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公孫度的應對
三國:萬倍返還,主公我絕不私藏 作者:如霜長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古老的襄平城內,時光悄然流逝,約莫半盞茶功夫,太守府前便已聚集了形形色色的官員,他們或步履匆匆,或麵色凝重,皆因太守公孫度的緊急召集而來。
在這群人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公孫度的公子——公孫康,他身姿挺拔,眉宇間透露著幾分英氣,卻也難掩心中的好奇與不解。
又過半晌,太守府內,眾官員麵麵相覷,目光中皆閃爍著疑惑之光,仿佛靜待著一場風暴的來臨。
“父親,怎麽突然這麽急切的把我召喚過來,是有什麽急事嗎?”
公孫度端坐於上首,麵色陰沉如水,那雙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他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諸位,確有要事相商。”
言罷,他輕輕一揮衣袖,一名斥候快步上前,手中緊握的戰報仿佛承載著千鈞之重。“稟太守,白馬縣已失守,敵軍之勢,似有繼續北上之意。”
公孫康的眉頭不自覺地蹙起,神色間透露出一絲堅決。
“我公孫家與劉耀向來是各守一方,井水不犯河水。倘若他真要興兵來犯,父親,孩兒願親自領兵,誓要將其阻於境外!”
公孫度聞言,輕輕搖了搖頭,目光中滿是深沉與憂慮。
“劉耀此番出動,兵馬少說也有近十萬之眾。那白馬縣,僅僅半天光景,便已落入其手。康兒,你覺得以你之力,能當此重任嗎?”
“什麽?!”
公孫康與一眾在座的官員,無不瞠目結舌,滿臉愕然。
“半天?!那白馬縣可是有足足五千守軍啊!”
現在的公孫康隻不過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少年,還不是後麵斬殺袁紹二子,大破高句麗的左將軍。
父親,關於劉耀一行人的進軍策略,其路徑清晰可辨,唯二之選罷了。”
“其一,橫亙大江,波濤洶湧,對於並州軍而言,水戰無疑是他們的短板。故而,我鬥膽揣測,他們定會選擇陸地這條更為穩妥的道路發起攻勢!”
“眼下,我遼東之地,守軍雖僅餘兩萬之眾,但幸得各大世家慷慨解囊,還能集結五千精壯護衛,此等力量,亦不可小覷。”
“倘若我等能依托城池之固,團結一心,固守待援,未必便無轉圜之機,或許還能在這絕境中尋得一線生機!”
公孫康一番言辭懇切,條理分明,言罷,滿堂官員皆是頷首讚同,紛紛附和。
“誠然!誠然!依托堅城,以逸待勞,此乃上策!”
“沒錯!沒錯!公子說的有道理!我就不信劉耀能夠插上翅膀飛進來。”
“遼東之地,山川雄奇,地勢之險,仿若天成,物資補給之路更是艱難險阻,加之遙迢萬裏,若論持久消耗,我們死守襄平,加固城牆,猶如銅牆鐵壁,劉耀的兵馬,怕是難以在短期內撼動分毫。”
說話的是一名滿臉絡腮胡的壯漢。
世間萬物,往往最質樸之策,方顯真章,最為實用。
如果公孫度真的聽從了自己兒子的想法,死守襄平,加固城防,劉耀一時半會還真的拿不下來。
即便是當初的諸葛亮,也是被郝昭用兩千人死死防守住了三萬人的進攻。
諸葛亮最後也是因為糧草問題,被逼無奈隻能選擇撤退。
據城死守,麵對這種情況,計謀沒什麽用。
“愚昧至極!此舉無異於親手為自己挖掘墳墓!”
恰在此時,一陣沉穩而有力的聲音穿透喧囂,赫然響起。
發聲之人,乃王烈,漢末一位舉足輕重的鴻儒,其聲望與地位,僅次於盧植、蔡邕兩位大師之下。
歲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一頭銀絲如雪,見證著過往的風霜與滄桑。
想當年,董卓肆虐洛陽,王烈毅然選擇逃離那片是非之地,輾轉至遼東,最終投身於公孫度麾下。
時至今日,憑借其顯赫的身份與深厚的資曆,王烈在公孫度等人的心中,早已是不可或缺的智囊與長者。
“嗯?彥方兄,莫非你已胸有成竹,有妙計可施?”公孫度聞言,眼神中閃過一絲期待,語氣中帶著幾分恭敬與急切。
王烈歎了口氣,緩緩的朝著公孫度走去。
““太守大人,老朽鬥膽一問,您心中所係,是區區性命之安,還是遼東這片基業的穩固與輝煌?”
