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總歸是要來的。折騰了十多天,終究還是要正麵硬剛一架。
那就打吧!
吃過早飯,休息了半個小時,全軍出“城”,列隊。王文諒也帶著人馬走出山穀。兩邊擺開架勢。
王厚將全軍分成三部分。
左路由王舜臣率領,麾下一百五十名蕃騎。人數上占全軍的一半。
右路則是五十多老兵,王昇做主將。
其他的都歸屬中軍,王厚親自領軍。中路軍成員複雜,有勳貴子弟,家將,還有王舜臣“淘汰”下來的蕃騎。
這些人倒也不是不能打,隻是太笨,一根筋,跟不上王舜臣的節奏。
這種分成左、中、右三路的做法算是這個時代的通用戰法,似乎不如此不足以體現主帥的技術。
一般來說,右路會比左路更強一些。王厚的布置同樣如此,別看右路隻有五十幾人,這些老兵肯定比左路一百五十人的蕃騎厲害。
隻是按照常理,中路應該是最強的,而他們這部分中路軍的戰力則很難估算。
家將是隊伍中最厲害的,甚至比老兵更強,起碼他們的裝備比老兵好。但是真打起來,他們的第一目標是保護自家少爺。
而這些勳貴子弟裝備最好,戰意最高,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至於手底下的功夫嘛,就很難說了。
最後是那些二流蕃騎,眼下就是充數的。如果是順風局,他們能發揮作用;逆風的話,沒準會提前跑路。
對麵的王文諒同樣也分成三軍。看上去似乎都一樣,每隊都是二百來人,裝備、整齊度上也沒什麽差別。至少王大衛分不出強弱。
不過反正主帥也不是他,王厚能看出來就行了。要是王大衛做主帥,還分什麽分,鼠標一框,a過去拉倒。
兩軍逐漸靠近,直到一個合適的距離,停住。
沒有陣前喊話,也沒有大將單挑,王厚揮動一麵小旗,左路軍出動。王舜臣帶領蕃騎向對麵的右路軍逼近。
對麵立刻做出反應,右路軍迎上。
兩軍逐漸提高馬速,相距一箭之距,幾乎同時齊射。
這一箭的距離是騎弓的最大射程,必須拋射才能達到。
拋射的箭矢飛行時間很長,落地時目標早就跑出了老遠。雙方都沒什麽傷亡。
隨後兩隊騎兵改換方向,一起朝北行進。
不是應該扔了弓箭,衝上去掏出刀子互砍嗎?
王大衛看不懂。雖然他是個軍事迷,不過他“懂”的是飛機、導彈、航母、坦克那一套,冷兵器時代的騎兵對戰隻在手機裏刷過,肯定不靠譜啊!
不懂就學,王大衛緊盯著左路戰場。
兩隊騎兵可不是傻傻的邊跑邊射。實際上,他們經常“互動”。你靠過來,我就遠離,或者我也靠近過去給你來個小反擊。
時而同向並行,時而相向對射,時而一追一逃,陣型變化不斷。
漸漸的,王大衛有了些明悟,這是在試探啊!
這種不停地變換非常考驗將領的應變能力和隊伍的執行力,雙方都想通過這種遠距離“互動”試探出對方的戰力。
從現在的結果看,王舜臣手下的蕃騎執行力略勝一籌,這也算是他這些天沒白著急上火。
但,也就強那麽一點點而已,勉強能彌補人數上的劣勢。
戰場上,很焦灼。王舜臣拿對麵沒啥好辦法,他麾下的蕃騎就這水平,他再有能耐也沒轍。
除非能多讓他訓練兩個月。可惜,假設不成立。
如果讓王舜臣指揮老兵,想必是可以取勝的。可是他太年輕,嘴巴又臭,未必能指揮得動。
相對而言,年長而沉默的王昇就不同了。這莫非就是王厚如此安排的原因?
王大衛的思維正在發散,王厚給他下令了:“大衛,你能把你的弓送過去嗎?”
