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京的發言讓垂拱殿裏沉默了五秒鍾。
王安石想保護王韶的意思很明顯,而馮京附議,那就是說他同樣想保。
王韶是變法派的,他在戰場上取得任何勝利都是對變法的巨大助力。但馮京這個反對派卻依然要保他。
因為在馮京看來,變法與不變之爭是文官集團內部的矛盾,在這個矛盾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國策——崇文抑武。
這裏的“文”、“武”說的可不是文學和軍事,而是文官和武將。這個國策的利弊很難一句話說清楚,但,它有個問題繞不過去——真打起來,你們文官管用嗎?
文官管不管用,這個問題吵起來文官從來沒輸過,但是,到底怎樣大家心裏清楚。
往前數,最能打的文官叫範仲淹。他的軍事才能在宋夏第一次戰爭中得到了充分施展。比起韓琦,範仲淹確實要強不少,他至少沒被人打得全軍覆沒。
但是,西夏不還是成功立國了嗎?範仲淹也沒能把人家李元昊怎麽著啊!
說到底,範仲淹不過是在橫山、隴山一線修築了一係列防禦設施,讓西夏人沒法輕易越過,飲馬渭水,火焚長安而已。
這已經是文官戰鬥力的頂級表現。
至於其他人,包括馮京的嶽父富弼,倒也不是完全沒打過仗,隻不過都是鎮壓起義、平定叛亂這類事情,對付的淨是些連飯都吃不上的農夫。這種軍事行動能有什麽技術含量?而且最後基本上都得用出絕招——招安。
招安之後,能打的去禁軍,剩下的歸廂軍。有口飯,餓不死也吃不飽。大宋三冗之一的冗兵就是這麽來的。
實際上,那些起義、造反的人心裏也清楚。我們就是想混個編製啊!真沒怎麽禍害鄉土,人都沒殺幾個。之所以把動靜鬧得這麽大,聽起來嚇人,那不是怕你們汴梁拖拖拉拉,老也不來嘛!你們早來一天,我們就能早一天吃上財政飯。
這還算是好的。君不見,去年韓絳宣撫陝西幹出來的那些破事兒,這才是文官的真實水平。
而急報中的王韶很可能是個文官中的異類,還是超級能打的那種,他能補上文官的這塊短板。得保下來,盡管馮京已經看出趙頊對這個方案並不滿意。
這就是馮京要堅守的本心。
馮京結束發言,垂目肅然而立。
輪到王珪了,隻見王珪的動作跟馮京一模一樣,而且也隻說了三個字:“臣請旨。”
意思是:您看著辦吧!您說啥就是啥,都聽您的。
三個字說完,王珪往馮京身旁一站,麵無表情。有請下一位......
下一位出場的選手是吳充。樞密副使,王安石的兒女親家。吳充的兒子吳安持娶了王安石的大女兒,又是一對兒翁婿。
吳充向前一步,慷慨陳詞,語帶激昂:“臣以為,王子純與謀反無異。當速速擒拿歸案,投入烏台,問清罪責,明正典刑,為後世戒。”
吳充話音未落,所有人一起看向他,包括王安石。
太狠了吧!
吳充你跟王韶有過節?他刨你家祖墳了?沒聽說啊!
你這是要幹啥?難不成,你擔心王韶功勞太大,搶了你的位置?沒必要啊!樞密副使本來就是兩個坑兒,他來了你也不用走。
總不至於,文彥博最近不管事,你就覺得自己是樞密院老大,不想分權。這可太幼稚了。
又或者,你看出了官家的心思,順著他的意思說的?那......士大夫的風骨還要不要了?哪個名臣良相不是頂著皇帝說話?
王珪那三個字已經很跌份了,你可好,咣咣說了這麽一大堆。
“哦?”蒼老的聲音響起,文彥博發問:“隻捉拿王子純一人?”
這是個要命的問題。
若隻抓王韶一個,那剩下的四、五萬誌願軍將士怎麽辦?原地解散,自生自滅?那可是在青唐地界,就這麽扔在那兒不管了?青史之上如何記載?
如果都抓迴來,放哪兒?
汴梁?別鬧,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在急報上寫得很清楚,他們能眼看著王都總管被你明正典刑?
