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司馬懿心儀之主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依孩兒所見,並州刺史劉玄德會逐漸收複並州其餘諸郡,最困難的地方乃與南匈奴的決戰。
現在的南匈奴占據原本並州的大片土地,劉玄德誌在收複並州全土,將來和南匈奴決戰勢在必行。隻要擊潰南匈奴這座橫亙在並州的大山,其餘中小勢力不足為懼。
至於幽州,應該是我們對所有勢力中最為了解的,兄長投入幽州牧劉虞的麾下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他寄迴家中的書信雖然隻有三封,卻無一不是稱讚溢美一詞。
劉虞雖然仁義好施,卻武略不足,自己麾下的戰鬥力非常脆弱,主要依靠的還是這些年在北境聲名鵲起,打出了白馬將軍威名的公孫瓚。
自從公孫瓚南下河北,自立門戶,準備與袁本初爭奪冀州之地後,我們原本不看好幽州剩餘軍隊的戰鬥力,沒想到幽州的王者之師並非白馬義從,而是劉伯安派人秘密訓練的軍隊,怎能不令人驚訝!
如果不是兄長在書信中提到霍去病、嶽飛等人的戰績,我們如今恐怕還被蒙在鼓裏。
劉伯安如此隱藏實力,恐怕所圖非小,遠非表麵上那般仁義謙恭。
既然幽州的整體勢力遠超想象,他們將來統一整個幽州恐怕也隻是時間問題。
冀州是當今天下士族的領袖袁本初與北境武人公孫伯圭之間的爭鬥,趁現在袁本初還未完全取得河北士族、百姓的信任之時,公孫瓚發動進攻,還有機會。
一旦等到袁本初治下的郡縣歸心,而公孫瓚明顯被河北士族所厭惡,此消彼長之下,公孫瓚極大可能被走向敗亡。
畢竟這天下始終是士族的天下,一個被士族所厭惡憎恨的諸侯,沒有士族願意為其效力,哪怕現在依靠麾下的軍隊可以強橫一時,卻無法強橫一世,權臣董卓就是最好的例子。”司馬懿沉吟良久,為河北之地各方勢力給出了自己的評價與預測。
“仲達的評價與預測和為父心中所想相差無幾,中原與東方的局勢又將如何看待?”司馬防老懷欣慰,比起長子司馬朗的沉穩幹練,他更喜歡次子。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將來大興河內司馬氏的必定是自己的這位不凡的兒子。
說起中原,自然避不過如今的兗州刺史曹操,司馬懿不由得想起了當初自己的那個夢境:雖然他追隨這個時代綜合能力最強的男人平定中原以及華夏的北方,並且在熬過曹魏三代明主之後,位極人臣,指洛水為誓,鏟除政敵,為自己的子孫謀朝篡位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自己的兒孫也沒有讓他失望,最終竊取了曹魏的權柄,並且滅蜀平吳,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王朝。
然而晉朝這個新興的王朝自建立之日起就如同垂暮的老人,諸王混戰,永嘉之亂……司馬氏更是一步一步的將整個華夏大地推入深淵,凜冬將至,長城已毀,胡馬南下,華夏的子民將經曆前所未有的大亂世。
司馬懿隨後打了個冷顫,迴過神來後,立刻說道:“兗州刺史曹孟德自從請來陽翟棗氏的棗祗後,開始大規模屯田養蠶,開墾荒地,吸納流民,正是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隻是兗州乃四戰之地,這裏北靠冀州,東接青州、徐州,南臨豫州,東連司州,從古至今,從未有一方勢力能從這種地理環境之中殺出來。