哎呦!都算計到我頭上了啊!有你的。
“沒問題。”王大衛接令,催動阿黃,飛馳而去。
王大衛的舉動引起對麵一陣騷動,前些天他可是威名赫赫的踏白之王。敵軍中立刻出動十騎,試圖攔截。
王大衛抬手一箭秒了跑在最前麵的蕃騎,剩下九匹馬瞬間慢了下來。
阿黃再次加速,突破封鎖。
王大衛追上王舜臣的馬隊,還順手擺了一個豎起中指的手勢。
開玩笑,大幾百的皮室軍都攔不住我,你們這幾個臭番薯、爛鳥蛋算個屁。
來到王舜臣身旁,將滑輪弓遞過去。王舜臣接過弓,嘟囔了一句:“怎麽才想起來?”
還能不能愉快地聊天了?這話讓我怎麽接?
好在也不用接。王舜臣隨即發布命令,王大衛覺得他是在主動挑釁,不過對麵沒接招,主動避戰。突然出現的王大衛讓對麵心生警覺。
雖然避戰,但這種行為本身就會喪失先機。王舜臣抓住機會,連續壓迫對手,占取主動。
終於,逼得對麵避無可避,被迫應戰。而本方已先取優勢在手,兩波齊射,收獲不菲。
王舜臣則趁機連射五箭,然後將滑輪弓還給王大衛。
這就成了?你射著啥了?
隨後,王大衛就看到了成果,敵軍的反應速度明顯慢了下來。
王舜臣完全占據主動權,每次都是他主動發起進攻,而敵軍隻是被迫應對。
看來對麵的將領不死也是重傷啊!
優勢漸漸擴大,王舜臣接連下令,將敵軍的隊伍拉扯成一條長龍。勝機已現。王舜臣帶隊直撲長龍中腹。
還沒接戰,長龍自動斷成兩截。前半截拉得更長,後半截則撞成一團,人仰馬翻。
王舜臣繼續下令圍攻前半截敵軍,又是幾波齊射之後,敵軍潰散,四處逃命。大多數人頭也不迴地直接進了山。
改變方向,迴頭撲向後半截敵軍。直到此時這些敵軍仍舊毫無反應,亂糟糟地擠在一起,大概是在投票選領頭的吧!
見王舜臣迴軍,幹脆落荒而逃。隻有二、三十騎逃向中軍,引起一陣慌亂。
就在王舜臣撲向長龍中腹的時候,另一場戰鬥開始了。
王昇率領老兵壓向敵軍左路。老兵出馬,氣勢如虹,五十匹馬整齊劃一,高速衝鋒。仗著馬速和硬弓,提前發起一波齊射。
對麵的左路軍明顯感受到了壓力,再加上他們已經看到己方的右路軍陷入劣勢,而他們作為左路軍要麵對的是對麵的右路軍,一個連續的不等式出現在每個蕃兵心頭。
這還不算。
王昇在第一波齊射後繼續進軍,又下令第二波齊射。距離更近,馬速更快,拋射角度更低,箭矢飛行時間更短。
之後,又是第三波。這一波近乎於平射。
連續的三波齊射打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死傷無數。而敵軍的反擊稀稀落落,王昇早已帶隊拉開了距離。
等敵軍的左路將領好不容易整肅好隊伍,王昇又來了,還是一波三連。
這次敵軍連反擊都沒有,一片混亂。
王昇一舉大槍,老兵奔跑中變成鋒矢陣。王昇一馬當先,殺入敵陣。
幾個唿吸後,王昇的大槍貫入敵將胸口,巨大的衝擊力將槍杆彎成一張弓。王昇右臂一震,大槍抖直,將敵將的屍體拋入空中。
王厚一聲令下,率領中軍發起衝鋒。
左邊打成那樣,右邊打成那樣,該學哪邊不用想了吧!先抄個三連射。像不像,三分樣。能嚇唬也是本事。
三連射之後直接衝陣,完全沒有其他花頭。其實是他的中軍太雜,玩不起。
兩路皆敗,王文諒並不甘心,下令中軍反衝鋒。
但他麾下的蕃騎並不這麽想,對麵的中軍顯然是最強的。不信你看這甲胄,這戰馬,這戰刀。這是咱們比得了的嗎?
反擊的齊射參差不齊,有些人緊張得弓都沒拉滿。
兩軍距離三十步,王文諒軍的蕃騎左右分開,自動讓出一條通路。
那一刻,王厚猶如紅海邊的摩西附體。
勝負已分。
那就打吧!
