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萬世之名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沒錯,鄭大人當年和我新鄭張氏相交莫逆,在他入秦之前,特地將許多水利工程的技術留在了我張家,用作韓國未來的傳承之用。奈何秦國在鄭國渠建成之後,日漸強大,十餘年後,出兵伐韓,韓國因此滅亡。”張良說出這段曆史之時,早已經古井無波,毫無起伏。
畢竟他後來散盡家財,四處尋找盟友,最終協助劉邦覆滅秦國,也算是為韓國報仇雪恨。
說起鄭國,這還是一段韓國作繭自縛的故事。
當時已經來到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國際上局勢是秦國一家獨大,戰國時代的大魔王秦昭襄王逝世不久,東周已經被秦國所滅,秦並天下的局勢越來越迫在眉睫。
而秦國一旦東出,韓國必定首當其衝。
韓國國君想出一招疲敵的妙計,讓本國的水利專家鄭國前往秦國,為其興修水利,消耗民力錢糧,企圖疲勞秦人,讓他們沒有時間東出,自己趁機發展軍力,縮小和秦國的差距。
沒過多久,秦國抓到了韓國的一個間諜,審問之下,對方卻將鄭國疲敵之計供出,秦王嬴政大怒,將鄭國關押,親自審問。
鄭國沒有隱瞞,坦誠相告道:“此渠如果建成,可以將肥沃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壓堿,變沼澤鹽堿之地為肥美良田,使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此渠不過僅僅為韓國苟延殘喘數年,對於秦國以及整個華夏卻是萬世之功。
我雖然是韓國人,更是華夏人,韓國滅亡不可逆轉,天下一統乃大勢所趨,我隻願與秦王一起成就萬世之名,為天下蒼生造福,懇請秦王成全。”
秦王嬴政既有對萬世之名的渴望,亦有對秦國快速發展的期盼,所以並沒有處罰鄭國,而是給予他絕對的支持,讓他將這條溝渠修建完成。
當這條溝渠修建完成後,秦王嬴政見到了關中農業生產的煥然一新,使得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鄭國渠的建成,使關中的幹旱平原成為沃野良田,糧食產量大增,直接支持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
秦王嬴政為紀念鄭國萬世之功,直接將這條溝渠以鄭國的名字命名,鄭國渠因此而誕生。
鄭國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遙相唿應,如同張開的兩翼,東方六國都處在其陰影之下,秦國統一六國的糧食基礎自此不再成為問題。
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無論打得如何慘烈,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的糧食危機。
“子房先生準備如何實施?”巍陽心裏怦怦直跳,如果張良真有能力將沙陵湖附近改造成為農業基地,那未來的沙陵縣發展必定日新月異,他們這些本地人也會因此得到莫大的好處。
“以我初步估算,我準備在沙陵湖附近興修水利,開墾種植,大約需要開墾五萬畝田地。”張良誠懇的說道。
這個時代,大漢的農業水平領先於世界,不過即使如此,一畝田地的產量也隻有一百四十到一百五十斤之間。
除去繳納的稅賦,在正常收成時,省吃儉用下,一畝田大概能養活兩個成年人,這還是占城稻、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沒有進入華夏之時,這個時代的勞動人民創下的記錄。
五萬畝田地能養活十萬人,這不能不讓巍陽感到震驚,因為整個沙陵縣加上異族和黑戶以及其他不在冊的人口,也僅有五萬餘人。
如此下來,不但他們僅憑糧食就能自給自足,還有多餘的糧食以及牛羊馬匹等資源和其他郡縣的百姓進行貿易,那到時候沙陵縣必定會不亞於巴蜀天府之地的成都,以及關中沃野千裏的長安,成為坐落在北方的曆史名城。
對於他們雲中巍氏來說,乃是亙古未有之大事。
“不知玄德公準備遷多少百姓來沙陵縣進行耕種?”巍陽有些慎重的問道。
這關係到沙陵縣百姓的未來,如果遷來的百姓太多,勢必影響到沙陵縣本地百姓的收入。
畢竟聽到張良如此分析後,加上沒有人頭稅,將來沙陵湖附近依靠農業種植的百姓必將非常富裕。
兩漢時期的農業稅,算是整個華夏曆史上最低的。
劉邦建立大漢帝國後,曆經呂後、文、景二帝皆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農業的稅收隻有十五稅一,也就是一畝田的收成隻上交十五分之一(6.7%)。
到了東漢時,政府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進一步降低農業稅,降低到三十稅一(3.3%)。
而縱觀華夏曆史,唐代達到10%,宋代9%,明代4%,清代7%,民國15%,建國後從剛開始的25%持續下降,直到千禧年後的第六年才廢除了農業稅。
當然這個時候農業稅雖然少,並不是普通農民就能過上好日子。因為還有包括人丁稅在內的其他苛捐雜稅和徭役。
而且農民還是一種看天吃飯的職業,一旦遇到災荒年,那真是可能出現家破人亡的慘境。
劉備微微搖頭,長歎一聲的說道:“如今我治下的三郡人口皆少,雖然取消人丁稅後,吸引來了一批百姓,不過還是杯水車薪,主要還是北境偏頗荒涼,又與異族接壤,長期受到關外遊牧民族的掠奪,如果不是走投無路之人,大多數都不願意來此定居。
所以沙陵縣一旦開始發展農業,我們也無法遷徙漢人百姓來此,隻能依靠沙陵縣或是雲中郡其他縣城的百姓共同努力。”
張良見狀,補充道:“玄德公所言確是實情。不過,我暫時會留在沙陵縣為這裏規劃建設,直到水利工程與開墾荒田正式完成。”