公孫度聞言,眉宇間不由自主地擰起了結。
自龍馭上賓,皇權傾頹,他在這遼東之地,儼然成了說一不二的霸主,享盡了土皇帝的威風。
一想到這裏,公孫度頓時笑道。
“諸位!吾乃陛下欽點之遼東太守,此等榮耀與責任,豈能輕易拱手讓人?”
“劉耀那廝,無端挑起戰端,侵擾我遼東安寧,其行為既失道義,又悖天理!吾等豈能屈膝投降,讓先祖基業毀於一旦?”
王烈聞言,讚許之色溢於言表,微微頷首道:“太守大人有此壯誌雄心,實乃遼東之福,百姓之幸。”
他輕捋胡須,眼中閃爍著篤定的光芒,緩緩言道:“既如此,在下心中確有若幹計較,願與大人共謀一二。”
公孫度聞言,麵上頓時綻放出難以抑製的喜悅,仿佛枯木逢春,生機再現。“若先生真有良策可解遼東之困,我公孫度定當傾盡所有,以表謝意!”
王烈微微頷首,神色凝重而自信。“依在下所料,那劉耀賊子,必會選擇我軍北方的咽喉之地——遼陽,作為突破口。”
“遼陽與襄平,一北一南,互為犄角,若遼陽有失,則襄平孤立無援,大人再想收複遼東,無異於登天之難!”
“更甚者,一旦劉耀賊軍穩紮遼陽,雖一時難以攻克襄平,但其糧草輜重,皆可囤積於遼陽,長此以往,對我軍亦是極大的威脅。”
“劉耀手持!並州、幽州、雍州三州之地,長時間比拚物資!我們絕對不是他們的對手!”
“論消耗戰,我們一時半會確實和並州軍打平手,但是戰事一旦拖個一年半載,遼東必然被劉耀奪下!”
……
在這群人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公孫度的公子——公孫康,他身姿挺拔,眉宇間透露著幾分英氣,卻也難掩心中的好奇與不解。
又過半晌,太守府內,眾官員麵麵相覷,目光中皆閃爍著疑惑之光,仿佛靜待著一場風暴的來臨。
“父親,怎麽突然這麽急切的把我召喚過來,是有什麽急事嗎?”
公孫度端坐於上首,麵色陰沉如水,那雙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他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諸位,確有要事相商。”
言罷,他輕輕一揮衣袖,一名斥候快步上前,手中緊握的戰報仿佛承載著千鈞之重。“稟太守,白馬縣已失守,敵軍之勢,似有繼續北上之意。”
公孫康的眉頭不自覺地蹙起,神色間透露出一絲堅決。
“我公孫家與劉耀向來是各守一方,井水不犯河水。倘若他真要興兵來犯,父親,孩兒願親自領兵,誓要將其阻於境外!”
公孫度聞言,輕輕搖了搖頭,目光中滿是深沉與憂慮。
“劉耀此番出動,兵馬少說也有近十萬之眾。那白馬縣,僅僅半天光景,便已落入其手。康兒,你覺得以你之力,能當此重任嗎?”
“什麽?!”
公孫康與一眾在座的官員,無不瞠目結舌,滿臉愕然。
“半天?!那白馬縣可是有足足五千守軍啊!”
現在的公孫康隻不過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少年,還不是後麵斬殺袁紹二子,大破高句麗的左將軍。
父親,關於劉耀一行人的進軍策略,其路徑清晰可辨,唯二之選罷了。”
“其一,橫亙大江,波濤洶湧,對於並州軍而言,水戰無疑是他們的短板。故而,我鬥膽揣測,他們定會選擇陸地這條更為穩妥的道路發起攻勢!”
