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爾雅單於的誌向
四合院:我以醫術定乾坤 作者:寒江獨釣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旦這塊軍旗下落,象征著大將是活生生在的,全體的士氣都不會潰散。否則就是撤退的時間。
車棚下方,排列著數十輛用於激勵全軍的大鼓車。在這個通訊主要通過叫喚的年代裏,這種大鼓成為一種極其實效的傳令方式之一。
不僅是軍帳中有鼓聲,每一個級別的部隊都配有各自相應規格的鼓。
將軍所用的大鼓產生商音,中級將軍所用的鼓生成角音,下屬高級將領的旗(或稱小鼓)會釋放羽音。進鼓聲帶動前進、降旗代表接近目標、鳴金收兵、指揮左翼或右翼行進、金鼓同時敲響表示就座等待。
這是尉繚為秦隊編纂的一套訓練指南。李信在此地停留了相當長的時間,主要是在磨練這套戰術布陣法。
近三萬名秦人根據不同的鼓聲和旗幟的命令,在有序的隊形中準備。咚,咚,咚的聲音在陣前緩緩匯聚,標誌著將軍號角和中將號令同步響起時,戰鬥馬上就要揭開序幕。
按照秦隊的“鬥守”規定,參與戰鬥的實際人力僅占全部兵員的大約三分之一。未參戰部隊靜止坐下,以保持體力預備時刻參與戰鬥。
在這場緊張的局勢中,李信所在的大樓上方豎起了一麵黑色的旗(可能是指特殊命令旗,文中未明確解釋),作為指揮騎兵團出動的信號。
韓信在山頂上遠望,看到遠方的羌族騎兵團同樣豎起類似的旗號,這個行動被稱為“唿應”,意味著他們已經收到了指揮命令。他坐在馬鞍之上,盡力伸長身體,鳥瞰全景,如狼撲羊般饑渴學習著如何指揮軍隊——這就是李信的方式。
新征召的羌族騎士在大軍的左右兩側進行了均衡分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德水一側大陣的右方,李信增加了更多的兵種。這不隻是普通的步兵,也配備了盔甲完整、揮舞強弓的戰士,並把僅剩的一千輛戰車安排在同一側。
對韓信而言,李信的部署雖有讓人難以理解的部分,特別是增強右側,但其餘都是標準的戰術配置,看不出任何的亮點與明顯弱點。這很正常,考慮到羌人部隊更傾向於傳統的軍事戰略。
韓信觀察羌人排列,感覺此刻仿佛迴到了周武王伐商朝的日子——麵前的就是從朝歌匆忙趕來的商軍。他們的隊伍布置方式直接模仿了當年殷軍的經典陣型。
經過多次秦國的強力攻擊,羌人的不僅喪失了農業技藝,他們的作戰技能也在詩歌的描述中固化——這是一場對過去的複刻。
隨著旗幟飄揚,陣陣鼓樂響徹四方,李信的指令在韓信心頭迅速響起。
此時此刻,一場戰爭正在進行。在這片血與鐵鑄就的土地上,一場激烈的衝突即將展開。麵對敵對的強大陣營——數萬之眾的羌族人,在他們的攻勢麵前似乎並未顯得如此難以克服。然而,在這場即將開始的大對決之中,秦軍一方卻擁有不少戰術上的優勢。其中,最為關鍵的要素之一便是他們的軍備及其管理係統的精良度——這不僅僅體現在兵力上,更體現在對裝備和人員資源的有效整合與調配上。而在秦法之下,等級製度森嚴,軍功晉升有著明確的機製與獎勵係統。
在這樣的背景下,韓信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緊張和緊迫感。如果按照目前的戰鬥規模來看,他估計自己的貴族地位將有可能得到顯著提高——至少上升兩級左右的爵位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
