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雁門張文遠!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到李儒如此說,董卓也暫時取消了報複扶風郡世家大族的打算。
“董公,我此次前來除了奉皇命給您任命文書外,陛下也恩準我留在董公身邊繼續輔佐您!”蔡邕微微一禮的道。
“好,很好,老夫現在麾下大多都是勇夫,正愁沒人可用也!有伯喈相助,老夫倒是能省不少心。”董卓露出會心的微笑。
倒是李儒聞言後,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異色。
蔡邕隨後向自己的隨從吩咐一聲,讓他們自己迴京複命,這也是來之前說好的,隻要董卓接受朝廷的冊封,他就留在長安城,迴京複命的事情,交給了跟隨自己而來的隨從。
馮異見到蔡邕的事情處理完成後,向董卓說道:“董公,三輔地區當初被赤眉殘害得太過厲害,至今還未完全恢複。
人口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基石,現在董公麾下四郡加起來才五十餘萬的人口,甚至隻有南陽郡的兩成。
我們要做的,就是減輕賦稅,吸引各地百姓流民前來,否則即使坐擁關中平原這樣的天府之地,沒有百姓在此開墾農田,又有何用呢?”
董卓微微點頭,向眾人說道:“此事交由蔡伯喈全權負責,李文優從旁協助。伯喈通曉經史,滿腹經綸,曾經在靈帝時期,密言治國七事,有通天之才,足以勝任。”
蔡邕當年向漢靈帝密言的七事的內容主要包括:孝敬祖先,養老設教,告訴人守禮化俗;重視賢良、方正、敦樸、有道的察舉。直言敢諫,不絕於朝廷;
選賢良文人要有真才實學,不能隻會講一些俗話俚語;縣長要給百姓做實事,重視政績,論功與過;批評“宣陵孝子”的現象,即一些人為了升官而假裝守陵,實際上是一些虛偽小人?等等。
蔡邕的七事密奏被采納後,他因此得到了漢靈帝的信任和重用,靈帝甚至在崇德殿召開會議討論此事。
但也正因為此事,蔡邕不但動了許多士族的利益,還得罪了宦官集團,被兩大集團合力做掉,蔡邕不得已之下,隻能遠避江海。
聽到董卓如此說,蔡邕大喜,他多年的夙願就是能在政壇上一顯身手,為百姓多做實事。
現在得償所願,雙手顫抖,激動的說道:“老朽定不負董公的賞識,一定為關中的發展建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替關中百姓多謝董公的厚恩。”
“董公,現在我們必須將麾下的大軍分散在雍州的各郡,這樣糧食的消耗會減少許多,將士在閑散期間也可以屯田自給自足。
否則光是運送途中消耗的糧食就是非常巨大的一筆數字。
當初之所以能將大軍全部駐紮在京城,是因為洛陽物資充沛,天下各郡的賦稅皆會運送到此,雖然後來並沒有多少刺史、州牧上繳稅賦,整體還是比長安城富裕多了。”白起鄭重的說道。
“武功侯有何高見?”董卓知道自己手下各位將領的能力,白起不但統軍作戰戰無不勝,戰略眼光更是當仁不讓的高居第一,故而開門見山的問道。
白起將早已經準備好的三輔地區的地圖鋪展開來,指著地圖上的一處地點說道:“武關需要合適的人選鎮守,守此關的將領需要絕對的忠心,不會受到外界的誘惑而投降。
隻要不從內部瓦解,武關幾乎很難被攻克。同樣的,守此關的將領必須時刻保持頭腦冷靜,不能受到對方的激怒而率軍出關。
要知道守衛武關並不需要多少士卒,最多五千,足以擋住十萬大軍。一旦被對方引誘出關,那基本宣告武關易主。”
馮異立刻說道:“董公,在下舉薦一人,隻要此人在,即使十萬敵軍兵臨武關,他也能從容應對。”
“哦,不知馮將軍舉薦何人?”董卓眼睛微微一凝,出聲問道。
