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流水線生產模式起源於1913到1914年間的福特製,此時出現還不到十年時間,還未傳入華國,但這種先進的生產模式已經在西方世界引發了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極大地提高了各種工業產品的生產效率。
李斯年指出:“你所說的仍然是相對原始的生產方式,它對工人的技能要求還是過高了。”
榮德勝反駁道:“這要求還高?我認識的一些車行裏,新學徒通常隻要半年時間就能出師了。”
“別看製造汽車比黃包車複雜得多,但在福特的汽車生產工廠裏麵,工人並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許多工人甚至都是文盲,他們隻需掌握如何擰螺絲這樣簡單的技能就足夠勝任工作了。”李斯年解釋道。
榮忠敬好奇地追問:“哦?那他們是怎麽做到的呢?”
李斯年詳細闡釋道:“關鍵在於產品和零件的標準化、製作工序的細分化、設備和工具的專用化,以及工作場所的專業化。”
隨後,李斯年深入介紹了福特工廠的流水線生產模式。這種前沿的生產技術立刻引起了榮氏兄弟的濃厚興趣。他們意識到,擁有這樣的技術,不僅可以應用於成衣製造,更能對現有的紗廠進行改造,從而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李斯年進一步闡述道:“對於大規模的成衣生產,流水線生產模式天然就具有顯著的優勢。當產品款式統一、生產量大時,流水線生產能充分發揮其高效穩定的特點。通過將生產步驟細分為數十個環節,每個工人僅需專注於自己負責的部分,例如在哪裏縫製幾針、如何裁剪等。若按照每個步驟用時不超過一分鍾的時間來規劃,一條流水線每天便能產出六七百件服裝,效率可提升五六倍。”
榮德勝在心裏默默盤算後,認同地說:“你所說的方法確實具有可行性。”
李斯年補充道:“如果你們打算進軍成衣製造業,我還可以再給你們一個建議。”
榮忠敬點頭示意:“小兄弟,有話隻管說,我們願聞其詳。”
李斯年接著說道:“你們是布匹行業的專家,不知道是否聽說過牛仔布?”
榮德勝想了想,說道:“你說的是丹寧布吧?我對它有所了解。那是一種質地粗厚的色織經麵斜紋棉布,其經紗使用漿染聯合一步法染色,具有多種特數選擇。這種布料經過特殊處理,縮水率較低,質地緊密、厚實,色澤鮮豔且織紋清晰,通常被染成靛藍色。”
李斯年聽後,佩服的說道:“榮先生,您的專業知識真是令人佩服。據我所知,這種布料起初是作為帆布使用的,但因為其出色的耐磨性和抗皺性,後來被美國西部的放牧人員用來製作衣褲,從而得名“牛仔布”。這種布料製成的褲子非常耐用,經受多次洗滌也不易損壞。我感覺這種衣物同樣適合我們華國的普通勞動者穿用。如果你們打算開設成衣工廠,不妨考慮先生產這種牛仔褲,我相信它會廣受歡迎的。”
等到李斯年離開後,榮德勝向哥哥問道:“哥,你覺得李小兄弟今天的建議如何?”