而徐州的陶謙,這些年發展迅速,勢力開始向北方的青州延伸,青州已經半數皆落在了對方手中,遲早會統一整個青州,而陶謙也會成為第一位掌管兩個大州的諸侯。
在天下大多數人眼中,徐州的陶謙實力已經隱隱有超過董卓的跡象,成為亂世之中最強大的諸侯。
不過,在孩兒看來,徐州有個非常不穩定的因素,那就是陶謙年事已高。
如果陶謙在數年內去世,據傳他的兩個兒子都不擅長為官,更喜歡經商,徐州的勢力很可能麵臨分裂,甚至被其他有野心的人掌控。
到時候勢頭還能不能如現在一般持續下去,前途未卜,難以確定。
至於占據大漢人口最多的兩個郡,出身名門,又是嫡子的袁術,卻沒能更好的利用自身的優勢,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隻能說其能力有限,不足為提,在這樣的亂世,很可能成為第一個出局的勢力。
大漢朝廷,陛下暗中聯結京城的世家大族推翻了董卓的統治,算是為大漢續了一口命,但是還遠遠不夠。
當中央沒有足夠的能力平定地方的叛亂後,大漢的天子也會像昔日的周天子一樣,漸漸不再被其他諸侯所重視,特別是經過幾代之後,諸侯的後裔們幾乎沒有人會繼續為朝廷效力,成為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混戰也隻是時間問題。”
“長江以南的荊州、揚州、交州,西南的益州,西北的涼州我們所知有限,就不予評價。董卓這些年越發的飛揚跋扈,在失去中央的權力後,很可能在雍州一蹶不振。”司馬防老神在在的說道。
“孩兒倒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董卓能在軍事上以白起為首,在內政上重用蔡邕的話,未嚐沒有爭奪天下的能力。要知道一年前,白起可是殺得關東聯盟丟盔棄甲,許多郡守、刺史與漢室宗親都在此次戰役中喪生。
最重要的,雍州所在的關中,自古以來就是天命的象征,秦國東出滅六國,一統華夏,高祖以韓信為大將,張良為謀主,蕭何在關中源源不斷的輸送兵源與錢糧,最終耗盡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建立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關中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就看統治這裏的諸侯是否天命所歸並且舉賢用能。”司馬懿給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
司馬防點點頭,沒有反駁兒子的觀點,沉吟片刻後,再次問道:“如果現在要仲達選擇一方勢力前去投靠,不知會選擇哪方諸侯?”
“並州刺史劉玄德!”司馬懿毫不猶豫的說道。
現在的南匈奴占據原本並州的大片土地,劉玄德誌在收複並州全土,將來和南匈奴決戰勢在必行。隻要擊潰南匈奴這座橫亙在並州的大山,其餘中小勢力不足為懼。
至於幽州,應該是我們對所有勢力中最為了解的,兄長投入幽州牧劉虞的麾下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他寄迴家中的書信雖然隻有三封,卻無一不是稱讚溢美一詞。
劉虞雖然仁義好施,卻武略不足,自己麾下的戰鬥力非常脆弱,主要依靠的還是這些年在北境聲名鵲起,打出了白馬將軍威名的公孫瓚。
自從公孫瓚南下河北,自立門戶,準備與袁本初爭奪冀州之地後,我們原本不看好幽州剩餘軍隊的戰鬥力,沒想到幽州的王者之師並非白馬義從,而是劉伯安派人秘密訓練的軍隊,怎能不令人驚訝!
