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間,二人步入朝堂,江景辰心有疑惑,卻也不好再開口多問。
隨著百官齊聚,約莫一盞茶之後,滿眼疲憊的帝王坐上龍椅。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隨著內侍官開口,昭告著早朝的開始,百官輪番啟奏。
曆經多次早朝,江景辰別的沒學會,跪坐倒是有些習慣。
聽著百官那些極為拗口的奏詞,仿佛又迴到了上一世的課堂,這對於學渣來說無疑是十分難熬的時光,好在這個過程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
在禦史台禦史彈劾了五位官員,引起三次“大戰”之後,早朝漸漸到了尾聲。
本以為就快要結束時,馬季安忽然出聲道:“微臣彈奏河南道滑州刺史、陝州刺史、許州刺史、汝州刺史、泗州刺史......”
越說越多,一口氣彈奏了八位刺史,十七位縣令。
滿朝百官寂靜無聲,隻有他一人之語在朝堂上迴蕩。
江景辰呆呆的看著正侃侃而談的馬季安,心道:兄弟,你這不是彈劾,你這是在開大啊!
孫敬遠眉間微蹙,不過一瞬間便舒展開,換作一副笑眯眯的模樣,任誰看了都能體會到心情之暢快。
文官麵麵相覷,在聽到相熟的名字時,心中不免一跳。
武官則是一副看好戲的心態,時不時的搖搖頭,流露出惋惜的神情。
馬季安訴盡共計二十五位官員的罪名,而後又遞上一份奏折,上書河南道大小官員五十三項罪名。
也該是那些外放官員倒黴,碰上了聖上心情不佳的時候,在看完奏折之後,聖上勃然大怒,下令道:“召上述官員即刻進京,交禦史台審查,刺史之責由各州別駕暫代,縣令之責由各縣縣丞暫代。”
江景辰心中估算了下,也就十多分鍾的時間,就廢了八位刺史、十七位縣令......媽了個巴子的,這才是禦史該有的樣子啊!
十七位縣令不過是添頭,關鍵是那八位刺史,再加上禦史所奏不實罪加三等,這若是舉錯,可就不僅僅是丟官就足以了事。
百官心中都明白,馬季安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情,也正是因此,所有人都知道,那八位刺史的仕途算是完了。
也是同一時間,所有人、包括江景辰在內,腦海中都浮現出一個疑惑:馬季安是台院侍禦史,怎麽管起巡視州縣的事情來了?那不是該察院監察禦史幹的嗎?
片刻之間,忽然有多道目光轉向禦史台新晉的那位禦史,他們的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想道:若禦史台的禦史都能像這小子一樣懂事,那該有多好啊!
江景辰感受到了目光中的善意,隻覺得來得有些莫名其妙,礙於早朝之上不好多言,隻得微微頷首以示感謝。
官員們暗中對視,皆從彼此的眼神中讀出了一個意思:瞧瞧,多好的孩子啊!
一場早朝結束,馬季安憑借一己之力,將禦史台的威望推升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百官不管情願還是不情願,在和禦史台禦史擦肩時,紛紛點頭示好。
其中也不乏一些行得正、坐得端的官員,他們對馬季安亦是流露出佩服讚揚的神情。
一路出了皇宮,迴到禦史台。
孫敬遠召集眾人,也不開口說話,落座後目光定定的望著衙門外。
江景辰行至馬季安身旁,小聲詢問道:“兄長,知道這是在幹什麽嗎?”
馬季安含笑道:“沒什麽,就是等一道聖旨。”
有什麽話是不能在朝上說,需要下一道聖旨來?江景辰好奇追問,奈何馬季安隻是笑而不答。
就在他站的雙腳酸痛時,宮裏的內侍官捧著一道聖旨進了禦史台。
一大段生澀難懂的詞匯讓江景辰難以理解,唯獨其中一句:“封馬季安為禦史台左禦史中丞”讓他下意識扭頭看向馬季安的大腿,心中尋思著:好像,挺粗啊!
禦史大夫之下有左右禦史中丞,原先的左禦史中丞則是被調往中書省任中書通事,這樣的安排好壞且不去說,明眼人都知道是在為馬季安讓位。
禦史台大小官吏紛紛上前恭賀,馬季安逐一迴禮。
同樣是為聖上辦差,江景辰去了兩次,結果屁都沒得到一個,看到馬季安辦了這麽件大事,敬佩之餘,心中難免會有些許落差。
一番客套之後,趁著空隙,他將馬季安拉到一旁,詢問道:“好兄長,你快給我說說,怎麽做事升官才快?”
馬季安反問道:“為兄當了好些年的侍禦史,大小差事辦了上百件,直至今日才升了官,你還覺得快嗎?”