吃過早飯,休息了半個小時,全軍出“城”,列隊。王文諒也帶著人馬走出山穀。兩邊擺開架勢。
王厚將全軍分成三部分。
左路由王舜臣率領,麾下一百五十名蕃騎。人數上占全軍的一半。
右路則是五十多老兵,王昇做主將。
其他的都歸屬中軍,王厚親自領軍。中路軍成員複雜,有勳貴子弟,家將,還有王舜臣“淘汰”下來的蕃騎。
這些人倒也不是不能打,隻是太笨,一根筋,跟不上王舜臣的節奏。
這種分成左、中、右三路的做法算是這個時代的通用戰法,似乎不如此不足以體現主帥的技術。
一般來說,右路會比左路更強一些。王厚的布置同樣如此,別看右路隻有五十幾人,這些老兵肯定比左路一百五十人的蕃騎厲害。
隻是按照常理,中路應該是最強的,而他們這部分中路軍的戰力則很難估算。
家將是隊伍中最厲害的,甚至比老兵更強,起碼他們的裝備比老兵好。但是真打起來,他們的第一目標是保護自家少爺。
而這些勳貴子弟裝備最好,戰意最高,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至於手底下的功夫嘛,就很難說了。
最後是那些二流蕃騎,眼下就是充數的。如果是順風局,他們能發揮作用;逆風的話,沒準會提前跑路。
對麵的王文諒同樣也分成三軍。看上去似乎都一樣,每隊都是二百來人,裝備、整齊度上也沒什麽差別。至少王大衛分不出強弱。
不過反正主帥也不是他,王厚能看出來就行了。要是王大衛做主帥,還分什麽分,鼠標一框,a過去拉倒。
兩軍逐漸靠近,直到一個合適的距離,停住。
沒有陣前喊話,也沒有大將單挑,王厚揮動一麵小旗,左路軍出動。王舜臣帶領蕃騎向對麵的右路軍逼近。
對麵立刻做出反應,右路軍迎上。
兩軍逐漸提高馬速,相距一箭之距,幾乎同時齊射。
這一箭的距離是騎弓的最大射程,必須拋射才能達到。
拋射的箭矢飛行時間很長,落地時目標早就跑出了老遠。雙方都沒什麽傷亡。
隨後兩隊騎兵改換方向,一起朝北行進。
不是應該扔了弓箭,衝上去掏出刀子互砍嗎?
王大衛看不懂。雖然他是個軍事迷,不過他“懂”的是飛機、導彈、航母、坦克那一套,冷兵器時代的騎兵對戰隻在手機裏刷過,肯定不靠譜啊!
不懂就學,王大衛緊盯著左路戰場。
兩隊騎兵可不是傻傻的邊跑邊射。實際上,他們經常“互動”。你靠過來,我就遠離,或者我也靠近過去給你來個小反擊。
時而同向並行,時而相向對射,時而一追一逃,陣型變化不斷。
漸漸的,王大衛有了些明悟,這是在試探啊!
這種不停地變換非常考驗將領的應變能力和隊伍的執行力,雙方都想通過這種遠距離“互動”試探出對方的戰力。
從現在的結果看,王舜臣手下的蕃騎執行力略勝一籌,這也算是他這些天沒白著急上火。
但,也就強那麽一點點而已,勉強能彌補人數上的劣勢。
戰場上,很焦灼。王舜臣拿對麵沒啥好辦法,他麾下的蕃騎就這水平,他再有能耐也沒轍。
除非能多讓他訓練兩個月。可惜,假設不成立。
如果讓王舜臣指揮老兵,想必是可以取勝的。可是他太年輕,嘴巴又臭,未必能指揮得動。
相對而言,年長而沉默的王昇就不同了。這莫非就是王厚如此安排的原因?
王大衛的思維正在發散,王厚給他下令了:“大衛,你能把你的弓送過去嗎?”