放在秦州呢?這支軍隊還有個特點——主觀能動性超強,要是他們自己想往東再多走兩步,你去攔住他們嗎?
挖個坑......你確定最後埋進去的是誌願軍,而不是挖坑的?
還有更麻煩的。誌願軍裏有汴梁勳貴子弟,而且各家都有,這顯然是勳貴集團集體參與的一件事。雖然沒證據,但能站在這裏的都不難猜得到。
勳貴集團低調了幾十年,政治舞台上一直是文官唱主角。但是,勳貴集團真的衰弱了嗎?如果他們真的沒實力,那還需要繼續崇文抑武嗎?
遠的不說,前些日子,就因為一個麻藥,勳貴集團頃刻間掀起了多大的風浪?這叫沒實力?
文官對付勳貴,針對某一家,並且有理、有據、有節,倒是可以咬下一塊肉。但是針對整個勳貴集團......那真是嫌自己命長啊!
吳充沒有迴答,後退迴原來的位置,麵沉似水。
兩府宰相依次發表完看法,接下來輪到兩位“幸運”的參會者。
章惇性烈,率先發言:“臣以為,當遣一位老成持重者前往關中,整肅秦鳳、涇原兩路軍馬......西進......”
章惇的話並未說完,因為後麵的話並不方便說出口,但對這裏的人來說已經足夠了。
如果一定要把剩下的話說出來,大致上會是:西進之後,跟在誌願軍後麵。誌願軍衝鋒在前。若是打勝了,兩路軍接收勝利果實,摘桃子;要是敗了,那誌願軍就成了軟柿子......
一個念頭在眾人心頭同時升起:吳充啊!我們剛才真是誤會你了,章惇才是這世上最狠辣的人物。
聽說章惇跟王韶的關係不錯啊!王韶一直在西邊兒,章惇也是在那裏起步的。怎麽下手這麽狠?你們可都是變法派的。
還有,章惇跟蘇軾的關係也不錯。蘇軾離京去杭州做通判的前夜,章惇還曾漏夜拜訪,隻是倆人說的啥就沒人知道了。
王安石想保護王韶的意思很明顯,而馮京附議,那就是說他同樣想保。
王韶是變法派的,他在戰場上取得任何勝利都是對變法的巨大助力。但馮京這個反對派卻依然要保他。
因為在馮京看來,變法與不變之爭是文官集團內部的矛盾,在這個矛盾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國策——崇文抑武。
這裏的“文”、“武”說的可不是文學和軍事,而是文官和武將。這個國策的利弊很難一句話說清楚,但,它有個問題繞不過去——真打起來,你們文官管用嗎?
文官管不管用,這個問題吵起來文官從來沒輸過,但是,到底怎樣大家心裏清楚。
往前數,最能打的文官叫範仲淹。他的軍事才能在宋夏第一次戰爭中得到了充分施展。比起韓琦,範仲淹確實要強不少,他至少沒被人打得全軍覆沒。
但是,西夏不還是成功立國了嗎?範仲淹也沒能把人家李元昊怎麽著啊!
說到底,範仲淹不過是在橫山、隴山一線修築了一係列防禦設施,讓西夏人沒法輕易越過,飲馬渭水,火焚長安而已。
這已經是文官戰鬥力的頂級表現。
至於其他人,包括馮京的嶽父富弼,倒也不是完全沒打過仗,隻不過都是鎮壓起義、平定叛亂這類事情,對付的淨是些連飯都吃不上的農夫。這種軍事行動能有什麽技術含量?而且最後基本上都得用出絕招——招安。
招安之後,能打的去禁軍,剩下的歸廂軍。有口飯,餓不死也吃不飽。大宋三冗之一的冗兵就是這麽來的。
實際上,那些起義、造反的人心裏也清楚。我們就是想混個編製啊!真沒怎麽禍害鄉土,人都沒殺幾個。之所以把動靜鬧得這麽大,聽起來嚇人,那不是怕你們汴梁拖拖拉拉,老也不來嘛!你們早來一天,我們就能早一天吃上財政飯。
這還算是好的。君不見,去年韓絳宣撫陝西幹出來的那些破事兒,這才是文官的真實水平。
而急報中的王韶很可能是個文官中的異類,還是超級能打的那種,他能補上文官的這塊短板。得保下來,盡管馮京已經看出趙頊對這個方案並不滿意。
這就是馮京要堅守的本心。
馮京結束發言,垂目肅然而立。
輪到王珪了,隻見王珪的動作跟馮京一模一樣,而且也隻說了三個字:“臣請旨。”
意思是:您看著辦吧!您說啥就是啥,都聽您的。
三個字說完,王珪往馮京身旁一站,麵無表情。有請下一位......
