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天下大勢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我與景略相遇後,你就算無遺策,隻是廢帝能從守衛森嚴的洛陽皇宮逃到幽州實在有些匪夷所思,不知景略為何如此認為?”原本風輕雲淡的魏無忌,勃然變色的說道。
“衛、霍兩位將軍現在幽州劉伯安帳下為將,已經不在是秘密。他們可以說是從古到今最強的外戚,以他們曾經的過往和對大漢的態度,必然會在劉辯劉協兄弟中選擇。
在我們得到的消息中,如今陛下身邊已經有昔日的飛將軍李廣以及光武帝麾下的雲台二十八將中,位在前列吳漢和賈複,故而衛、霍兩位將軍必然選擇的少帝劉辯。
我原本一直認為少帝被囚禁在永安宮內,衛、霍兩位將軍雖然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但是來到這個時代,也隻是平民出身,最多勉強算是落魄的寒門子弟,是暫時沒有能力解救被幽禁的少帝劉辯。
所以他們隻能投靠一位有能力將來能帶兵進京勤王,推翻董卓統治的諸侯,而且此人必定是心有漢室江山,否則就是前驅狼後迎虎,當以漢室宗親為優先選擇。
整個漢末的宗親無論是能力、誌向、所處的位置、麾下的實力,當以幽州牧劉伯安為最,他們投靠劉虞也在情理之中。
直到我從郭奉孝那裏得到潁川名士荀文若也投靠幽州的劉伯安,才發現事情和我原本想的不一樣。”王猛詳細的解釋道。
“潁川荀文若?就是景略曾經提起過的那位有王佐之才的天下名士?”魏無忌驚訝的問道。
“沒錯,按照曆史的走向,此人應該會在董卓進京後棄官而去,前往冀州投靠袁紹。之後發現袁紹並沒有興複漢室誌向,於是離開袁紹南下投奔曹操。”王猛臉色凝重的說道。
“景略曾經說過,原本的曆史中,孟德後來雖然沒有代漢自立,但是所有的程序已經在他的晚年完成,他死後,他的兒子迅速的代漢自立了。既然孟德沒有興複漢室的想法,荀文若為何還要南下投奔曹孟德?”魏無忌眉頭微蹙的說道。
王猛搖頭歎息的說道:“人的欲望會隨著權利越來越大而逐漸膨脹,就以這個時代舉例。董卓曾經是守護大漢北方的擎天之柱,是並州、涼州百姓心中的北境之光,哪怕後來董卓廢帝擅權,在邊境仍然有維護董卓的百姓和將士。
原本的曆史中,公孫瓚也曾經是抵禦鮮卑、烏桓,保境安民的華夏英雄。隨著麾下將士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官職越來越高,欲望也開始無限膨脹。以至於後麵開始放縱軍隊,掠奪豪族與百姓,最終眾叛親離,自焚而死。
孟德剛開始也是一位心存天下的熱血青年,他的不臣之心應該是在解決袁氏父子,平定北方後,逐漸顯露。
因為在赤壁之戰前,史書上記錄了許多荀彧的戰略規劃以及奇策良謀,但是從孟德統一北方後,史書上已經沒有記錄荀彧再為曹操謀劃一策。
恐怕是那時,荀文若已經意識到孟德將要代漢自立,於是以沉默來反對。
而且荀彧死之時,漢獻帝劉協深感痛惜、痛哭流涕,並下令祭祀之日不奏樂,這是漢獻帝自繼位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恐怕除了漢獻帝敬佩這位忠貞的漢室之臣外,更多的還是荀文若一死,孟德代漢的步伐已經無人可以阻擋了。”王猛長歎一聲道。
“景略的意思是,荀彧之所以沒有南下投奔孟德,是發生了足以改變曆史進程的大事?才讓荀彧北上進入幽州投靠劉虞?”魏無忌一點即透,恍然大悟的說道。
“沒錯,我從郭奉孝那裏得知,他們潁川名士們原本非常看好漢少帝劉辯,而且荀文若在京城擔任守宮令時,和當時還是皇子的劉辯交情非凡。
劉辯被廢的當日,荀文若就棄官而去,不知所蹤,甚至連當時荀家之人也以為他隕落在十常侍與外戚的爭鬥中。
既然連荀文若都去了幽州,我猜測少帝劉辯很可能被衛、霍兩位將軍不如用了何種手段,從皇宮中救出來。
