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朝議爭論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按照樂兄的推斷,曾經的少帝劉辯要是到了幽州,為什麽不打起自己的旗號,在幽州登基稱帝,號召天下群雄共同討伐國賊董卓?”廉頗疑惑的問道。
“自酸棗聯盟被武安君逐個擊破後,大多數忠於漢室的太守、刺史戰死,如今天下又有多少人真的心存大漢呢?甚至連當初的劉姓宗室,參加討董聯盟的也隻有兗州刺史劉岱一人而已。
可想而知,實際上真的忠於漢室之人並沒有多少,如果劉辯逃亡到幽州後,立刻稱帝,號召天下討伐董卓,很可能會引狼入室。公孫瓚、袁本初甚至當時的冀州牧韓馥等人就會打著勤王的旗號進入幽州。
當時的幽州可沒有如今強大,在劉辯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就會被其他諸侯乘虛而入,把持幽州的朝政,成為新的權臣,不過又是一個董卓而已,這是劉辯以及幽州牧劉虞絕不願看到的。
所以劉辯隱姓埋名,暗地裏擴充實力,等到天下有變,立刻以靈帝皇長子的名義在幽州登基,號召天下。”樂毅一語中的的說道。
正在此時,公孫瓚已經完全擊破了整個河間郡的盜匪,一半被斬殺,萬餘人投降,殘餘一小部分向西逃入安平郡,試圖通過安平郡進入中山、常山郡,投入當地黑山賊的麾下。
“迴去吧,如今我們的大軍在武遂縣等著這幫殘餘的盜匪,可一戰而擒,將他們納入到我們的軍中,補充實力。”樂毅說完,就與廉頗一起並肩下山,張江、張河則緊隨其後。
…………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七月十二。
徐州牧陶謙的戰報以及任命文書送到了京城洛陽。
朝廷上因為此事爭論不休。
“哼,徐州牧陶謙好大的膽子,竟然私自任命自己手下的將領為北海郡太守。難道他不知道北海乃是北海王的郡國,即使北海王下落不明,也應該由我們朝廷指派官員接手,他一個徐州牧,如何任命青州的官員?”盧植被免職後,接替盧植擔任尚書的丁宮不滿的說道。
司徒黃琬聞言,立刻站出來反對道:“徐州牧陶恭祖送來的文書上說的很明確了,乃是因為北海王下落不明,不知去向,才讓人暫時代理北海郡太守之職,行太守之事,否則政令無法下達,北海無法興建,百姓無所依從。”
“青州刺史焦和,在位期間,喜好虛名,空談哲理,致使政治混亂不堪,盜匪橫生,百姓疲敝,如今焦和已經去世,我們是否應該重新任命一位新的青州刺史,去平定東方的亂局?”司空楊彪建議道。
“萬萬不可,現在的青州樂安、齊郡、濟南三郡國都被盜匪占據,派去的官員又沒有軍隊,還需要重新在北海招募士卒,沒有數年時間是不可能平定青州的亂局。而且派去的官員如果才能不堪大任,甚至無法解決青州的匪患。
不如等徐州牧陶謙平定完青州後,我們給予其獎賞,在從朝廷派遣官員去接手青州,既不廢朝廷的一兵一卒,還能重新掌控青州之地,豈不一舉兩得?”賈詡目光一閃,正色的說道。
“文和之言有理,不過卻有一個隱患。如果陶謙平定青州的亂局後,就坐擁青徐二州之地,到時候生出不臣之心又如何處理?”李儒麵帶憂色的說道。
“陶謙年齡已經接近耳順之年,從他剛開始在徐州就尊帝命護百姓可以看出,他的理想乃是死後能得到名垂青史的好名聲,絕不可能鋌而走險,生出不臣之心。
況且他的長子陶商如今還在朝為官,諸位想必已經和陶商接觸過,此子並沒有為政的天賦,來到京城後,也深居簡出,他的弟弟陶應比起其兄長更是不如。