董卓沒想到馮異能給予推薦的人如此高的評價,他不知道自己麾下除了白起以外,還有誰能擔得起這樣的評價。
“雁門張文遠,此人勇猛非凡,又極善兵法,而且沉穩異常,有名將之風。
隻要用文遠守禦武關,必定萬無一失。”馮異沉聲說道。
張遼出生於並州雁門郡馬邑縣,是大漢的北方邊陲之地,這裏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人習戎馬,百姓尚武。
張遼本是聶壹的後人,聶壹乃馬邑之謀的發起者,馬邑之謀直接導致了匈奴拒絕與大漢繼續和親,開始不斷侵擾大漢的邊境。
馬邑之謀雖然失敗,卻拉開了漢匈大規模戰爭的序幕。
漢武帝開始不斷派遣帝國雙壁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衛青七戰七捷,收複河套平原南部區域。
霍去病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他通過靈活的戰術和戰略,為漢朝開辟了西域的通道,極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實力。匈奴在霍去病的威懾下,最終遠遁漠北,致使漠南無王庭。
張遼先祖聶壹出身關外豪族,乃當地有名的商人,因馬邑之謀而得罪匈奴,又因此計失敗,並沒有得到漢朝的封賞,最終其家族為了躲避匈奴的怨恨而改為張姓。
自此之後,生意一落千丈,最終家道中落,到了張遼這一代,依靠祖上的積蓄,雖然比起普通百姓還是強上不少,卻早已不能與當年豪族的身份相提並論。
張遼出生時,塞外的胡人已經在檀石槐的統治下而變得非常強盛。因此,張遼所在的雁門郡經常遭到胡人的殺掠洗劫,張遼從小就養成了勇武好戰的性格。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雁門郡的軍民曾與一些匈奴人聯合反攻檀石槐,卻大敗而還,死傷慘重。
張遼的族人在此戰中損失頗多,年幼的張遼不但沒有傷心,卻更加堅定了張遼對抗敵人的決心。
經此之後,張遼無論習武還是學習兵法更加的刻苦,在少年時便成為雁門郡的郡吏。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三月,並州刺史張懿在抵禦胡人的進攻時,戰敗被殺。
繼任為並州刺史的丁原因為張遼武力過人,素知兵法,召其為從事。
正好當時大將軍何進召邊疆大吏帶兵進京對抗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丁原命令張遼帶兵趕赴京城,去接受大將軍何進的領導。
“董公,我此次前來除了奉皇命給您任命文書外,陛下也恩準我留在董公身邊繼續輔佐您!”蔡邕微微一禮的道。
“好,很好,老夫現在麾下大多都是勇夫,正愁沒人可用也!有伯喈相助,老夫倒是能省不少心。”董卓露出會心的微笑。
倒是李儒聞言後,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異色。
蔡邕隨後向自己的隨從吩咐一聲,讓他們自己迴京複命,這也是來之前說好的,隻要董卓接受朝廷的冊封,他就留在長安城,迴京複命的事情,交給了跟隨自己而來的隨從。
馮異見到蔡邕的事情處理完成後,向董卓說道:“董公,三輔地區當初被赤眉殘害得太過厲害,至今還未完全恢複。
人口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基石,現在董公麾下四郡加起來才五十餘萬的人口,甚至隻有南陽郡的兩成。
我們要做的,就是減輕賦稅,吸引各地百姓流民前來,否則即使坐擁關中平原這樣的天府之地,沒有百姓在此開墾農田,又有何用呢?”
