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翻車抗旱
漢末群雄:太史慈參上! 作者:金子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山路崎嶇難走,到處樹林灌木,還要隨時提防餓極了的毒蛇猛獸的襲擊。太史慈便行走在其間,看著山間一片片的枯黃之色,小河斷流,往日飛鳥野獸的叫聲現在幾不可聞,此情此景太史慈隻覺胸口沉甸甸的。
太史慈此行是因為想起來曾經聽周倉他們閑聊,東麵群山之中有一天池,處於群山之巔麵積很大,早年也從裏長等老人口中確定了這湖泊的存在,若能將水引出,則旱情迎刃而解。(據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秦代黃縣城東麵(今蓬萊區境)抓髻山、火山之間有一個麵積很大的高山湖泊,名叫東庭湖。北齊天寶年間(公元550-559年)因發生強烈地震造成東庭湖決口,湖水飛流直下衝毀了縣城,淹沒了周圍村莊。黃縣城於是被迫西遷重建。)
一路翻山過溝,直到天黑也沒找到,太史慈強按下焦躁的情緒,選了一棵大樹,在樹下點了一堆篝火,拴好馬就躺在樹下暫且對付一晚。
夜晚一片安靜,隻有木柴爆燃的劈啪聲不時響起,遠方偶爾傳來野狼的嚎叫聲,讓一直保持警惕性的太史慈無法安睡。
一直熬到太陽升起,太史慈頂著黑眼圈起來,對付一口幹糧,撲滅篝火繼續開始尋找。
這一找便又是一天,翻過數個山包,太史慈終於遠遠看到了那一抹閃著白光的蔚藍。
太史慈大喜,一路疾馳,終於在太陽落山的前一刻趕到了湖邊山崗上。
碧波蕩漾,晚霞映照著湖麵半青半紅格外優美,微風吹拂著湖麵反射著金黃的鱗光如此醉人。
太史慈癡癡的看著麵前的美景,頓覺心曠神怡。隻是很快,太史慈迴過神來,現在可不是欣賞美景的時候。縱馬下坡來到湖邊,岸邊的痕跡能看出,湖水也因幹旱變淺了不少,不過存量依然很多,足夠兩個村子的人度過旱情了。
在附近巡弋一圈,激起不少鳥獸,叢林裏隱約還有狼和野豬的身影,原來動物都跑到這來了。
照例燃起一堆篝火,太史慈在湖邊簡單的對付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便往迴趕去。
一路疾馳,未時過半,太史慈風塵仆仆的趕迴裏長家,沒進屋就喊道:“我找到了,有辦法了!”
正坐在大堂的裏長連忙問道:“什麽辦法?”聲音把屋內的太史洵武等人也吸引了過來。
“東麵群山之間有個大湖,離此地一天的路程,隻要利用起來,水量足夠兩村之用,隻要打通通道便無需擔心無水可用。”
裏長目露異彩,但還是問道:“那湖我也有所耳聞,隻是一天的路程也不近,還需兩村人合力才能快些完工,而且那湖水四周都是山包,如何利用?”