韓信對此感到欣慰,並略帶憧憬:秦代的法律確實賦予士兵們激勵性的獎勵,以獎勵英勇戰鬥。每當戰役結束之時,斬下敵首兩千人,將有助於和將領的晉級,並給予參與戰鬥的每一個士兵應有的榮譽。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整個軍隊將會有等級上的提升。羌人的突然來襲無疑給秦軍帶來了一股強而有力的動力。盡管他們的人數龐大——根據目測至少擁有四五萬之眾,但他們擁有的僅是一個優勢。
從戰場上羌人們使用的武器裝備可見,其中不乏實用而傳統的器具,如殳、叉、連枷和馬棒,以及馬上的日常必需品。在戰車上或周圍有選擇性地裝備了一些更加高級的金屬武器,比如青銅戈、內弧刀。然而,這些金屬武器並非普遍使用,而是被一些較為優秀的士兵持有。這揭示出羌族軍事結構的一個重要細節:盡管他們的人數龐大,但實質上在技術層麵並未達到高度的專業水平。他們依賴的是實用和傳統,而秦軍的武器則明顯體現出現代和高效的特征,這將為秦軍在未來對這些武裝的壓製提供關鍵優勢。
麵對這場即將到來的激烈戰事,韓信意識到自己的位置以及責任的重要性——不僅是個人榮譽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戰略上的成功。作為軍隊的一分子,他將積極參與其中,以期在實戰中磨練自我。同時,他也深刻體認到戰後物資的歸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項武器、每個士兵所承載的記憶都將被封存在府庫中,在時間流逝下保存曆史的價值。這也許正是陛下的高見——所謂的\"以一秦對五胡\",即以秦的力量抗衡眾多外部的入侵者的設想。而韓信,則在這場戰鬥中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決心與責任感,對於未來的挑戰滿懷與期待。
而與此同時,在另一片戰場上,李騫正帶著左翼的騎兵部隊發起衝鋒。借助裝備的改良——特別是馬蹬的普及使用後,原有的善於騎射的戎狄騎兵已經完全轉化為與曆史上著名騎兵扶蘇的相似形象,可以在這場追逐賽般的衝突中快速射擊並瞄準目標。依據預定的戰術方案,在兩側翼的騎兵采用散亂的排列形成,對羌人的軍隊進行側麵包圍,通過他們的長弓短箭的優勢對敵方較遠處實施 擾行動。這種戰術猶如羊牧師引導一群羊,在兩翼對羊群造成壓縮和推擠,最終迫使羊群做出反應。
在這緊張的對抗之中,羌人的兩翼隊伍在遭遇了幾輪箭雨洗禮後,盡管損失不算巨大,但由於長期遭受這種戰術帶來的持續性壓力,在指揮官豪酋的帶領下逐漸向陣內的收縮,以盾牌作為
準備衝鋒... ...
韓信手持小號,周圍的鑼鼓藝人依據旗幡擺動的節奏調整了鼓樂的速度。
旁邊的工匠迅速地對木槽內石頭的數量作出校正。
兩名壯士上前,操縱連杆,和匠人協作,為投擲器進行姿勢調整。
一具具巨大的石頭從中載運車輛取出,置入投擲機下方的皮革袋中。
待各項準備到位後,一名身形單薄的大士兵手持木槌走向投擲機底座。
“發動攻勢!” 李信手中的令牌猛然垂落。
轟!
木錘擊打在投擲器的橫臂上,這一擊讓懸掛箱子的鐵索驟然鬆馳,木箱下降,推動了皮革包移動,投石就脫離了機械的掌控。
韓信張大嘴巴盯著投石飛速掠過的完美曲線,沉重砸進對麵蠻族軍隊中。
他曾見過或者聽說的任何投石機最多隻夠到百米範圍,而如今這台重力型的投石機竟然能達到兩百多米!
從工藝師的操作看,懸垂的木桶相當於替代了人體的力量,裝載石頭越多則推力越巨大!
韓信觀察清楚,木箱內尚未填充大塊石料,也就是說現在的發射距離並未達至這些重型投石機的最大攻擊距離!
關鍵在於,韓信理解到為了確保其效能得以施展,他們構建的並不是過於巨大,且是在匆忙間,來不及準備更重的飛石。
倘若長期封鎖城市呢?
