官場不成文的規矩。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官員再有作為,手裏沒錢,又能如何?
聖上隻知道朝廷每年都在撥款治水,但卻沒有人跟聖上說明白這些錢具體都用在了哪裏。
即便是說了,也不見得有用。
江淮運河於治水不是無益,但因此獲益的隻是極少數州縣。
朝廷撥下來的錢就隻有那麽多,把錢都花在了江淮運河上,那運河之外的州縣能怎麽辦?就隻能年年治水,年年受災。
虞刺史說道最後,紅了眼眶,哽咽道:“淮南道不是沒有能治水之人,隻不過這麽多年下來,經曆的太多,都看透了。”
江景辰聽後久久無語,好半晌才開口道:“難道就沒有人入京,向聖上稟明真實情況嗎?”
虞刺史長歎一聲,迴應道:“未得聖上召見,哪個官員敢擅離職守?非是無人入京,而是入了京也見不到聖上。”
是他們不想麵聖嗎?是他們根本就見不到。
江景辰心中忽然生出“何不食肉糜”之感。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京城以內,與京城以外,完全就是兩個世界。
一邊是容光煥發積極向上,另一邊是精疲力盡垂死掙紮。
頭一次,腦海中浮現出強烈的念頭:做點什麽,必須要做點什麽。
不為名,也不為利,隻為天下受苦的黎民百姓。
能做些什麽,就做些什麽。
可......他不是聖人,做不到無私無畏。
“虞大人,往年禦史巡察州縣,你可曾與他們說過這樣的話?”
“實不相瞞,也曾說過,但未曾說的這般詳細。”
“為何?”
“因為......”
虞刺史猶豫良久,終是沒將心中的話說出口。
江景辰接口道:“因為他們比我年長、比我懂得審時度勢、比我清楚為官之道、比我明白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對嗎?”
禦史不是青天,他們也是人,也有妻兒老小,也會怕丟了前程。
江淮運河是高祖皇帝開創的盛舉,說是被視作大周“龍脈”也不為過。
別說隻是修繕兩三次,就是年年修繕,誰又敢說一聲不對?
虞刺史沒有著急迴答,隻因清楚麵前的少年並非那麽好糊弄,沉吟良久,方才開口道:“在你身上,為兄感受到了其他人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一顆愛民之心。從你這幾日來的所作所為來看,為兄更加確定,隻有你才能解救淮水兩岸百姓常年受災之苦。”
愛民之心?
江景辰自嘲一笑,淡淡看開詢問道:“虞大人,你是不是對我有什麽誤會?”
寶稚縣惠民河便屬於引水渠,當地的官員也是遵照著先前的做法,隻不過他們忽略了此次淮河水的速度與高度,盲目的選擇了既定的治水方案。
町州之所以被淹,非天災之罪,乃人禍之過。
江景辰抵達町州的第一天便以欽差的名義,召集了當地最出名的十三位鄉紳,長談兩個時辰,共募得三百萬貫錢,米糧三萬石,比往年所募足足多了十倍有餘。
沒有人知道江景辰是如何做到的,十三位鄉紳被人問及是也都顧左右而言他。
町州虞刺史得知後,興高采烈的尋到江景辰落腳之地,激動道:“還是江賢弟有本事,能夠從哪些鐵公雞上拔下毛來。”
若真是鐵公雞,誰也拔不下一根毛來。
三百萬貫對於尋常百姓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可對那些鄉紳來說,隨便一家都能輕而易舉的拿出來。
若非是害怕招來某些官員的惦記,別說是三百萬貫錢,米糧三萬石,就是三千萬貫,三十萬石,十三家鄉紳也能給籌集出來。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個中緣由說起來也簡單,隻是不能夠擺到台麵上來罷了。
江景辰不願在此事上多談,轉言道:“虞大人跑來尋下官,可是州縣內的洪水都泄完了?”
虞刺史迴答道:“倒也沒那麽快,為兄此次前來,是想跟江賢弟商量個事。”
江景辰自顧自坐下,既不開口說話,也不讓人上茶,就這幹坐著。
虞刺史笑容不減,繼續開口道:“町州這次災禍,讓為兄意識到了治水的重要性,因此為兄想要上折請朝廷撥款,開鑿一條十九裏長的運河,將泛濫的淮水分流到青水河,這樣一來就能夠避免町州往後的洪水之禍。”
十九裏,換算下大概是在九千多、不到一萬米。
若是步行,距離也算不上太遠。
可是要修的是運河,這十九裏的概念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江景辰眉間微蹙,開口道:“虞大人確定要開鑿運河?不是水渠?”
