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隨著黃色光華亮起,李晴天識海中又響起一聲梵唱。
還來?賊和尚們沒完沒了了?
“施主,可願再聆聽一次世尊曾經講述過的一個故事?”那個宏大的聲音又出現了。不過,這一次換成了講故事。你還別說,花樣還真不少。
“隻管講來便是!”李晴天心說,難道我說不聽你便什麽都不說了?顯然不可能嘛!
“無量壽佛!某年深秋中的某一天,秋風蕭瑟,枯草寒顫,有位旅人正在急急忙忙往家裏趕路。猛然低頭發現腳下散落著很多白色的東西。再定睛仔細一打量,原來都是人骨。為什麽在這裏會有人骨呢?令人毛骨悚然又不可思議。旅人壓下心中的恐懼與疑問繼續前行,路旁突然跳出一頭猛虎,咆哮著朝他迎麵走來。旅人大吃一驚,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人骨都是被這隻猛虎吃掉的、可憐的同路人的骨頭啊!旅人一邊想著一邊慌忙轉身,朝來時的路飛快逃走。但不知怎麽的,旅人迷路了,竟然逃到了一座懸崖峭壁前。懸崖下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後麵是吃人的猛虎窮追不舍。進退兩難之中,旅人爬上了一棵長在懸崖峭壁邊的鬆樹。但猛虎顯然不願放棄近在眼前的獵物,也張開了可怕的虎爪開始往鬆樹上爬。看似旅人就要喪命了,但天無絕人之路。正在萬念俱灰之際,旅人看見眼前的樹枝旁垂下一根藤條。當下根本顧不得多想,連忙順著藤條哧溜了下去。誰曾想屋漏偏逢連夜雨,藤條竟在中間斷了,旅人被懸在空中,上不得亦下不得。上方,一頭猛虎舔著舌頭,虎視眈眈。再向下看,波濤洶湧的大海上,不知什麽時候出現了赤黑青三條海龍張口以待,也要把他吞掉。突然,更上方又傳來吱吱的響聲,旅人抬眼一看,原來藤條根部還有一黑一白兩隻老鼠在不斷啃食著藤條。這樣下去,藤條早晚會被老鼠用牙齒咬斷,旅人最終還是難逃落入海龍張開的血盆大口中的命運。在三方圍困之下,旅人第一感覺便是趕跑老鼠,連忙試著搖晃藤條。結果老鼠沒有被趕走,卻有溫熱的粘稠液體掉落在旅人的臉龐上,饑渴之下嚐試著舔一舔,竟是香甜的蜂蜜。原來,藤條附近的樹枝間還隱藏著一隻蜂巢,藤條每一次搖動都會將蜂蜜碰落下來。旅人想,既然逃也逃不掉,那還不如抓緊時間享受當下,品嚐蜂蜜。時間久了,誰知旅人竟開始慢慢喜歡上了那甘露一般香甜味道。於是,他渾然忘記了自己正置身窮途末路,盡管處於龍虎爭食的夾縫中、且唯一的救命藤條也正在被老鼠啃食,但他還是一次又一次的主動搖晃這根救命藤條,陶醉於蜂蜜的甘甜中。”故事講完了,宏大的聲音也停了下來。
“故事我已經聽完了,有問題就趕緊問吧?”李晴天不耐煩地催促道。這一次顯然不僅僅是聽故事這麽簡單,而且這個故事他已經在別人的著作中讀到過了。這就相當於他已經預先知曉了考試答案,此刻自然就有不耐煩和囂張的底氣。
世尊即釋迦摩尼佛。世尊這個故事描述的是利令智昏的人類實相,死到臨頭竟然沉醉於蜜汁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貪婪中死去就是我們人類無可救藥的宿命。的確,這種把人的本性、欲望刻畫得惟妙惟肖的故事可謂絕無僅有。在這個故事裏,以老虎隱喻疾病、衰老,以鬆樹隱喻世上的地位、財產,以黑白老鼠隱喻白天和黑夜,亦即時間的推移。人不斷受疾病與衰老的威脅和追逐,但仍然執著於生命。可是,生命卻像藤條一樣脆弱不堪。而藤條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磨,使我們一年又一年越來越接近似乎已經逃離了的死亡,在虛假的幸福安逸之中貪婪地索取更多的蜜汁。人與永無止境的貪婪有著不可磨滅的聯係,貪婪才是赤裸裸的人類本性。
“施主,故事中的紅藍黑三條海龍隱喻何物?”果然,宏大聲音的問題來了。
我靠,今個這道考題有點偏題啊。李晴天暗自吐槽著。但這道怪題還難不住他,他也知道這道題的答案。
故事中的紅龍比喻吝嗇、自私,就是慳,黑龍比喻生氣、惱怒,就是瞋,藍龍比喻忌妒、憎恨,就是癡,三條海龍隱喻慳嗔癡三毒。按照世尊的說法,慳嗔癡三毒就是致人早亡的三大毒素。
但李晴天並不完全認同世尊的觀點。事實上,死亡是人類早已注定的結局,無法被更改。因此,一個人早死與晚死又有什麽區別呢?一個唯唯諾諾、渾渾噩噩的人,即便活了一百年、一千年又能如何?無非是世間多了一個爛番薯,臭鳥蛋。一位快意恩仇的俠士,十步殺一人,一劍斬盡世間不平事,哪怕生命短暫,但也是充滿了幸福與快樂的。就如同吊在半根藤條上的旅人,掙紮有用嗎?既然已經注定了難逃一死,為何不能靜下心來享受蜂蜜的美味呢?
