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樸正煥深深地歎了一口氣,滿臉憂愁地說道:“唉!咱們這鮮國啊,如今恐怕已經爛透了吧。那些權貴們竟然公然強搶民女,欺壓百姓,毫無顧忌,與匪類何異。而倭人更是囂張至極,都已經打到家門口來了,可朝中的那些人呢?他們不思抵禦外敵,反倒整日沉迷於玩弄權術。更過分的是,像金順臣這樣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的忠臣良將,居然也要慘遭殺害!可他們手裏根本也沒有比金順臣更合適抗擊倭人的武將,竟然就冤殺忠良,這國……唉……想當年,咱們幾個在鮮國不說是什麽王宮貴胄,但好歹也都算得是人上之人。可即便是如此身份地位,性命依舊如同草芥一般脆弱不堪!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根本沒法活......”
聽到這裏,金順臣緊緊地皺起了眉頭,一臉悲憤地迴應道:“我雖然隻是一介武夫,但對於國家大義還是心中有數的。隻可惜,現如今的朝綱混亂不堪,早已病入膏肓,哪裏是靠某一個人的力量能夠挽救得了的!曾經那個滿腔熱血、一心報國的金順臣……早在他們往我臉上貼命紙的時候,就已經死在了那大牢之中!如今的我,別無他求,隻想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地待在大將軍的軍營裏麵。至於今後究竟該何去何從,一切就隻能聽從上天的旨意安排......”
這時,一旁一直沉默不語的熊知沛微微點了點頭,表示讚同兩人所言。然後他開口道:“各位,依我看,這林州城可不是個什麽好地方。且不說它地域狹小,發展受限;單就目前的局勢而言,日後咱們林州若要擴張勢力範圍,先其他各個方向都是陳國的地界,我想要,其他的刺史也得給,所以必然隻能選擇向東擴張。如果直接東侵,我覺得這不符合宗主國的大義,這件事終歸是要從長計議,但也不是什麽難事。李先生,您最近就幫著他們在衙門裏,幫他們斷斷案子吧,樸正煥就發揮你的本事,平複一下地方百姓的情緒,帶動一下地方文化和經濟。老金繼續招募你的順臣兵,練練手,技多不壓身,沒壞處。”
樸正煥此刻容光煥發、神采奕奕,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迫不及待地開口問道:“將軍,咱們究竟何時才能殺迴去啊?”然而,他這一句話出口後,周圍的同伴們不禁紛紛皺眉,心中暗自思忖,這番言語實在有些冒失了。畢竟,那位侯爺可是來自宗主國的權貴人物,若是毫無緣由地對附屬國動武,於禮數之上確實難以說得過去,且也無法令眾人信服,之後會遇到很多麻煩。除非真心覬覦對方的領土,殺伐果斷,否則絕不會這般輕率行事。
熊知沛並未因此而責備樸正煥,反倒是饒有興致地凝視了他片刻,而後緩緩說道:“我料想時機應該很快就會到來,但此番並非是打迴去,而是前往救援。當下,咱們所要做的便是穩紮穩打,按兵不動。至於你們,則需將各自手頭之事處理妥當,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切不可魯莽衝動。如若有一天給你手刃仇人的機會,而你行將就木,即便這大好機遇擺在眼前,你隻能無能狂怒或者已經變成一把骨灰,豈不是更為令人惋惜麽?”說到此處,熊知沛話鋒忽地一轉,麵帶疑惑之色追問道:“說來也怪,這鮮國境內怎會有如此眾多之人通曉中原話語呢?可那些平民百姓卻幾乎無人能懂。其中尤以文人為甚,不知這究竟是何緣故?”
