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下......”李師中攢足一口氣,喊了出來。
靠!還真是正經的聖旨啊!王大衛撇了撇嘴。
所謂正經的聖旨,就是皇帝和宰相們一起商討、達成共識後下發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文件。它所代表的不僅是皇帝一個人,還有整個官僚係統。地位跟河湟那邊的代表大會決議是一樣的。
其格式,在大宋朝,並不固定。但,最標準、最正式的,就是以“門下”二字開頭。而王大衛最熟悉的那一種,還要再等上幾百年。
這兩個字來源於早先的門下省,後來,中書省和門下省合並了,但書寫聖旨的習慣卻一直保留至今。
這是有魔力的兩個字,周圍的嘈雜聲立即消失。而李師中也仿佛找到了主心骨,慷慨激昂、聲色俱厲地朗讀下去。
那就,聽聽吧!看看汴梁到底打算怎麽對付我王叔。
後麵,都是駢文。辭藻華麗,典故成堆,難得一見的好文采。可,要是刨除李師中強行添加進去的語氣、語調,真正的幹貨,好像也就隻能聽出來八個字:官複原職、迴京述職。
王韶的辭職申請,上頭沒批,所以他現在依舊是秦鳳路機宜文字。也對,緊箍咒不是你想摘,想摘就能摘的。
而聖旨中給他的工作安排,就是迴京。至於迴去之後會怎麽樣,沒說。又似乎,說了。
這種感覺很奇妙。
如果王韶迴去後遭到了表揚,升官發財,好像還真能從這道聖旨中找到那麽點兒線索;而如果是貶謫呢!似乎,也能;就連明升暗降、似貶實褒,也統統都可以。
好家夥,文科生發起飆來也蠻恐怖的。這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兩頭堵了,簡直就是十麵埋伏啊!誰的手筆?
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道聖旨代表的是誰的意思?
按常理,應該是趙頊、王安石、文彥博......這一大幫人共同的意思。難道,因為人太多,談不攏,誰都想插兩句,這才弄成了個大雜燴?什麽都說了,又好像什麽都沒說。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讓王韶先迴去,迴去再說。
果真如此?不,不,是我想差啦!實際情況應該是:這道聖旨,這道在伏羌城宣讀的聖旨,就隻能這麽寫。
褒獎,不可能在這兒宣讀。
趙家人向來吝嗇。當年,如果趙老二能痛痛快快地發下獎勵,他也不至於混成“高梁河車神”,沒準兒連燕雲十六州都能一把收迴來。
而懲罰,更不可能在這兒。
但,又必須在這兒,給王韶一道聖旨......
這一刻,自由散漫、虛度光陰、不務正業的王大衛清醒過來,聰明的智商又重新占領了高地。
“......熙寧五年三月。”李師中讀完了結尾。
“臣,領旨。”王韶將雙手舉過頭頂。他現在沒資格自稱草民嘍!
李師中沒下馬,自有一名“狗腿子”跑過來,接過聖旨,雙手捧著,放到了王韶舉起的雙手之中。
王韶握住聖旨,起身。簡單的動作,卻帶起一股莫名的威壓,朝李師中襲去。
李師中麵沉似水,端坐馬上。然而,他騎著的那匹馬卻忍不住打了兩聲響鼻,抬起前蹄,不斷地刨向地麵。
馬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它能感受到騎著它的人的情緒。
但李師中終究是一路經略使,抬眼跨過王韶的目光,衝著後麵高聲喊道:“秦鳳路的,出列。隨本官返迴秦州。”
這招果然奏效,人群中傳出一陣騷動。
王韶轉身,點了點頭。
秦鳳路武將紛紛牽著馬,走了過去。路過王韶身旁的時候,皆握拳捶胸。
李師中冷哼一聲,撥馬便走。
靠!王大衛忍不住吐槽。你都不數數嗎?沒發現少了倆?一個副都頭,一個十將。難道,這倆官兒太小,都不在你李大經略的統計名單裏?
這些人迴到秦州以後,不會遭什麽罪吧?
