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手頭的這封讀者來信後,朱自清與沈從文也從外麵迴來了。


    這兩天,朱自清一直在與徐智摩緊鑼密鼓地籌備著《新月》雜誌的相關事宜,經過他們的努力,雜誌的籌備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各項工作已經逐漸理順。


    徐智摩熱情高漲,計劃在新學期開學之前,再次召集新月社的會員們舉辦一場文藝沙龍活動。


    他打算在這次活動落幕之後,就正式推出《新月》雜誌的創刊號。


    為此,他還特意催促李斯年,希望他能為創刊號貢獻一首長詩,和《毀滅》一同刊登。


    李斯年告訴朱自清,他已經將邀請他來北京大學執教的想法與蔣校長進行了溝通。


    蔣校長對此事表示出了高度的重視,並囑咐李斯年請朱自清在這幾天有時間的時候前往學校教務處,就具體的執教事宜進行商談。


    聽聞此言,朱自清心中充滿了喜悅。


    他一直挺喜歡教書育人這份工作的。


    況且,在此時,大學教師的薪酬頗為豐厚,這對於需要承擔家庭重擔的朱自清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朱自清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朱鴻鈞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式家長和讀書人。


    朱鴻鈞曾在江蘇省內多地為官,最終做到了徐州榷運局長的官職,即“煙酒公賣局長”。


    然而,朱鴻鈞的仕途並非始終順遂,1917年他因納妾事件遭革職,此後仕途波折不斷,生活日漸拮據,晚年境遇頗為淒涼。


    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的關係頗為複雜。


    作為家中的長子,他自幼便承載著父親的厚望,接受了嚴格的封建式教育。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朱自清逐漸接觸到新思想,這使他與父親的封建家長製觀念產生了深刻的矛盾。


    這種矛盾在朱自清成年後愈發顯著,甚至導致了父子間多年的不和。


    在個人生活上,朱自清在18歲時便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當地一個中醫世家的女兒武鍾謙結婚,如今兩人已育有一子兩女。


    向李斯年表示了感謝之後,朱自清便迴到房間,繼續趕稿。


    而沈從文則被李斯年留了下來,協助他整理麵前堆積如山的讀者來信。


    沈從文迴來後也沒閑著,他這兩天正忙著準備北京大學的新生入學考試。


    去年他初到北京時,曾經嚐試報考燕京大學的國文班,沒有被錄取。今年準備報考北京大學的文學係。


    第二天,李斯年並沒有外出,而是選擇留在家中,整理新學期的課程講義,為即將到來的教學工作做足準備。


    到了中午,沈從文從外麵迴來了,身後還跟著一位客人。


    沈從文將那人帶到了書房內,並介紹道:“師傅,我給您帶來了一位年輕有為的作家,相信您一定會感興趣的。”


    聽到沈從文的話,李斯年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筆,從書案上堆積如山的講義中抬起頭。


    他站起身,熱情地招唿他們進屋。


    隻見來人矮小瘦弱,頭發略顯淩亂,顯得有些隨性和不羈,眉毛濃密而略向上翹,眼睛深邃而有神。


    他穿著一身中式長袍,脖子上隨意係著一條碎花圍巾,整個人給人一種文學進步青年的獨特感覺。


    見到李斯年,這位年輕人連忙自我介紹道:“李教授,您好!我是舒慶春,您應該還記得我吧?”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羞澀和緊張。


    李斯年聞言,臉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他笑著說道:“哦,原來是你啊!


    那篇《小鈴兒》的作者,我印象很深刻。


    你的小說寫得很有才華,讀起來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和親切感。”


    舒慶春聽到李斯年的誇獎,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他撓了撓頭,笑道:“教授,您過獎了。


    我初涉寫作,當時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投稿,沒想到能得到您的認可,還親自寫信指導我如何進行修改。


    今天我是特地過來感謝您,並向您請教的。”


    李斯年在《京報》工作的這段時間裏,審閱過的稿件數不勝數。


    但讓他最為滿意的幾篇文章中,除了朱自清的《背影》外,便是這位舒慶春的《小鈴兒》了。


    朱自清的文章文字精煉,感情含蓄而真摯,觸動人心;


    而舒慶春的作品則具有獨特的語言風格,行文中充斥著黑色幽默,使得看似平淡的氣氛中深藏大智慧,讓人迴味無窮。


    之前,李斯年還曾和舒慶春通過幾封信,給了他一些文學指導。


    在李斯年的鼓勵和幫助下,舒慶春也陸續在《京報》上發表了幾篇短文,逐漸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後來,由於李斯年工作比較忙,便讓徒弟沈從文代替他與舒慶春進行交流。


    今天,能夠親自與這位自己看好的文學後輩麵對麵交談,李斯年感到十分欣慰。


    他拍了拍舒慶春的肩膀,示意他坐下。


    然後語重心長地說道:“別這麽客氣,文學是需要互相交流的。你對小說寫作有什麽看法或者困惑,都可以說出來,我們一起探討。”


    舒慶春感激的點了點頭,認真地說道:“能得到您的悉心指導,我倍感榮幸。


    在您的幫助下,我已經發表了幾篇短篇小說,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最近,我正在嚐試創作一篇長篇小說,但過程中總感覺有些力不從心。


    我預想的故事框架雖然自認為頗有趣味,但在撰寫時卻難以將其表達出來,讓讀者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李斯年聞言,沉思片刻後說道:“這確實是個問題。


    寫小說,就好比作畫,不僅要精心搭配色彩,更要細膩描繪每一個細節。


    你要讓讀者通過你的文字,看到故事中的場景,聽到人物的聲音,感受到他們的情感。


    唯有如此,你的故事才能栩栩如生,觸動人心。


    而且,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的創作差異頗大,長篇更需注重結構的搭建、情節的鋪陳以及人物的深度刻畫。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極0之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極0之北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