“我們可尋一低窪處挖溝,再鋪上竹管,我可設計一提水之物將水提出,水再順著竹管流進田裏便可。”
裏長站起來拍了拍太史慈的肩膀道:“好,一切便拜托你了。洵文、洵武、興傑,你們組織大家聽從太史慈吩咐。亨兒,隨我去淳於村,我這把老骨頭該動彈動彈了。”
“喏!”眾人紛紛應諾迅速行動起來,隨後整個村子的人都被動員起來,紛紛進入樹林砍竹伐樹。而太史慈則帶著太史洵武、太史洵文直奔湖泊,他們要考察地形研究如何鋪設管道。
第二天,裏長一家人來到湖邊砍伐樹木竹子,蓋了一間簡陋的茅屋,太史慈要在這裏閉關研究提水工具,又留了很多裁好的竹木留作備用。而淳於村和太史東村的人拿著工具紛紛加入,從樹林邊緣開始伐木挖溝,兩個村子都動起來了,也隻有創造諸多奇跡的太史慈有這樣的號召力。
太史慈要做的是翻車,也叫龍骨水車,是古代一種很重要的提水工具,便是現代,還有一些地區依然在使用。隻是太史慈以前隻是看過照片,連實物都沒看過,雖然大體知道原理,但也要從頭開始設計製作。
翻車的創造者跟造紙術的改進者一樣是個宦官,而且此時還在世,就是靈帝朝的十常侍之一畢嵐,受靈帝之命作翻車以作引水之用。而大家都知道,靈帝是出了名的昏君,因此畢嵐的發明創造就隻能用於宮廷遊樂,根本不可能用於發展生產力。隨後還是由三國時期的馬鈞加以改良應用到農事上。所以說,雖然十常侍朋比為奸禍亂朝綱,但不得不說還是有一點點可取之處的。
……
兩個村子都開始忙碌,這時,太史東村來了兩個騎馬的路人,為首的中年人是太史慈的師傅張愧,另一個更年輕的是閑來無事出來散心的趙雲。因太史慈迴去多日未歸,不知發生了什麽事,張愧便親自過來看看,順便帶上同樣好奇的趙雲。
一入村子,張愧就發現村子空空蕩蕩沒什麽人,而且大家怎麽都一副忙碌的樣子,問了個路人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
趙雲聽著路人講述事情經過不禁目露奇光,不想在這附近師兄太史慈的威望能達到如此程度,可以動員兩個村子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大家都願意毫無保留的信任他。而且太史慈也勇於承擔責任,想辦法解決村民的大問題,最重要的是他也有解決的能力。太史慈在趙雲的眼中不禁變得高大神秘起來。
問好位置,張愧二人順著村民挖溝的路線一路尋去,直到高山湖泊邊上。
此時太史慈正坐在湖邊小屋外,頂著黑眼圈認真的削著一片方形木片,頭發淩亂,衣服髒汙,上麵沾滿了木屑,顯然很久沒有打理自己了。邊上幾個學過木工活的年輕人正做著同樣的事,地上還散落著長短粗細不一的木條,這是做好的零部件。河邊的沙地上,畫著一幅巨大的翻車圖案,旁邊還有每一個部件的示意圖和大小尺寸,密密麻麻填滿了整個沙地。身後的小山腳下,幾十個男丁正揮舞著鋤頭和鍬鏟等物賣力挖土,將低窪處挖的更低,一切都在有序的進行中。
張愧和趙雲看見的就是這副景象。了解太史慈事跡的張愧沒什麽意外,而對於趙雲來講卻是驚訝無比,沒想到太史慈可以做到這種地步,往日的固有形象突然變得模糊起來。
太史慈此行是因為想起來曾經聽周倉他們閑聊,東麵群山之中有一天池,處於群山之巔麵積很大,早年也從裏長等老人口中確定了這湖泊的存在,若能將水引出,則旱情迎刃而解。(據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秦代黃縣城東麵(今蓬萊區境)抓髻山、火山之間有一個麵積很大的高山湖泊,名叫東庭湖。北齊天寶年間(公元550-559年)因發生強烈地震造成東庭湖決口,湖水飛流直下衝毀了縣城,淹沒了周圍村莊。黃縣城於是被迫西遷重建。)
一路翻山過溝,直到天黑也沒找到,太史慈強按下焦躁的情緒,選了一棵大樹,在樹下點了一堆篝火,拴好馬就躺在樹下暫且對付一晚。
夜晚一片安靜,隻有木柴爆燃的劈啪聲不時響起,遠方偶爾傳來野狼的嚎叫聲,讓一直保持警惕性的太史慈無法安睡。
一直熬到太陽升起,太史慈頂著黑眼圈起來,對付一口幹糧,撲滅篝火繼續開始尋找。
這一找便又是一天,翻過數個山包,太史慈終於遠遠看到了那一抹閃著白光的蔚藍。
太史慈大喜,一路疾馳,終於在太陽落山的前一刻趕到了湖邊山崗上。
碧波蕩漾,晚霞映照著湖麵半青半紅格外優美,微風吹拂著湖麵反射著金黃的鱗光如此醉人。
太史慈癡癡的看著麵前的美景,頓覺心曠神怡。隻是很快,太史慈迴過神來,現在可不是欣賞美景的時候。縱馬下坡來到湖邊,岸邊的痕跡能看出,湖水也因幹旱變淺了不少,不過存量依然很多,足夠兩個村子的人度過旱情了。
在附近巡弋一圈,激起不少鳥獸,叢林裏隱約還有狼和野豬的身影,原來動物都跑到這來了。
照例燃起一堆篝火,太史慈在湖邊簡單的對付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便往迴趕去。
一路疾馳,未時過半,太史慈風塵仆仆的趕迴裏長家,沒進屋就喊道:“我找到了,有辦法了!”
