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楨注視著圍在一起的胡適之幾人,他們手中端著《晨報副刊》,正在討論著什麽。王國楨心中了然,他們定是在討論自己外甥李斯年所撰寫的那篇雜文。這也難怪,畢竟李斯年這也算是替胡適之捉刀了,正麵硬抗“學衡派”的那些作家編輯。王國楨也是國學大家,其古文造詣在某些方麵甚至比梁漱溟還要深厚,甲骨文中的很多文字就是他最初釋讀出來的。因此,當《估《學衡》》這篇文章呈現在他麵前時,他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的不凡。
《估《學衡》》這篇文章是他親自推薦給《晨報副刊》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他都細細品讀過。除了那些幽默而犀利的批評之外,文章中所挑出的那幾處文言文用法錯誤,也是極為精準,讓他印象深刻。想到李斯年這個從小與自己親近的外甥,如今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王國楨心中甚是欣慰。當然,他也料到這篇文章必是離不開他那位舉人妹夫的指導。這些年,妹夫寄情鄉野,潛心研學,其古文功底已然爐火純青。
王國楨深知外甥寫這篇文章的用意,無非是想與胡適之等人提前打好關係。他決定助外甥一臂之力,於是隨口向胡適之問道:“適之,你覺得《估《學衡》》這篇文章寫得如何?”
胡適之顯然沒想到王國楨會對此感興趣,畢竟兩人雖同在北大教學,但平日裏交往並不多。王國楨平時都是和羅振玉、沈增植、柯劭忞這些“學者型遺老”是一個圈子裏的人,二人除了工作上的必要交流之外,幾乎沒有什麽私人交集。
但出於對王國楨學問的敬重,胡適之還是給出了中肯的評價:“文章確實不錯,可以看出作者有著深厚的古文功底。”
王國楨謙遜地迴應道:“適之過獎了。”
他的迴答讓在場的人都感到驚訝,難道這篇文章是出自王國楨之手?胡適之也不禁疑惑地問道:“難道這篇文章是國禎你寫的?”
他在心中暗想:咱們倆關係沒這麽好吧,你竟然還為我仗義執言,真是感動啊。
王國楨雖然是前清遺老,但是他並不反對白話文,相反他在授課時還主動使用白話文,對推動白話文的普及方麵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一舉措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但是他反對白話詩,也批評過白話詩的開創者胡適之的詩作。他認為白話詩還不成熟,沒有一定的格律框架,創作效果並不好,像是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這種白話詩,簡直就是不知所謂。
王國楨看著他們懷疑的眼神,知道他們誤解了自己的意思,忙解釋道:“這篇文章是我外甥李斯年寫的,我隻是幫他推薦給了《晨報副刊》,適之,你應該知道他吧,他寫信給我說你邀請他來北大任教,還有兆賢,我這外甥還年輕,以後還得你們仰仗兩位學長多多關照。”
聽他這麽一說,屋內剛才還在議論紛紛,猜測作者身份的幾人更加吃驚了。
周章壽按捺不住好奇,開口問道:“國禎,你這外甥今年多大啊?”
“他是在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庚子年出生的,今年剛好二十二周歲。”王國楨迴答道。
此言一出,剛才還在猜測作者是辜湯生那樣花甲之年的老人的梁漱溟,驚愕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滿臉的難以置信,大唿不可思議。
王國楨繼續說道:“這篇文章中,應該也有我妹夫的功勞。他對古文的鑽研也頗深,文言文造詣絕不在我之下。當年,正是看重他的這份學識,我才做主將妹妹許配給了他。”
蔣夢麟接話道:“國禎兄,咱們共事這麽多年,我還真不知道你和潤民公居然是姑舅關係。想當年,我還曾受過他老人家的恩惠呢。”
“即便有老先生從旁幫忙挑錯,能撰寫出如此犀利文章的人,也必定是才華橫溢之輩。”周章壽由衷地讚歎道。
陶孟和也插話進來:“樟壽兄,你可能還不知道,就在你來之前,我們還在為本學期的西洋哲學課教材問題發愁。壽銘兄從滬上帶迴了一本《西方哲學史》,這本書的出現可算是雪中送炭啊。你猜猜,這本書的作者是誰?”