換句時髦的詞來形容,便是過好當下、享受當下。
古人說的更好: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然而,令佛教最害怕的便是人們過好當下、享受當下的思潮。因此,佛教才會編造出今生多受苦,來世好享福的偽因果論。勸導人們這輩子不要吝嗇金錢,俯首低頭、甘心情願做一輩子孺子牛,獻出全部身心供養佛徒,以期死後能夠進入烏托邦般的極樂世界,永享極樂。
佛教的因果論緣自緣起性空的道理。佛經《已作不失,未作不得》這句話揭示了佛教因果論的特點,任何思想行為必然會導致相應的結果,因果不管你相不相信,它確實是存在的,也永遠都不會消失。一個人造了善惡業因,不管時間的長短,就必定會承受相應的果報。基於此,因果報應又被分為前生、今生和來生,今生也被稱為現世報。這便是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佛教的本質便是索取,以欺騙的手段愚弄眾生,向信徒無限索取。如果人人都看能清楚佛教的本質,那麽世間便再無佛徒的容身之地。
今生種因,來世得果。當世奉獻,來生享受。這小算盤打得可真好!
還來?賊和尚們沒完沒了了?
“施主,可願再聆聽一次世尊曾經講述過的一個故事?”那個宏大的聲音又出現了。不過,這一次換成了講故事。你還別說,花樣還真不少。
“隻管講來便是!”李晴天心說,難道我說不聽你便什麽都不說了?顯然不可能嘛!
“無量壽佛!某年深秋中的某一天,秋風蕭瑟,枯草寒顫,有位旅人正在急急忙忙往家裏趕路。猛然低頭發現腳下散落著很多白色的東西。再定睛仔細一打量,原來都是人骨。為什麽在這裏會有人骨呢?令人毛骨悚然又不可思議。旅人壓下心中的恐懼與疑問繼續前行,路旁突然跳出一頭猛虎,咆哮著朝他迎麵走來。旅人大吃一驚,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人骨都是被這隻猛虎吃掉的、可憐的同路人的骨頭啊!旅人一邊想著一邊慌忙轉身,朝來時的路飛快逃走。但不知怎麽的,旅人迷路了,竟然逃到了一座懸崖峭壁前。懸崖下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後麵是吃人的猛虎窮追不舍。進退兩難之中,旅人爬上了一棵長在懸崖峭壁邊的鬆樹。但猛虎顯然不願放棄近在眼前的獵物,也張開了可怕的虎爪開始往鬆樹上爬。看似旅人就要喪命了,但天無絕人之路。正在萬念俱灰之際,旅人看見眼前的樹枝旁垂下一根藤條。當下根本顧不得多想,連忙順著藤條哧溜了下去。誰曾想屋漏偏逢連夜雨,藤條竟在中間斷了,旅人被懸在空中,上不得亦下不得。上方,一頭猛虎舔著舌頭,虎視眈眈。再向下看,波濤洶湧的大海上,不知什麽時候出現了赤黑青三條海龍張口以待,也要把他吞掉。突然,更上方又傳來吱吱的響聲,旅人抬眼一看,原來藤條根部還有一黑一白兩隻老鼠在不斷啃食著藤條。這樣下去,藤條早晚會被老鼠用牙齒咬斷,旅人最終還是難逃落入海龍張開的血盆大口中的命運。在三方圍困之下,旅人第一感覺便是趕跑老鼠,連忙試著搖晃藤條。結果老鼠沒有被趕走,卻有溫熱的粘稠液體掉落在旅人的臉龐上,饑渴之下嚐試著舔一舔,竟是香甜的蜂蜜。原來,藤條附近的樹枝間還隱藏著一隻蜂巢,藤條每一次搖動都會將蜂蜜碰落下來。旅人想,既然逃也逃不掉,那還不如抓緊時間享受當下,品嚐蜂蜜。時間久了,誰知旅人竟開始慢慢喜歡上了那甘露一般香甜味道。於是,他渾然忘記了自己正置身窮途末路,盡管處於龍虎爭食的夾縫中、且唯一的救命藤條也正在被老鼠啃食,但他還是一次又一次的主動搖晃這根救命藤條,陶醉於蜂蜜的甘甜中。”故事講完了,宏大的聲音也停了下來。
