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熙寧四年,正月十八,汴梁。


    毫無疑問,汴梁城是當世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會,並且沒有之一。


    這既得益於趙宋的基本國策:強幹弱支,集全國之力供養一城。


    也得益於66年前的“澶淵之盟”,一甲子未聞兵戈之聲,讓這座城市裏的百萬生民完全忘記了祖輩經受過的苦難。


    至於歲幣的恥辱、幽雲十六州的同胞、西北的黨項人、南邊的交趾人,那都是相公們該操心的事情,與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沒有半個銅板的關係。


    上元節已經過去了三天,北風仍寒,卻吹不散滿城春意。


    從閶闔門向東行,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五十步,路南有一座酒樓。


    酒樓隻有兩層,不高,裝潢也談不上豪華,斑駁的匾額上嵌著五個爬滿銅鏽的大字——七哥湯餅店。


    盡管如此,酒樓的生意卻非常火爆,上下兩層都坐滿客人。


    樓下的西側,一名老者端坐當中。老者須發斑白,打理得非常整潔,身穿黑色武士服,漿洗得一塵不染。


    另有二十餘人圍坐在老者四周,有的穿著與老者同款的武士服,也有的僅穿常服,卻也擼起袖子,露出粗壯的臂膀,或敞開衣襟,露出凜凜的胸毛。


    他們有老有少,高矮胖瘦各不相同,此刻都聚精會神地聽著當中老者的講述。


    老者講的是三日前一場比武的經過。三日前,上元夜,遼國賀正旦副使蕭確與宋國新科武狀元康大同在樊樓不期而遇,口角幾句後,兩人動起手來。


    最終,康大同被蕭確一腳踢中胸口,撞破窗欞,飛出樊樓,吐血昏迷,被送入醫館。


    整個過程大約一炷香時間,但是老者已經滔滔不絕講了一個多時辰。


    在老者口中,蕭確和康大同的功夫各有淵源,兩人也是百年難遇的武學奇才。一招一式都有跟腳,又暗藏百般變化,千種玄機,應對之人又有幾種手段,各有多少利弊。


    講到精彩處,圍觀者連連驚唿,或是暗暗點頭,與老者唿應。


    老者更加得意,加之學識廣博,於是便順帶講起中原武林各派特長,麵對此種局麵各有哪些巧妙應手。期間不乏“若是老夫”便如何如何之類的感歎。


    樓下的東側,同樣座無虛席,但並沒有一個核心人物,大多三五好友占據一桌,或同桌對飲,或與旁人遙相唿應,交談的內容多是家長裏短、詩詞歌賦,對西側的武事興趣寥寥。


    本來嘛,年年都要比的,大宋從來沒贏過,還有什麽可說的?


    真宗景德元年,遼軍飲馬黃河,逼迫宋國簽訂“澶淵之盟”。自此兩國罷兵,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國“收獲”歲幣之恥,遼國得了實惠,同時也得到了糾結。


    倘若撕毀盟約,悍然南下,想要一舉滅宋,基本不可能。若隻是飽掠一番,底層士卒或許能有所收獲,於國而言卻是未必,畢竟這麽幹每年白得的歲幣是鐵定先虧出去了。


    但是若不動刀兵,大遼以武立國,沒有武力震懾,如何維持“遼兄宋弟”的局麵?


    於是,每年遼國派遣入宋的賀正旦使團中增加一個副使的職位,由武力高強之人擔任,再配上個暴躁蠻橫的人設,主動挑釁,逼迫大宋進行比武。


    第一屆比武,時間是正月初一,地點是大慶殿。沒錯,就是直接在正旦大朝會上比。真宗皇帝那時已經被遼人嚇破了膽,根本不敢拒絕,還暗令宋國比武之人隻許敗不許勝。


    等到真宗皇帝求仁得仁,終於羽化升仙之後,仁宗即位,年幼,太後劉氏攝政。這老娘們比她老公強多了,各種手段層出不窮。


    將比武的時間被一點點往後拖延,比武的地點也逐漸轉移到不那麽重要的場所,隻是依舊“許敗不許勝”,這是原則問題。


    遼人對此也無可奈何,但隻要每年還能“得勝還朝”也就夠了,畢竟這意味著宋國小兄弟還是識趣的,明白這兄弟之國到底誰是兄、誰是弟。


    就這麽過了六十多年,比武的時間已經拖到了上元節,不能再拖了,再拖這個年就過完了,遼國使節該收拾收拾東西迴家了。


    比武的地點也安排到了樊樓這樣的娛樂場所。在大宋君臣多年的不懈努力之下,原本一年一度的羞辱硬生生變成了一場娛樂真人秀。據可靠的小道消息透露:樊樓可是砸給國信所老大一筆錢才獲得今年的比武承辦權。