陶恭祖知道兩個兒子的能力,不可能生出不臣之心,不然在他之後,豈不是整個家族要遭遇滅族之禍?”和陶謙素有交情的光祿大夫朱儁立刻反駁道。
“哈哈,朱公偉之言,正合我意,如果陶恭祖的兒子能力非凡,我們確實應該擔心。現在他兒子能力平庸,不足為慮。等到將來平定匪患之後,我們在派遣朝廷官員前去接收青州之地。”董卓大笑道。
“董公,即使如此,還是要做些準備,防範於未然。”李儒建議道。
“文優有何良策,不妨說來聽聽。”董卓不置可否的問道。
“當年秦並天下後,實行郡縣製,將齊國劃分為十餘個郡。大漢立國後,經曆數十年,到了武帝時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創立刺史製,將全國分為十三州。
州設刺史,進行管理。而當年的齊地一分為四,被青州、徐州、兗州、冀州瓜分。之所以如此,乃是齊地有泰山、黃河兩道天險,非常適合割據。
隻要在陶謙完全拿下青州後,我們任命徐州當地的士族擔任青州刺史,可保萬無一失。
陶謙現在重用徐州當地的士族與豪紳,同樣也重用吳起、蒙恬等寒門,以此來牽製徐州本地的世家大族。
一旦我們任命徐州本地士族前往青州擔任刺史,可激化他們內部的矛盾,讓他們一直處於內鬥之中。
因此就算陶謙或是他手下的寒門願意反叛,徐州當地的士族與豪紳必定反對,他們不可能放著眼前的富貴和權力不要,跟陶謙走上一條不歸路。”李儒深謀遠慮的說道。
“朕覺得文優之策最好,眾愛卿可有更好的良策?”坐在皇座上的劉協難得的說出自己的判斷。
董卓見到沒人說話,立即站出來說道:“陛下聖明,臣等亦讚同此計。”
正在此時,一位內侍上前稟報道:“陛下,東郡的曹操送來今年上半年的賦稅,以及平定兗州諸郡縣叛亂的戰報!”
董卓雙眉微蹙,露出疑惑之色,身旁的李儒低聲道:“恭喜董公,如今兗州的曹操也已經向大漢稱臣,離平定天下已經不遠矣。
他日隻要董公平定天下,功勞超越霍光、伊尹,自然不會在承受廢帝的惡名,反而因此名垂後世。”
“自酸棗聯盟被武安君逐個擊破後,大多數忠於漢室的太守、刺史戰死,如今天下又有多少人真的心存大漢呢?甚至連當初的劉姓宗室,參加討董聯盟的也隻有兗州刺史劉岱一人而已。
可想而知,實際上真的忠於漢室之人並沒有多少,如果劉辯逃亡到幽州後,立刻稱帝,號召天下討伐董卓,很可能會引狼入室。公孫瓚、袁本初甚至當時的冀州牧韓馥等人就會打著勤王的旗號進入幽州。
當時的幽州可沒有如今強大,在劉辯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就會被其他諸侯乘虛而入,把持幽州的朝政,成為新的權臣,不過又是一個董卓而已,這是劉辯以及幽州牧劉虞絕不願看到的。
所以劉辯隱姓埋名,暗地裏擴充實力,等到天下有變,立刻以靈帝皇長子的名義在幽州登基,號召天下。”樂毅一語中的的說道。
正在此時,公孫瓚已經完全擊破了整個河間郡的盜匪,一半被斬殺,萬餘人投降,殘餘一小部分向西逃入安平郡,試圖通過安平郡進入中山、常山郡,投入當地黑山賊的麾下。
“迴去吧,如今我們的大軍在武遂縣等著這幫殘餘的盜匪,可一戰而擒,將他們納入到我們的軍中,補充實力。”樂毅說完,就與廉頗一起並肩下山,張江、張河則緊隨其後。
…………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七月十二。
徐州牧陶謙的戰報以及任命文書送到了京城洛陽。
朝廷上因為此事爭論不休。
“哼,徐州牧陶謙好大的膽子,竟然私自任命自己手下的將領為北海郡太守。難道他不知道北海乃是北海王的郡國,即使北海王下落不明,也應該由我們朝廷指派官員接手,他一個徐州牧,如何任命青州的官員?”盧植被免職後,接替盧植擔任尚書的丁宮不滿的說道。
