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9 章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接上文……)
慧明和尚還堅持每天帶領眾僧誦經禮佛,日子過得十分充實。他對於那些前來布施的富商巨賈,慧明和尚總是誠懇地囑咐道:“今後諸位施主不必再布施銀兩了,多多布施一些新鮮的蔬菜和糧食便足矣。至於那些價值不菲的佛像,吾等僧眾不敢奢求。若施主有心供養,隻需提供一些木骨泥胎的佛像即可。”
錢財,誠然是世間一種奇妙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卻始終如影隨形地糾纏著人的一生。它既能給人帶來無盡的歡樂與滿足,讓人心花怒放;亦能使人變得卑微怯懦,喪失尊嚴;甚至會令人陷入癲狂暴躁的狀態,難以自拔。當人們一無所有時,對財富充滿渴望,夢寐以求;可一旦擁有了一定數量的財富,又往往貪心不足,嫌少貪多。就這樣,人們在追逐金錢的道路上奔波忙碌,耗費一生的光陰。待到生命終結之時,雙目緊閉,所有曾經視若珍寶的錢財皆化為過眼雲煙,最終落得一場空歡喜。
慧明還是年輕,心性如風中殘燭,搖曳不定。他在參禪悟道之中,遭遇諸多難題與困惑,被他逐一詳細地記錄下來,他認為這是人可以反觀自己的一麵鏡子,知道曾經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的心性變化。
那寥寥的文字之下,可以看出慧明心境的轉變。原本,慧明在鐵佛寺被毀後,跟著師兄投奔其他寺院,繼續修行。期間眾人被賊人殺的隻剩下他自己,萬念俱灰之下他下毒,毒殺了賊眾;此時的他希望將自己隨身攜帶的珍貴舍利珠托付給所要前去投奔的寺院,然後就此還俗,結束這塵世中的紛擾,了卻殘生;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事與願違,一連串的機緣巧合使得他不得不肩負起更為艱巨的使命——在南宗重建鐵佛寺;而期間獵戶與其的談話,讓他心性搖擺不定,大開大合,他要開宗立派,弘揚佛法,他寧可犧牲自我,也要圓大同之誌。
起初的他,修行也隻是修身,鐵佛寺之難後的輾轉,讓他發願為百姓祈福,祈求佛祖保佑世間百姓免受疾病和苦難的折磨。可是,當他偶遇那位曾經出手相救的獵戶時,內心深處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他開始意識到,僅僅依靠祈禱或許遠遠不夠,自己必須勇敢地挺身而出,挑起這份重擔。
這幾年,百姓們所承受的痛苦大多源自頻繁爆發的戰亂。那麽,究竟是誰將這無盡的戰亂之苦強加於民呢?經過深思熟慮,慧明終於明白,根源往往在於那些站在權力巔峰之人。他們之間相互爭鬥、勾心鬥角,全然不顧黎民蒼生的死活,致使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麵對如此慘狀,慧明下定決心,要以鐵佛寺作為核心據點,傾盡全力將此地打造成一片佛光普照的神聖之地。他希望憑借今後自身的崇高威望和深遠影響,能夠感化周邊各國的君主,勸誡他們放下屠刀,停止戰爭,共同營造一個和平共處的世界。倘若這樣做仍然無法消除爭端,平息禍亂,慧明已然做好最壞的打算:他甘願舍棄多年來的修行,毅然投身到平定災禍源頭的戰鬥當中去。哪怕粉身碎骨,背負罵名又能如何?正如地藏王菩薩所言:“眾生盡度,方證菩提;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此時的慧明有墜入魔道的風險,因為他的執念,隻需要一個推手,但佛與魔又如何界定呢?戰亂之下,佛庇護不了信徒,如若成魔能平息如此混亂,成魔又放如何?
