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各方招攬
漢末群雄:太史慈參上! 作者:金子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城頭上的眾人眼睜睜看著那道背影漸漸消失在大營中,相顧無言,孔融總感覺有很多莫名的目光看著自己,空氣中充滿了詭異的氣息。
“哼,謹守城門,不可懈怠。”一揮袖子,孔融快步走下城樓,王子法等人連忙跟上。
城外大營,太史慈迴到帥帳,所有人都在等著他,性急的管亥連忙問道:“主公,下一步我們去哪?”其他人也認真的等著太史慈迴答。
太史慈沉吟一番道:“此事請容我思量思量,先拔營退迴太平村。”
眾人點點頭不再說什麽,畢竟這種重大決定確實不好下。
第二天一早,整個營寨動了起來,圍牆被拆除,帳篷被收起,數萬人漸漸消失在眾人眼中,北海之圍遂解。
雖然北海危機已過,可影響卻並未消散而是越傳越廣,孔融擅自抓捕部下妻子導致流產的事件使得孔融的聲望遭受了重大的打擊,尤其這位部下還是勞苦功高素有聲望的,有這例子在前,還有幾人敢出仕北海?雖然也有消息傳出,孔融抓捕太史慈妻子的原因是其妻是太平道聖女,為朝廷法紀不得不為。可黃巾之亂已經過去了快十年了,那時候張角的女兒還是個小女孩,能起什麽作用?而且就算她罪有應得,可她已經是太史慈的妻子,而且幫助夫君穩定北海也有功勞,北海能那麽穩定也有他一份功勞,不看她的麵子,看太史慈的麵子也不能這麽做。更何況現在的朝廷還有多少威懾力?為了一個無甚威嚴的朝廷就擅自動自己部下,隻能說孔融太過於迂腐,袁紹等人表示理解不了。
而太史慈率眾脫離北海後,各方勢力心思都活動起來,無論是太史慈的名望還是其所掌握的勢力都是非常值得拉攏的對象,而且從太史慈最後對事件的處理來看,太史慈是個相當識大體顧大局的人,不會怒而興師就已經超過了大多數人了。想像一下,現在追隨太史慈的人口就有數萬,憑其威望,若是下定決心挖角的話,至少有十幾萬人追隨,再加太史慈部下數個猛將,還有最重要的文武雙一流的太史慈。若是這股勢力歸附,瞬間就能將實力提升一大截,於是,各方勢力紛紛有所動作。
……
太平村
現在的太平村麵積擴大了近十倍,無數營帳將村子整個包圍,無論官道還是荒地上都有士卒的身影,隻是所有人的黃巾都摘了下來。
帥帳內,典韋與太史慈二人正在帳內交談,典韋勸道:“師弟,曹公現為一州之主,向來與你親厚,之前也透露過招攬之意,不如此次便順勢投奔。你之前救過曹公的命,前幾日還幫了曹公大忙,若是投奔曹公必不會虧待與你。”
典韋的話太史慈也深以為然,理性上來講,貌似這是最好的選擇了,跟著最終的勝利者什麽事都省了。隻是太史慈總覺得有些別扭,好似還缺了點什麽一樣,這種感覺一直纏繞在心頭,讓其總是下定不了決心。
典韋還要再說,太史慈打斷道:“師兄,再讓我想想。”
“唉!怎能如此婆婆媽媽。”典韋氣惱的歎息一聲,轉身出了帥帳,隻留太史慈獨自沉思。
過不多時,帳外親兵突然稟報道:“大人,北海孫功曹攜一隊糧車前來拜見。”
“快請。”太史慈吩咐道,同時心裏納悶,這時候孫邵來是要做什麽?還是帶著糧草。
很快,一位中年文士走進大帳,抱拳道:“邵見過中尉大人。”
太史慈苦笑道:“現今吾隻是一屆白身,之前的官職長緒又何必再提?”