“故事我已經聽完了,有問題就趕緊問吧?”李晴天不耐煩地催促道。這一次顯然不僅僅是聽故事這麽簡單,而且這個故事他已經在別人的著作中讀到過了。這就相當於他已經預先知曉了考試答案,此刻自然就有不耐煩和囂張的底氣。
世尊即釋迦摩尼佛。世尊這個故事描述的是利令智昏的人類實相,死到臨頭竟然沉醉於蜜汁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貪婪中死去就是我們人類無可救藥的宿命。的確,這種把人的本性、欲望刻畫得惟妙惟肖的故事可謂絕無僅有。在這個故事裏,以老虎隱喻疾病、衰老,以鬆樹隱喻世上的地位、財產,以黑白老鼠隱喻白天和黑夜,亦即時間的推移。人不斷受疾病與衰老的威脅和追逐,但仍然執著於生命。可是,生命卻像藤條一樣脆弱不堪。而藤條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磨,使我們一年又一年越來越接近似乎已經逃離了的死亡,在虛假的幸福安逸之中貪婪地索取更多的蜜汁。人與永無止境的貪婪有著不可磨滅的聯係,貪婪才是赤裸裸的人類本性。
“施主,故事中的紅藍黑三條海龍隱喻何物?”果然,宏大聲音的問題來了。
我靠,今個這道考題有點偏題啊。李晴天暗自吐槽著。但這道怪題還難不住他,他也知道這道題的答案。
故事中的紅龍比喻吝嗇、自私,就是慳,黑龍比喻生氣、惱怒,就是瞋,藍龍比喻忌妒、憎恨,就是癡,三條海龍隱喻慳嗔癡三毒。按照世尊的說法,慳嗔癡三毒就是致人早亡的三大毒素。
但李晴天並不完全認同世尊的觀點。事實上,死亡是人類早已注定的結局,無法被更改。因此,一個人早死與晚死又有什麽區別呢?一個唯唯諾諾、渾渾噩噩的人,即便活了一百年、一千年又能如何?無非是世間多了一個爛番薯,臭鳥蛋。一位快意恩仇的俠士,十步殺一人,一劍斬盡世間不平事,哪怕生命短暫,但也是充滿了幸福與快樂的。就如同吊在半根藤條上的旅人,掙紮有用嗎?既然已經注定了難逃一死,為何不能靜下心來享受蜂蜜的美味呢?
換句時髦的詞來形容,便是過好當下、享受當下。
古人說的更好: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然而,令佛教最害怕的便是人們過好當下、享受當下的思潮。因此,佛教才會編造出今生多受苦,來世好享福的偽因果論。勸導人們這輩子不要吝嗇金錢,俯首低頭、甘心情願做一輩子孺子牛,獻出全部身心供養佛徒,以期死後能夠進入烏托邦般的極樂世界,永享極樂。
佛教的因果論緣自緣起性空的道理。佛經《已作不失,未作不得》這句話揭示了佛教因果論的特點,任何思想行為必然會導致相應的結果,因果不管你相不相信,它確實是存在的,也永遠都不會消失。一個人造了善惡業因,不管時間的長短,就必定會承受相應的果報。基於此,因果報應又被分為前生、今生和來生,今生也被稱為現世報。這便是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佛教的本質便是索取,以欺騙的手段愚弄眾生,向信徒無限索取。如果人人都看能清楚佛教的本質,那麽世間便再無佛徒的容身之地。
今生種因,來世得果。當世奉獻,來生享受。這小算盤打得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