一旁的李大忠見狀,趕忙伸手輕輕拍了拍樸正煥的後背,接口道:“侯爺,我們鮮國是附屬國,隻有達官貴人才能看中原的典籍,才能學中原的文字,也隻有文人才能學得懂,畢竟博大精深,不易學習。平民要不是有中原生活經曆或者特殊機遇,是不可能學會中原話的。像樸德尚和崔勝利,他們會外國話大都是因為血緣和奇遇,偶然中的偶然。”
金順臣接過話頭去:“大將軍,您是覺得這倭人會反攻,鮮國的軍力不足以阻擋是吧。”
熊知沛打了個哈欠,揉了揉眼睛道:“鮮國的戰力,你應該比我明白,要是真的拚命,能有小鮮兵他們的狠勁,我覺得靠人海戰術,都能把倭人打到海裏去,可投降與臨陣潰逃,讓他們搞成軍內文化,不死一次,都很難改變了。像你一樣的將領,他們還有幾個,至少海邊那一片是沒有了,內陸有沒有,都得看鮮國的造化。”
金順臣點點頭:“海邊那片區域原本也是有著幾位身手不凡、頗具戰力之人的存在,但可惜的是,要麽在朝內內鬥中慘遭殺害,要麽就是在與倭人激烈的戰鬥之中英勇捐軀。而在內陸地區,雖說確實還有一些具備一定戰鬥力的勢力,然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那些被分封了土地的王爺們所掌控著。自從他們獲得了各自的封地之後,便紛紛變得不願參與到對外的防禦戰爭當中來。畢竟一旦開戰,如果出現人員傷亡,那麽後續的安撫和善後工作就得由他們自行負責處理;不僅如此,就連作戰所需的糧草物資等也全都需要依靠他們自己去籌備解決。這顯然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局麵啊!雖說若是最終能夠贏得勝利,或許還能得到一些來自朝廷的賞賜,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賞賜根本無法彌補他們自身所遭受的巨大損失。更為糟糕的是,倘若不幸戰敗失利,那麽他們之前所投入的一切資源和精力可就全都化為烏有,甚至還會被朝廷怪罪!在我們向大陳國發出求援請求的時候,實際上已經率先在本國的各個地區展開過一輪動員行動了。但結果卻是四處碰壁,竟然沒有征募到足夠可用的兵力前來支援,實在是萬般無奈之下才不得不轉而求助於宗主國!當時各個地方給出的理由無一不是聲稱自家連飯都吃不飽,哪裏還有多餘的兵力可供調配?至於他們所說的究竟是真是假,沒人說的清楚。“
樸正煥深深地歎了一口氣,滿臉憂愁地說道:“唉!咱們這鮮國啊,如今恐怕已經爛透了吧。那些權貴們竟然公然強搶民女,欺壓百姓,毫無顧忌,與匪類何異。而倭人更是囂張至極,都已經打到家門口來了,可朝中的那些人呢?他們不思抵禦外敵,反倒整日沉迷於玩弄權術。更過分的是,像金順臣這樣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的忠臣良將,居然也要慘遭殺害!可他們手裏根本也沒有比金順臣更合適抗擊倭人的武將,竟然就冤殺忠良,這國……唉……想當年,咱們幾個在鮮國不說是什麽王宮貴胄,但好歹也都算得是人上之人。可即便是如此身份地位,性命依舊如同草芥一般脆弱不堪!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根本沒法活......”
聽到這裏,金順臣緊緊地皺起了眉頭,一臉悲憤地迴應道:“我雖然隻是一介武夫,但對於國家大義還是心中有數的。隻可惜,現如今的朝綱混亂不堪,早已病入膏肓,哪裏是靠某一個人的力量能夠挽救得了的!曾經那個滿腔熱血、一心報國的金順臣……早在他們往我臉上貼命紙的時候,就已經死在了那大牢之中!如今的我,別無他求,隻想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地待在大將軍的軍營裏麵。至於今後究竟該何去何從,一切就隻能聽從上天的旨意安排......”