榮忠敬笑了笑,說道:“你那天不是還抱怨送給他的那座小洋樓太貴了麽?我看他今天的建議值一棟更大的洋樓。”
就在榮氏兄弟談論起李斯年的時候,剛剛到達廣州的常誌清也登上了永豐艦,並被授予了全權指揮海上戰事的重任。
在緊張的戰鬥間歇,他翻開了李斯年贈送的《海權論》一書。這份翻譯稿中不僅包含了中文譯文,還穿插著李斯年的一些心得體會和獨到見解,讀著這些文字,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他沉浸在書中的情景,恰巧被孫先生撞見,他對此人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表示了高度的讚賞。
借此機會,向孫先生舉薦了他的同鄉小兄弟、剛剛留洋歸來的李斯年。孫先生聽後頗為動容,說道:“此人有如此才華,確實應該招攬到我們革命政府的旗下,一同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
常說道:“太好了,我立刻就給他寫信,隻可惜我們現在連廣州城都失守了,還不知道許崇誌總指揮何時能夠迴援成功。”
聽到這話,孫先生不禁流露出自責的神情。當初許崇誌和常都曾建議他先穩固粵省的後方再行北伐,以防占據粵東的陳炯明生變。但孫先生當時並未在意,認為陳炯名不會反叛,卻沒想到最終還是低估了人心的莫測。
看著孫先生憂心忡忡的樣子,常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覺得我們應該借助蘇聯人的援助,建立我們自己的軍官學校,吸收革命青年,將他們培養成為軍事骨幹。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一支新型的革命軍隊。像陳炯明這樣的軍閥,終究是不可靠的。”
孫先生在經曆了這次的叛亂之後,也改變了對於軍閥部隊的態度,對常的建議認同的點了點頭。
而此刻,成為眾人談論焦點的李斯年卻在忙於各種社交活動。自從他和李舉人從榮家拜訪迴來以後,李舉人似乎意識到自己的小兒子經過留洋曆練,確有過人之處,值得重點培養。因此,他讓大兒子李斯盛和李斯年的嶽父輪流帶領他參加各類酒會,以此拓寬他的人脈。
就這樣到了7月中旬的時候,李斯年終於盼來了杜威教授的迴信。
他還是剛迴到滬上的時候給對方寫的信,到現在都時隔一個半月了,才收到迴信,這個年代遠距離的通信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在迴信中,杜威教授對李斯年短期內無法返迴米國繼續學業表示了遺憾,但同時也表達了對他繼續從事哲學理論研究方麵工作的期許,並建議他婚後可以考慮前往北京大學任教。教授甚至已經同時致信他的華國弟子胡適之,為李斯年作了推薦。
此外,杜威教授還隨信附上了一堆研究資料,他目前正著手撰寫一篇題為《邏輯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的融合:科學實踐導向的哲學新探》的論文,並希望李斯年能與他共同合作完成。
李斯年指出:“你所說的仍然是相對原始的生產方式,它對工人的技能要求還是過高了。”
榮德勝反駁道:“這要求還高?我認識的一些車行裏,新學徒通常隻要半年時間就能出師了。”
“別看製造汽車比黃包車複雜得多,但在福特的汽車生產工廠裏麵,工人並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許多工人甚至都是文盲,他們隻需掌握如何擰螺絲這樣簡單的技能就足夠勝任工作了。”李斯年解釋道。
榮忠敬好奇地追問:“哦?那他們是怎麽做到的呢?”
李斯年詳細闡釋道:“關鍵在於產品和零件的標準化、製作工序的細分化、設備和工具的專用化,以及工作場所的專業化。”
隨後,李斯年深入介紹了福特工廠的流水線生產模式。這種前沿的生產技術立刻引起了榮氏兄弟的濃厚興趣。他們意識到,擁有這樣的技術,不僅可以應用於成衣製造,更能對現有的紗廠進行改造,從而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李斯年進一步闡述道:“對於大規模的成衣生產,流水線生產模式天然就具有顯著的優勢。當產品款式統一、生產量大時,流水線生產能充分發揮其高效穩定的特點。通過將生產步驟細分為數十個環節,每個工人僅需專注於自己負責的部分,例如在哪裏縫製幾針、如何裁剪等。若按照每個步驟用時不超過一分鍾的時間來規劃,一條流水線每天便能產出六七百件服裝,效率可提升五六倍。”
榮德勝在心裏默默盤算後,認同地說:“你所說的方法確實具有可行性。”
李斯年補充道:“如果你們打算進軍成衣製造業,我還可以再給你們一個建議。”
榮忠敬點頭示意:“小兄弟,有話隻管說,我們願聞其詳。”
李斯年接著說道:“你們是布匹行業的專家,不知道是否聽說過牛仔布?”
