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四:李熾,不要放棄農業
穿越造反,我是認真的 作者:星漢玄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農業大學的農田裏,李熾帶著學生走在鄉間的小道。
“農業技術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我為此兢兢業業幹了五十年年了,掐指一算,我都六十多了。”
“可是成果呢,似乎並不是太過於明顯,這讓我很是羞愧!”
李熾,當年漢軍糧食不足,他臨危受命接管了屯田的工作,保障了漢軍最初的糧草供應。後來更是將屯田工作交了出來,全身心的撲在了農業研究上。
最初,隻有他和林進貽、羅廣濤、陳臨瑞幾人,隨著時間的流逝,漢軍缺乏大量的高級管理人才,一個個人都離開了農業生產,隻有他一個人為之奮鬥。
不對,不應該說是他一個人,劉武就很支持,而且是全力支持他,甚至給了他極高的權限,並派遣了不少聰明的孩子在他身邊當弟子。
所有人都明白糧食的重要性,可是其他的重要性也不低,再加上農業生產確確實實需要很長的時間還不一定能夠見到成果,他整個人為之苦惱。
不過還好,堆肥技術、間作技術、以及大量的水利建設還有新的農業工具開發,使得糧食不斷地豐收。
雖然是說豐收,但是一畝地一季打出的糧食平均也就兩石,糧食的收獲其實還算不錯,並且產量還能不斷地增加,最高的記錄便是一畝地產糧食六百斤。
但是這個六百斤隻是個例,他想要做的是讓每一畝地產糧都能達到六百斤。
劉武曾經好奇的向他詢問了一件事,那就是人畜禽皆有男女之分,你說這花卉糧食有沒有男女之分呢?
當時,這個問題對他來說醍醐灌頂。
他將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這個研究當中,也終於發現了植物其實也是有男女之分的。
所以,他提出了另外一個育種的想法,那就是選取更加優良的種子,然後通過人工幹預再次育種。
事實上,這種方式雖然也增加了糧食的產量,但是並不多,而且還很困難。
這件事情一直持續到了顯微鏡出現,農業的方向才迎來了另一道曙光,那就是可以更加仔細的觀察。
這麽多年下來,隨著農藥技術的發展,害蟲大規模減少,糧食的產量再提新高。
隻可惜,這個時候農業再一次陷入瓶頸,後續雖然也有一些改進,但都太過於艱難。
所以李熾話雖然說自己很是羞愧,但他的學生們卻並不這麽認為。
“老師,您沒必要這麽自責,您幹的已經很好了。”
“是啊,”其他學生附和道:“老師,現如今的糧食生產已經比原來高出了一倍,您的功勞已經是千古偉業了。”
細數古今,也就李熾將這件事做到了。
現如今的糧食產量,完全可以讓天下人吃飽飯,還能在翻一倍。
“不夠,不夠,還不夠!”
李熾六十六了,“不過四石糧食,還是不夠吃,不夠吃,再過幾十年人口就不是這個人口了,糧食是個大問題,是一個超大性問題。”
“雖然通過開荒、水利工程、農業器具、農藥改進等等手段提升糧食產量,但是歸根到底問題還跟種子和肥料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需要找到更加方便,效果更加好的肥料,同時還要培育出更加高產的種子,保證全國的糧食供應。”
“你們現在是吃飽飯了,可是你們不知道吃不飽飯的後果將會是多麽嚴重。”
李熾絮絮叨叨,他並未對自己的成就而感到滿意,反而是憂心忡忡,隨著人口越來越多,糧食也就不夠吃了。
至於說隨便開荒,現在已經不行了,格物證明,過度開荒完全就是飲鴆止渴,隻會造成更大的危機。
對於李熾的憂心,弟子們心中都深受感動,他們有的是新時代的孩子,雖然吃的不好,但已經是吃飽階段了,隻是這個時候,他們才發現糧食的問題竟然這麽嚴重。
此時,有一個大約四十歲的弟子,他收到的震撼比誰都大,因為他小時候過的太苦太苦了。
後來,漢軍來了,帶來了好的生活,他在那麽大的年紀也能學習。
再後來,他來到這裏,見識到了什麽是真正的偉人。
弟子們勸說李熾不要過於憂心,他們還在呢,未來他們還有學生弟子呢,一代代,總能完成這件事情。
弟子們賭咒發誓,“這未來天下,一畝地糧食產量定然能夠超過一千斤。”
李熾笑了,他知道自己的情況,年輕時太過於拚命,早已經是千瘡百孔,若不是有一口氣頂著,或許他早就撐不住了。
前天方明洞給他診治過,情況並不是太好。
事實上,搞農業生產確確實實耗人的生命。
今天,他就是想要逼一逼他們,他害怕自己死後,農業生產停滯不前。
他沒有太大的期望,就是期望農業生產每年能夠進步一點點也是好的,隻要別停下。
懷著愧疚的心,他迴到了學校。
七年後,他在不甘心中閉上了雙眼。
臨走時,他緊緊的握著弟子們的手,嘴裏說道:“別放棄農業,別放棄農業。”
這一年,全國糧食史無前例的大豐收。
在他死後的第六年,化學技術經過多年的積累開始爆發,農業和軍事技術突然迎來了新一輪的換代,一種更加方便,效果更好的肥料被研製了出來。
同時,戰車的列裝,也讓農業大學看到了另一種種地模式,他們將之稱之為機械化。
不僅如此,伴隨著大量的軍馬退役,有關軍馬繁育的技術也流落出來。
優秀的馬匹繁育,既需要與其他馬雜交,同時還要能夠進行所謂的返還血統,也就是人類所不能接受的倫理。
對此,有一個農業學生提出,我們現如今的種子繁育都是這種近親,若是與其他類型的雜交呢?
