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霸王南下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史侯,敢問你們幽州如此大力的興辦學校,僅僅隻是為了讓百姓學習一項生存的技能,提供他們工作的機會,就沒有想過通過教學,讓學生們走上仕途?”徐庶眉頭微微一皺的問道。
“哈哈,有些事情看來還是瞞不過元直先生。幽州未來的人才選拔會舍棄察舉製,而是通過學校的教育,以及進行重重考核後,最終確定。
大漢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了如今日薄西山的時候,原因有很多,而察舉製正好是其中之一。
察舉製的弊端太多,舉薦權長期掌握在地方最高行政官手中,導致了太守或是刺史出於私心舉薦門生故吏、親朋好友、甚至營私舞弊、朋比結黨。
這種舉薦製度充滿了個人的主觀情緒,嚴重影響了人才的選拔,使得許多有才之士鬱鬱不得誌,缺乏客觀與公平公正。
而且被舉薦進入仕途的人才,也因為道德的束縛,在儒學為尊的大漢,他們必須對舉薦人保持師生之禮,並為之效命。
這樣極易形成一個個小團體,繼而演化成朝廷上的不同派係,爭相鬥爭,嚴重影響大漢王朝的政治與發展。
近些年來,大漢察舉製的弊端日益明顯,舉薦的人才大多都是無能之輩。地方舉薦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製,他們舉薦的官員往往看重對方的門楣家世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
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
這樣的人擔任縣令或是郡守,成為當地的父母官,才真正成為百姓的災難。
甚至出現了汝南袁氏那般的四世五公,以及其他世家大族一樣的累世公卿。
以袁公路為例,如果不是出身汝南袁氏,憑他的能力與德行如何能被朝廷封為虎賁中郎將。
現在的察舉製已經變相的成為世襲製,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罷了。
官僚製度,一旦變成世襲製,王朝會因此很快的腐朽下去。
因為賢能的人無法得到施展才華的空間,屍位素餐,蠅營狗苟之輩把持朝政,天下哪有不亂的道理。”劉辯侃侃而談的道。
“如果真如史侯所言,官府開辦的學校為所有人傳授知識,在進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優秀的人才就會脫穎而出。德才兼備的人占據高位,王朝才能興盛,百姓才會得到公平對待。
史侯一開始沒有如此做,是擔心幽州的地方豪族與天下士人反對?”徐庶微微點頭,非常讚同史侯的言論。
如果他不是出身普通,家世平平,以他的才能,絕不可能還要到處尋找出仕的機會。
“被地方豪族與天下士人反對確實是一大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培養一名合格的官員,並非短期內就可以做到,而是需要長遠的時間讓他們學習知識與德行。
幽州近幾年一直在收複境內的郡縣,雖然政務官員確實一度造成短缺,但是經過荀文若等人的舉薦,還是稍微緩和了一些。
而大漢便利店關乎我們幽州的經濟命脈,每一所醫院的建立,都在為幽州的所有百姓提供安全的保障,學校的開辦,則是為所有孩童啟蒙與傳授知識,為幽州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
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則推動整個幽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有才之士可以暫時通過舉薦而來,這些人才的培養則刻不容緩。
大漢便利店的不斷開設,讓幽州的經濟大幅度提高,我們也就更有底氣的對外用兵。
不至於因為一場戰爭就將整個地區拖垮。
元直可知我們去年僅僅薊縣內的一家便利店收入多少,一所醫院救治了多少百姓?沿海的工廠招聘了多少工人?”劉辯稍加解釋後,反問道。
徐庶思考再三後,還是拱手一禮道:“請史侯賜教!”
劉辯隨後說出了幾個驚人的數字。
“大部分百姓原本就吃不上幾頓飽飯,身體本就虛弱不堪。這些年來,投奔幽州的百姓又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幽州的醫院能救治如此多的百姓,確實在情理之中。
雖然我還沒有去過幽州的沿海地區,但是聽聞這些年來,多種海魚食物經沿海工廠加工後,運到各個郡縣的便利店售賣,招聘如此多的工人,同樣在意料之內。
隻是僅僅一家大漢便利店的收入竟然如此之多,甚至超過了許多縣城的總收入,確實不敢置信。”徐庶聽完劉辯所說,驚愕的道。
“所以這就是為什麽我們需要在幽州每個縣城都要開設至少一家大漢便利店的原因,因為這就是我們目前的經濟命脈。
以至於為何收入會如此高,想必元直應該也去過我們大漢的便利商,知道裏麵售賣的各種生活物品以及食物。
這些即使在當地,都是獨一無二,隻有我們大漢便利店獨自售賣。
這就是所謂的壟斷。”劉辯好整以暇的說道。
“史侯難道不怕有心人將製造這些物品的方法學了去後,影響你們便利店物品的售賣?”徐庶神情有些凝重的說道。
他現在已經答應劉辯在幽州出仕了,自然而然要為幽州考慮。
“無妨,在這個人均吃不飽飯的年代,有多少人有心思去研究這些。就算他們研究出來了,對於我們也沒有什麽影響。
因為我們的價格已經很低,甚至算是白菜價了,我們主要靠的是薄利多銷。
如果在幽州之外的地方售賣,那對於全天下的百姓而言是好事,至少價格比起一些行商從我們幽州大量購買後,去其他地方售賣的價格便宜。
要知道,肥皂、香皂這些生活物品,在其他地區的售賣價格是我們幽州的幾十倍,甚至有些地方達到百倍之多!”劉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道。
“原來如此,元直受教了,現在我越來越期待在幽州的仕途了。”徐庶滿懷向往的說道。