榮德勝想了想,說道:“你說的是丹寧布吧?我對它有所了解。那是一種質地粗厚的色織經麵斜紋棉布,其經紗使用漿染聯合一步法染色,具有多種特數選擇。這種布料經過特殊處理,縮水率較低,質地緊密、厚實,色澤鮮豔且織紋清晰,通常被染成靛藍色。”
李斯年聽後,佩服的說道:“榮先生,您的專業知識真是令人佩服。據我所知,這種布料起初是作為帆布使用的,但因為其出色的耐磨性和抗皺性,後來被美國西部的放牧人員用來製作衣褲,從而得名“牛仔布”。這種布料製成的褲子非常耐用,經受多次洗滌也不易損壞。我感覺這種衣物同樣適合我們華國的普通勞動者穿用。如果你們打算開設成衣工廠,不妨考慮先生產這種牛仔褲,我相信它會廣受歡迎的。”
等到李斯年離開後,榮德勝向哥哥問道:“哥,你覺得李小兄弟今天的建議如何?”
榮忠敬笑了笑,說道:“你那天不是還抱怨送給他的那座小洋樓太貴了麽?我看他今天的建議值一棟更大的洋樓。”
就在榮氏兄弟談論起李斯年的時候,剛剛到達廣州的常誌清也登上了永豐艦,並被授予了全權指揮海上戰事的重任。
在緊張的戰鬥間歇,他翻開了李斯年贈送的《海權論》一書。這份翻譯稿中不僅包含了中文譯文,還穿插著李斯年的一些心得體會和獨到見解,讀著這些文字,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他沉浸在書中的情景,恰巧被孫先生撞見,他對此人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表示了高度的讚賞。
借此機會,向孫先生舉薦了他的同鄉小兄弟、剛剛留洋歸來的李斯年。孫先生聽後頗為動容,說道:“此人有如此才華,確實應該招攬到我們革命政府的旗下,一同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
常說道:“太好了,我立刻就給他寫信,隻可惜我們現在連廣州城都失守了,還不知道許崇誌總指揮何時能夠迴援成功。”
聽到這話,孫先生不禁流露出自責的神情。當初許崇誌和常都曾建議他先穩固粵省的後方再行北伐,以防占據粵東的陳炯明生變。但孫先生當時並未在意,認為陳炯名不會反叛,卻沒想到最終還是低估了人心的莫測。
看著孫先生憂心忡忡的樣子,常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覺得我們應該借助蘇聯人的援助,建立我們自己的軍官學校,吸收革命青年,將他們培養成為軍事骨幹。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一支新型的革命軍隊。像陳炯明這樣的軍閥,終究是不可靠的。”
孫先生在經曆了這次的叛亂之後,也改變了對於軍閥部隊的態度,對常的建議認同的點了點頭。
而此刻,成為眾人談論焦點的李斯年卻在忙於各種社交活動。自從他和李舉人從榮家拜訪迴來以後,李舉人似乎意識到自己的小兒子經過留洋曆練,確有過人之處,值得重點培養。因此,他讓大兒子李斯盛和李斯年的嶽父輪流帶領他參加各類酒會,以此拓寬他的人脈。
就這樣到了7月中旬的時候,李斯年終於盼來了杜威教授的迴信。
他還是剛迴到滬上的時候給對方寫的信,到現在都時隔一個半月了,才收到迴信,這個年代遠距離的通信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在迴信中,杜威教授對李斯年短期內無法返迴米國繼續學業表示了遺憾,但同時也表達了對他繼續從事哲學理論研究方麵工作的期許,並建議他婚後可以考慮前往北京大學任教。教授甚至已經同時致信他的華國弟子胡適之,為李斯年作了推薦。
此外,杜威教授還隨信附上了一堆研究資料,他目前正著手撰寫一篇題為《邏輯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的融合:科學實踐導向的哲學新探》的論文,並希望李斯年能與他共同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