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說糧食、鹽等大宗交易均由治粟內史管理乃是先王時期商鞅留下的舊製。而在集市上的這些交易中,絕大多數是手工藝產品或是來自農村、林地、漁業等方麵的非直接性農產品的互換。這本身並無異常。


    但問題出現在大部分交易並非依賴貨幣交易的情況。雖然每個物品都標有價格,實際上最主要的成交方式仍然是物換物,僅使用作為通用硬通貨的秦國的「半兩」進行的交換非常稀少。扶蘇拿出了一個半兩銅錢,想要交易一些桃子,周圍的民眾卻是以一種看他像呆瓜的眼神偷偷盯著他。


    賣桃小販上下觀察一番,然後有些疑惑地詢問:\"公子您是給家宅購買補貨嗎?\"


    \"不是啦,我隻是想嚐嚐新罷了。怎麽迴事啊?\"扶蘇略帶疑惑,心裏暗想道:明明寫明桃子三兩一錢,是要騙我的零花錢麽?


    \"您這個錢隻能買我這裏大約一半的桃籃呢……\"


    \"逆天操作啊,你這個誤導標價……\"盡管律令要求必須明確標價,可這樣的手法,實在讓人無法理解和接受……扶蘇眉頭微皺,最後用掉了兩張半兩銅錢,將含籃子裏滿滿的桃子買了下來,然後在他的眼中成為大家眼中待宰肥豬的樣子中迅速消失在人群中。


    一段時後,護衛整齊簇擁下,扶蘇的駟駕小車來到了治粟內史府前。隨門侍候官員通報完後,當仁不讓地擔任起治粟內史之職且從前負責水係治理的官員鄭國,匆忙走出迎接;陪同前來的,除了尊崇的太常(禮儀官)胡毋敬之外,還包括掌太史令(文獻與記錄官)之職的董湯三人匯在一起。


    一句未盡的客氣話未及說完,當年作為財務主管、如今晉升的平準官以及他的手下便如水流般的檔案呈遞給扶蘇。


    扶蘇挑選幾頁重要文檔快速翻閱,在對照今天看到的各種異常後推斷得出結論:


    秦帝國的隱患已經顯露!


    從皇帝陛下完成統一以來,無論是道路規格的相同,還是文字標準一致以及度量衡的標準統一對外幣製也不例外的執行了一套標準化製度。


    也就是說,之前在各個國家通用的錢幣,現在隻能夠迴到重新熔煉的階段。


    秦國的法令堅決要求,全境的百姓都使用秦國出品的“半兩”錢。


    其背後的深層次理由在於,秦國多年連續作戰,財政重壓已經超出了其承受能力的極限。


    此類舉措,仿佛是當代某國通過幹預匯率的方式來維持經濟平衡。


    當出現了赤字,就會大規模地印製鈔票,並迫使其他國家的民眾為其承擔財務代價。


    這一點,在不同國別間的金幣與錢幣的分量比較上就能體現出來。


    像燕和齊的銅幣含銅30克、三個戰國時期諸侯所用的錢幣——\"布幣\"大約也擁有含銅20克;楚的貨幣蟻鼻幣,雖比其它稍輕些,隻有約3克,但卻具有以黃金貨幣 \"郢爰\"作為穩定的基準貨幣儲備的價值!


    相對地,秦國的\"半兩\"則隻是含有大概8克左右的純銅!


    肩負起全境廣泛推行半兩幣,並且規定半兩者與之前六個國家使用的老式硬通貨等價交易的背後意義是什麽?


    是一種強製性沒收的行為。


    隨著大量秦朝“半兩”錢湧入到各個地方的市場之中,其價值急劇下降,通貨膨脹問題變得越發嚴峻,麵對這些情況,秦始皇帝又是怎麽迴應呢?


    方法很簡單:收集全國的兵器,把它們改鑄成為共十二尊的黃金雕塑,以此消耗大量用於流通的金屬,從而間接控製流通領域的銅資源,既削減六國民眾反政能力又迴收市麵上潛在的財富儲備!


    隨後的步驟便是把富豪移民至首都,修建長城、大運河、兵馬坑等重大工程。


    各種行動旨在彰顯秦國的權威,同時也是利用權力手段強力拉動經濟的擴張速度,使得貨幣價值能快速得以增強。


    對於那些遷移至秦都的數萬名富紳而言,為了確保他們資產的穩定增值,不得不用大舉售賣老家的土地房產,換取秦半兩者。再加之中華民族長期秉持的儲蓄理念使半兩者成為了市麵上極稀缺的\"商品\",進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又進一步提升了\"半兩者\"本身的購買能力。


    結果便是:


    在貨幣變得稀缺與物品卻相對過剩的情形下,一個非常嚴峻的後果出現了——市場出現嚴重的通貨 。


    談論貨幣,其實隻是小小的金屬片。


    當對重要的自然資源,如鹽礦和鐵石等實行國家獨攬的政策時,隻要進行加工製造,就足夠多供應出大量的貨幣需求。甚至在此過程中摻雜如鉛或者錫之類的元素來降低貴金屬的純度。


    一旦市場接納並認可這類貨幣價值的話,它們就能被當作流通使用的現金;反之,若不受到認可,則實際上就是在對平民財富的無休止掠奪!


