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半時辰後,兩人並肩走出帥帳。


    王大衛皺了皺眉,因為他發現,親兵們的站位比昨天遠了好多。嘿!你們這幫王八蛋......算了,說破了反倒更尷尬。


    吹個口哨,叫來阿黃,上馬,巡營。馬速稍快,“王八蛋”們隻能跟在後麵小跑,一路喝風、吃灰。


    曹七則朝另一個方向走去。手中是一卷紙,二十多張,都是王大衛剛才畫的。


    她的手握得很緊。倒不是因為王大衛的學說有多難,她還需要時時翻看、複習,實際上,曹七自認已經完全掌握了。這些紙,僅具有紀念意義,她要收藏。


    曹七步履平穩,心中卻是波瀾壯闊。王大衛果然有大本事,雖然早就知道這一點,但今天,還是被他狠狠地又震撼了一次。


    他的學說簡潔明了,從一條公式開始,剩下全是計算、推導,卻勾畫出一幅恢弘的畫卷。而更重要的是:你若不信,那你就自己算,自己測......


    這很科學,也很王大衛。


    與之相比,大宋的天文簡直就是垃圾。


    這還得追溯到太宗初年。


    趙光義一登基,下旨,將全國所有的天文愛好者統統“請”到汴梁,然後,考試。考過的,“關”進司天監;考不過,黥,也就是在臉上刺青,外加流放海南島。


    據說,這事兒跟“燭影斧聲”有關。不過,誰都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很不科學。


    但可以肯定的是,從那之後,民間就再也沒有人敢研究天文了。司天監莫名其妙地壟斷了這一行業。隨之而來的,是一項跟勳貴集團相同的特權——世襲罔替。


    這很合理,對不對?外麵都沒人了,隻好傳授給自己兒子啦!


    至於能傳過去幾成,那完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你們文人不也相互吹捧嗎?咋?不許我們學習與借鑒?你們這是在搞壟斷,我要嚴正抗議。


    可司天監的工作成果就隻能用一瀉千裏來形容嘍!出錯,都是家常便飯。造假,你瞎說啥實話?


    若有人指責,他們自有一套話術應對。都是你聽都沒聽過的生僻詞匯。你若強令他們解釋清楚,那自然也可以,不過,你依舊還是聽不懂,甚至比解釋之前更迷糊。


    天文學專業壁壘很高的。外人,嗬嗬。


    你懷疑他們是故意的,把精力都用在了研究這些糟粕上麵,一點正事兒也不幹,但,你沒有證據。


    後來,渾儀壞了。然後,就一直壞在那兒。也不知道是他們修不好,還是根本就不想修。那可是他們吃飯的家夥啊!


    事實證明,你又錯了。沒有渾儀,一點兒都不耽誤他們吃飯。甚至,當他們再出錯的時候,還多了一個借口。


    別急眼。最起碼,這個借口你總能聽懂吧!


    再後來,太宗崩,真宗上台。


    遼國入侵,趙恆禦駕親征,在澶州,把臉丟得稀碎。迴來後,痛定思痛,計劃在神學領域找迴場子。


    這本來是司天監的天賜良機,但是很可惜,他們早就爛透了。


    趙恆也清楚這一點。可沒有這幫神棍幫忙,他的計劃就無法實現啊!於是,趙恆下旨,成立第二個天文學衙門——翰林天文院。


    引入競爭機製,反壟斷。


    宋朝的翰林院承襲唐製,與後來明清時期完全不同,一點都沒有宰相培訓班的意思,更像是一個雜學高人俱樂部。


    所謂雜學,泛指儒家之外的所有學科。天文,放在這裏正合適。


    競爭對手突然出現,果然給司天監帶來了巨大的觸動。在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努力工作,與翰林天文院一起,發現了海量的天文奇觀,且,全是吉兆。


    而那架壞掉的渾儀,很遺憾,還是壞的。


    不過他們倒是造了不少仿製品。雖然都是簡化版的,每架隻能實現一小部分功能,但,可以靠數量取勝嘛!


    至於這些仿製品準不準,有沒有用?投資人趙恆最有發言權。你看,他後來不是都封禪泰山了嘛!這可是“雖不空前,但卻絕後”的壯舉。


    一同“絕後”的,還有趙恆本人。


    反倒是司天監和翰林天文院一直延續至今。競爭機製也還在,時常能聽到他們又為了某件事而吵架。不過,外人還是聽不懂,隻能當熱鬧看。


    大宋有錢,冗官那麽多,也不在乎這仨瓜倆棗的,養著吧!


    如果王大衛出手,曹七想,甚至都不用他親自出手,隻需將他的學說拋出去,那兩夥兒隻會故弄玄虛的蠢貨就可以統統滾蛋啦!


    渾儀,也不用修了。按照王大衛的模型另做一個更好。


    但是,不行啊!阻力太大了。


    司天監和翰林天文院,曹七並沒放在眼裏,她擔心的是趙頊。


    因為,王大衛的學說裏,沒有神。


    充其量,太陽就是個笑眯眯的小老頭兒,木星則是個丟三落四的小胖子。這大概是他們川越國為了培養小孩兒對天文學的興趣而故意添加的擬人化設計。而他那學說的核心,是絕對沒有神的。


    沒有神,又何來“君權神授”?趙頊必將化身成他的高祖,來一波大清洗。


    那,朝臣呢?很可惜,也會阻止的。因為,王大衛的學說裏同樣沒有“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的發明者叫董仲舒,就是那個跟漢武帝劉徹一起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


    劉徹用了他的學問,卻始終將他排除在朝堂之外,一生未得重用,原因就是“天人感應”。這是董仲舒發明出來約束皇權的。


    或許,董仲舒自己也明白,他的學說一旦成為官學,皇權必定暴漲,所以,他提前準備了這個後手。


    然而,極度自信的劉徹最終卻采納了“天人感應”學說,並反手用在了宰相的身上。漢武一朝,共十三位宰相,善終者,甚少。


    隻不過,讓劉徹沒想到的是,他的子孫卻沒有他那般強悍,後世王朝的皇帝們也大多難以幸免。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終究還是實現了他最初的目的,成為群臣抗衡君主最為有效的利器。他們,肯定舍不得丟棄的。


    好在王大衛並沒有推廣的意思,用他的話說:“費那勁幹嗎?咱們知道是咋迴事兒不就行了。曆法差幾天又能如何?我又不種地,你也不種吧!中秋在乎的是月餅什麽餡兒,我喜歡蛋黃和乳酪的,誰管月亮圓不圓啊?吃粽子那天,連月亮都不用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歡樂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大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大胃並收藏歡樂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