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古之遺愛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慕容恪抱拳說道:“東部鮮卑以段氏最強,我們前去與他們結盟很可能不會受到對方的重視,甚至可能被對方暗中吞並或是成為對抗其他部落的炮灰,即使他們沒有對我們做出不利的舉動,以他們強大的實力,我們也很難在聯盟之中占據主動。
宇文鮮卑與東部鮮卑所有部落皆不和,他們大多是匈奴人的後裔,而其他鮮卑部落則大多是東胡人的後裔,並非一條心。我們如果與宇文鮮卑結盟,就會與整個東部鮮卑為敵,並非明智的選擇。
而整體實力在東部鮮卑排第三的慕容氏部落,目前與我們的實力處於伯仲之間,我們如果前去與他們結盟,必定受到重視,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對於慕容鮮卑來說,我們就是幫助他們從東部鮮卑第三的位置,走向第一的階梯。”
軻比能沉默良久,突然意味深長的問道:“你們兩人既然複姓慕容,應該也是出身慕容鮮卑吧?”
“沒錯,我們兄弟二人雖然祖上出身慕容氏部落,那也不過是百餘年前的事情。那時還是漢安帝永初年間,檀石槐尚未統一鮮卑各部,鮮卑大人燕荔陽來到漢朝京師洛陽朝賀,鄧太後賜其王印綬。
當時的鮮卑有一百二十部,我們的祖上從遼西來到了河套平原,這一生活就是百餘年,早已經與慕容鮮卑失去了聯係。首領大人如若不信,可以派人調查我們二人的出身以及家族的來曆。”慕容垂立刻解釋道。
慕容兄弟二人來到這個時代後,原本就是想要謀劃軻比能的中部鮮卑與遼東的慕容鮮卑聯手,但是他們二人又複姓慕容,怕引起對方的懷疑,故而一開始就在身世方麵做好了準備。
好在這個時代中部鮮卑各部落中,慕容氏人數雖然不多,但也同樣存在。
他們大多都是在檀石槐統一鮮卑後,從遼東遼西遷到河套平原來的,還有些甚至更早,在檀石槐尚未統一鮮卑時,就已經從東北西遷到河套平原了。
“你們兩人的出身我早已經派人查詢過,倒是沒什麽問題。你們的家族確實在百年前從遼東西遷到了河套平原生活,有你們慕容氏的存在,到時候與遼東慕容鮮卑之間的聯盟,或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軻比能頷首說道。
“東部鮮卑雖然已經分裂為多個部落,但是以段部鮮卑為首的部落一直都在想方設法的統一整個部落,所以這些年的內部鬥爭一直不斷,才讓與我們相鄰的烏桓漸漸崛起。
而慕容鮮卑這些年不但被段部鮮卑、宇文鮮卑打壓,甚至還與烏桓的交戰中落於下風,正是危急存亡的時刻。
我願為使者,前往慕容鮮卑部落,向他們陳說利害,結為同盟,共同抵禦段部鮮卑、宇文鮮卑、烏桓等勢力。”慕容恪鄭重的說道。
慕容恪說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兵仙”毫不為過,他一生多次以少勝多,戰績彪炳。
連他的對手前秦丞相王猛,甚至引用孔聖當年稱讚鄭國執政者子產的評價,感歎對方“可謂古之遺愛矣!”