“難不成,也是出自這位李小友之手?”周章壽試探著問道。
“正是如此,”陶孟和點頭稱讚,“這本書不僅條理清晰,而且文筆流暢,實乃佳作。”
王國楨聞言,臉上露出自豪的神色道:“這並不奇怪,我這外甥在米國留學時專攻的就是哲學這門課程。要不是被我那妹夫騙迴國結婚,再過幾年,他或許能和適之一樣,成為個哲學博士呢。”
聽到“被騙迴國完婚”這樣的字眼,周章壽心中一動,心想,這事我熟啊。想當年,他在倭國留學期間,不就是被母親的一封信騙迴家,然後與朱安結了婚嗎?那完全是一場父母包辦的婚姻,他與朱安之間根本沒有感情基礎,甚至心懷抵觸。完婚後的第三天,他便離家出走,重返了倭國。每每提及此事,他總對友人說,朱安就像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他對她隻有贍養的義務,卻無半點愛情。
但是繼續聽王國楨講了事情的經過,周章壽又有些不淡定了,神他媽的騙迴來完婚,自己那是被老母親騙進了溝裏,而這位李小兄弟則是不僅抱得美人歸,還順帶繼承了老丈人家的偌大家產,人與人的差距也太大了。
等到眾人消化了李斯年就是這篇雜文的作者這一消息之後,胡適之又拋出一枚炸彈,他從抽屜裏拿出一本雜誌,說道:“我剛才一直沒提,你們幾個看看這本雜誌上麵開篇的第一首詩。”
這是一本剛剛在滬上出版的《詩》月刊,還沒有傳到北方來,這本雜誌是徐智摩專門寄給胡適之的,他向胡適之推薦了自己的好友李斯年,希望他能加入胡適之正在籌建的詩社。
盡管幾人不太明白胡適之的用意,但還是有人接過雜誌,開始朗讀起來: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淩霄花,
……”
《估《學衡》》這篇文章是他親自推薦給《晨報副刊》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他都細細品讀過。除了那些幽默而犀利的批評之外,文章中所挑出的那幾處文言文用法錯誤,也是極為精準,讓他印象深刻。想到李斯年這個從小與自己親近的外甥,如今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王國楨心中甚是欣慰。當然,他也料到這篇文章必是離不開他那位舉人妹夫的指導。這些年,妹夫寄情鄉野,潛心研學,其古文功底已然爐火純青。
王國楨深知外甥寫這篇文章的用意,無非是想與胡適之等人提前打好關係。他決定助外甥一臂之力,於是隨口向胡適之問道:“適之,你覺得《估《學衡》》這篇文章寫得如何?”
胡適之顯然沒想到王國楨會對此感興趣,畢竟兩人雖同在北大教學,但平日裏交往並不多。王國楨平時都是和羅振玉、沈增植、柯劭忞這些“學者型遺老”是一個圈子裏的人,二人除了工作上的必要交流之外,幾乎沒有什麽私人交集。
但出於對王國楨學問的敬重,胡適之還是給出了中肯的評價:“文章確實不錯,可以看出作者有著深厚的古文功底。”
王國楨謙遜地迴應道:“適之過獎了。”
他的迴答讓在場的人都感到驚訝,難道這篇文章是出自王國楨之手?胡適之也不禁疑惑地問道:“難道這篇文章是國禎你寫的?”