正坐在大堂的裏長連忙問道:“什麽辦法?”聲音把屋內的太史洵武等人也吸引了過來。
“東麵群山之間有個大湖,離此地一天的路程,隻要利用起來,水量足夠兩村之用,隻要打通通道便無需擔心無水可用。”
裏長目露異彩,但還是問道:“那湖我也有所耳聞,隻是一天的路程也不近,還需兩村人合力才能快些完工,而且那湖水四周都是山包,如何利用?”
“我們可尋一低窪處挖溝,再鋪上竹管,我可設計一提水之物將水提出,水再順著竹管流進田裏便可。”
裏長站起來拍了拍太史慈的肩膀道:“好,一切便拜托你了。洵文、洵武、興傑,你們組織大家聽從太史慈吩咐。亨兒,隨我去淳於村,我這把老骨頭該動彈動彈了。”
“喏!”眾人紛紛應諾迅速行動起來,隨後整個村子的人都被動員起來,紛紛進入樹林砍竹伐樹。而太史慈則帶著太史洵武、太史洵文直奔湖泊,他們要考察地形研究如何鋪設管道。
第二天,裏長一家人來到湖邊砍伐樹木竹子,蓋了一間簡陋的茅屋,太史慈要在這裏閉關研究提水工具,又留了很多裁好的竹木留作備用。而淳於村和太史東村的人拿著工具紛紛加入,從樹林邊緣開始伐木挖溝,兩個村子都動起來了,也隻有創造諸多奇跡的太史慈有這樣的號召力。
太史慈要做的是翻車,也叫龍骨水車,是古代一種很重要的提水工具,便是現代,還有一些地區依然在使用。隻是太史慈以前隻是看過照片,連實物都沒看過,雖然大體知道原理,但也要從頭開始設計製作。
翻車的創造者跟造紙術的改進者一樣是個宦官,而且此時還在世,就是靈帝朝的十常侍之一畢嵐,受靈帝之命作翻車以作引水之用。而大家都知道,靈帝是出了名的昏君,因此畢嵐的發明創造就隻能用於宮廷遊樂,根本不可能用於發展生產力。隨後還是由三國時期的馬鈞加以改良應用到農事上。所以說,雖然十常侍朋比為奸禍亂朝綱,但不得不說還是有一點點可取之處的。
……
兩個村子都開始忙碌,這時,太史東村來了兩個騎馬的路人,為首的中年人是太史慈的師傅張愧,另一個更年輕的是閑來無事出來散心的趙雲。因太史慈迴去多日未歸,不知發生了什麽事,張愧便親自過來看看,順便帶上同樣好奇的趙雲。
一入村子,張愧就發現村子空空蕩蕩沒什麽人,而且大家怎麽都一副忙碌的樣子,問了個路人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
趙雲聽著路人講述事情經過不禁目露奇光,不想在這附近師兄太史慈的威望能達到如此程度,可以動員兩個村子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大家都願意毫無保留的信任他。而且太史慈也勇於承擔責任,想辦法解決村民的大問題,最重要的是他也有解決的能力。太史慈在趙雲的眼中不禁變得高大神秘起來。
問好位置,張愧二人順著村民挖溝的路線一路尋去,直到高山湖泊邊上。
此時太史慈正坐在湖邊小屋外,頂著黑眼圈認真的削著一片方形木片,頭發淩亂,衣服髒汙,上麵沾滿了木屑,顯然很久沒有打理自己了。邊上幾個學過木工活的年輕人正做著同樣的事,地上還散落著長短粗細不一的木條,這是做好的零部件。河邊的沙地上,畫著一幅巨大的翻車圖案,旁邊還有每一個部件的示意圖和大小尺寸,密密麻麻填滿了整個沙地。身後的小山腳下,幾十個男丁正揮舞著鋤頭和鍬鏟等物賣力挖土,將低窪處挖的更低,一切都在有序的進行中。
張愧和趙雲看見的就是這副景象。了解太史慈事跡的張愧沒什麽意外,而對於趙雲來講卻是驚訝無比,沒想到太史慈可以做到這種地步,往日的固有形象突然變得模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