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太學生運動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允見到劉磐、劉虎兩人憋笑的表情,臉色變得更加的難看起來。
劉表沒有理會這些小輩之間的暗中較勁,沉吟片刻後,朝來到襄陽城的鄧禹詢問道:“仲華這兩年皆在江夏郡,且平定了江夏郡的匪亂。
江夏與豫章郡相鄰,如果我們荊州要出兵討伐江東的反賊,隻能從江夏出兵。
以仲華的眼光來看,此時從江夏出兵討伐江東的反賊,對於我們來說是否可行?”
“從江夏出兵進攻豫章郡的路線有兩條。
其一,從下雉縣向東進入豫章郡後,攻打北部重鎮柴桑縣,以保證無後顧之憂。
但是從柴桑縣南下,必須經過傅易山,若豫章郡的軍隊在這裏設伏,我們必定損失慘重。
若從柴桑縣向東,渡過彭蠡澤(鄱陽湖,漢稱彭蠡澤),隻要敵軍在彭澤縣西的彭蠡澤岸邊駐軍,我們亦很難渡過。
其二,則是從江夏郡的蘄春縣向東占領廬江郡的尋陽縣,之後無論是繞過彭蠡澤還是渡過彭蠡澤,最終都要攻下彭蠡澤東岸的重鎮彭澤縣。
這條路變數太多,廬江郡是張角的勢力範圍,他依靠醫術救治了無數的淮河兩岸的百姓,因此在這裏名聲大震。
他起兵反董卓後,廬江、丹陽、九江三郡之地數十萬百姓追隨。
我們的軍隊進入廬江,很可能會遭遇對方的攻擊。
項羽在拿下豫章郡後,已經派遣重兵屯於彭澤縣以及傅易山南邊的曆陵縣,就是為了防止我們江夏郡的軍隊或是廬江郡的軍隊攻打豫章。
所以,我認為從江夏郡出兵江東三郡並不是好選擇,對於我們來說,弊端遠遠大於可能獲得的利益。
而且江夏郡剛剛平叛完境內的盜匪,同樣需要休養生息,實在不宜現在動武。”鄧禹思索良久後,向劉表緩緩說道。
鄧禹沒有明說的是,現在與西楚霸王項羽硬碰硬實在是下下之策,何況還有位算無遺策的韓信在淮南虎視眈眈。
劉表聞言眉頭緊皺,神色之中滿是無奈的歎道:“我也不想出兵江東,但是朝廷已經派遣使者傳達旨意,如果我們公然違抗,必定會被朝中的政敵抓到把柄。
現在我在荊州的根基並不深厚,朝廷想要換人,不過舉手之勞而已。”
“刺史大人無須憂慮,以我所見,朝廷也知道想要平定江東三郡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之所以讓我們出兵江東,是因為項羽率軍南下嶺南,已經攻占了南海郡。
讓我們與長沙太守孫文台、徐州牧陶謙出兵江東,乃是為了牽製對方。
避免江東的反賊繼續深入嶺南,擴大自己的勢力。
我們隻須在江夏郡的東南邊境操練士卒,積極備戰,做出隨時可能出兵的準備。
然後觀望徐州與長沙的戰況,如果陶謙與孫堅同時出兵,項羽必定需要分兵拒敵,那時候豫章的防守兵力絕對不如現在多,我們那時在尋找對方的破綻進攻豫章郡。
如果陶謙和孫堅同樣不願出兵,必定也是如我們所想,都想觀望其他兩路出兵的結果。
那時朝廷就算要怪罪,也是大家共同承擔後果,正所謂法不責眾,朝廷為了大局著想,不可能對我們三家處罰嚴重。
再說,項羽知道荊州南北與徐州都有隨時進攻江東的準備後,必然從嶺南返迴,坐鎮江東,絕對不會繼續在嶺南深入,我們也算解了嶺南的困局,對得起大漢朝廷與陛下了。”鄧禹建議道。
“仲華此計與我不謀而合,我亦讚同仲華的計策。我們荊州的軍隊水戰能力頂級,陸戰能力比不上徐州吳起麾下的武卒,也不如荊南猛虎孫堅的軍隊。
因為江東三郡與我們同出大江以南,並沒有長江天險,我們進攻江東三郡當以陸軍為主,水軍為輔,而項羽的部隊這兩年在江東幾乎所向無前,頗有當年西楚霸王的風采,實在不是我們現在可以力敵的。”蒯良抱拳一禮的說道。
蔡瑁等荊襄豪族皆附和鄧禹的意見。
嶺南地區的危局與他們何幹?隻要不讓他們出兵就行,否則,糧食錢財的消耗,還不是他們荊襄豪族們出。
劉表當年單馬入宜城,依靠拉攏荊襄豪族蒯氏與蔡氏,坐穩了荊州刺史的職位。