孫邵正色道:“既然如此,子義,我們知道你受委屈了,相國不願認錯,但命我帶了一萬石糧草過來,還請收下。”雖然嘴上不認錯,但送了糧食過來意思很明顯了,相當於承認之前的錯誤。
太史慈也不扭捏,抱拳道:“如此,謝過相國了。”這一萬石糧食可算解了太史慈燃眉之急,這數萬人的人吃馬嚼每天都是天文數字,太平村和大家帶來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幾天的。
孫邵點點頭,接著說道:“此次前來還有一事。”
太史慈問道:“不知還有何事?”心裏暗道,不會是孔融要讓自己迴去吧?
孫邵道:“子義,可想過未來出路在何處?”
太史慈搖搖頭道:\\\"還不曾想過。\\\"
孫邵一聽來了精神,有些神神秘秘的說道:“既然子義並未有去處,吾倒是有條明路,就看子義動不動心了。”
一聽這話,太史慈抱拳道:“願聞其詳。”
孫邵道:“吾為人做說客而來,子義有所不知,吾在孔北海手下並不得重用,孔融其人雖重文但多清談,重形式而輕時效,王子法等兇辯小才引為心腹,將祖宗之法奉為圭臬不知變通,於人於己都很苛刻,實在不是明主,若非有子義在,北海危矣,可現在子義被逼走,北海前途無亮。”孫邵吐槽了孔融一番,話音一轉說道:“可現在有新的選擇,東萊劉繇日後將被封為揚州刺史,劉正禮乃漢室宗親齊悼惠王劉肥之後,實力不凡,素有賢名,往日便與我等親善,現正招兵買馬,子義若是此時投奔正是雪中送炭,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一聽是劉繇,太史慈暗自搖了搖頭,這劉繇他還是有所耳聞的,含金量比劉皇叔高得多,其兄劉岱曾是袞州刺史,也算是累世豪門,若是太平年景還好,可在這亂世也隻是個最後泯然眾人的軍閥而已,熟知曆史的太史慈怎麽可能投奔他。
“子義……”孫邵還在喋喋不休的訴說著劉繇的好處,還對太史慈大倒苦水,顯然在孔融那受的委屈不小,太史慈靜靜的聽著,孫邵提到一件事,之前孔融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孔融認為此人心不誠,於是將此人殺了,而自己據理力爭卻被無情否決。這故事一下子引起了太史慈的共鳴,這不就跟自己差不多嗎?隻會教條式的按照書本上行事,而不懂的變通,自己和這人一樣,太冤了。隨後孫邵還提了孔融的一些言論,比如孔融說吃不認識的人不過是一隻能說話的鳥獸罷了,就像狗吃了一隻狐狸,一隻狐狸吃了一隻鸚鵡一樣。太史慈大為驚訝,可能是經常外出公幹,根本沒經曆過這種名場麵,孫邵的話幾乎顛覆了太史慈對孔融的印象,也暗自慶幸自己離開了孔融。
晉朝的楊泉在《物理論》中記載了這件事,說漢末有個叫管秋陽的人與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戰亂而結伴同行,天下雪斷了糧食,管秋陽就對弟弟說:“現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們三人就一起死。”於是兄弟倆一起殺了這個同伴,得以活下來。孔融對這件事的看法是,管秋陽愛惜父母賜予的身體,所以吃了同伴,沒有什麽錯,因為這人隻是一個同伴,不是朋友,管秋陽吃的那個人,不過是一隻能說話的鳥獸罷了,就像狗吃了一隻狐狸,一隻狐狸吃了一隻鸚鵡一樣,沒什麽奇怪的。