昔日,王賁為什麽選擇用水淹大梁?隻因為城市防備牢固,不得已采取全麵水灌,靜候外牆自然傾坍。
如果當年攻圍戰有數架乃至數十架比此刻投擲機製更強大的,那世界上所有的堅城,都將變為笑柄!
瞬間,一顆人的頭蓋巨石帶著風嘯降下。
借助敵族騎兵的主動逼迫,羌人緊縮隊列,這讓操作投擲機械的人無需對準靶點就能準確釋放。
啪啪啪!
石彈砸入密集人群,無異於致人以死或傷,其效果可謂即砸即死,即觸即傷!
片刻後,在場不僅羌人麵露震撼之色,甚至多數秦軍將士也睜目驚恐,擊擂之力強的勇士愣了一下便更加努力,繼續猛砸鼓鼓。
第二波的投石穿越大氣時,所有人都清晰明白,此次戰役必然贏得勝利!
雖然石彈並未直砸死亡許多羌族戰士,但對他們士氣上的影響卻是無法抹滅。
於是羌族之中傳來種種哀號:
“蒼天哪,求您放過我們吧!”
“一定是得罪了山神,這是山神對我們施加的懲罰啊!”
諸多未能看見投石彈真正來路的羌人族人,即刻將事情歸咎於鬼神。
若是人群之間不是密密麻麻,恐怕早就有人伏身祈禱神靈慈悲。
即便如此,即便是看到了投石機器的具體所在,以羌人的認識水準,他們根本難以理解所謂的投石機為何物。
在羌人陣型呈現出混亂跡象時,幕後的府邸升起了一杆紅色與白色兩種色彩的戰鬥大旗。
韓信觀察一番後明白了那代表調動前鋒與左營投入戰鬥的命令。
根據李信的戰略布置,這次總共兩萬兵力的步卒部隊分成前、中、後、左、右五個單位,分別由紅旗、黃旗、藍旗、白旗、黑旗領率,並且依照五行思想排列:前方部隊對應‘火’元素,掌握紅旗;中心軍屬於土,持用黃色的大旗;左翼軍歸屬為木屬性,執藍色旗;右翼則是金屬性象征,手持白色旗;最後後方的部隊,象征水性力量,則是黑色旗引導。
車棚下方,排列著數十輛用於激勵全軍的大鼓車。在這個通訊主要通過叫喚的年代裏,這種大鼓成為一種極其實效的傳令方式之一。
不僅是軍帳中有鼓聲,每一個級別的部隊都配有各自相應規格的鼓。
將軍所用的大鼓產生商音,中級將軍所用的鼓生成角音,下屬高級將領的旗(或稱小鼓)會釋放羽音。進鼓聲帶動前進、降旗代表接近目標、鳴金收兵、指揮左翼或右翼行進、金鼓同時敲響表示就座等待。
這是尉繚為秦隊編纂的一套訓練指南。李信在此地停留了相當長的時間,主要是在磨練這套戰術布陣法。
近三萬名秦人根據不同的鼓聲和旗幟的命令,在有序的隊形中準備。咚,咚,咚的聲音在陣前緩緩匯聚,標誌著將軍號角和中將號令同步響起時,戰鬥馬上就要揭開序幕。
按照秦隊的“鬥守”規定,參與戰鬥的實際人力僅占全部兵員的大約三分之一。未參戰部隊靜止坐下,以保持體力預備時刻參與戰鬥。
在這場緊張的局勢中,李信所在的大樓上方豎起了一麵黑色的旗(可能是指特殊命令旗,文中未明確解釋),作為指揮騎兵團出動的信號。
韓信在山頂上遠望,看到遠方的羌族騎兵團同樣豎起類似的旗號,這個行動被稱為“唿應”,意味著他們已經收到了指揮命令。他坐在馬鞍之上,盡力伸長身體,鳥瞰全景,如狼撲羊般饑渴學習著如何指揮軍隊——這就是李信的方式。
新征召的羌族騎士在大軍的左右兩側進行了均衡分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德水一側大陣的右方,李信增加了更多的兵種。這不隻是普通的步兵,也配備了盔甲完整、揮舞強弓的戰士,並把僅剩的一千輛戰車安排在同一側。
對韓信而言,李信的部署雖有讓人難以理解的部分,特別是增強右側,但其餘都是標準的戰術配置,看不出任何的亮點與明顯弱點。這很正常,考慮到羌人部隊更傾向於傳統的軍事戰略。
韓信觀察羌人排列,感覺此刻仿佛迴到了周武王伐商朝的日子——麵前的就是從朝歌匆忙趕來的商軍。他們的隊伍布置方式直接模仿了當年殷軍的經典陣型。
經過多次秦國的強力攻擊,羌人的不僅喪失了農業技藝,他們的作戰技能也在詩歌的描述中固化——這是一場對過去的複刻。