此事確實能看出劉表個人能力非常之強。
但正因為如此,作為空降兵的劉表,在荊州並沒有嫡係部隊。
當時整個南郡的軍隊,除了極少數屬於朝廷編製的正規軍外,其餘大多都是地方豪族的私兵。
這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然而在長江以南,遠離京城的郡縣,卻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好在這兩年開始,他也以荊州刺史的名義不斷招兵買馬,派遣到江夏的鄧禹、曹參皆是他提拔與行伍之間的嫡係。
他比起兩年前初到荊州之時,說話也越來越有底氣了。
劉表見到眾人都讚同鄧禹的計策,或許是因為自己年近五十,又可能是荊州這地理環境、文化氛圍確實適合養老。
他失去了早年參加太學生運動的銳意進取之心。
太學生是漢朝國立最高學府的學生,太學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清華、北大。
太學始設於漢武帝時期,光武帝複國後,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
東漢自建立到滅亡都非常重視太學的建設,到了東漢末年,太學生的人數高達三萬之多。
這裏麵幾乎囊括了大多數豪門孩子,世家子弟,王室後裔,甚至許多有才的寒門子弟同樣能進入太學學習。
但是到了東漢中後期,隨著各地少數民族的叛亂,土地的兼並、天災的頻發、外戚宦官互相之間爭權奪利,兩次黨錮之禍導致許多士族與劉姓皇室之間離心離德,大漢王朝儼然已經走上了沒落的道路。
麵對朝廷政治的腐敗、百姓生活的困難、地方官吏的混亂,漢朝的太學生們開始經常聚在一起評論時事,針砭時弊的發表言論,批評外戚與宦官的腐敗。
他們認為大漢如果還不改革,必將走向滅亡之路。
既擔心王朝的覆滅,又對自己前途感到迷茫,於是他們開始不再坐以待斃,而是進入到朝廷的政治之中。
東漢中後期爆發過兩次太學生運動,而當時年少氣盛的劉表正是參加了第二次。
劉表沒有理會這些小輩之間的暗中較勁,沉吟片刻後,朝來到襄陽城的鄧禹詢問道:“仲華這兩年皆在江夏郡,且平定了江夏郡的匪亂。
江夏與豫章郡相鄰,如果我們荊州要出兵討伐江東的反賊,隻能從江夏出兵。
以仲華的眼光來看,此時從江夏出兵討伐江東的反賊,對於我們來說是否可行?”
“從江夏出兵進攻豫章郡的路線有兩條。
其一,從下雉縣向東進入豫章郡後,攻打北部重鎮柴桑縣,以保證無後顧之憂。
但是從柴桑縣南下,必須經過傅易山,若豫章郡的軍隊在這裏設伏,我們必定損失慘重。
若從柴桑縣向東,渡過彭蠡澤(鄱陽湖,漢稱彭蠡澤),隻要敵軍在彭澤縣西的彭蠡澤岸邊駐軍,我們亦很難渡過。
其二,則是從江夏郡的蘄春縣向東占領廬江郡的尋陽縣,之後無論是繞過彭蠡澤還是渡過彭蠡澤,最終都要攻下彭蠡澤東岸的重鎮彭澤縣。
這條路變數太多,廬江郡是張角的勢力範圍,他依靠醫術救治了無數的淮河兩岸的百姓,因此在這裏名聲大震。
他起兵反董卓後,廬江、丹陽、九江三郡之地數十萬百姓追隨。
我們的軍隊進入廬江,很可能會遭遇對方的攻擊。
項羽在拿下豫章郡後,已經派遣重兵屯於彭澤縣以及傅易山南邊的曆陵縣,就是為了防止我們江夏郡的軍隊或是廬江郡的軍隊攻打豫章。
所以,我認為從江夏郡出兵江東三郡並不是好選擇,對於我們來說,弊端遠遠大於可能獲得的利益。
而且江夏郡剛剛平叛完境內的盜匪,同樣需要休養生息,實在不宜現在動武。”鄧禹思索良久後,向劉表緩緩說道。
鄧禹沒有明說的是,現在與西楚霸王項羽硬碰硬實在是下下之策,何況還有位算無遺策的韓信在淮南虎視眈眈。
劉表聞言眉頭緊皺,神色之中滿是無奈的歎道:“我也不想出兵江東,但是朝廷已經派遣使者傳達旨意,如果我們公然違抗,必定會被朝中的政敵抓到把柄。
現在我在荊州的根基並不深厚,朝廷想要換人,不過舉手之勞而已。”