南朝梁元帝蕭繹撰寫的《金樓子.立言》裏也記載了孔融的吃人理論,不過有些不同:三人同行,兩人聰俊,一人底下;饑年無食,謂宜食底下者,譬猶蒸一猩猩、煮一鸚鵡耳。
孔融認為人餓起來的時候,聰俊者可以把底下者、愚蠢的人吃掉,就像吃一隻猩猩或者鸚鵡那樣。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孔融的真實內心是什麽樣子,其對所謂孝或禮法的認知已經很偏執了。
“哼,謹守城門,不可懈怠。”一揮袖子,孔融快步走下城樓,王子法等人連忙跟上。
城外大營,太史慈迴到帥帳,所有人都在等著他,性急的管亥連忙問道:“主公,下一步我們去哪?”其他人也認真的等著太史慈迴答。
太史慈沉吟一番道:“此事請容我思量思量,先拔營退迴太平村。”
眾人點點頭不再說什麽,畢竟這種重大決定確實不好下。
第二天一早,整個營寨動了起來,圍牆被拆除,帳篷被收起,數萬人漸漸消失在眾人眼中,北海之圍遂解。
雖然北海危機已過,可影響卻並未消散而是越傳越廣,孔融擅自抓捕部下妻子導致流產的事件使得孔融的聲望遭受了重大的打擊,尤其這位部下還是勞苦功高素有聲望的,有這例子在前,還有幾人敢出仕北海?雖然也有消息傳出,孔融抓捕太史慈妻子的原因是其妻是太平道聖女,為朝廷法紀不得不為。可黃巾之亂已經過去了快十年了,那時候張角的女兒還是個小女孩,能起什麽作用?而且就算她罪有應得,可她已經是太史慈的妻子,而且幫助夫君穩定北海也有功勞,北海能那麽穩定也有他一份功勞,不看她的麵子,看太史慈的麵子也不能這麽做。更何況現在的朝廷還有多少威懾力?為了一個無甚威嚴的朝廷就擅自動自己部下,隻能說孔融太過於迂腐,袁紹等人表示理解不了。
而太史慈率眾脫離北海後,各方勢力心思都活動起來,無論是太史慈的名望還是其所掌握的勢力都是非常值得拉攏的對象,而且從太史慈最後對事件的處理來看,太史慈是個相當識大體顧大局的人,不會怒而興師就已經超過了大多數人了。想像一下,現在追隨太史慈的人口就有數萬,憑其威望,若是下定決心挖角的話,至少有十幾萬人追隨,再加太史慈部下數個猛將,還有最重要的文武雙一流的太史慈。若是這股勢力歸附,瞬間就能將實力提升一大截,於是,各方勢力紛紛有所動作。
……
太平村
現在的太平村麵積擴大了近十倍,無數營帳將村子整個包圍,無論官道還是荒地上都有士卒的身影,隻是所有人的黃巾都摘了下來。
帥帳內,典韋與太史慈二人正在帳內交談,典韋勸道:“師弟,曹公現為一州之主,向來與你親厚,之前也透露過招攬之意,不如此次便順勢投奔。你之前救過曹公的命,前幾日還幫了曹公大忙,若是投奔曹公必不會虧待與你。”
典韋的話太史慈也深以為然,理性上來講,貌似這是最好的選擇了,跟著最終的勝利者什麽事都省了。隻是太史慈總覺得有些別扭,好似還缺了點什麽一樣,這種感覺一直纏繞在心頭,讓其總是下定不了決心。
典韋還要再說,太史慈打斷道:“師兄,再讓我想想。”
“唉!怎能如此婆婆媽媽。”典韋氣惱的歎息一聲,轉身出了帥帳,隻留太史慈獨自沉思。
過不多時,帳外親兵突然稟報道:“大人,北海孫功曹攜一隊糧車前來拜見。”
“快請。”太史慈吩咐道,同時心裏納悶,這時候孫邵來是要做什麽?還是帶著糧草。
很快,一位中年文士走進大帳,抱拳道:“邵見過中尉大人。”
太史慈苦笑道:“現今吾隻是一屆白身,之前的官職長緒又何必再提?”