他在心中暗想:咱們倆關係沒這麽好吧,你竟然還為我仗義執言,真是感動啊。
王國楨雖然是前清遺老,但是他並不反對白話文,相反他在授課時還主動使用白話文,對推動白話文的普及方麵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一舉措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但是他反對白話詩,也批評過白話詩的開創者胡適之的詩作。他認為白話詩還不成熟,沒有一定的格律框架,創作效果並不好,像是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這種白話詩,簡直就是不知所謂。
王國楨看著他們懷疑的眼神,知道他們誤解了自己的意思,忙解釋道:“這篇文章是我外甥李斯年寫的,我隻是幫他推薦給了《晨報副刊》,適之,你應該知道他吧,他寫信給我說你邀請他來北大任教,還有兆賢,我這外甥還年輕,以後還得你們仰仗兩位學長多多關照。”
聽他這麽一說,屋內剛才還在議論紛紛,猜測作者身份的幾人更加吃驚了。
周章壽按捺不住好奇,開口問道:“國禎,你這外甥今年多大啊?”
“他是在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庚子年出生的,今年剛好二十二周歲。”王國楨迴答道。
此言一出,剛才還在猜測作者是辜湯生那樣花甲之年的老人的梁漱溟,驚愕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滿臉的難以置信,大唿不可思議。
王國楨繼續說道:“這篇文章中,應該也有我妹夫的功勞。他對古文的鑽研也頗深,文言文造詣絕不在我之下。當年,正是看重他的這份學識,我才做主將妹妹許配給了他。”
蔣夢麟接話道:“國禎兄,咱們共事這麽多年,我還真不知道你和潤民公居然是姑舅關係。想當年,我還曾受過他老人家的恩惠呢。”
“即便有老先生從旁幫忙挑錯,能撰寫出如此犀利文章的人,也必定是才華橫溢之輩。”周章壽由衷地讚歎道。
陶孟和也插話進來:“樟壽兄,你可能還不知道,就在你來之前,我們還在為本學期的西洋哲學課教材問題發愁。壽銘兄從滬上帶迴了一本《西方哲學史》,這本書的出現可算是雪中送炭啊。你猜猜,這本書的作者是誰?”
“難不成,也是出自這位李小友之手?”周章壽試探著問道。
“正是如此,”陶孟和點頭稱讚,“這本書不僅條理清晰,而且文筆流暢,實乃佳作。”
王國楨聞言,臉上露出自豪的神色道:“這並不奇怪,我這外甥在米國留學時專攻的就是哲學這門課程。要不是被我那妹夫騙迴國結婚,再過幾年,他或許能和適之一樣,成為個哲學博士呢。”
聽到“被騙迴國完婚”這樣的字眼,周章壽心中一動,心想,這事我熟啊。想當年,他在倭國留學期間,不就是被母親的一封信騙迴家,然後與朱安結了婚嗎?那完全是一場父母包辦的婚姻,他與朱安之間根本沒有感情基礎,甚至心懷抵觸。完婚後的第三天,他便離家出走,重返了倭國。每每提及此事,他總對友人說,朱安就像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他對她隻有贍養的義務,卻無半點愛情。
但是繼續聽王國楨講了事情的經過,周章壽又有些不淡定了,神他媽的騙迴來完婚,自己那是被老母親騙進了溝裏,而這位李小兄弟則是不僅抱得美人歸,還順帶繼承了老丈人家的偌大家產,人與人的差距也太大了。
等到眾人消化了李斯年就是這篇雜文的作者這一消息之後,胡適之又拋出一枚炸彈,他從抽屜裏拿出一本雜誌,說道:“我剛才一直沒提,你們幾個看看這本雜誌上麵開篇的第一首詩。”
這是一本剛剛在滬上出版的《詩》月刊,還沒有傳到北方來,這本雜誌是徐智摩專門寄給胡適之的,他向胡適之推薦了自己的好友李斯年,希望他能加入胡適之正在籌建的詩社。
盡管幾人不太明白胡適之的用意,但還是有人接過雜誌,開始朗讀起來: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淩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