…………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五月二十五。
一件離奇的事情讓項羽不得不放棄坐鎮江東,而南下南海郡。
“哈哈,有些事情看來還是瞞不過元直先生。幽州未來的人才選拔會舍棄察舉製,而是通過學校的教育,以及進行重重考核後,最終確定。
大漢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了如今日薄西山的時候,原因有很多,而察舉製正好是其中之一。
察舉製的弊端太多,舉薦權長期掌握在地方最高行政官手中,導致了太守或是刺史出於私心舉薦門生故吏、親朋好友、甚至營私舞弊、朋比結黨。
這種舉薦製度充滿了個人的主觀情緒,嚴重影響了人才的選拔,使得許多有才之士鬱鬱不得誌,缺乏客觀與公平公正。
而且被舉薦進入仕途的人才,也因為道德的束縛,在儒學為尊的大漢,他們必須對舉薦人保持師生之禮,並為之效命。
這樣極易形成一個個小團體,繼而演化成朝廷上的不同派係,爭相鬥爭,嚴重影響大漢王朝的政治與發展。
近些年來,大漢察舉製的弊端日益明顯,舉薦的人才大多都是無能之輩。地方舉薦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製,他們舉薦的官員往往看重對方的門楣家世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
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
這樣的人擔任縣令或是郡守,成為當地的父母官,才真正成為百姓的災難。
甚至出現了汝南袁氏那般的四世五公,以及其他世家大族一樣的累世公卿。
以袁公路為例,如果不是出身汝南袁氏,憑他的能力與德行如何能被朝廷封為虎賁中郎將。
現在的察舉製已經變相的成為世襲製,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罷了。
官僚製度,一旦變成世襲製,王朝會因此很快的腐朽下去。
因為賢能的人無法得到施展才華的空間,屍位素餐,蠅營狗苟之輩把持朝政,天下哪有不亂的道理。”劉辯侃侃而談的道。
“如果真如史侯所言,官府開辦的學校為所有人傳授知識,在進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優秀的人才就會脫穎而出。德才兼備的人占據高位,王朝才能興盛,百姓才會得到公平對待。
史侯一開始沒有如此做,是擔心幽州的地方豪族與天下士人反對?”徐庶微微點頭,非常讚同史侯的言論。
如果他不是出身普通,家世平平,以他的才能,絕不可能還要到處尋找出仕的機會。
“被地方豪族與天下士人反對確實是一大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培養一名合格的官員,並非短期內就可以做到,而是需要長遠的時間讓他們學習知識與德行。
幽州近幾年一直在收複境內的郡縣,雖然政務官員確實一度造成短缺,但是經過荀文若等人的舉薦,還是稍微緩和了一些。
而大漢便利店關乎我們幽州的經濟命脈,每一所醫院的建立,都在為幽州的所有百姓提供安全的保障,學校的開辦,則是為所有孩童啟蒙與傳授知識,為幽州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
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則推動整個幽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有才之士可以暫時通過舉薦而來,這些人才的培養則刻不容緩。
大漢便利店的不斷開設,讓幽州的經濟大幅度提高,我們也就更有底氣的對外用兵。
不至於因為一場戰爭就將整個地區拖垮。
元直可知我們去年僅僅薊縣內的一家便利店收入多少,一所醫院救治了多少百姓?沿海的工廠招聘了多少工人?”劉辯稍加解釋後,反問道。
徐庶思考再三後,還是拱手一禮道:“請史侯賜教!”
劉辯隨後說出了幾個驚人的數字。
“大部分百姓原本就吃不上幾頓飽飯,身體本就虛弱不堪。這些年來,投奔幽州的百姓又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幽州的醫院能救治如此多的百姓,確實在情理之中。
雖然我還沒有去過幽州的沿海地區,但是聽聞這些年來,多種海魚食物經沿海工廠加工後,運到各個郡縣的便利店售賣,招聘如此多的工人,同樣在意料之內。
隻是僅僅一家大漢便利店的收入竟然如此之多,甚至超過了許多縣城的總收入,確實不敢置信。”徐庶聽完劉辯所說,驚愕的道。
“所以這就是為什麽我們需要在幽州每個縣城都要開設至少一家大漢便利店的原因,因為這就是我們目前的經濟命脈。
以至於為何收入會如此高,想必元直應該也去過我們大漢的便利商,知道裏麵售賣的各種生活物品以及食物。
這些即使在當地,都是獨一無二,隻有我們大漢便利店獨自售賣。
這就是所謂的壟斷。”劉辯好整以暇的說道。
“史侯難道不怕有心人將製造這些物品的方法學了去後,影響你們便利店物品的售賣?”徐庶神情有些凝重的說道。
他現在已經答應劉辯在幽州出仕了,自然而然要為幽州考慮。
“無妨,在這個人均吃不飽飯的年代,有多少人有心思去研究這些。就算他們研究出來了,對於我們也沒有什麽影響。
因為我們的價格已經很低,甚至算是白菜價了,我們主要靠的是薄利多銷。
如果在幽州之外的地方售賣,那對於全天下的百姓而言是好事,至少價格比起一些行商從我們幽州大量購買後,去其他地方售賣的價格便宜。
要知道,肥皂、香皂這些生活物品,在其他地區的售賣價格是我們幽州的幾十倍,甚至有些地方達到百倍之多!”劉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道。
“原來如此,元直受教了,現在我越來越期待在幽州的仕途了。”徐庶滿懷向往的說道。
…………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五月二十五。
一件離奇的事情讓項羽不得不放棄坐鎮江東,而南下南海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