哎呦!都算計到我頭上了啊!有你的。
“沒問題。”王大衛接令,催動阿黃,飛馳而去。
王大衛的舉動引起對麵一陣騷動,前些天他可是威名赫赫的踏白之王。敵軍中立刻出動十騎,試圖攔截。
王大衛抬手一箭秒了跑在最前麵的蕃騎,剩下九匹馬瞬間慢了下來。
阿黃再次加速,突破封鎖。
王大衛追上王舜臣的馬隊,還順手擺了一個豎起中指的手勢。
開玩笑,大幾百的皮室軍都攔不住我,你們這幾個臭番薯、爛鳥蛋算個屁。
來到王舜臣身旁,將滑輪弓遞過去。王舜臣接過弓,嘟囔了一句:“怎麽才想起來?”
還能不能愉快地聊天了?這話讓我怎麽接?
好在也不用接。王舜臣隨即發布命令,王大衛覺得他是在主動挑釁,不過對麵沒接招,主動避戰。突然出現的王大衛讓對麵心生警覺。
雖然避戰,但這種行為本身就會喪失先機。王舜臣抓住機會,連續壓迫對手,占取主動。
終於,逼得對麵避無可避,被迫應戰。而本方已先取優勢在手,兩波齊射,收獲不菲。
王舜臣則趁機連射五箭,然後將滑輪弓還給王大衛。
這就成了?你射著啥了?
隨後,王大衛就看到了成果,敵軍的反應速度明顯慢了下來。
王舜臣完全占據主動權,每次都是他主動發起進攻,而敵軍隻是被迫應對。
看來對麵的將領不死也是重傷啊!
優勢漸漸擴大,王舜臣接連下令,將敵軍的隊伍拉扯成一條長龍。勝機已現。王舜臣帶隊直撲長龍中腹。
還沒接戰,長龍自動斷成兩截。前半截拉得更長,後半截則撞成一團,人仰馬翻。
王舜臣繼續下令圍攻前半截敵軍,又是幾波齊射之後,敵軍潰散,四處逃命。大多數人頭也不迴地直接進了山。
改變方向,迴頭撲向後半截敵軍。直到此時這些敵軍仍舊毫無反應,亂糟糟地擠在一起,大概是在投票選領頭的吧!
見王舜臣迴軍,幹脆落荒而逃。隻有二、三十騎逃向中軍,引起一陣慌亂。
就在王舜臣撲向長龍中腹的時候,另一場戰鬥開始了。
王昇率領老兵壓向敵軍左路。老兵出馬,氣勢如虹,五十匹馬整齊劃一,高速衝鋒。仗著馬速和硬弓,提前發起一波齊射。
對麵的左路軍明顯感受到了壓力,再加上他們已經看到己方的右路軍陷入劣勢,而他們作為左路軍要麵對的是對麵的右路軍,一個連續的不等式出現在每個蕃兵心頭。
這還不算。
王昇在第一波齊射後繼續進軍,又下令第二波齊射。距離更近,馬速更快,拋射角度更低,箭矢飛行時間更短。
之後,又是第三波。這一波近乎於平射。
連續的三波齊射打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死傷無數。而敵軍的反擊稀稀落落,王昇早已帶隊拉開了距離。
等敵軍的左路將領好不容易整肅好隊伍,王昇又來了,還是一波三連。
這次敵軍連反擊都沒有,一片混亂。
王昇一舉大槍,老兵奔跑中變成鋒矢陣。王昇一馬當先,殺入敵陣。
幾個唿吸後,王昇的大槍貫入敵將胸口,巨大的衝擊力將槍杆彎成一張弓。王昇右臂一震,大槍抖直,將敵將的屍體拋入空中。
王厚一聲令下,率領中軍發起衝鋒。
左邊打成那樣,右邊打成那樣,該學哪邊不用想了吧!先抄個三連射。像不像,三分樣。能嚇唬也是本事。
三連射之後直接衝陣,完全沒有其他花頭。其實是他的中軍太雜,玩不起。
兩路皆敗,王文諒並不甘心,下令中軍反衝鋒。
但他麾下的蕃騎並不這麽想,對麵的中軍顯然是最強的。不信你看這甲胄,這戰馬,這戰刀。這是咱們比得了的嗎?
反擊的齊射參差不齊,有些人緊張得弓都沒拉滿。
兩軍距離三十步,王文諒軍的蕃騎左右分開,自動讓出一條通路。
那一刻,王厚猶如紅海邊的摩西附體。
勝負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