隨著旗幟飄揚,陣陣鼓樂響徹四方,李信的指令在韓信心頭迅速響起。
此時此刻,一場戰爭正在進行。在這片血與鐵鑄就的土地上,一場激烈的衝突即將展開。麵對敵對的強大陣營——數萬之眾的羌族人,在他們的攻勢麵前似乎並未顯得如此難以克服。然而,在這場即將開始的大對決之中,秦軍一方卻擁有不少戰術上的優勢。其中,最為關鍵的要素之一便是他們的軍備及其管理係統的精良度——這不僅僅體現在兵力上,更體現在對裝備和人員資源的有效整合與調配上。而在秦法之下,等級製度森嚴,軍功晉升有著明確的機製與獎勵係統。
在這樣的背景下,韓信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緊張和緊迫感。如果按照目前的戰鬥規模來看,他估計自己的貴族地位將有可能得到顯著提高——至少上升兩級左右的爵位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
韓信對此感到欣慰,並略帶憧憬:秦代的法律確實賦予士兵們激勵性的獎勵,以獎勵英勇戰鬥。每當戰役結束之時,斬下敵首兩千人,將有助於和將領的晉級,並給予參與戰鬥的每一個士兵應有的榮譽。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整個軍隊將會有等級上的提升。羌人的突然來襲無疑給秦軍帶來了一股強而有力的動力。盡管他們的人數龐大——根據目測至少擁有四五萬之眾,但他們擁有的僅是一個優勢。
從戰場上羌人們使用的武器裝備可見,其中不乏實用而傳統的器具,如殳、叉、連枷和馬棒,以及馬上的日常必需品。在戰車上或周圍有選擇性地裝備了一些更加高級的金屬武器,比如青銅戈、內弧刀。然而,這些金屬武器並非普遍使用,而是被一些較為優秀的士兵持有。這揭示出羌族軍事結構的一個重要細節:盡管他們的人數龐大,但實質上在技術層麵並未達到高度的專業水平。他們依賴的是實用和傳統,而秦軍的武器則明顯體現出現代和高效的特征,這將為秦軍在未來對這些武裝的壓製提供關鍵優勢。
麵對這場即將到來的激烈戰事,韓信意識到自己的位置以及責任的重要性——不僅是個人榮譽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戰略上的成功。作為軍隊的一分子,他將積極參與其中,以期在實戰中磨練自我。同時,他也深刻體認到戰後物資的歸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項武器、每個士兵所承載的記憶都將被封存在府庫中,在時間流逝下保存曆史的價值。這也許正是陛下的高見——所謂的\"以一秦對五胡\",即以秦的力量抗衡眾多外部的入侵者的設想。而韓信,則在這場戰鬥中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決心與責任感,對於未來的挑戰滿懷與期待。
而與此同時,在另一片戰場上,李騫正帶著左翼的騎兵部隊發起衝鋒。借助裝備的改良——特別是馬蹬的普及使用後,原有的善於騎射的戎狄騎兵已經完全轉化為與曆史上著名騎兵扶蘇的相似形象,可以在這場追逐賽般的衝突中快速射擊並瞄準目標。依據預定的戰術方案,在兩側翼的騎兵采用散亂的排列形成,對羌人的軍隊進行側麵包圍,通過他們的長弓短箭的優勢對敵方較遠處實施 擾行動。這種戰術猶如羊牧師引導一群羊,在兩翼對羊群造成壓縮和推擠,最終迫使羊群做出反應。
在這緊張的對抗之中,羌人的兩翼隊伍在遭遇了幾輪箭雨洗禮後,盡管損失不算巨大,但由於長期遭受這種戰術帶來的持續性壓力,在指揮官豪酋的帶領下逐漸向陣內的收縮,以盾牌作為
準備衝鋒... ...