“刺史大人無須憂慮,以我所見,朝廷也知道想要平定江東三郡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之所以讓我們出兵江東,是因為項羽率軍南下嶺南,已經攻占了南海郡。
讓我們與長沙太守孫文台、徐州牧陶謙出兵江東,乃是為了牽製對方。
避免江東的反賊繼續深入嶺南,擴大自己的勢力。
我們隻須在江夏郡的東南邊境操練士卒,積極備戰,做出隨時可能出兵的準備。
然後觀望徐州與長沙的戰況,如果陶謙與孫堅同時出兵,項羽必定需要分兵拒敵,那時候豫章的防守兵力絕對不如現在多,我們那時在尋找對方的破綻進攻豫章郡。
如果陶謙和孫堅同樣不願出兵,必定也是如我們所想,都想觀望其他兩路出兵的結果。
那時朝廷就算要怪罪,也是大家共同承擔後果,正所謂法不責眾,朝廷為了大局著想,不可能對我們三家處罰嚴重。
再說,項羽知道荊州南北與徐州都有隨時進攻江東的準備後,必然從嶺南返迴,坐鎮江東,絕對不會繼續在嶺南深入,我們也算解了嶺南的困局,對得起大漢朝廷與陛下了。”鄧禹建議道。
“仲華此計與我不謀而合,我亦讚同仲華的計策。我們荊州的軍隊水戰能力頂級,陸戰能力比不上徐州吳起麾下的武卒,也不如荊南猛虎孫堅的軍隊。
因為江東三郡與我們同出大江以南,並沒有長江天險,我們進攻江東三郡當以陸軍為主,水軍為輔,而項羽的部隊這兩年在江東幾乎所向無前,頗有當年西楚霸王的風采,實在不是我們現在可以力敵的。”蒯良抱拳一禮的說道。
蔡瑁等荊襄豪族皆附和鄧禹的意見。
嶺南地區的危局與他們何幹?隻要不讓他們出兵就行,否則,糧食錢財的消耗,還不是他們荊襄豪族們出。
劉表當年單馬入宜城,依靠拉攏荊襄豪族蒯氏與蔡氏,坐穩了荊州刺史的職位。
此事確實能看出劉表個人能力非常之強。
但正因為如此,作為空降兵的劉表,在荊州並沒有嫡係部隊。
當時整個南郡的軍隊,除了極少數屬於朝廷編製的正規軍外,其餘大多都是地方豪族的私兵。
這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然而在長江以南,遠離京城的郡縣,卻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好在這兩年開始,他也以荊州刺史的名義不斷招兵買馬,派遣到江夏的鄧禹、曹參皆是他提拔與行伍之間的嫡係。
他比起兩年前初到荊州之時,說話也越來越有底氣了。
劉表見到眾人都讚同鄧禹的計策,或許是因為自己年近五十,又可能是荊州這地理環境、文化氛圍確實適合養老。
他失去了早年參加太學生運動的銳意進取之心。
太學生是漢朝國立最高學府的學生,太學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清華、北大。
太學始設於漢武帝時期,光武帝複國後,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
東漢自建立到滅亡都非常重視太學的建設,到了東漢末年,太學生的人數高達三萬之多。
這裏麵幾乎囊括了大多數豪門孩子,世家子弟,王室後裔,甚至許多有才的寒門子弟同樣能進入太學學習。
但是到了東漢中後期,隨著各地少數民族的叛亂,土地的兼並、天災的頻發、外戚宦官互相之間爭權奪利,兩次黨錮之禍導致許多士族與劉姓皇室之間離心離德,大漢王朝儼然已經走上了沒落的道路。
麵對朝廷政治的腐敗、百姓生活的困難、地方官吏的混亂,漢朝的太學生們開始經常聚在一起評論時事,針砭時弊的發表言論,批評外戚與宦官的腐敗。
他們認為大漢如果還不改革,必將走向滅亡之路。
既擔心王朝的覆滅,又對自己前途感到迷茫,於是他們開始不再坐以待斃,而是進入到朝廷的政治之中。
東漢中後期爆發過兩次太學生運動,而當時年少氣盛的劉表正是參加了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