仔細想想,應該不會。誌願軍這檔子事兒,決定權根本就不在李師中手上,而是在汴梁。得等汴梁處理完王韶,然後才能輪到他們。
而且,即便王韶被貶謫了,對他們的懲罰也不會有多大。
因為這事兒說到底,最讓汴梁不滿的,是未經他們的授權就擅自行動。要處罰,板子也會集中打在王韶的身上。
而他們,頂多算從犯。如果再狡辯兩句,說自己是被蒙騙、被裹挾的,是受害者,也不是不行。既有滅國之功打底,又有一群紈絝相陪,倒也沒什麽好擔心的。
他們可是連“以文馭武”的國策都沒有違反,始終都在一位“文官”的麾下,混過來的。
至於李師中會不會給他們穿小鞋、甩臉色,這倒不用懷疑,肯定會。
不過,眼下秦鳳路最要緊的事情應該是調動工作——離開秦鳳路,去涇原、環慶或者鄜延。哪兒都行。
不僅這些參加過誌願軍的將領會找機會調走,那些沒去的,同樣會。
因為,青唐已經沒了,河湟即將成為大宋的疆土,秦鳳路作為邊路,連邊境線都沒有了,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那誰還願意留下來?養老嗎?
既然灑家都要走了,還用得著在乎誰的臉色?切!
其他三路會願意接收嗎?這更不必擔心。他們可是掌握了最新軍事技術的將領,還怕找不到好工作?
你們知道怎麽跟新式炮車配合嗎?
你們知道什麽樣的城寨最好防守嗎?
你們知道烏木軍怎麽用嗎?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一條,你們知道怎麽請王大衛作後營總管嗎?
這群看似有些狼狽,實則未來一片光明的家夥,漸漸走遠了,身影消失在一座山丘之後。
王韶將聖旨塞進袖口,轉身,朝伏羌城走去。
年叔和王九叔一左一右,護在兩旁,身後,跟著一大群人。然而,在王大衛眼中,卻顯得十分落寞。
前途未卜啊!
如果就這麽一路走迴汴梁,倒也沒什麽。怕就怕,隔三岔五地送來一道聖旨,上麵什麽都說了,又什麽都沒說,那才叫真惡心。
娘的!王大衛心頭火起。他知道自己算不得什麽好人,所以,見到真正的好人受委屈,就格外的生氣。
靠!還真是正經的聖旨啊!王大衛撇了撇嘴。
所謂正經的聖旨,就是皇帝和宰相們一起商討、達成共識後下發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文件。它所代表的不僅是皇帝一個人,還有整個官僚係統。地位跟河湟那邊的代表大會決議是一樣的。
其格式,在大宋朝,並不固定。但,最標準、最正式的,就是以“門下”二字開頭。而王大衛最熟悉的那一種,還要再等上幾百年。
這兩個字來源於早先的門下省,後來,中書省和門下省合並了,但書寫聖旨的習慣卻一直保留至今。
這是有魔力的兩個字,周圍的嘈雜聲立即消失。而李師中也仿佛找到了主心骨,慷慨激昂、聲色俱厲地朗讀下去。
那就,聽聽吧!看看汴梁到底打算怎麽對付我王叔。
後麵,都是駢文。辭藻華麗,典故成堆,難得一見的好文采。可,要是刨除李師中強行添加進去的語氣、語調,真正的幹貨,好像也就隻能聽出來八個字:官複原職、迴京述職。
王韶的辭職申請,上頭沒批,所以他現在依舊是秦鳳路機宜文字。也對,緊箍咒不是你想摘,想摘就能摘的。
而聖旨中給他的工作安排,就是迴京。至於迴去之後會怎麽樣,沒說。又似乎,說了。
這種感覺很奇妙。
如果王韶迴去後遭到了表揚,升官發財,好像還真能從這道聖旨中找到那麽點兒線索;而如果是貶謫呢!似乎,也能;就連明升暗降、似貶實褒,也統統都可以。
好家夥,文科生發起飆來也蠻恐怖的。這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兩頭堵了,簡直就是十麵埋伏啊!誰的手筆?
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道聖旨代表的是誰的意思?