如果不是兄長在書信中提到霍去病、嶽飛等人的戰績,我們如今恐怕還被蒙在鼓裏。
劉伯安如此隱藏實力,恐怕所圖非小,遠非表麵上那般仁義謙恭。
既然幽州的整體勢力遠超想象,他們將來統一整個幽州恐怕也隻是時間問題。
冀州是當今天下士族的領袖袁本初與北境武人公孫伯圭之間的爭鬥,趁現在袁本初還未完全取得河北士族、百姓的信任之時,公孫瓚發動進攻,還有機會。
一旦等到袁本初治下的郡縣歸心,而公孫瓚明顯被河北士族所厭惡,此消彼長之下,公孫瓚極大可能被走向敗亡。
畢竟這天下始終是士族的天下,一個被士族所厭惡憎恨的諸侯,沒有士族願意為其效力,哪怕現在依靠麾下的軍隊可以強橫一時,卻無法強橫一世,權臣董卓就是最好的例子。”司馬懿沉吟良久,為河北之地各方勢力給出了自己的評價與預測。
“仲達的評價與預測和為父心中所想相差無幾,中原與東方的局勢又將如何看待?”司馬防老懷欣慰,比起長子司馬朗的沉穩幹練,他更喜歡次子。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將來大興河內司馬氏的必定是自己的這位不凡的兒子。
說起中原,自然避不過如今的兗州刺史曹操,司馬懿不由得想起了當初自己的那個夢境:雖然他追隨這個時代綜合能力最強的男人平定中原以及華夏的北方,並且在熬過曹魏三代明主之後,位極人臣,指洛水為誓,鏟除政敵,為自己的子孫謀朝篡位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自己的兒孫也沒有讓他失望,最終竊取了曹魏的權柄,並且滅蜀平吳,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王朝。
然而晉朝這個新興的王朝自建立之日起就如同垂暮的老人,諸王混戰,永嘉之亂……司馬氏更是一步一步的將整個華夏大地推入深淵,凜冬將至,長城已毀,胡馬南下,華夏的子民將經曆前所未有的大亂世。
司馬懿隨後打了個冷顫,迴過神來後,立刻說道:“兗州刺史曹孟德自從請來陽翟棗氏的棗祗後,開始大規模屯田養蠶,開墾荒地,吸納流民,正是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隻是兗州乃四戰之地,這裏北靠冀州,東接青州、徐州,南臨豫州,東連司州,從古至今,從未有一方勢力能從這種地理環境之中殺出來。
而徐州的陶謙,這些年發展迅速,勢力開始向北方的青州延伸,青州已經半數皆落在了對方手中,遲早會統一整個青州,而陶謙也會成為第一位掌管兩個大州的諸侯。
在天下大多數人眼中,徐州的陶謙實力已經隱隱有超過董卓的跡象,成為亂世之中最強大的諸侯。
不過,在孩兒看來,徐州有個非常不穩定的因素,那就是陶謙年事已高。
如果陶謙在數年內去世,據傳他的兩個兒子都不擅長為官,更喜歡經商,徐州的勢力很可能麵臨分裂,甚至被其他有野心的人掌控。
到時候勢頭還能不能如現在一般持續下去,前途未卜,難以確定。
至於占據大漢人口最多的兩個郡,出身名門,又是嫡子的袁術,卻沒能更好的利用自身的優勢,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隻能說其能力有限,不足為提,在這樣的亂世,很可能成為第一個出局的勢力。
大漢朝廷,陛下暗中聯結京城的世家大族推翻了董卓的統治,算是為大漢續了一口命,但是還遠遠不夠。
當中央沒有足夠的能力平定地方的叛亂後,大漢的天子也會像昔日的周天子一樣,漸漸不再被其他諸侯所重視,特別是經過幾代之後,諸侯的後裔們幾乎沒有人會繼續為朝廷效力,成為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混戰也隻是時間問題。”
“長江以南的荊州、揚州、交州,西南的益州,西北的涼州我們所知有限,就不予評價。董卓這些年越發的飛揚跋扈,在失去中央的權力後,很可能在雍州一蹶不振。”司馬防老神在在的說道。
“孩兒倒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董卓能在軍事上以白起為首,在內政上重用蔡邕的話,未嚐沒有爭奪天下的能力。要知道一年前,白起可是殺得關東聯盟丟盔棄甲,許多郡守、刺史與漢室宗親都在此次戰役中喪生。
最重要的,雍州所在的關中,自古以來就是天命的象征,秦國東出滅六國,一統華夏,高祖以韓信為大將,張良為謀主,蕭何在關中源源不斷的輸送兵源與錢糧,最終耗盡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建立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關中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就看統治這裏的諸侯是否天命所歸並且舉賢用能。”司馬懿給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
司馬防點點頭,沒有反駁兒子的觀點,沉吟片刻後,再次問道:“如果現在要仲達選擇一方勢力前去投靠,不知會選擇哪方諸侯?”
“並州刺史劉玄德!”司馬懿毫不猶豫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