江景辰頓時啞口無言,想了想,轉問道:“兄長是因為河南道一行,聖上才給升的官?”
馬季安搖頭道:“是,也不是,河南道的差事不過是聖上給的一個由頭,不然憑為兄一個台院侍禦史,如何能夠跑去幹監察禦史的差事?其中緣由你也別多問,為兄隻能告訴你,這事兒沒你想的那麽簡單。”
江景辰忍不住翻了個白眼,開口道:“兄長這話說了等於沒說,誰都知道這事兒沒這麽簡單。也罷,既然兄長不讓多問,那我便不問,隻不過往後若是有什麽事,可不能忘了提點下兄弟。”
馬季安沉默了一會,出聲道:“為兄不過是升任禦史中丞一職,依舊是在孫大人手底下聽差,你可不要本末倒置才好。”
江景辰心中一動,詢問道:“兄長的意思,是讓我去找孫大人?”
馬季安看了眼四周,淡淡開口道:“此地是禦史台,你我皆是禦史,若能得孫大人親自提點,將來必定前途無量。”
馬季安是孫敬遠的人?江景辰被忽然冒出的念頭嚇了一跳,沉默片刻,開口道:“兄長今日之言我記下來,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不如下衙之後由我做東,在百樂門設宴為兄長慶賀,到時咱們兄弟再敘,如何?”
百樂門的客源比起最初少了一大半,但價格卻是一點沒降,現如今坊間說什麽話都有,其中除了閑來無事的百姓之外,便是存心找事的同行。
江景辰將所有的事情放權給到青瑤,起初還能聽到許多關於百樂門的汙言穢語,不過三天時間,所有不好的言論逐漸開始消失。
時至今日,坊間說起百樂門,無不感歎一句:“其樂無窮,是溫柔鄉,也是銷金窟,非是家中富貴之人不可入。”
馬季安迴京之後聽了許多坊間流言,其中自然也包括百樂門,說是慕名已久也不為過,隻不過礙於囊中羞澀,方才不敢入內一觀。
如今得江景辰相邀,自然是不會拒絕,隻不過想到手頭上還要有要事處理,想著最好是能將日期往後延幾日,於是便開口說道:“為兄手頭上還有事未曾辦好,不如擇日再聚吧,到時候為兄定與賢弟把酒言歡。”
江景辰倒也不急於一時,當即迴應道:“兄長且去忙,何時得空便來尋我,到時你我兄弟不醉不歸。”
隨著百官齊聚,約莫一盞茶之後,滿眼疲憊的帝王坐上龍椅。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隨著內侍官開口,昭告著早朝的開始,百官輪番啟奏。
曆經多次早朝,江景辰別的沒學會,跪坐倒是有些習慣。
聽著百官那些極為拗口的奏詞,仿佛又迴到了上一世的課堂,這對於學渣來說無疑是十分難熬的時光,好在這個過程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
在禦史台禦史彈劾了五位官員,引起三次“大戰”之後,早朝漸漸到了尾聲。
本以為就快要結束時,馬季安忽然出聲道:“微臣彈奏河南道滑州刺史、陝州刺史、許州刺史、汝州刺史、泗州刺史......”
越說越多,一口氣彈奏了八位刺史,十七位縣令。
滿朝百官寂靜無聲,隻有他一人之語在朝堂上迴蕩。
江景辰呆呆的看著正侃侃而談的馬季安,心道:兄弟,你這不是彈劾,你這是在開大啊!
孫敬遠眉間微蹙,不過一瞬間便舒展開,換作一副笑眯眯的模樣,任誰看了都能體會到心情之暢快。
文官麵麵相覷,在聽到相熟的名字時,心中不免一跳。
武官則是一副看好戲的心態,時不時的搖搖頭,流露出惋惜的神情。
馬季安訴盡共計二十五位官員的罪名,而後又遞上一份奏折,上書河南道大小官員五十三項罪名。
也該是那些外放官員倒黴,碰上了聖上心情不佳的時候,在看完奏折之後,聖上勃然大怒,下令道:“召上述官員即刻進京,交禦史台審查,刺史之責由各州別駕暫代,縣令之責由各縣縣丞暫代。”
江景辰心中估算了下,也就十多分鍾的時間,就廢了八位刺史、十七位縣令......媽了個巴子的,這才是禦史該有的樣子啊!
十七位縣令不過是添頭,關鍵是那八位刺史,再加上禦史所奏不實罪加三等,這若是舉錯,可就不僅僅是丟官就足以了事。
百官心中都明白,馬季安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情,也正是因此,所有人都知道,那八位刺史的仕途算是完了。
也是同一時間,所有人、包括江景辰在內,腦海中都浮現出一個疑惑:馬季安是台院侍禦史,怎麽管起巡視州縣的事情來了?那不是該察院監察禦史幹的嗎?