    國信所是大宋創立、專門負責對遼外交事務的新衙門。


    宋代以前,外交一般由鴻臚寺掌管。鴻臚寺外交有個特點,工作模式是上對下、宗主對藩屬。為什麽會這樣?這是從儒家教義演化來的。


    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人世間隻能有一個皇帝,銅鑼灣隻能有一個浩南。


    想跟我們天朝上國交往,你最好按照這個模式來。你要不樂意,揍你。具體操作請參考漢之於夜郎。


    有時候也會出岔子——打了,但是沒打過。那怎麽辦?也簡單,我兩眼一閉,看不見你,就當你不存在。你都不存在了,自然就不用搞什麽外交了。具體操作請參考東晉之於五胡十六國。


    這種模式維持了一千多年,到了大宋,幹不下去了。


    宋、遼兩位“浩南”商量了一下,決定不打了,把酒言歡,稱兄道弟了。一個皇帝太孤單,倆人作伴兒好多了。


    他倆喝“嗨”了,外交官們卻愁白了頭。繼續按照原來的模式走,遼人肯定不樂意,還得打,酒可就白喝了。那這活兒怎麽幹?書上沒有啊!


    先成立個新衙門吧,於是,國信所掛牌營業。全稱為管勾往來國信所,設管勾官二人。別看是個“所”級單位,直接掛靠在樞密院之下,級別其實挺高的。


    接下來,真正的麻煩來了:這個所長,沒人願意幹。


    這個衙門一看就不“正經”,處處跟儒家教義反著來。幹這差事,會不會為自己以後的仕途埋雷?


    別跟我說什麽“保證以後絕對不會如何如何”,大家都在一個染缸裏混,你拿我當三歲小孩兒呢?


    你要強逼我幹,大不了帽子一扔,念兩句陶淵明的詩,老子進山當隱士去。


    文官不幹,武官呢?弄這麽個衙門就是為了別打架,放一個殺胚在那兒,鬧呢?


    文官、武官都不行,怎麽辦?天朝上國還能缺人?關門,放宦官。宦官身段兒軟,也不在乎什麽孔孟之道,幹這個正合適。


    宦官其實也不願意幹。當年挨那一刀難道是為這個?國信所一看就是個清水衙門。要是對大理、高麗、倭國之類的還能落下點兒油水,對遼國,隻能嗬嗬了。


    采購和銷售能是一迴事嗎?可是不願意幹也得幹,宦官,說到底還是家奴,跳槽都找不到第二家用人單位。


    熬吧。熬著熬著,熬到今年,出現轉機:樊樓突然要爭當東京第一樓。本著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精神,國信所上上下下終於過上了一個肥年。


    武事令人扼腕唏噓,隻能從其他方麵找補。好在大宋朝文運昌隆,前有奉旨填詞柳三變,後有重塑文壇歐陽醉翁,現在更有當朝王相公,大蘇、小蘇兩兄弟等眾多文豪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大宋文壇群星璀璨,詩詞遠播四方。就連北國皇帝都感歎:願來世生為宋人。


    當然了,如果真的有人勸他趕緊轉世投胎,並且保證一準能如願成為宋人,估計會被安排先行為陛下探路。


    眼下酒樓東側客人中聊得最多的話題便是新年期間流傳出的新詞。上元節隻過了三天,正是賀歲檔的高峰期,一首首新詞在客人口中流傳,引得聲聲喝彩。


    時近正午,一首《青玉案》被人吟唱出來。


    “東風夜放花千樹......”