慕容恪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因為母親高氏是那個時代聯姻之下的犧牲品,並不受到慕容皝的寵愛,連同慕容恪自己,從小就沒有受到父親的重視。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慕容皝實在是兒女太多了,光是後來有名有姓的兒子就有二十個左右,還不算女兒以及早夭的兒子。
不過,這也並沒有讓慕容恪灰心,他從小就酷愛研究漢人的兵書與曆史。
十五歲時,已經身得人高馬大,氣宇軒昂,性格雄毅厚重,頗受眾人的喜愛。
父親慕容皝每次與自己對話時,慕容恪總能說出經世之理,最終得到了慕容皝的看好,將麾下的一支軍隊交給了慕容恪管理。
慕容恪每次跟隨父親一起出征,都能獻出關鍵的奇策以破敵。
後趙皇帝石虎曾經發兵數十萬攻打前燕,圍困大棘城。兩軍相持十餘日後,歸順前燕的各部落見到石虎軍隊聲勢浩大,有三十六座城池駐守的部落反叛慕容皝而歸順石虎。
諸將勸說慕容皝投降後趙,慕容皝抵死不從。
慕容恪指出對方的破綻,並自告奮勇的帶領本部兩千餘人,於清晨時分,突然出城,對後趙軍隊紮營之處的破綻發動猛攻。
石虎諸軍頓時驚恐混亂,丟盔棄甲者不計其數,慕容恪乘勝追擊,斬首俘虜三萬餘人。
同年十二月,段部鮮卑投降後趙後,又反悔,此時石虎已經派遣三萬大軍前去段部鮮卑接收對方的部落。
段部鮮卑於是派遣使者求援於慕容鮮卑。
慕容恪親自帶領精銳騎兵七千人,埋伏於密雲山,大破後趙三萬精銳,主將麻秋步行逃脫,副將司馬陽裕被俘。
此後幾年,慕容恪又以少勝多,數次擊敗高句麗,以至於高句麗軍吏百姓都非常敬畏慕容恪,隻要對方還在一日,再也不敢入侵燕境。
不僅如此,慕容恪還攻克扶餘,降俘扶餘國王及部落五萬餘人,並大破宇文鮮卑,吞並了與他們慕容鮮卑相爭了數百年的勁敵。
數年後,冉魏與前燕為了爭奪冀州,進行了一場巔峰之戰。
一邊是有項羽在世之稱的冉魏皇帝冉閔親自領兵,一邊是戰無不勝,算無遺策,多次以少勝多的前燕“兵仙”慕容恪率軍。
那個時代最強的兵形勢家與最強的兵權謀家再次上演火星撞地球的激情對碰。
這一次與五百多年前不同,當初是窮天下的兵力、人力、物力,那個時代的頂級人才,漢初三傑,滅楚三英以及陳平、樊噲、曹參等等一係列後垂後世的人物圍剿霸王項羽。
而這一次,算是實力差距不大的兩個國家最強的統帥之間的較量。
雖然過程不一樣,但是結局卻已經注定,在大規模兵團作戰時,最頂級的兵形勢家最終還是稍遜一籌,不敵同時代最頂級的兵權謀家。
慕容恪利用冉閔恃勇輕敵的性格,十戰皆敗,以驕其心。
冉閔果然中計,拋下大部隊,親帥精兵數千對前燕部隊追擊,慕容恪以鐵鎖連戰馬結方陣而前,擋住冉閔的猛攻,側翼部隊即從兩麵夾擊,大敗冉閔軍隊,斬七千餘人,冉閔最終被燕軍所俘,冉魏滅亡。
宇文鮮卑與東部鮮卑所有部落皆不和,他們大多是匈奴人的後裔,而其他鮮卑部落則大多是東胡人的後裔,並非一條心。我們如果與宇文鮮卑結盟,就會與整個東部鮮卑為敵,並非明智的選擇。
而整體實力在東部鮮卑排第三的慕容氏部落,目前與我們的實力處於伯仲之間,我們如果前去與他們結盟,必定受到重視,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對於慕容鮮卑來說,我們就是幫助他們從東部鮮卑第三的位置,走向第一的階梯。”
軻比能沉默良久,突然意味深長的問道:“你們兩人既然複姓慕容,應該也是出身慕容鮮卑吧?”
“沒錯,我們兄弟二人雖然祖上出身慕容氏部落,那也不過是百餘年前的事情。那時還是漢安帝永初年間,檀石槐尚未統一鮮卑各部,鮮卑大人燕荔陽來到漢朝京師洛陽朝賀,鄧太後賜其王印綬。
當時的鮮卑有一百二十部,我們的祖上從遼西來到了河套平原,這一生活就是百餘年,早已經與慕容鮮卑失去了聯係。首領大人如若不信,可以派人調查我們二人的出身以及家族的來曆。”慕容垂立刻解釋道。
慕容兄弟二人來到這個時代後,原本就是想要謀劃軻比能的中部鮮卑與遼東的慕容鮮卑聯手,但是他們二人又複姓慕容,怕引起對方的懷疑,故而一開始就在身世方麵做好了準備。
好在這個時代中部鮮卑各部落中,慕容氏人數雖然不多,但也同樣存在。
他們大多都是在檀石槐統一鮮卑後,從遼東遼西遷到河套平原來的,還有些甚至更早,在檀石槐尚未統一鮮卑時,就已經從東北西遷到河套平原了。
“你們兩人的出身我早已經派人查詢過,倒是沒什麽問題。你們的家族確實在百年前從遼東西遷到了河套平原生活,有你們慕容氏的存在,到時候與遼東慕容鮮卑之間的聯盟,或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軻比能頷首說道。
“東部鮮卑雖然已經分裂為多個部落,但是以段部鮮卑為首的部落一直都在想方設法的統一整個部落,所以這些年的內部鬥爭一直不斷,才讓與我們相鄰的烏桓漸漸崛起。
而慕容鮮卑這些年不但被段部鮮卑、宇文鮮卑打壓,甚至還與烏桓的交戰中落於下風,正是危急存亡的時刻。
我願為使者,前往慕容鮮卑部落,向他們陳說利害,結為同盟,共同抵禦段部鮮卑、宇文鮮卑、烏桓等勢力。”慕容恪鄭重的說道。
慕容恪說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兵仙”毫不為過,他一生多次以少勝多,戰績彪炳。
連他的對手前秦丞相王猛,甚至引用孔聖當年稱讚鄭國執政者子產的評價,感歎對方“可謂古之遺愛矣!”
