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內亂結束的西鮮卑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返迴江東的項羽,麵對三郡內人心惶惶的百姓,立刻做出針對性的部署。
百姓們可不知道其它三路諸侯心中的真實想法,他們聽聞荊州、徐州的邊境都有聲勢浩大的練兵之聲,認為對方沒有多久就會進攻江東,頓時各地都有驚慌失措的百姓。
項羽派遣龍且鎮守吳郡,以防徐州的兵馬橫渡長江,還能提防丹陽郡的張角勢力。
雖然項羽早已經暗中與韓信結成聯盟,但是有當年劉邦的前車之鑒,撕毀鴻溝之盟,趁機偷襲東歸的西楚兵馬的後方。
項羽不得不多留些心眼,對韓信、張角生出幾分警戒之心。
範增返迴會稽郡,一來是監視唐瑁,防止對方有其他的心思,二來會稽郡也並不太平,會稽多山,山裏生活著許多不尊漢王朝的百姓,他們經常成群結隊的與漢朝政府作對,他們被統稱為山越。
山越人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先秦時代百越一族的後裔,嶺南地區被秦朝所占,他們一部分人投降後,融入到華夏文明之中。
另外一部分人不願意臣服秦國以及後來的漢王朝,帶領族人躲入了荒山大澤之中。
經過無數代的繁衍生息之後,漸漸形成了漢末時代的山越人。
因為其先祖曾經遭遇過秦、漢兩朝的屠戮,他們對於漢王朝完全沒有歸屬感,甚至還有或多或少的仇恨。
他們寧願生活在深山大澤之中,也不願意與漢王朝生活在同一片青天之下。
其二,還有部分山越人並非是百越人的後裔,其實他們就是當時的漢人。
漢末之時,吏治混亂,牧野割據,兵連禍劫,許多百姓為躲避戰爭,拖家帶口的躲入深山老林之中。
有的地方豪族害怕被牽連,同樣舉族進入深山之中,有的漸漸發展成為依靠山險據守的盜匪。
亦有犯罪之後,逃生深山之中,加入這些盜匪集團的。
還有為了逃避漢王朝的苛捐雜稅,逃入荒山大澤之中的百姓。
他們生產方式以農業為主,種植穀物,又因“山出銅鐵”,而常常“自鑄兵甲”。
他們聚集在一起,習武練棒,依山險而據守,處於完全獨立的狀態。
若是遇到大旱、蝗災,糧食不足以養活自己時,他們就會組成武裝力量,走出山林,攻打漢王朝的各郡縣,搶奪糧食。
原本曆史中的孫吳政權,就對境內的山越人非常的頭疼。
經過數十年的殘酷征討,他們平定了境內大部分的山越一族,其族人被遷到平原地區,一部分用作兵源補充,一部分成為編戶,調其租賦,或為豪族們的佃客。
然而東南地區的會稽郡因為遠離孫吳的核心地區,這裏的山越人不但數量更多,且反抗力度非常大,經孫吳一朝都沒有解決會稽郡的山越問題。
他們曆經孫吳、兩晉、劉宋、蕭齊、蕭梁、南陳、隋朝而不倒,甚至一直奮戰到了唐朝,才最終消失在曆史的洪流之中。
以如今江東的兵力,即使有項羽親自率領,也斷然無法迅速解決。
項羽親自來到豫章郡,南昌縣,鎮守江東以西,防止劉表、孫堅以及江淮的張角。
又任命淩操鎮守彭澤縣這個關鍵位置。
彭澤縣位於彭蠡澤(鄱陽湖)以東,無論從廬江郡南下,還是江夏郡向東經過尋陽縣後,進入豫章郡,皆是必經之路。
淩操,吳郡餘杭人,以輕便有膽氣,名聞江東。
原本曆史中,孫策起兵淮南時,淩操前來相投,跟隨孫策轉戰江東。
作戰之時,經常奮勇當先,冠於軍中,履行先鋒之務,備受軍中將士們的敬重。
駐守永平縣時,平治山越,使奸猾之徒斂手,百姓威服,遷為破賊校尉。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繼位,為報昔日父親被害之仇,盡起江東之兵西伐黃祖於江夏。
江東軍攻入夏口,淩操先登,攻破黃祖的前鋒軍後,輕舟獨進,被敵將甘寧射殺。
兒子淩統代父親統領其生前的軍隊。