孫邵正色道:“既然如此,子義,我們知道你受委屈了,相國不願認錯,但命我帶了一萬石糧草過來,還請收下。”雖然嘴上不認錯,但送了糧食過來意思很明顯了,相當於承認之前的錯誤。
太史慈也不扭捏,抱拳道:“如此,謝過相國了。”這一萬石糧食可算解了太史慈燃眉之急,這數萬人的人吃馬嚼每天都是天文數字,太平村和大家帶來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幾天的。
孫邵點點頭,接著說道:“此次前來還有一事。”
太史慈問道:“不知還有何事?”心裏暗道,不會是孔融要讓自己迴去吧?
孫邵道:“子義,可想過未來出路在何處?”
太史慈搖搖頭道:\\\"還不曾想過。\\\"
孫邵一聽來了精神,有些神神秘秘的說道:“既然子義並未有去處,吾倒是有條明路,就看子義動不動心了。”
一聽這話,太史慈抱拳道:“願聞其詳。”
孫邵道:“吾為人做說客而來,子義有所不知,吾在孔北海手下並不得重用,孔融其人雖重文但多清談,重形式而輕時效,王子法等兇辯小才引為心腹,將祖宗之法奉為圭臬不知變通,於人於己都很苛刻,實在不是明主,若非有子義在,北海危矣,可現在子義被逼走,北海前途無亮。”孫邵吐槽了孔融一番,話音一轉說道:“可現在有新的選擇,東萊劉繇日後將被封為揚州刺史,劉正禮乃漢室宗親齊悼惠王劉肥之後,實力不凡,素有賢名,往日便與我等親善,現正招兵買馬,子義若是此時投奔正是雪中送炭,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一聽是劉繇,太史慈暗自搖了搖頭,這劉繇他還是有所耳聞的,含金量比劉皇叔高得多,其兄劉岱曾是袞州刺史,也算是累世豪門,若是太平年景還好,可在這亂世也隻是個最後泯然眾人的軍閥而已,熟知曆史的太史慈怎麽可能投奔他。
“子義……”孫邵還在喋喋不休的訴說著劉繇的好處,還對太史慈大倒苦水,顯然在孔融那受的委屈不小,太史慈靜靜的聽著,孫邵提到一件事,之前孔融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孔融認為此人心不誠,於是將此人殺了,而自己據理力爭卻被無情否決。這故事一下子引起了太史慈的共鳴,這不就跟自己差不多嗎?隻會教條式的按照書本上行事,而不懂的變通,自己和這人一樣,太冤了。隨後孫邵還提了孔融的一些言論,比如孔融說吃不認識的人不過是一隻能說話的鳥獸罷了,就像狗吃了一隻狐狸,一隻狐狸吃了一隻鸚鵡一樣。太史慈大為驚訝,可能是經常外出公幹,根本沒經曆過這種名場麵,孫邵的話幾乎顛覆了太史慈對孔融的印象,也暗自慶幸自己離開了孔融。
晉朝的楊泉在《物理論》中記載了這件事,說漢末有個叫管秋陽的人與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戰亂而結伴同行,天下雪斷了糧食,管秋陽就對弟弟說:“現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們三人就一起死。”於是兄弟倆一起殺了這個同伴,得以活下來。孔融對這件事的看法是,管秋陽愛惜父母賜予的身體,所以吃了同伴,沒有什麽錯,因為這人隻是一個同伴,不是朋友,管秋陽吃的那個人,不過是一隻能說話的鳥獸罷了,就像狗吃了一隻狐狸,一隻狐狸吃了一隻鸚鵡一樣,沒什麽奇怪的。
南朝梁元帝蕭繹撰寫的《金樓子.立言》裏也記載了孔融的吃人理論,不過有些不同:三人同行,兩人聰俊,一人底下;饑年無食,謂宜食底下者,譬猶蒸一猩猩、煮一鸚鵡耳。
孔融認為人餓起來的時候,聰俊者可以把底下者、愚蠢的人吃掉,就像吃一隻猩猩或者鸚鵡那樣。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孔融的真實內心是什麽樣子,其對所謂孝或禮法的認知已經很偏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