    此句一出,酒樓內頓時安靜下來。已經聽過的,知道這首詞的魅力,放下酒杯細細迴味;首次聽聞的,或是被詞句吸引,或是被旁人裹挾,也仔細聆聽起來。


    就連西側的武夫們也停了下來,迴首東望。


    “......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曲終了,酒樓內瞬間沸騰起來。此時簡單的喝彩已經上不了台麵,要想被人關注,必須得品評幾句,還要言之有物。


    好在這本就是汴梁百姓的拿手強項,別看東京城裏沒出過幾個著名詞人,但是詩詞評論這塊陣地一直牢牢掌握在汴梁百姓手中。


    一時間,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也有人專門盯著最後一句,似乎非要從這句後麵推測出什麽香豔故事才肯罷手。


    樓內喧囂不已,一直呆在櫃台後麵、仿佛隱身一般的掌櫃抬起頭,給忙碌的店小二一個眼神。


    店小二會意,出了店門,片刻後,領了兩人進來。前麵一個十八九歲的婦人,背後一個五六十的老兒,手裏拿串拍板。


    兩人進入店中,先向四方行禮,隨後老兒打起拍板,女子唱了起來,仍是那首《青玉案》。


    那女子一開口,瞬間讓人清楚地感受到職業歌手和業餘票友之間的巨大差距。待到女子唱了兩遍,收了聲音,喝彩聲一起爆發出來,聲音之大仿佛要把樓頂掀翻。


    店小二見狀,拿起一張托盤,走過各處桌案。客人們紛紛解囊,或三五銅板,或半串銅錢,更有樓上的客人吆喝著從挑空中扔下幾塊碎銀。


    那店小二眼疾手快,不曾讓半個銅板落地。轉過一圈之後,店小二來到老兒身邊,將托盤中的銅錢和碎銀一股腦倒入老兒肩上的褡褳之中。老兒和女子再次向四方行禮道謝,說著吉祥話走出店門。


    喧鬧過後,樓內氣氛漸漸迴落,但多數話題仍圍繞這首新詞展開。突然有一人問道:“說了這麽多,這首詞到底是哪位名家的手筆?”


    這一問勾起了眾人的好奇心,紛紛擾擾,卻偏偏沒有一人能說得清楚。又過了一陣,卻聽得有人平淡地說道:“某倒是知道。”


    眾人聞聲望去,隻見一人,員外打扮,靠窗獨坐一桌,胖胖的臉上掛著微笑,雖明知別人都在看他,卻不抬頭,兩眼隻盯著自己麵前的空酒杯,不再說話。


    有人不耐,催促他繼續說下去,這胖子隻是搖頭不語。


    店小二走過來,在他麵前放下一個酒壺,轉身又忙碌去了。胖子抬起頭,遙遙對著掌櫃一拱手,那掌櫃隻是對他擺了擺手,便不再搭理。


    胖子也不惱,拿起酒壺斟滿,一飲而盡:“某有一外甥,在樊樓學徒。據他講,這首詞出自樊樓,就是三天前的上元夜。


    那個蕭確跟那個什麽什麽大同的,在樊樓比了一場之後,有一位王公子便念出了這首詞。”


    話說一半便停了,又拿起酒壺,慢條斯理地自斟自飲起來。


    有人熟悉這胖子的脾氣,此時不能催他,越催他越是拿捏起來,反而不知要拖延到幾時。卻也有人忍耐不住:“敢問柳兄,這王公子是何方人士?年方幾何?”


    柳胖子自是沒有立刻迴答,眾人見狀,便轉頭調侃那催問之人。


    “董兄如此急迫,莫非家中女公子等不得了?”


    “必定如此。早就聽聞董兄家有明珠,一直藏於深閨,連媒婆都不許登門。怎麽?這次終於要出手了?”


    “董兄好眼力,好手段。那些金榜題名的,早就已經被相公們盯死了,一放榜就被‘捉’了個幹淨。這些榜外的,就得靠董兄這樣的眼力。”


    “兄台此言差矣。能作此詞者,豈會榜上無名?怕是早就已經被‘捉’走了。”


    “賢弟有所不知,若是往年定然不會如此。今年,哦不,去年卻大不相同,王相公改了科舉的規矩,一大批才子白跑一趟。”


    “科舉也能改?那不是......”


    “王相公眼裏,有什麽是不能改的嗎?”


    “莫說這些糟心事。某倒覺得董兄還有機會,而且機會還挺大。諸位想,若這王公子已是金榜題名之人,怕是當天夜裏便已傳開,我等還會不知道嗎?”