項羽在平定豫章郡時,發現了淩操是一位不錯的將領,於是有心提拔於他,將彭澤縣的重責交付與對方。
本來就沒有想要進攻江東的三路諸侯,得知項羽返迴江東並親自坐鎮豫章郡後,更是沒了進攻江東的欲望。
特別是孫堅,他對自家老祖的話深信不疑,當得知對方就是昔日的西楚霸王時,他即使自詡勇烈非凡,武藝高強,真要兩軍對壘,他也心裏沒底。
雖然沒有進攻江東剿滅項羽的勢力,但是成功讓對方從嶺南迅速返迴江東坐鎮,沒有繼續深入嶺南地區,也算是給了漢朝廷一個交代。
皇帝劉協與朝中的大臣,自然知道他們如今很難命令地方出兵,取得這樣的結果也算是不錯,暫時緩解了嶺南的危機,隻有一些愣頭青嚷嚷著這三方諸侯有不臣之心,應該盡早換人。
…………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初二。
上郡,高奴縣。
此縣附近因盛產石油而聞名。
班固所著《漢書》上記載:上郡高奴縣,有水可以燃燒。
這裏可以燃燒的水,自然指的是石油。
高奴縣即現代的延長縣,時至今日延長縣仍然盛產石油。
經過三個月的內亂,西鮮卑終於在兩位年輕人的帶領下不但平定各種亂象,還擊敗了準備趁火打劫,同樣生活在上郡的牢姐羌一族。
當今牢姐羌族長的先祖是先零羌王室一脈,因為爭奪族長位置失敗後,帶領一部分先零羌族人脫離部落,從涼州向東遷到了並州定居。
自此以後牢姐羌與先零羌互為仇敵,再不來往。
西漢時,牢姐羌與封養羌曾結為部落聯盟組織,互為救援。
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西北各羌族間為了掠奪大漢的資源,化敵為友,先零羌與封養羌、牢姐羌也終於化幹戈為玉帛,互為同盟,起兵反漢,但是卻被漢將李息等擊敗。
東漢開始,牢姐羌多次參與到當地各羌族的起義中,但是以羌人的作戰能力,基本皆以失敗告終。
自從漢靈帝繼位以來,牢姐羌倒是非常老實的生活在上郡的東部走馬水(今天的淮寧河,漢稱走馬水)附近,基本沒有在發生過叛亂。
百姓們可不知道其它三路諸侯心中的真實想法,他們聽聞荊州、徐州的邊境都有聲勢浩大的練兵之聲,認為對方沒有多久就會進攻江東,頓時各地都有驚慌失措的百姓。
項羽派遣龍且鎮守吳郡,以防徐州的兵馬橫渡長江,還能提防丹陽郡的張角勢力。
雖然項羽早已經暗中與韓信結成聯盟,但是有當年劉邦的前車之鑒,撕毀鴻溝之盟,趁機偷襲東歸的西楚兵馬的後方。
項羽不得不多留些心眼,對韓信、張角生出幾分警戒之心。
範增返迴會稽郡,一來是監視唐瑁,防止對方有其他的心思,二來會稽郡也並不太平,會稽多山,山裏生活著許多不尊漢王朝的百姓,他們經常成群結隊的與漢朝政府作對,他們被統稱為山越。
山越人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先秦時代百越一族的後裔,嶺南地區被秦朝所占,他們一部分人投降後,融入到華夏文明之中。
另外一部分人不願意臣服秦國以及後來的漢王朝,帶領族人躲入了荒山大澤之中。
經過無數代的繁衍生息之後,漸漸形成了漢末時代的山越人。
因為其先祖曾經遭遇過秦、漢兩朝的屠戮,他們對於漢王朝完全沒有歸屬感,甚至還有或多或少的仇恨。
他們寧願生活在深山大澤之中,也不願意與漢王朝生活在同一片青天之下。
其二,還有部分山越人並非是百越人的後裔,其實他們就是當時的漢人。
漢末之時,吏治混亂,牧野割據,兵連禍劫,許多百姓為躲避戰爭,拖家帶口的躲入深山老林之中。
有的地方豪族害怕被牽連,同樣舉族進入深山之中,有的漸漸發展成為依靠山險據守的盜匪。
亦有犯罪之後,逃生深山之中,加入這些盜匪集團的。
還有為了逃避漢王朝的苛捐雜稅,逃入荒山大澤之中的百姓。
他們生產方式以農業為主,種植穀物,又因“山出銅鐵”,而常常“自鑄兵甲”。