這時,一旁一直沉默不語的熊知沛微微點了點頭,表示讚同兩人所言。然後他開口道:“各位,依我看,這林州城可不是個什麽好地方。且不說它地域狹小,發展受限;單就目前的局勢而言,日後咱們林州若要擴張勢力範圍,先其他各個方向都是陳國的地界,我想要,其他的刺史也得給,所以必然隻能選擇向東擴張。如果直接東侵,我覺得這不符合宗主國的大義,這件事終歸是要從長計議,但也不是什麽難事。李先生,您最近就幫著他們在衙門裏,幫他們斷斷案子吧,樸正煥就發揮你的本事,平複一下地方百姓的情緒,帶動一下地方文化和經濟。老金繼續招募你的順臣兵,練練手,技多不壓身,沒壞處。”
樸正煥此刻容光煥發、神采奕奕,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迫不及待地開口問道:“將軍,咱們究竟何時才能殺迴去啊?”然而,他這一句話出口後,周圍的同伴們不禁紛紛皺眉,心中暗自思忖,這番言語實在有些冒失了。畢竟,那位侯爺可是來自宗主國的權貴人物,若是毫無緣由地對附屬國動武,於禮數之上確實難以說得過去,且也無法令眾人信服,之後會遇到很多麻煩。除非真心覬覦對方的領土,殺伐果斷,否則絕不會這般輕率行事。
熊知沛並未因此而責備樸正煥,反倒是饒有興致地凝視了他片刻,而後緩緩說道:“我料想時機應該很快就會到來,但此番並非是打迴去,而是前往救援。當下,咱們所要做的便是穩紮穩打,按兵不動。至於你們,則需將各自手頭之事處理妥當,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切不可魯莽衝動。如若有一天給你手刃仇人的機會,而你行將就木,即便這大好機遇擺在眼前,你隻能無能狂怒或者已經變成一把骨灰,豈不是更為令人惋惜麽?”說到此處,熊知沛話鋒忽地一轉,麵帶疑惑之色追問道:“說來也怪,這鮮國境內怎會有如此眾多之人通曉中原話語呢?可那些平民百姓卻幾乎無人能懂。其中尤以文人為甚,不知這究竟是何緣故?”
一旁的李大忠見狀,趕忙伸手輕輕拍了拍樸正煥的後背,接口道:“侯爺,我們鮮國是附屬國,隻有達官貴人才能看中原的典籍,才能學中原的文字,也隻有文人才能學得懂,畢竟博大精深,不易學習。平民要不是有中原生活經曆或者特殊機遇,是不可能學會中原話的。像樸德尚和崔勝利,他們會外國話大都是因為血緣和奇遇,偶然中的偶然。”
金順臣接過話頭去:“大將軍,您是覺得這倭人會反攻,鮮國的軍力不足以阻擋是吧。”
熊知沛打了個哈欠,揉了揉眼睛道:“鮮國的戰力,你應該比我明白,要是真的拚命,能有小鮮兵他們的狠勁,我覺得靠人海戰術,都能把倭人打到海裏去,可投降與臨陣潰逃,讓他們搞成軍內文化,不死一次,都很難改變了。像你一樣的將領,他們還有幾個,至少海邊那一片是沒有了,內陸有沒有,都得看鮮國的造化。”
金順臣點點頭:“海邊那片區域原本也是有著幾位身手不凡、頗具戰力之人的存在,但可惜的是,要麽在朝內內鬥中慘遭殺害,要麽就是在與倭人激烈的戰鬥之中英勇捐軀。而在內陸地區,雖說確實還有一些具備一定戰鬥力的勢力,然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那些被分封了土地的王爺們所掌控著。自從他們獲得了各自的封地之後,便紛紛變得不願參與到對外的防禦戰爭當中來。畢竟一旦開戰,如果出現人員傷亡,那麽後續的安撫和善後工作就得由他們自行負責處理;不僅如此,就連作戰所需的糧草物資等也全都需要依靠他們自己去籌備解決。這顯然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局麵啊!雖說若是最終能夠贏得勝利,或許還能得到一些來自朝廷的賞賜,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賞賜根本無法彌補他們自身所遭受的巨大損失。更為糟糕的是,倘若不幸戰敗失利,那麽他們之前所投入的一切資源和精力可就全都化為烏有,甚至還會被朝廷怪罪!在我們向大陳國發出求援請求的時候,實際上已經率先在本國的各個地區展開過一輪動員行動了。但結果卻是四處碰壁,竟然沒有征募到足夠可用的兵力前來支援,實在是萬般無奈之下才不得不轉而求助於宗主國!當時各個地方給出的理由無一不是聲稱自家連飯都吃不飽,哪裏還有多餘的兵力可供調配?至於他們所說的究竟是真是假,沒人說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