慧明設想以後能成就一方佛家聖地,弟子數萬,山下皆是武僧,專門平定地方混亂,甚至擒王捉寇。他現在唯一的資本就是年輕,並有鐵佛寺這個據點,他要升華佛家的意義,最終度化人間……
鮮國與陳國邊境……
被百花城驅逐的陳國兵士,終於到了陳國邊境,他們路上就知道熊知沛被封了地,有了爵位,眾人滿心歡喜,這一下子就有奔頭了,自己主子飛上枝頭變鳳凰,他們這些小兵也跟著雞犬升天。這林州城大開城門,一眾人夾雜著眾多鮮國隨行的百姓,被敲鑼打鼓的接進城中。
今日熊知沛接見了他這群老部下,又看了看跟來的鮮國百姓,他用幾句沒事學的常用鮮國語場麵話,吼了幾嗓子,並招唿人,安排他們的住處與生計,讓一眾鮮國百姓歡唿雀躍。夜晚在軍營大擺宴席,給歸來的兄弟們接風,一並與跟隨他的眾人皆歇息在營房未歸。
第二日,軍中帥帳,寨子裏一眾人談笑風生,熊知沛看了一圈,都是自己的心腹,鮮國的幾人雖然地位高低不同,但也正合他心意,一並看看自己拋出幾個由頭去,他們什麽反應。
熊知沛讓侍衛都下去,關上門,便開口問道:“鮮國現在什麽情況了,你們幾個迴來的時候有沒有聽說什麽,我這當這個林州刺史,也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兩個從鮮國迴來的指揮使一躬身,其中一個開口說道:“大將軍,我們迴來的路上,打探到一些消息,說倭人重新反攻,兵部的人被吏部之人製約,在對抗倭人的進攻時,大敗而歸。李建業在朝堂上就兵敗一事參了兵部尚書,此後,皇宮被封閉了兩日,兩日後,皇宮重開,兵部尚書被打入天牢,頂替其的新進之人是李建業的心腹,鮮國皇帝病情也有好轉,傳聖旨,自己身體有恙,需要修養數月,自此一切事物皆由李建業等數位大臣代理。”
熊知沛眼神掃視著眾人,給了身邊賈窮一個眼神,賈窮一臉媚笑,接著就心領神會:“咳咳,都安靜會,據最新的情報,鮮國的都城之中爆發了一場政變,但是很快又平息下去。鮮國皇帝當時還吐了血呢,生死未卜。”
(接上文……)
慧明和尚還堅持每天帶領眾僧誦經禮佛,日子過得十分充實。他對於那些前來布施的富商巨賈,慧明和尚總是誠懇地囑咐道:“今後諸位施主不必再布施銀兩了,多多布施一些新鮮的蔬菜和糧食便足矣。至於那些價值不菲的佛像,吾等僧眾不敢奢求。若施主有心供養,隻需提供一些木骨泥胎的佛像即可。”
錢財,誠然是世間一種奇妙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卻始終如影隨形地糾纏著人的一生。它既能給人帶來無盡的歡樂與滿足,讓人心花怒放;亦能使人變得卑微怯懦,喪失尊嚴;甚至會令人陷入癲狂暴躁的狀態,難以自拔。當人們一無所有時,對財富充滿渴望,夢寐以求;可一旦擁有了一定數量的財富,又往往貪心不足,嫌少貪多。就這樣,人們在追逐金錢的道路上奔波忙碌,耗費一生的光陰。待到生命終結之時,雙目緊閉,所有曾經視若珍寶的錢財皆化為過眼雲煙,最終落得一場空歡喜。
慧明還是年輕,心性如風中殘燭,搖曳不定。他在參禪悟道之中,遭遇諸多難題與困惑,被他逐一詳細地記錄下來,他認為這是人可以反觀自己的一麵鏡子,知道曾經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的心性變化。
那寥寥的文字之下,可以看出慧明心境的轉變。原本,慧明在鐵佛寺被毀後,跟著師兄投奔其他寺院,繼續修行。期間眾人被賊人殺的隻剩下他自己,萬念俱灰之下他下毒,毒殺了賊眾;此時的他希望將自己隨身攜帶的珍貴舍利珠托付給所要前去投奔的寺院,然後就此還俗,結束這塵世中的紛擾,了卻殘生;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事與願違,一連串的機緣巧合使得他不得不肩負起更為艱巨的使命——在南宗重建鐵佛寺;而期間獵戶與其的談話,讓他心性搖擺不定,大開大合,他要開宗立派,弘揚佛法,他寧可犧牲自我,也要圓大同之誌。