韓信手持小號,周圍的鑼鼓藝人依據旗幡擺動的節奏調整了鼓樂的速度。
旁邊的工匠迅速地對木槽內石頭的數量作出校正。
兩名壯士上前,操縱連杆,和匠人協作,為投擲器進行姿勢調整。
一具具巨大的石頭從中載運車輛取出,置入投擲機下方的皮革袋中。
待各項準備到位後,一名身形單薄的大士兵手持木槌走向投擲機底座。
“發動攻勢!” 李信手中的令牌猛然垂落。
轟!
木錘擊打在投擲器的橫臂上,這一擊讓懸掛箱子的鐵索驟然鬆馳,木箱下降,推動了皮革包移動,投石就脫離了機械的掌控。
韓信張大嘴巴盯著投石飛速掠過的完美曲線,沉重砸進對麵蠻族軍隊中。
他曾見過或者聽說的任何投石機最多隻夠到百米範圍,而如今這台重力型的投石機竟然能達到兩百多米!
從工藝師的操作看,懸垂的木桶相當於替代了人體的力量,裝載石頭越多則推力越巨大!
韓信觀察清楚,木箱內尚未填充大塊石料,也就是說現在的發射距離並未達至這些重型投石機的最大攻擊距離!
關鍵在於,韓信理解到為了確保其效能得以施展,他們構建的並不是過於巨大,且是在匆忙間,來不及準備更重的飛石。
倘若長期封鎖城市呢?
昔日,王賁為什麽選擇用水淹大梁?隻因為城市防備牢固,不得已采取全麵水灌,靜候外牆自然傾坍。
如果當年攻圍戰有數架乃至數十架比此刻投擲機製更強大的,那世界上所有的堅城,都將變為笑柄!
瞬間,一顆人的頭蓋巨石帶著風嘯降下。
借助敵族騎兵的主動逼迫,羌人緊縮隊列,這讓操作投擲機械的人無需對準靶點就能準確釋放。
啪啪啪!
石彈砸入密集人群,無異於致人以死或傷,其效果可謂即砸即死,即觸即傷!
片刻後,在場不僅羌人麵露震撼之色,甚至多數秦軍將士也睜目驚恐,擊擂之力強的勇士愣了一下便更加努力,繼續猛砸鼓鼓。
第二波的投石穿越大氣時,所有人都清晰明白,此次戰役必然贏得勝利!
雖然石彈並未直砸死亡許多羌族戰士,但對他們士氣上的影響卻是無法抹滅。
於是羌族之中傳來種種哀號:
“蒼天哪,求您放過我們吧!”
“一定是得罪了山神,這是山神對我們施加的懲罰啊!”
諸多未能看見投石彈真正來路的羌人族人,即刻將事情歸咎於鬼神。
若是人群之間不是密密麻麻,恐怕早就有人伏身祈禱神靈慈悲。
即便如此,即便是看到了投石機器的具體所在,以羌人的認識水準,他們根本難以理解所謂的投石機為何物。
在羌人陣型呈現出混亂跡象時,幕後的府邸升起了一杆紅色與白色兩種色彩的戰鬥大旗。
韓信觀察一番後明白了那代表調動前鋒與左營投入戰鬥的命令。
根據李信的戰略布置,這次總共兩萬兵力的步卒部隊分成前、中、後、左、右五個單位,分別由紅旗、黃旗、藍旗、白旗、黑旗領率,並且依照五行思想排列:前方部隊對應‘火’元素,掌握紅旗;中心軍屬於土,持用黃色的大旗;左翼軍歸屬為木屬性,執藍色旗;右翼則是金屬性象征,手持白色旗;最後後方的部隊,象征水性力量,則是黑色旗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