慕容恪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因為母親高氏是那個時代聯姻之下的犧牲品,並不受到慕容皝的寵愛,連同慕容恪自己,從小就沒有受到父親的重視。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慕容皝實在是兒女太多了,光是後來有名有姓的兒子就有二十個左右,還不算女兒以及早夭的兒子。
不過,這也並沒有讓慕容恪灰心,他從小就酷愛研究漢人的兵書與曆史。
十五歲時,已經身得人高馬大,氣宇軒昂,性格雄毅厚重,頗受眾人的喜愛。
父親慕容皝每次與自己對話時,慕容恪總能說出經世之理,最終得到了慕容皝的看好,將麾下的一支軍隊交給了慕容恪管理。
慕容恪每次跟隨父親一起出征,都能獻出關鍵的奇策以破敵。
後趙皇帝石虎曾經發兵數十萬攻打前燕,圍困大棘城。兩軍相持十餘日後,歸順前燕的各部落見到石虎軍隊聲勢浩大,有三十六座城池駐守的部落反叛慕容皝而歸順石虎。
諸將勸說慕容皝投降後趙,慕容皝抵死不從。
慕容恪指出對方的破綻,並自告奮勇的帶領本部兩千餘人,於清晨時分,突然出城,對後趙軍隊紮營之處的破綻發動猛攻。
石虎諸軍頓時驚恐混亂,丟盔棄甲者不計其數,慕容恪乘勝追擊,斬首俘虜三萬餘人。
同年十二月,段部鮮卑投降後趙後,又反悔,此時石虎已經派遣三萬大軍前去段部鮮卑接收對方的部落。
段部鮮卑於是派遣使者求援於慕容鮮卑。
慕容恪親自帶領精銳騎兵七千人,埋伏於密雲山,大破後趙三萬精銳,主將麻秋步行逃脫,副將司馬陽裕被俘。
此後幾年,慕容恪又以少勝多,數次擊敗高句麗,以至於高句麗軍吏百姓都非常敬畏慕容恪,隻要對方還在一日,再也不敢入侵燕境。
不僅如此,慕容恪還攻克扶餘,降俘扶餘國王及部落五萬餘人,並大破宇文鮮卑,吞並了與他們慕容鮮卑相爭了數百年的勁敵。
數年後,冉魏與前燕為了爭奪冀州,進行了一場巔峰之戰。
一邊是有項羽在世之稱的冉魏皇帝冉閔親自領兵,一邊是戰無不勝,算無遺策,多次以少勝多的前燕“兵仙”慕容恪率軍。
那個時代最強的兵形勢家與最強的兵權謀家再次上演火星撞地球的激情對碰。
這一次與五百多年前不同,當初是窮天下的兵力、人力、物力,那個時代的頂級人才,漢初三傑,滅楚三英以及陳平、樊噲、曹參等等一係列後垂後世的人物圍剿霸王項羽。
而這一次,算是實力差距不大的兩個國家最強的統帥之間的較量。
雖然過程不一樣,但是結局卻已經注定,在大規模兵團作戰時,最頂級的兵形勢家最終還是稍遜一籌,不敵同時代最頂級的兵權謀家。
慕容恪利用冉閔恃勇輕敵的性格,十戰皆敗,以驕其心。
冉閔果然中計,拋下大部隊,親帥精兵數千對前燕部隊追擊,慕容恪以鐵鎖連戰馬結方陣而前,擋住冉閔的猛攻,側翼部隊即從兩麵夾擊,大敗冉閔軍隊,斬七千餘人,冉閔最終被燕軍所俘,冉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