起初的他,修行也隻是修身,鐵佛寺之難後的輾轉,讓他發願為百姓祈福,祈求佛祖保佑世間百姓免受疾病和苦難的折磨。可是,當他偶遇那位曾經出手相救的獵戶時,內心深處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他開始意識到,僅僅依靠祈禱或許遠遠不夠,自己必須勇敢地挺身而出,挑起這份重擔。
這幾年,百姓們所承受的痛苦大多源自頻繁爆發的戰亂。那麽,究竟是誰將這無盡的戰亂之苦強加於民呢?經過深思熟慮,慧明終於明白,根源往往在於那些站在權力巔峰之人。他們之間相互爭鬥、勾心鬥角,全然不顧黎民蒼生的死活,致使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麵對如此慘狀,慧明下定決心,要以鐵佛寺作為核心據點,傾盡全力將此地打造成一片佛光普照的神聖之地。他希望憑借今後自身的崇高威望和深遠影響,能夠感化周邊各國的君主,勸誡他們放下屠刀,停止戰爭,共同營造一個和平共處的世界。倘若這樣做仍然無法消除爭端,平息禍亂,慧明已然做好最壞的打算:他甘願舍棄多年來的修行,毅然投身到平定災禍源頭的戰鬥當中去。哪怕粉身碎骨,背負罵名又能如何?正如地藏王菩薩所言:“眾生盡度,方證菩提;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此時的慧明有墜入魔道的風險,因為他的執念,隻需要一個推手,但佛與魔又如何界定呢?戰亂之下,佛庇護不了信徒,如若成魔能平息如此混亂,成魔又放如何?
慧明設想以後能成就一方佛家聖地,弟子數萬,山下皆是武僧,專門平定地方混亂,甚至擒王捉寇。他現在唯一的資本就是年輕,並有鐵佛寺這個據點,他要升華佛家的意義,最終度化人間……
鮮國與陳國邊境……
被百花城驅逐的陳國兵士,終於到了陳國邊境,他們路上就知道熊知沛被封了地,有了爵位,眾人滿心歡喜,這一下子就有奔頭了,自己主子飛上枝頭變鳳凰,他們這些小兵也跟著雞犬升天。這林州城大開城門,一眾人夾雜著眾多鮮國隨行的百姓,被敲鑼打鼓的接進城中。
今日熊知沛接見了他這群老部下,又看了看跟來的鮮國百姓,他用幾句沒事學的常用鮮國語場麵話,吼了幾嗓子,並招唿人,安排他們的住處與生計,讓一眾鮮國百姓歡唿雀躍。夜晚在軍營大擺宴席,給歸來的兄弟們接風,一並與跟隨他的眾人皆歇息在營房未歸。
第二日,軍中帥帳,寨子裏一眾人談笑風生,熊知沛看了一圈,都是自己的心腹,鮮國的幾人雖然地位高低不同,但也正合他心意,一並看看自己拋出幾個由頭去,他們什麽反應。
熊知沛讓侍衛都下去,關上門,便開口問道:“鮮國現在什麽情況了,你們幾個迴來的時候有沒有聽說什麽,我這當這個林州刺史,也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兩個從鮮國迴來的指揮使一躬身,其中一個開口說道:“大將軍,我們迴來的路上,打探到一些消息,說倭人重新反攻,兵部的人被吏部之人製約,在對抗倭人的進攻時,大敗而歸。李建業在朝堂上就兵敗一事參了兵部尚書,此後,皇宮被封閉了兩日,兩日後,皇宮重開,兵部尚書被打入天牢,頂替其的新進之人是李建業的心腹,鮮國皇帝病情也有好轉,傳聖旨,自己身體有恙,需要修養數月,自此一切事物皆由李建業等數位大臣代理。”
熊知沛眼神掃視著眾人,給了身邊賈窮一個眼神,賈窮一臉媚笑,接著就心領神會:“咳咳,都安靜會,據最新的情報,鮮國的都城之中爆發了一場政變,但是很快又平息下去。鮮國皇帝當時還吐了血呢,生死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