董卓微微點頭,向眾人說道:“此事交由蔡伯喈全權負責,李文優從旁協助。伯喈通曉經史,滿腹經綸,曾經在靈帝時期,密言治國七事,有通天之才,足以勝任。”
蔡邕當年向漢靈帝密言的七事的內容主要包括:孝敬祖先,養老設教,告訴人守禮化俗;重視賢良、方正、敦樸、有道的察舉。直言敢諫,不絕於朝廷;
選賢良文人要有真才實學,不能隻會講一些俗話俚語;縣長要給百姓做實事,重視政績,論功與過;批評“宣陵孝子”的現象,即一些人為了升官而假裝守陵,實際上是一些虛偽小人?等等。
蔡邕的七事密奏被采納後,他因此得到了漢靈帝的信任和重用,靈帝甚至在崇德殿召開會議討論此事。
但也正因為此事,蔡邕不但動了許多士族的利益,還得罪了宦官集團,被兩大集團合力做掉,蔡邕不得已之下,隻能遠避江海。
聽到董卓如此說,蔡邕大喜,他多年的夙願就是能在政壇上一顯身手,為百姓多做實事。
現在得償所願,雙手顫抖,激動的說道:“老朽定不負董公的賞識,一定為關中的發展建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替關中百姓多謝董公的厚恩。”
“董公,現在我們必須將麾下的大軍分散在雍州的各郡,這樣糧食的消耗會減少許多,將士在閑散期間也可以屯田自給自足。
否則光是運送途中消耗的糧食就是非常巨大的一筆數字。
當初之所以能將大軍全部駐紮在京城,是因為洛陽物資充沛,天下各郡的賦稅皆會運送到此,雖然後來並沒有多少刺史、州牧上繳稅賦,整體還是比長安城富裕多了。”白起鄭重的說道。
“武功侯有何高見?”董卓知道自己手下各位將領的能力,白起不但統軍作戰戰無不勝,戰略眼光更是當仁不讓的高居第一,故而開門見山的問道。
白起將早已經準備好的三輔地區的地圖鋪展開來,指著地圖上的一處地點說道:“武關需要合適的人選鎮守,守此關的將領需要絕對的忠心,不會受到外界的誘惑而投降。
隻要不從內部瓦解,武關幾乎很難被攻克。同樣的,守此關的將領必須時刻保持頭腦冷靜,不能受到對方的激怒而率軍出關。
要知道守衛武關並不需要多少士卒,最多五千,足以擋住十萬大軍。一旦被對方引誘出關,那基本宣告武關易主。”
馮異立刻說道:“董公,在下舉薦一人,隻要此人在,即使十萬敵軍兵臨武關,他也能從容應對。”
“哦,不知馮將軍舉薦何人?”董卓眼睛微微一凝,出聲問道。
董卓沒想到馮異能給予推薦的人如此高的評價,他不知道自己麾下除了白起以外,還有誰能擔得起這樣的評價。
“雁門張文遠,此人勇猛非凡,又極善兵法,而且沉穩異常,有名將之風。
隻要用文遠守禦武關,必定萬無一失。”馮異沉聲說道。
張遼出生於並州雁門郡馬邑縣,是大漢的北方邊陲之地,這裏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人習戎馬,百姓尚武。
張遼本是聶壹的後人,聶壹乃馬邑之謀的發起者,馬邑之謀直接導致了匈奴拒絕與大漢繼續和親,開始不斷侵擾大漢的邊境。
馬邑之謀雖然失敗,卻拉開了漢匈大規模戰爭的序幕。
漢武帝開始不斷派遣帝國雙壁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衛青七戰七捷,收複河套平原南部區域。
霍去病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他通過靈活的戰術和戰略,為漢朝開辟了西域的通道,極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實力。匈奴在霍去病的威懾下,最終遠遁漠北,致使漠南無王庭。
張遼先祖聶壹出身關外豪族,乃當地有名的商人,因馬邑之謀而得罪匈奴,又因此計失敗,並沒有得到漢朝的封賞,最終其家族為了躲避匈奴的怨恨而改為張姓。
自此之後,生意一落千丈,最終家道中落,到了張遼這一代,依靠祖上的積蓄,雖然比起普通百姓還是強上不少,卻早已不能與當年豪族的身份相提並論。
張遼出生時,塞外的胡人已經在檀石槐的統治下而變得非常強盛。因此,張遼所在的雁門郡經常遭到胡人的殺掠洗劫,張遼從小就養成了勇武好戰的性格。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雁門郡的軍民曾與一些匈奴人聯合反攻檀石槐,卻大敗而還,死傷慘重。
張遼的族人在此戰中損失頗多,年幼的張遼不但沒有傷心,卻更加堅定了張遼對抗敵人的決心。
經此之後,張遼無論習武還是學習兵法更加的刻苦,在少年時便成為雁門郡的郡吏。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三月,並州刺史張懿在抵禦胡人的進攻時,戰敗被殺。
繼任為並州刺史的丁原因為張遼武力過人,素知兵法,召其為從事。
正好當時大將軍何進召邊疆大吏帶兵進京對抗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丁原命令張遼帶兵趕赴京城,去接受大將軍何進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