他們聚集在一起,習武練棒,依山險而據守,處於完全獨立的狀態。
若是遇到大旱、蝗災,糧食不足以養活自己時,他們就會組成武裝力量,走出山林,攻打漢王朝的各郡縣,搶奪糧食。
原本曆史中的孫吳政權,就對境內的山越人非常的頭疼。
經過數十年的殘酷征討,他們平定了境內大部分的山越一族,其族人被遷到平原地區,一部分用作兵源補充,一部分成為編戶,調其租賦,或為豪族們的佃客。
然而東南地區的會稽郡因為遠離孫吳的核心地區,這裏的山越人不但數量更多,且反抗力度非常大,經孫吳一朝都沒有解決會稽郡的山越問題。
他們曆經孫吳、兩晉、劉宋、蕭齊、蕭梁、南陳、隋朝而不倒,甚至一直奮戰到了唐朝,才最終消失在曆史的洪流之中。
以如今江東的兵力,即使有項羽親自率領,也斷然無法迅速解決。
項羽親自來到豫章郡,南昌縣,鎮守江東以西,防止劉表、孫堅以及江淮的張角。
又任命淩操鎮守彭澤縣這個關鍵位置。
彭澤縣位於彭蠡澤(鄱陽湖)以東,無論從廬江郡南下,還是江夏郡向東經過尋陽縣後,進入豫章郡,皆是必經之路。
淩操,吳郡餘杭人,以輕便有膽氣,名聞江東。
原本曆史中,孫策起兵淮南時,淩操前來相投,跟隨孫策轉戰江東。
作戰之時,經常奮勇當先,冠於軍中,履行先鋒之務,備受軍中將士們的敬重。
駐守永平縣時,平治山越,使奸猾之徒斂手,百姓威服,遷為破賊校尉。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繼位,為報昔日父親被害之仇,盡起江東之兵西伐黃祖於江夏。
江東軍攻入夏口,淩操先登,攻破黃祖的前鋒軍後,輕舟獨進,被敵將甘寧射殺。
兒子淩統代父親統領其生前的軍隊。
項羽在平定豫章郡時,發現了淩操是一位不錯的將領,於是有心提拔於他,將彭澤縣的重責交付與對方。
本來就沒有想要進攻江東的三路諸侯,得知項羽返迴江東並親自坐鎮豫章郡後,更是沒了進攻江東的欲望。
特別是孫堅,他對自家老祖的話深信不疑,當得知對方就是昔日的西楚霸王時,他即使自詡勇烈非凡,武藝高強,真要兩軍對壘,他也心裏沒底。
雖然沒有進攻江東剿滅項羽的勢力,但是成功讓對方從嶺南迅速返迴江東坐鎮,沒有繼續深入嶺南地區,也算是給了漢朝廷一個交代。
皇帝劉協與朝中的大臣,自然知道他們如今很難命令地方出兵,取得這樣的結果也算是不錯,暫時緩解了嶺南的危機,隻有一些愣頭青嚷嚷著這三方諸侯有不臣之心,應該盡早換人。
…………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初二。
上郡,高奴縣。
此縣附近因盛產石油而聞名。
班固所著《漢書》上記載:上郡高奴縣,有水可以燃燒。
這裏可以燃燒的水,自然指的是石油。
高奴縣即現代的延長縣,時至今日延長縣仍然盛產石油。
經過三個月的內亂,西鮮卑終於在兩位年輕人的帶領下不但平定各種亂象,還擊敗了準備趁火打劫,同樣生活在上郡的牢姐羌一族。
當今牢姐羌族長的先祖是先零羌王室一脈,因為爭奪族長位置失敗後,帶領一部分先零羌族人脫離部落,從涼州向東遷到了並州定居。
自此以後牢姐羌與先零羌互為仇敵,再不來往。
西漢時,牢姐羌與封養羌曾結為部落聯盟組織,互為救援。
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西北各羌族間為了掠奪大漢的資源,化敵為友,先零羌與封養羌、牢姐羌也終於化幹戈為玉帛,互為同盟,起兵反漢,但是卻被漢將李息等擊敗。
東漢開始,牢姐羌多次參與到當地各羌族的起義中,但是以羌人的作戰能力,基本皆以失敗告終。
自從漢靈帝繼位以來,牢姐羌倒是非常老實的生活在上郡的東部走馬水(今天的淮寧河,漢稱走馬水)附近,基本沒有在發生過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