司徒黃琬聞言,立刻站出來反對道:“徐州牧陶恭祖送來的文書上說的很明確了,乃是因為北海王下落不明,不知去向,才讓人暫時代理北海郡太守之職,行太守之事,否則政令無法下達,北海無法興建,百姓無所依從。”
“青州刺史焦和,在位期間,喜好虛名,空談哲理,致使政治混亂不堪,盜匪橫生,百姓疲敝,如今焦和已經去世,我們是否應該重新任命一位新的青州刺史,去平定東方的亂局?”司空楊彪建議道。
“萬萬不可,現在的青州樂安、齊郡、濟南三郡國都被盜匪占據,派去的官員又沒有軍隊,還需要重新在北海招募士卒,沒有數年時間是不可能平定青州的亂局。而且派去的官員如果才能不堪大任,甚至無法解決青州的匪患。
不如等徐州牧陶謙平定完青州後,我們給予其獎賞,在從朝廷派遣官員去接手青州,既不廢朝廷的一兵一卒,還能重新掌控青州之地,豈不一舉兩得?”賈詡目光一閃,正色的說道。
“文和之言有理,不過卻有一個隱患。如果陶謙平定青州的亂局後,就坐擁青徐二州之地,到時候生出不臣之心又如何處理?”李儒麵帶憂色的說道。
“陶謙年齡已經接近耳順之年,從他剛開始在徐州就尊帝命護百姓可以看出,他的理想乃是死後能得到名垂青史的好名聲,絕不可能鋌而走險,生出不臣之心。
況且他的長子陶商如今還在朝為官,諸位想必已經和陶商接觸過,此子並沒有為政的天賦,來到京城後,也深居簡出,他的弟弟陶應比起其兄長更是不如。
陶恭祖知道兩個兒子的能力,不可能生出不臣之心,不然在他之後,豈不是整個家族要遭遇滅族之禍?”和陶謙素有交情的光祿大夫朱儁立刻反駁道。
“哈哈,朱公偉之言,正合我意,如果陶恭祖的兒子能力非凡,我們確實應該擔心。現在他兒子能力平庸,不足為慮。等到將來平定匪患之後,我們在派遣朝廷官員前去接收青州之地。”董卓大笑道。
“董公,即使如此,還是要做些準備,防範於未然。”李儒建議道。
“文優有何良策,不妨說來聽聽。”董卓不置可否的問道。
“當年秦並天下後,實行郡縣製,將齊國劃分為十餘個郡。大漢立國後,經曆數十年,到了武帝時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創立刺史製,將全國分為十三州。
州設刺史,進行管理。而當年的齊地一分為四,被青州、徐州、兗州、冀州瓜分。之所以如此,乃是齊地有泰山、黃河兩道天險,非常適合割據。
隻要在陶謙完全拿下青州後,我們任命徐州當地的士族擔任青州刺史,可保萬無一失。
陶謙現在重用徐州當地的士族與豪紳,同樣也重用吳起、蒙恬等寒門,以此來牽製徐州本地的世家大族。
一旦我們任命徐州本地士族前往青州擔任刺史,可激化他們內部的矛盾,讓他們一直處於內鬥之中。
因此就算陶謙或是他手下的寒門願意反叛,徐州當地的士族與豪紳必定反對,他們不可能放著眼前的富貴和權力不要,跟陶謙走上一條不歸路。”李儒深謀遠慮的說道。
“朕覺得文優之策最好,眾愛卿可有更好的良策?”坐在皇座上的劉協難得的說出自己的判斷。
董卓見到沒人說話,立即站出來說道:“陛下聖明,臣等亦讚同此計。”
正在此時,一位內侍上前稟報道:“陛下,東郡的曹操送來今年上半年的賦稅,以及平定兗州諸郡縣叛亂的戰報!”
董卓雙眉微蹙,露出疑惑之色,身旁的李儒低聲道:“恭喜董公,如今兗州的曹操也已經向大漢稱臣,離平定天下已經不遠矣。
他日隻要董公平定天下,功勞超越霍光、伊尹,自然不會在承受廢帝的惡名,反而因此名垂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