“若有子房先生在這裏指導我們發展建設,那真是再好不過了。”巍陽大喜的說道。
“子房乃我之心腹謀士,備片刻不忍相離,如果你長期在廣陵縣興修水利,開墾荒田,備又與何人謀劃天下大事?”劉備眉頭深皺,憂心忡忡的問道。
畢竟他後來散盡家財,四處尋找盟友,最終協助劉邦覆滅秦國,也算是為韓國報仇雪恨。
說起鄭國,這還是一段韓國作繭自縛的故事。
當時已經來到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國際上局勢是秦國一家獨大,戰國時代的大魔王秦昭襄王逝世不久,東周已經被秦國所滅,秦並天下的局勢越來越迫在眉睫。
而秦國一旦東出,韓國必定首當其衝。
韓國國君想出一招疲敵的妙計,讓本國的水利專家鄭國前往秦國,為其興修水利,消耗民力錢糧,企圖疲勞秦人,讓他們沒有時間東出,自己趁機發展軍力,縮小和秦國的差距。
沒過多久,秦國抓到了韓國的一個間諜,審問之下,對方卻將鄭國疲敵之計供出,秦王嬴政大怒,將鄭國關押,親自審問。
鄭國沒有隱瞞,坦誠相告道:“此渠如果建成,可以將肥沃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壓堿,變沼澤鹽堿之地為肥美良田,使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此渠不過僅僅為韓國苟延殘喘數年,對於秦國以及整個華夏卻是萬世之功。
我雖然是韓國人,更是華夏人,韓國滅亡不可逆轉,天下一統乃大勢所趨,我隻願與秦王一起成就萬世之名,為天下蒼生造福,懇請秦王成全。”
秦王嬴政既有對萬世之名的渴望,亦有對秦國快速發展的期盼,所以並沒有處罰鄭國,而是給予他絕對的支持,讓他將這條溝渠修建完成。
當這條溝渠修建完成後,秦王嬴政見到了關中農業生產的煥然一新,使得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鄭國渠的建成,使關中的幹旱平原成為沃野良田,糧食產量大增,直接支持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
秦王嬴政為紀念鄭國萬世之功,直接將這條溝渠以鄭國的名字命名,鄭國渠因此而誕生。
鄭國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遙相唿應,如同張開的兩翼,東方六國都處在其陰影之下,秦國統一六國的糧食基礎自此不再成為問題。
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無論打得如何慘烈,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的糧食危機。
“子房先生準備如何實施?”巍陽心裏怦怦直跳,如果張良真有能力將沙陵湖附近改造成為農業基地,那未來的沙陵縣發展必定日新月異,他們這些本地人也會因此得到莫大的好處。
“以我初步估算,我準備在沙陵湖附近興修水利,開墾種植,大約需要開墾五萬畝田地。”張良誠懇的說道。
這個時代,大漢的農業水平領先於世界,不過即使如此,一畝田地的產量也隻有一百四十到一百五十斤之間。
除去繳納的稅賦,在正常收成時,省吃儉用下,一畝田大概能養活兩個成年人,這還是占城稻、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沒有進入華夏之時,這個時代的勞動人民創下的記錄。
五萬畝田地能養活十萬人,這不能不讓巍陽感到震驚,因為整個沙陵縣加上異族和黑戶以及其他不在冊的人口,也僅有五萬餘人。
如此下來,不但他們僅憑糧食就能自給自足,還有多餘的糧食以及牛羊馬匹等資源和其他郡縣的百姓進行貿易,那到時候沙陵縣必定會不亞於巴蜀天府之地的成都,以及關中沃野千裏的長安,成為坐落在北方的曆史名城。
對於他們雲中巍氏來說,乃是亙古未有之大事。
“不知玄德公準備遷多少百姓來沙陵縣進行耕種?”巍陽有些慎重的問道。
這關係到沙陵縣百姓的未來,如果遷來的百姓太多,勢必影響到沙陵縣本地百姓的收入。
畢竟聽到張良如此分析後,加上沒有人頭稅,將來沙陵湖附近依靠農業種植的百姓必將非常富裕。
兩漢時期的農業稅,算是整個華夏曆史上最低的。
劉邦建立大漢帝國後,曆經呂後、文、景二帝皆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農業的稅收隻有十五稅一,也就是一畝田的收成隻上交十五分之一(6.7%)。
到了東漢時,政府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進一步降低農業稅,降低到三十稅一(3.3%)。
而縱觀華夏曆史,唐代達到10%,宋代9%,明代4%,清代7%,民國15%,建國後從剛開始的25%持續下降,直到千禧年後的第六年才廢除了農業稅。
當然這個時候農業稅雖然少,並不是普通農民就能過上好日子。因為還有包括人丁稅在內的其他苛捐雜稅和徭役。
而且農民還是一種看天吃飯的職業,一旦遇到災荒年,那真是可能出現家破人亡的慘境。
劉備微微搖頭,長歎一聲的說道:“如今我治下的三郡人口皆少,雖然取消人丁稅後,吸引來了一批百姓,不過還是杯水車薪,主要還是北境偏頗荒涼,又與異族接壤,長期受到關外遊牧民族的掠奪,如果不是走投無路之人,大多數都不願意來此定居。
所以沙陵縣一旦開始發展農業,我們也無法遷徙漢人百姓來此,隻能依靠沙陵縣或是雲中郡其他縣城的百姓共同努力。”
張良見狀,補充道:“玄德公所言確是實情。不過,我暫時會留在沙陵縣為這裏規劃建設,直到水利工程與開墾荒田正式完成。”
“若有子房先生在這裏指導我們發展建設,那真是再好不過了。”巍陽大喜的說道。
“子房乃我之心腹謀士,備片刻不忍相離,如果你長期在廣陵縣興修水利,開墾荒田,備又與何人謀劃天下大事?”劉備眉頭深皺,憂心忡忡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