下一位出場的選手是吳充。樞密副使,王安石的兒女親家。吳充的兒子吳安持娶了王安石的大女兒,又是一對兒翁婿。
吳充向前一步,慷慨陳詞,語帶激昂:“臣以為,王子純與謀反無異。當速速擒拿歸案,投入烏台,問清罪責,明正典刑,為後世戒。”
吳充話音未落,所有人一起看向他,包括王安石。
太狠了吧!
吳充你跟王韶有過節?他刨你家祖墳了?沒聽說啊!
你這是要幹啥?難不成,你擔心王韶功勞太大,搶了你的位置?沒必要啊!樞密副使本來就是兩個坑兒,他來了你也不用走。
總不至於,文彥博最近不管事,你就覺得自己是樞密院老大,不想分權。這可太幼稚了。
又或者,你看出了官家的心思,順著他的意思說的?那......士大夫的風骨還要不要了?哪個名臣良相不是頂著皇帝說話?
王珪那三個字已經很跌份了,你可好,咣咣說了這麽一大堆。
“哦?”蒼老的聲音響起,文彥博發問:“隻捉拿王子純一人?”
這是個要命的問題。
若隻抓王韶一個,那剩下的四、五萬誌願軍將士怎麽辦?原地解散,自生自滅?那可是在青唐地界,就這麽扔在那兒不管了?青史之上如何記載?
如果都抓迴來,放哪兒?
汴梁?別鬧,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在急報上寫得很清楚,他們能眼看著王都總管被你明正典刑?
放在秦州呢?這支軍隊還有個特點——主觀能動性超強,要是他們自己想往東再多走兩步,你去攔住他們嗎?
挖個坑......你確定最後埋進去的是誌願軍,而不是挖坑的?
還有更麻煩的。誌願軍裏有汴梁勳貴子弟,而且各家都有,這顯然是勳貴集團集體參與的一件事。雖然沒證據,但能站在這裏的都不難猜得到。
勳貴集團低調了幾十年,政治舞台上一直是文官唱主角。但是,勳貴集團真的衰弱了嗎?如果他們真的沒實力,那還需要繼續崇文抑武嗎?
遠的不說,前些日子,就因為一個麻藥,勳貴集團頃刻間掀起了多大的風浪?這叫沒實力?
文官對付勳貴,針對某一家,並且有理、有據、有節,倒是可以咬下一塊肉。但是針對整個勳貴集團......那真是嫌自己命長啊!
吳充沒有迴答,後退迴原來的位置,麵沉似水。
兩府宰相依次發表完看法,接下來輪到兩位“幸運”的參會者。
章惇性烈,率先發言:“臣以為,當遣一位老成持重者前往關中,整肅秦鳳、涇原兩路軍馬......西進......”
章惇的話並未說完,因為後麵的話並不方便說出口,但對這裏的人來說已經足夠了。
如果一定要把剩下的話說出來,大致上會是:西進之後,跟在誌願軍後麵。誌願軍衝鋒在前。若是打勝了,兩路軍接收勝利果實,摘桃子;要是敗了,那誌願軍就成了軟柿子......
一個念頭在眾人心頭同時升起:吳充啊!我們剛才真是誤會你了,章惇才是這世上最狠辣的人物。
聽說章惇跟王韶的關係不錯啊!王韶一直在西邊兒,章惇也是在那裏起步的。怎麽下手這麽狠?你們可都是變法派的。
還有,章惇跟蘇軾的關係也不錯。蘇軾離京去杭州做通判的前夜,章惇還曾漏夜拜訪,隻是倆人說的啥就沒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