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國運之戰,是教訓鄰國,樹立威信。】


    【1979年,華夏和漂亮國正式建交。】


    【漂亮國為了跟我們建交,承認華夏是唯一合法的政府。】


    【而跟漂亮國建交,則讓我們在跟毛熊國對峙之時,有了更多的底氣。】


    【但是華夏和漂亮國建交,毛熊國卻不甘心。】


    【於是,毛熊國就極力扶持月楠,想對華夏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而月楠也是不知死活,仗著有毛熊國的支持,野心膨脹,竟然想稱霸中南半島。】


    【月楠不僅出兵柬鋪寨,還頻繁在華夏和月楠的邊境地區製造事端。】


    ......


    各朝古人看到這裏,都忍不住笑了。


    上一個挑釁華夏的天竺的下場,月楠是不知道嗎?!


    天竺被打服了,老實了幾十年。


    既然如此,月楠要打,那就奉陪到底!


    華夏,可不是什麽軟柿子!


    也不是什麽人都可以拿捏的!


    ......


    【為了懲罰月楠,解放軍決定發起自衛反擊戰。】


    【隨後,解放軍很快就拿下諒山,威脅河內。】


    【但是解放軍卻是虛晃一槍,迅速撤軍。】


    【因為我們懲戒月楠、恢複邊境安寧的目的已經達到,絕不會陷入戰爭泥潭。】


    【此後,華夏和月楠在老山又打了10年,幾乎拖垮了月楠的經濟。】


    【而我們卻把老山變成了一個練兵場,各大軍區輪番練兵。】


    【此戰不僅使月楠元氣大傷,還把毛熊國帶到了溝裏。】


    ......


    李世民仿佛看到了之前對天竺自衛反擊戰的結果。


    華夏同樣是不拖泥帶水,迅速撤軍。


    隻是這次不同的是,華夏和月楠又多打了十年之久。


    李世民深知。


    打十年,如此久的原因,肯定不是因為華夏菜,而是華夏士兵沒有用盡全力。


    因為華夏正處於和平發展的年代,戰鬥力下滑,士兵缺乏實戰經驗。


    所以華夏選擇將新兵派上戰場進行實戰,來提高他們的戰鬥力。


    而且,在戰爭中,還能暴露出華夏軍隊存在的問題,便於後續華夏更好的管理軍隊。


    而在戰爭期間,華夏同樣也麵臨著複雜又嚴峻的國際形勢。


    漂亮國和毛熊國冷戰,華夏和毛熊國的關係也十分緊張。


    雖然華夏和漂亮國建交,但誰又保證,在哪一天兩國關係不會突然破裂呢。


    華夏要時刻保持警惕,為可能的軍事衝突做好準備。


    不過,事不過三。


    自新華夏成立以來,華夏總共經曆了三次戰爭。


    對抗漂亮國支援半島國之戰,對天竺自衛反擊戰,再加上此次的對月楠自衛反擊戰。


    李世民相信,此戰勝利之後,華夏將更加堅不可摧。


    未來必定不會有不長眼的國家,再來挑釁華夏!


    ......


    【第八次國運之戰,是韜光養晦、和平崛起。】


    【上世紀80年代,漂亮國和毛熊國大搞軍備競賽,而我們卻悶頭發財,專注於自身的經濟建設與國防實力的穩步提升,全然不管兩個陣營的爭鬥。】


    【這一時期的中央高層,深刻洞察到世界格局的微妙變化。】


    【明確指出盡管國際局勢暗流湧動,隨時都有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但和平與發展才是時代的主流。】


    【特別是毛熊國勒緊腰帶搞軍備的時候,我們卻提出了對軍隊進行精簡的百萬裁軍計劃。】


    【我們把節省下來的資金,投入到軍隊現代化建設以及經濟建設。】


    【迴望那段曆史,我們不得不感慨,當時的決策是何等的英明與前瞻。】


    ......


    北宋的皇帝,此刻都格外震驚。


    在隨時可能都會有戰爭的年代,華夏卻要進行百萬裁軍?!


    若戰事驟起,沒有足夠的士兵,那華夏豈不是危險了?!


    華夏這是用裁軍,在賭未來的發展嗎?


    賭對了,節約軍費,發展經濟。


    賭錯了,兵力空虛,陷入絕境。


    雖然他們已經猜測到,華夏在此之後是沒有發生戰爭的。


    但是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


    正如他們北宋。


    北宋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失去了防禦線和養馬區。


    最終,北宋隻能用大量的步兵來對抗騎兵。


    而北宋周邊又有太多政權,遼國、西夏、吐蕃、大理等等。


    迫使北宋在邊境線上駐紮重兵。


    此刻,這些皇帝都在感慨。


    還好他們北宋有錢呐,能支撐起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


    若是沒有大量的軍隊,北宋就更危險了。


    所以,他們還是覺得華夏此舉,似乎有點任性呐。


    眾所周知,宋朝的士兵數量最多,但是最慫。


    所以,他們真的不太理解華夏後世的百萬裁軍計劃。


    ......


    永樂年間。


    朱棣對於後世華夏的裁軍舉措深表讚同。


    畢竟士兵的數量絕非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唯一標準。


    若是軍隊的數量一味增加,而質量卻沒有得到相應提高,隻會讓國家財政不堪重負,難以持續。


    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精兵,其戰鬥力遠勝於數量龐大卻缺乏紀律與技能的軍隊。


    就如同北宋,士兵數量確實是多,可是冗兵。


    士兵素質參差不齊,戰鬥力低下。


    而華夏既然已經覺察到時代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自然會果斷調整戰略,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經濟建設中。


    這就是時代的機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就刷個視頻,怎麽古人都破防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吃兩個檸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吃兩個檸檬並收藏我就刷個視頻,怎麽古人都破防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