按常理,應該是趙頊、王安石、文彥博......這一大幫人共同的意思。難道,因為人太多,談不攏,誰都想插兩句,這才弄成了個大雜燴?什麽都說了,又好像什麽都沒說。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讓王韶先迴去,迴去再說。
果真如此?不,不,是我想差啦!實際情況應該是:這道聖旨,這道在伏羌城宣讀的聖旨,就隻能這麽寫。
褒獎,不可能在這兒宣讀。
趙家人向來吝嗇。當年,如果趙老二能痛痛快快地發下獎勵,他也不至於混成“高梁河車神”,沒準兒連燕雲十六州都能一把收迴來。
而懲罰,更不可能在這兒。
但,又必須在這兒,給王韶一道聖旨......
這一刻,自由散漫、虛度光陰、不務正業的王大衛清醒過來,聰明的智商又重新占領了高地。
“......熙寧五年三月。”李師中讀完了結尾。
“臣,領旨。”王韶將雙手舉過頭頂。他現在沒資格自稱草民嘍!
李師中沒下馬,自有一名“狗腿子”跑過來,接過聖旨,雙手捧著,放到了王韶舉起的雙手之中。
王韶握住聖旨,起身。簡單的動作,卻帶起一股莫名的威壓,朝李師中襲去。
李師中麵沉似水,端坐馬上。然而,他騎著的那匹馬卻忍不住打了兩聲響鼻,抬起前蹄,不斷地刨向地麵。
馬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它能感受到騎著它的人的情緒。
但李師中終究是一路經略使,抬眼跨過王韶的目光,衝著後麵高聲喊道:“秦鳳路的,出列。隨本官返迴秦州。”
這招果然奏效,人群中傳出一陣騷動。
王韶轉身,點了點頭。
秦鳳路武將紛紛牽著馬,走了過去。路過王韶身旁的時候,皆握拳捶胸。
李師中冷哼一聲,撥馬便走。
靠!王大衛忍不住吐槽。你都不數數嗎?沒發現少了倆?一個副都頭,一個十將。難道,這倆官兒太小,都不在你李大經略的統計名單裏?
這些人迴到秦州以後,不會遭什麽罪吧?
仔細想想,應該不會。誌願軍這檔子事兒,決定權根本就不在李師中手上,而是在汴梁。得等汴梁處理完王韶,然後才能輪到他們。
而且,即便王韶被貶謫了,對他們的懲罰也不會有多大。
因為這事兒說到底,最讓汴梁不滿的,是未經他們的授權就擅自行動。要處罰,板子也會集中打在王韶的身上。
而他們,頂多算從犯。如果再狡辯兩句,說自己是被蒙騙、被裹挾的,是受害者,也不是不行。既有滅國之功打底,又有一群紈絝相陪,倒也沒什麽好擔心的。
他們可是連“以文馭武”的國策都沒有違反,始終都在一位“文官”的麾下,混過來的。
至於李師中會不會給他們穿小鞋、甩臉色,這倒不用懷疑,肯定會。
不過,眼下秦鳳路最要緊的事情應該是調動工作——離開秦鳳路,去涇原、環慶或者鄜延。哪兒都行。
不僅這些參加過誌願軍的將領會找機會調走,那些沒去的,同樣會。
因為,青唐已經沒了,河湟即將成為大宋的疆土,秦鳳路作為邊路,連邊境線都沒有了,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那誰還願意留下來?養老嗎?
既然灑家都要走了,還用得著在乎誰的臉色?切!
其他三路會願意接收嗎?這更不必擔心。他們可是掌握了最新軍事技術的將領,還怕找不到好工作?
你們知道怎麽跟新式炮車配合嗎?
你們知道什麽樣的城寨最好防守嗎?
你們知道烏木軍怎麽用嗎?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一條,你們知道怎麽請王大衛作後營總管嗎?
這群看似有些狼狽,實則未來一片光明的家夥,漸漸走遠了,身影消失在一座山丘之後。
王韶將聖旨塞進袖口,轉身,朝伏羌城走去。
年叔和王九叔一左一右,護在兩旁,身後,跟著一大群人。然而,在王大衛眼中,卻顯得十分落寞。
前途未卜啊!
如果就這麽一路走迴汴梁,倒也沒什麽。怕就怕,隔三岔五地送來一道聖旨,上麵什麽都說了,又什麽都沒說,那才叫真惡心。
娘的!王大衛心頭火起。他知道自己算不得什麽好人,所以,見到真正的好人受委屈,就格外的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