    “有理,有理。我等舉杯,祝董兄馬到成功,一舉‘捉’下乘龍快婿。”


    雖被眾人調侃,那人也不氣惱,居然隨著眾人一起飲了一杯:“董某多謝諸位。自我董家先祖遷入東京,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創下這份家業,傳到某這裏,已經五代人了。


    我董家家風如何,諸位都有見證。可惜啊,五代人就楞是沒出一個讀書人可以改換門庭。我那兩個孽子,拿起論語就瞌睡,拿起賬本就精神。


    唉!這第六代是沒了指望,董某現在就想著給第七代找個好姑父。有勞小二哥,給柳兄上一壺好酒,算某的。”


    又一壺酒放在麵前,柳胖子不再拿捏。今日用這故事換了兩壺酒,已然心滿意足。“多謝董兄。隻是......怕是要讓董兄失望了。”


    “柳兄但講無妨。”


    “這位王公子,雙名大衛,年紀大約二十出頭,尚未娶親。”


    “那不是正好,怎麽又說讓董兄失望呢?”


    “因為這王公子並非此詞的作者......諸位莫惱,某剛才說的是:王公子念出了這首詞,並未說這首詞就是王公子所作的啊。


    據那王公子所說,他並非作者,真正的作者乃是他的同鄉好友,姓辛,雙名棄疾。王公子隻是抄來應景而已。”


    “管他姓王姓辛,既是辛公子所作,那就去‘捉’了辛公子吧。”


    “可是來的隻有王公子,那辛公子還在老家呢。”


    “敢問柳兄,這兩位公子家在何處?縱是千裏之外,董某也可以走一遭。”


    “川越。”


    這是哪裏?沒聽過啊!哪一路的?這又是川,又是越的,川和越可是隔得老遠呢。


    “川越,並非宋土。”


    什麽?不是宋國的?難不成在遼國?韃子能有這本事?


    “諸位!且聽柳某道來。這一段某是背過的,但還不熟練,莫要打斷我。開始了。”


    “周慎靚王五年,秦吞巴蜀。川人不堪壓榨,以竹作筏,沿大江東下,至楚,楚不納,逐之於越。


    又十年,楚滅越。川越亡民伐木為舟,浮於東海。蒼天憐之,化作赤鳥引至諸島,活其苗裔.....


    嗯......後麵......諸位莫急,某還記得大致意思的,莫急,莫急......”


    “就此,這川越兩國人就在島上生活,一邊開荒種地,一邊打探中原消息。隻是這中原一直就是戰亂不休。


    等啊!等啊!結果最後是秦人得了天下。越人覺得,可以迴去了,管他誰贏了,總算太平了。


    川人卻不同意,他們當初就是受不了暴秦的統治才逃出來的。兩邊爭執不下,最後決定,派了一個兼有兩族血脈的人先迴來探探路。你們猜這人是誰?


    嘿嘿,此人姓徐名福,結果你們也知道了。這徐福迴來一看,暴秦治下,全無活路,趕緊迴島上吧。


    迴就迴吧,這徐福卻是個狠人,臨走居然騙了始皇帝一支船隊,五百童男,五百童女,還有無數財寶。”


    “等到秦朝滅亡,漢朝建立。漢初執行休養生息的國策,川越人一看,這下總算熬到太平盛世了,準備返迴中原。


    剛準備好,七國之亂了。再然後,漢武帝伐匈奴,窮兵黷武、民不聊生,王莽篡漢,綠林赤眉起義,後漢立國倒是太平了幾年,結果又出了黃巾之亂。


    唉!這中原啊,總是這樣,川越人每次剛準備好,中原就又亂了,不僅沒迴來,反倒一船一船往外麵運人。這幾百年下來,也就幹脆斷了念想。”


    “隻不過呢,不論中原還是川越,都是華夏子民,雖然遠隔重洋,不能斷了往來。這便是王公子的來曆了。董兄,這川越怕是不好去啊!”


    柳胖子的一番話信息量太大,眾人一時難以消化,紛紛議論起來。


    有人覺得這番話邏輯嚴謹,足以自洽,不妨信之。


    也有人覺得過於離奇,猶如誌怪傳奇,斷不可信。


    更有人覺得中原多災多難,華夏衣冠曾危如累卵、九鼎一絲,之後又能存亡絕續,這海外分基地必定是提供了重要助力的,真相了。


    誰也說服不了誰,漸漸地,討論變成吵架,聲音之大引得樓外過路之人紛紛側目,以為要上演武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歡樂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大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大胃並收藏歡樂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