片刻之間,忽然有多道目光轉向禦史台新晉的那位禦史,他們的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想道:若禦史台的禦史都能像這小子一樣懂事,那該有多好啊!
江景辰感受到了目光中的善意,隻覺得來得有些莫名其妙,礙於早朝之上不好多言,隻得微微頷首以示感謝。
官員們暗中對視,皆從彼此的眼神中讀出了一個意思:瞧瞧,多好的孩子啊!
一場早朝結束,馬季安憑借一己之力,將禦史台的威望推升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百官不管情願還是不情願,在和禦史台禦史擦肩時,紛紛點頭示好。
其中也不乏一些行得正、坐得端的官員,他們對馬季安亦是流露出佩服讚揚的神情。
一路出了皇宮,迴到禦史台。
孫敬遠召集眾人,也不開口說話,落座後目光定定的望著衙門外。
江景辰行至馬季安身旁,小聲詢問道:“兄長,知道這是在幹什麽嗎?”
馬季安含笑道:“沒什麽,就是等一道聖旨。”
有什麽話是不能在朝上說,需要下一道聖旨來?江景辰好奇追問,奈何馬季安隻是笑而不答。
就在他站的雙腳酸痛時,宮裏的內侍官捧著一道聖旨進了禦史台。
一大段生澀難懂的詞匯讓江景辰難以理解,唯獨其中一句:“封馬季安為禦史台左禦史中丞”讓他下意識扭頭看向馬季安的大腿,心中尋思著:好像,挺粗啊!
禦史大夫之下有左右禦史中丞,原先的左禦史中丞則是被調往中書省任中書通事,這樣的安排好壞且不去說,明眼人都知道是在為馬季安讓位。
禦史台大小官吏紛紛上前恭賀,馬季安逐一迴禮。
同樣是為聖上辦差,江景辰去了兩次,結果屁都沒得到一個,看到馬季安辦了這麽件大事,敬佩之餘,心中難免會有些許落差。
一番客套之後,趁著空隙,他將馬季安拉到一旁,詢問道:“好兄長,你快給我說說,怎麽做事升官才快?”
馬季安反問道:“為兄當了好些年的侍禦史,大小差事辦了上百件,直至今日才升了官,你還覺得快嗎?”
江景辰頓時啞口無言,想了想,轉問道:“兄長是因為河南道一行,聖上才給升的官?”
馬季安搖頭道:“是,也不是,河南道的差事不過是聖上給的一個由頭,不然憑為兄一個台院侍禦史,如何能夠跑去幹監察禦史的差事?其中緣由你也別多問,為兄隻能告訴你,這事兒沒你想的那麽簡單。”
江景辰忍不住翻了個白眼,開口道:“兄長這話說了等於沒說,誰都知道這事兒沒這麽簡單。也罷,既然兄長不讓多問,那我便不問,隻不過往後若是有什麽事,可不能忘了提點下兄弟。”
馬季安沉默了一會,出聲道:“為兄不過是升任禦史中丞一職,依舊是在孫大人手底下聽差,你可不要本末倒置才好。”
江景辰心中一動,詢問道:“兄長的意思,是讓我去找孫大人?”
馬季安看了眼四周,淡淡開口道:“此地是禦史台,你我皆是禦史,若能得孫大人親自提點,將來必定前途無量。”
馬季安是孫敬遠的人?江景辰被忽然冒出的念頭嚇了一跳,沉默片刻,開口道:“兄長今日之言我記下來,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不如下衙之後由我做東,在百樂門設宴為兄長慶賀,到時咱們兄弟再敘,如何?”
百樂門的客源比起最初少了一大半,但價格卻是一點沒降,現如今坊間說什麽話都有,其中除了閑來無事的百姓之外,便是存心找事的同行。
江景辰將所有的事情放權給到青瑤,起初還能聽到許多關於百樂門的汙言穢語,不過三天時間,所有不好的言論逐漸開始消失。
時至今日,坊間說起百樂門,無不感歎一句:“其樂無窮,是溫柔鄉,也是銷金窟,非是家中富貴之人不可入。”
馬季安迴京之後聽了許多坊間流言,其中自然也包括百樂門,說是慕名已久也不為過,隻不過礙於囊中羞澀,方才不敢入內一觀。
如今得江景辰相邀,自然是不會拒絕,隻不過想到手頭上還要有要事處理,想著最好是能將日期往後延幾日,於是便開口說道:“為兄手頭上還有事未曾辦好,不如擇日再聚吧,到時候為兄定與賢弟把酒言歡。”
江景辰倒也不急於一時,當即迴應道:“兄長且去忙,何時得空便來尋我,到時你我兄弟不醉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