否則少帝劉辯如果還被幽禁在皇宮之內,荀文若留在京城明顯更為合適。因為守宮令屬少府,掌管皇帝禦用的筆、墨、紙張等物品,可以成為內應。
不過這些都是我的猜測,實際情況如何,還需要我們安排斥候和細作前往京城的皇宮以及幽州打探消息才知道。”王猛智珠在握的說道。
“如果少帝劉辯真的在幽州,那我們接下來可要為孟德選好正確的方向,站好隊了!”魏無忌憂心忡忡的說道。
“無忌兄之言正是我心中所想,現在天下群雄並起,加上曆代名將的到來,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大爭之世。
目前為止,天下的勢力明麵上大致分為保皇派、中立派、反董派、反漢派。保皇派如禍亂京城的董卓、幽州牧劉虞、徐州牧陶謙、並州刺史劉備、陳王劉寵等。
他們會上繳治下郡縣的賦稅,派遣自己的子嗣進入朝廷為官,接受朝廷的封賞。不過,即使是保皇派,他們也不在沿用大漢的律法,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改革變法。
比如徐州的改革就廢掉了許多大漢對待百姓比較嚴苛的律法,而幽州牧劉虞甚至重農不抑商,大力扶持商賈,降低商人的賦稅。
中立派則諸如益州牧劉璋、涼州刺史馬騰、荊州刺史劉表、幽州刺史公孫瓚等,雖然他們明麵人仍然接受朝廷的封賞,在朝廷的征召下,仍然沒有派遣子嗣入朝為官,甚至以各種借口拒絕將郡縣的賦稅運送到朝廷,其實不臣之心,已經路人皆知。
反董派則是當初酸棗聯盟的參與者,如冀州的袁紹、南陽的袁術、南荊州的孫堅以及兗州的孟德。這幾方勢力已經完全不聽從朝廷的命令,隻要董卓一天不倒台,這幾方勢力就會和董卓鬥爭到底。
不過,袁氏兄弟因為和董卓有滅門之仇,可謂是不共戴天,不可能有和解的一天,不然無法向天下士人交代。而孟德和南方的孫文台則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立場,因為他們隻是和董卓政見不合,並非生死大仇。”王猛笑著說道。
“衛、霍兩位將軍現在幽州劉伯安帳下為將,已經不在是秘密。他們可以說是從古到今最強的外戚,以他們曾經的過往和對大漢的態度,必然會在劉辯劉協兄弟中選擇。
在我們得到的消息中,如今陛下身邊已經有昔日的飛將軍李廣以及光武帝麾下的雲台二十八將中,位在前列吳漢和賈複,故而衛、霍兩位將軍必然選擇的少帝劉辯。
我原本一直認為少帝被囚禁在永安宮內,衛、霍兩位將軍雖然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但是來到這個時代,也隻是平民出身,最多勉強算是落魄的寒門子弟,是暫時沒有能力解救被幽禁的少帝劉辯。
所以他們隻能投靠一位有能力將來能帶兵進京勤王,推翻董卓統治的諸侯,而且此人必定是心有漢室江山,否則就是前驅狼後迎虎,當以漢室宗親為優先選擇。
整個漢末的宗親無論是能力、誌向、所處的位置、麾下的實力,當以幽州牧劉伯安為最,他們投靠劉虞也在情理之中。
直到我從郭奉孝那裏得到潁川名士荀文若也投靠幽州的劉伯安,才發現事情和我原本想的不一樣。”王猛詳細的解釋道。
“潁川荀文若?就是景略曾經提起過的那位有王佐之才的天下名士?”魏無忌驚訝的問道。
“沒錯,按照曆史的走向,此人應該會在董卓進京後棄官而去,前往冀州投靠袁紹。之後發現袁紹並沒有興複漢室誌向,於是離開袁紹南下投奔曹操。”王猛臉色凝重的說道。
“景略曾經說過,原本的曆史中,孟德後來雖然沒有代漢自立,但是所有的程序已經在他的晚年完成,他死後,他的兒子迅速的代漢自立了。既然孟德沒有興複漢室的想法,荀文若為何還要南下投奔曹孟德?”魏無忌眉頭微蹙的說道。
王猛搖頭歎息的說道:“人的欲望會隨著權利越來越大而逐漸膨脹,就以這個時代舉例。董卓曾經是守護大漢北方的擎天之柱,是並州、涼州百姓心中的北境之光,哪怕後來董卓廢帝擅權,在邊境仍然有維護董卓的百姓和將士。