    西域的法律還明令規定,所有的商業活動中,使用貨幣時不能隨意挑選,也無法拒絕接受指定類型貨幣,這就形成了更為緊縮的財經秩序管理規則。


    這就導致了六國被征服的人們,對其對秦始皇的大秦更為不滿,如同天下籠罩在了一片即將的風暴之上。


    麵對此種危局,始皇帝作出的是頻繁的巡查,借助自己的聲名來增強影響力,強力建構秩序。


    借助預先鋪設的道路,始皇帝在全國內巡迴,移動朝政機關,走到哪裏就把政令推行到哪裏。


    由此,秦始皇三十六年的曆史書頁上,記錄著東郡墜下隕石之事:''始皇帝死而地分!''這7個字以鮮明的篆刻書寫,顯然並非天然形成,而是有人故意刻畫的結果。


    這些行為常被稱為''天啟預兆''(或稱讖語),而其本質上是一種利用編造假信息、製造虛構事實、播散流言的方法,以此掩飾不為人知的動機。


    至於這塊隕石的意義,其目的相當明了:向全體國人以及被秦占領的六國百姓宣告,在祖龍逝去後,將不再忍受秦人的高壓統治,始皇帝的去世預示著自由時代的到來,一旦消息落實,就會像雨後青草那樣在各地爆發。


    針對此等虛妄手法進行應對的始皇帝,自然派出了監察官追查線索,但最終的結果,監察官員們直言此案太難解,選擇另尋高手。


    最直接處理的辦法,是無端殺戮無辜之人以脫身責難,即肆意隕落點附近的家庭成員以逃避懲罰。


    縱使秦律嚴苛無情,禦史的行為仍暴露出一種逃避責任的心態——這樣的做法,非常耐人尋味。


    實際上,在始皇帝後期的時期裏,秦國境內出現了一係列不可抑製的局麵,包括但不限於製造天啟預兆的行為。


    另外,在這期間,刺客多次刺殺贏政陛下,卻總無法抓到首犯,張良甚至成功逃過了此類行動。


    司馬遷曾記載道,秦始皇在三十一時秘密巡遊於鹹陽,並與武士一同出行,一次夜晚行走在蘭花湖附近時遭遇了活動。


    而蘭花湖位於何處呢?在秦都西安城以東,距離不遠,意味著當時的天際正隱匿著暗流。


    當世界陷入一片混沌之時,始皇帝以其強大的個人力量試圖穩定局麵,遏製即將爆發的怒潮。


    然而,他能繼續統治多久呢?


    曆史還繼續描繪,三十六年間——那年的秋天,有使臣從關東夜路途徑華陰平舒時,有人突然攔下使者,要求其轉交一顆璧玉給泄池(音相近,實則錯詞,應為''洊池'')之神,並透露''今歲祖龍崩''的消息,這些消息恰好與熒惑星守在心宿的時間與東郡隕石事件發生在同一年。


    這些事件共同構成了一段曆史的複雜麵影,展現了大權集中背後的微妙權力平衡與反抗萌芽。


    這段文字的含義主要在於描繪了麵對國家危機及皇帝即將離世的局麵時的普遍焦慮與急迫,同時也展示了作為秦始皇帝兒子(此處未指定姓名,根據文中內容猜測為嬴政的兒子,即秦始皇長子扶蘇)、國家官員對如何維持社會穩定及避免的理解與計劃。


    關鍵內容包括:


    1. 全民對於帝皇生命安危的極度關注,意味著秦王朝已麵臨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外界傳言開始四處散播,並暗示著朝堂上下亟需解決的內部問題可能已被外界知曉。


    2. 通過假設“若是帝皇去世而不采取果斷措施”的結果預測,顯示出天下各諸侯、大臣的警惕和擔憂。這不僅僅反映了對權力更替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更暗示了秦政權基礎受到的威脅,可能來自於外部政治勢力的滲透或潛在的反叛力量的集結。


    3. 提出了一係列的策略和思考方式以應對當前局勢的嚴峻。具體而言,建議采取行動前需全麵考慮外部動態,比如了解到其他重要人物(如劉邦、項梁及其部下如彭越、張良等)可能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權利真空做布局。


    4. 強調對內部安全的維護,提出使用已有力量對抗外來威脅的具體設想,例如利用安置在栒邑的軍隊英布部的資源來對付潛在的反抗或匪盜行為,以展示對現有防禦機製的利用和改進意圖。


    5. 對當前形勢的獨特看法——將整個局麵比喻為一個易燃的環境,等待著如陳勝、吳廣等人的引線。這不僅強調了秦朝麵臨的不穩定狀態,亦預示了即將到來的衝突可能是一場決定王朝生死的較量。


    6. 結論是對當前治理策略的一種自我反思與批判:指出即使是關中最傳統的地域,也已經發生了曆史性的轉變,從秦朝的角度分析,似乎無論在任何地方,麵對統治與反抗的關係上均處於劣勢地位。同時表達了可以通過轉變統治思路的方式獲取農民群體的擁護和支持,強調政治智慧、策略調整在維係政權穩定性中的關鍵作用。


    整體而言,這些論述反映的是麵對動蕩時期如何尋找突破口,加強內防外患的能力,以及在複雜的勢下尋求長遠生存之道的深層次思考和探索。同時,這也展現了古代社會對於君威衰弱背景下,各方勢力之間複雜博弈的生動描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我以醫術定乾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江獨釣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江獨釣雪並收藏四合院:我以醫術定乾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