“眼下,我遼東之地,守軍雖僅餘兩萬之眾,但幸得各大世家慷慨解囊,還能集結五千精壯護衛,此等力量,亦不可小覷。”
“倘若我等能依托城池之固,團結一心,固守待援,未必便無轉圜之機,或許還能在這絕境中尋得一線生機!”
公孫康一番言辭懇切,條理分明,言罷,滿堂官員皆是頷首讚同,紛紛附和。
“誠然!誠然!依托堅城,以逸待勞,此乃上策!”
“沒錯!沒錯!公子說的有道理!我就不信劉耀能夠插上翅膀飛進來。”
“遼東之地,山川雄奇,地勢之險,仿若天成,物資補給之路更是艱難險阻,加之遙迢萬裏,若論持久消耗,我們死守襄平,加固城牆,猶如銅牆鐵壁,劉耀的兵馬,怕是難以在短期內撼動分毫。”
說話的是一名滿臉絡腮胡的壯漢。
世間萬物,往往最質樸之策,方顯真章,最為實用。
如果公孫度真的聽從了自己兒子的想法,死守襄平,加固城防,劉耀一時半會還真的拿不下來。
即便是當初的諸葛亮,也是被郝昭用兩千人死死防守住了三萬人的進攻。
諸葛亮最後也是因為糧草問題,被逼無奈隻能選擇撤退。
據城死守,麵對這種情況,計謀沒什麽用。
“愚昧至極!此舉無異於親手為自己挖掘墳墓!”
恰在此時,一陣沉穩而有力的聲音穿透喧囂,赫然響起。
發聲之人,乃王烈,漢末一位舉足輕重的鴻儒,其聲望與地位,僅次於盧植、蔡邕兩位大師之下。
歲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一頭銀絲如雪,見證著過往的風霜與滄桑。
想當年,董卓肆虐洛陽,王烈毅然選擇逃離那片是非之地,輾轉至遼東,最終投身於公孫度麾下。
時至今日,憑借其顯赫的身份與深厚的資曆,王烈在公孫度等人的心中,早已是不可或缺的智囊與長者。
“嗯?彥方兄,莫非你已胸有成竹,有妙計可施?”公孫度聞言,眼神中閃過一絲期待,語氣中帶著幾分恭敬與急切。
王烈歎了口氣,緩緩的朝著公孫度走去。
““太守大人,老朽鬥膽一問,您心中所係,是區區性命之安,還是遼東這片基業的穩固與輝煌?”
公孫度聞言,眉宇間不由自主地擰起了結。
自龍馭上賓,皇權傾頹,他在這遼東之地,儼然成了說一不二的霸主,享盡了土皇帝的威風。
一想到這裏,公孫度頓時笑道。
“諸位!吾乃陛下欽點之遼東太守,此等榮耀與責任,豈能輕易拱手讓人?”
“劉耀那廝,無端挑起戰端,侵擾我遼東安寧,其行為既失道義,又悖天理!吾等豈能屈膝投降,讓先祖基業毀於一旦?”
王烈聞言,讚許之色溢於言表,微微頷首道:“太守大人有此壯誌雄心,實乃遼東之福,百姓之幸。”
他輕捋胡須,眼中閃爍著篤定的光芒,緩緩言道:“既如此,在下心中確有若幹計較,願與大人共謀一二。”
公孫度聞言,麵上頓時綻放出難以抑製的喜悅,仿佛枯木逢春,生機再現。“若先生真有良策可解遼東之困,我公孫度定當傾盡所有,以表謝意!”
王烈微微頷首,神色凝重而自信。“依在下所料,那劉耀賊子,必會選擇我軍北方的咽喉之地——遼陽,作為突破口。”
“遼陽與襄平,一北一南,互為犄角,若遼陽有失,則襄平孤立無援,大人再想收複遼東,無異於登天之難!”
“更甚者,一旦劉耀賊軍穩紮遼陽,雖一時難以攻克襄平,但其糧草輜重,皆可囤積於遼陽,長此以往,對我軍亦是極大的威脅。”
“劉耀手持!並州、幽州、雍州三州之地,長時間比拚物資!我們絕對不是他們的對手!”
“論消耗戰,我們一時半會確實和並州軍打平手,但是戰事一旦拖個一年半載,遼東必然被劉耀奪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