原本的曆史中,公孫瓚也曾經是抵禦鮮卑、烏桓,保境安民的華夏英雄。隨著麾下將士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官職越來越高,欲望也開始無限膨脹。以至於後麵開始放縱軍隊,掠奪豪族與百姓,最終眾叛親離,自焚而死。
孟德剛開始也是一位心存天下的熱血青年,他的不臣之心應該是在解決袁氏父子,平定北方後,逐漸顯露。
因為在赤壁之戰前,史書上記錄了許多荀彧的戰略規劃以及奇策良謀,但是從孟德統一北方後,史書上已經沒有記錄荀彧再為曹操謀劃一策。
恐怕是那時,荀文若已經意識到孟德將要代漢自立,於是以沉默來反對。
而且荀彧死之時,漢獻帝劉協深感痛惜、痛哭流涕,並下令祭祀之日不奏樂,這是漢獻帝自繼位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恐怕除了漢獻帝敬佩這位忠貞的漢室之臣外,更多的還是荀文若一死,孟德代漢的步伐已經無人可以阻擋了。”王猛長歎一聲道。
“景略的意思是,荀彧之所以沒有南下投奔孟德,是發生了足以改變曆史進程的大事?才讓荀彧北上進入幽州投靠劉虞?”魏無忌一點即透,恍然大悟的說道。
“沒錯,我從郭奉孝那裏得知,他們潁川名士們原本非常看好漢少帝劉辯,而且荀文若在京城擔任守宮令時,和當時還是皇子的劉辯交情非凡。
劉辯被廢的當日,荀文若就棄官而去,不知所蹤,甚至連當時荀家之人也以為他隕落在十常侍與外戚的爭鬥中。
既然連荀文若都去了幽州,我猜測少帝劉辯很可能被衛、霍兩位將軍不如用了何種手段,從皇宮中救出來。
否則少帝劉辯如果還被幽禁在皇宮之內,荀文若留在京城明顯更為合適。因為守宮令屬少府,掌管皇帝禦用的筆、墨、紙張等物品,可以成為內應。
不過這些都是我的猜測,實際情況如何,還需要我們安排斥候和細作前往京城的皇宮以及幽州打探消息才知道。”王猛智珠在握的說道。
“如果少帝劉辯真的在幽州,那我們接下來可要為孟德選好正確的方向,站好隊了!”魏無忌憂心忡忡的說道。
“無忌兄之言正是我心中所想,現在天下群雄並起,加上曆代名將的到來,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大爭之世。
目前為止,天下的勢力明麵上大致分為保皇派、中立派、反董派、反漢派。保皇派如禍亂京城的董卓、幽州牧劉虞、徐州牧陶謙、並州刺史劉備、陳王劉寵等。
他們會上繳治下郡縣的賦稅,派遣自己的子嗣進入朝廷為官,接受朝廷的封賞。不過,即使是保皇派,他們也不在沿用大漢的律法,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改革變法。
比如徐州的改革就廢掉了許多大漢對待百姓比較嚴苛的律法,而幽州牧劉虞甚至重農不抑商,大力扶持商賈,降低商人的賦稅。
中立派則諸如益州牧劉璋、涼州刺史馬騰、荊州刺史劉表、幽州刺史公孫瓚等,雖然他們明麵人仍然接受朝廷的封賞,在朝廷的征召下,仍然沒有派遣子嗣入朝為官,甚至以各種借口拒絕將郡縣的賦稅運送到朝廷,其實不臣之心,已經路人皆知。
反董派則是當初酸棗聯盟的參與者,如冀州的袁紹、南陽的袁術、南荊州的孫堅以及兗州的孟德。這幾方勢力已經完全不聽從朝廷的命令,隻要董卓一天不倒台,這幾方勢力就會和董卓鬥爭到底。
不過,袁氏兄弟因為和董卓有滅門之仇,可謂是不共戴天,不可能有和解的一天,不然無法向天下士人交代。而孟德和南方的孫文台則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立場,因為他們隻是和董卓政見不合,並非生死大仇。”王猛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