虞刺史點頭道:“就是運河,不是水渠。”
不是什麽折子都能夠遞呈聖上龍案之上,像是這類折子最先送去的地方就是水部司。
身為水部郎中,江景辰有權利批或是予以駁迴,這是分內職責,修運河也不是什麽壞事,隻不過......
“虞大人,有這樣的想法不止一兩年了吧,為什麽此刻才提出來?早幾年若是鑿了這條運河,町州也不會有今日之災。”
“賢弟有所不知,不是沒上過折子,而是上了兩次,兩次均被駁了迴來......”
虞刺史長歎一聲,緊跟著說道:“咱們兄弟之間,有話我也不瞞你,賢弟可知淮河兩岸為何年年遭災?”
江景辰淡淡開口道:“難道不是因為官員不作為嗎?”
虞刺史迴應道:“不是不作為,而是沒法有作為,這事兒說來話長......”
江淮漕米是朝廷重要賦稅來源之一,因此在立朝時高祖皇帝為了能夠更好的運輸東南各地的物資,曾三次下令重修江淮運河。
在其之後繼位帝王,不知出於什麽樣的心理,在位期間,無論江淮運河如何,必要下令修上三。
包括當今聖上登基之後的第三年,便下令重修了一次江淮運河。
這也使得無論是京官還是外官,形成了一種共識:江淮兩道哪裏都可以出問題,唯獨運河不能夠出問題。
朝廷每年為治撥下的款項,當中有七成都會花在修繕江淮運河之上,哪怕這條運河根本就不需要修繕。
這不是一代如此,而是代代相傳至今,可以說是官場不成文的規矩。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官員再有作為,手裏沒錢,又能如何?
聖上隻知道朝廷每年都在撥款治水,但卻沒有人跟聖上說明白這些錢具體都用在了哪裏。
即便是說了,也不見得有用。
江淮運河於治水不是無益,但因此獲益的隻是極少數州縣。
朝廷撥下來的錢就隻有那麽多,把錢都花在了江淮運河上,那運河之外的州縣能怎麽辦?就隻能年年治水,年年受災。
虞刺史說道最後,紅了眼眶,哽咽道:“淮南道不是沒有能治水之人,隻不過這麽多年下來,經曆的太多,都看透了。”
江景辰聽後久久無語,好半晌才開口道:“難道就沒有人入京,向聖上稟明真實情況嗎?”
虞刺史長歎一聲,迴應道:“未得聖上召見,哪個官員敢擅離職守?非是無人入京,而是入了京也見不到聖上。”
是他們不想麵聖嗎?是他們根本就見不到。
江景辰心中忽然生出“何不食肉糜”之感。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京城以內,與京城以外,完全就是兩個世界。
一邊是容光煥發積極向上,另一邊是精疲力盡垂死掙紮。
頭一次,腦海中浮現出強烈的念頭:做點什麽,必須要做點什麽。
不為名,也不為利,隻為天下受苦的黎民百姓。
能做些什麽,就做些什麽。
可......他不是聖人,做不到無私無畏。
“虞大人,往年禦史巡察州縣,你可曾與他們說過這樣的話?”
“實不相瞞,也曾說過,但未曾說的這般詳細。”
“為何?”
“因為......”
虞刺史猶豫良久,終是沒將心中的話說出口。
江景辰接口道:“因為他們比我年長、比我懂得審時度勢、比我清楚為官之道、比我明白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對嗎?”
禦史不是青天,他們也是人,也有妻兒老小,也會怕丟了前程。
江淮運河是高祖皇帝開創的盛舉,說是被視作大周“龍脈”也不為過。
別說隻是修繕兩三次,就是年年修繕,誰又敢說一聲不對?
虞刺史沒有著急迴答,隻因清楚麵前的少年並非那麽好糊弄,沉吟良久,方才開口道:“在你身上,為兄感受到了其他人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一顆愛民之心。從你這幾日來的所作所為來看,為兄更加確定,隻有你才能解救淮水兩岸百姓常年受災之苦。”
愛民之心?
江景辰自嘲一笑,淡淡看開詢問道:“虞大人,你是不是對我有什麽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