緊接著,生物科技開始了。
再後來,劉武去世,這些技術依舊是在設想中,並未取得多好的進展,但農學的人員都在堅持。
隻因為學院那句簡單到樸素的校訓。
“別放棄農業,別放棄農業。”
於是在劉武去世的第十三年,第一代雜交水稻現世,平均畝產達到了六百斤。
八年後,在饒夫子去世那一年,農業在報喜訊,水稻畝產超過了九百斤。
隻可惜,開國的最後一位老人,饒夫子並未見到這一幕。
“農業技術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我為此兢兢業業幹了五十年年了,掐指一算,我都六十多了。”
“可是成果呢,似乎並不是太過於明顯,這讓我很是羞愧!”
李熾,當年漢軍糧食不足,他臨危受命接管了屯田的工作,保障了漢軍最初的糧草供應。後來更是將屯田工作交了出來,全身心的撲在了農業研究上。
最初,隻有他和林進貽、羅廣濤、陳臨瑞幾人,隨著時間的流逝,漢軍缺乏大量的高級管理人才,一個個人都離開了農業生產,隻有他一個人為之奮鬥。
不對,不應該說是他一個人,劉武就很支持,而且是全力支持他,甚至給了他極高的權限,並派遣了不少聰明的孩子在他身邊當弟子。
所有人都明白糧食的重要性,可是其他的重要性也不低,再加上農業生產確確實實需要很長的時間還不一定能夠見到成果,他整個人為之苦惱。
不過還好,堆肥技術、間作技術、以及大量的水利建設還有新的農業工具開發,使得糧食不斷地豐收。
雖然是說豐收,但是一畝地一季打出的糧食平均也就兩石,糧食的收獲其實還算不錯,並且產量還能不斷地增加,最高的記錄便是一畝地產糧食六百斤。
但是這個六百斤隻是個例,他想要做的是讓每一畝地產糧都能達到六百斤。
劉武曾經好奇的向他詢問了一件事,那就是人畜禽皆有男女之分,你說這花卉糧食有沒有男女之分呢?
當時,這個問題對他來說醍醐灌頂。
他將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這個研究當中,也終於發現了植物其實也是有男女之分的。
所以,他提出了另外一個育種的想法,那就是選取更加優良的種子,然後通過人工幹預再次育種。
事實上,這種方式雖然也增加了糧食的產量,但是並不多,而且還很困難。
這件事情一直持續到了顯微鏡出現,農業的方向才迎來了另一道曙光,那就是可以更加仔細的觀察。
這麽多年下來,隨著農藥技術的發展,害蟲大規模減少,糧食的產量再提新高。
隻可惜,這個時候農業再一次陷入瓶頸,後續雖然也有一些改進,但都太過於艱難。
所以李熾話雖然說自己很是羞愧,但他的學生們卻並不這麽認為。
“老師,您沒必要這麽自責,您幹的已經很好了。”
“是啊,”其他學生附和道:“老師,現如今的糧食生產已經比原來高出了一倍,您的功勞已經是千古偉業了。”
細數古今,也就李熾將這件事做到了。
現如今的糧食產量,完全可以讓天下人吃飽飯,還能在翻一倍。
“不夠,不夠,還不夠!”
李熾六十六了,“不過四石糧食,還是不夠吃,不夠吃,再過幾十年人口就不是這個人口了,糧食是個大問題,是一個超大性問題。”
“雖然通過開荒、水利工程、農業器具、農藥改進等等手段提升糧食產量,但是歸根到底問題還跟種子和肥料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需要找到更加方便,效果更加好的肥料,同時還要培育出更加高產的種子,保證全國的糧食供應。”
“你們現在是吃飽飯了,可是你們不知道吃不飽飯的後果將會是多麽嚴重。”
李熾絮絮叨叨,他並未對自己的成就而感到滿意,反而是憂心忡忡,隨著人口越來越多,糧食也就不夠吃了。
至於說隨便開荒,現在已經不行了,格物證明,過度開荒完全就是飲鴆止渴,隻會造成更大的危機。
對於李熾的憂心,弟子們心中都深受感動,他們有的是新時代的孩子,雖然吃的不好,但已經是吃飽階段了,隻是這個時候,他們才發現糧食的問題竟然這麽嚴重。
此時,有一個大約四十歲的弟子,他收到的震撼比誰都大,因為他小時候過的太苦太苦了。
後來,漢軍來了,帶來了好的生活,他在那麽大的年紀也能學習。
再後來,他來到這裏,見識到了什麽是真正的偉人。
弟子們勸說李熾不要過於憂心,他們還在呢,未來他們還有學生弟子呢,一代代,總能完成這件事情。
弟子們賭咒發誓,“這未來天下,一畝地糧食產量定然能夠超過一千斤。”
李熾笑了,他知道自己的情況,年輕時太過於拚命,早已經是千瘡百孔,若不是有一口氣頂著,或許他早就撐不住了。
前天方明洞給他診治過,情況並不是太好。
事實上,搞農業生產確確實實耗人的生命。
今天,他就是想要逼一逼他們,他害怕自己死後,農業生產停滯不前。
他沒有太大的期望,就是期望農業生產每年能夠進步一點點也是好的,隻要別停下。
懷著愧疚的心,他迴到了學校。
七年後,他在不甘心中閉上了雙眼。
臨走時,他緊緊的握著弟子們的手,嘴裏說道:“別放棄農業,別放棄農業。”
這一年,全國糧食史無前例的大豐收。
在他死後的第六年,化學技術經過多年的積累開始爆發,農業和軍事技術突然迎來了新一輪的換代,一種更加方便,效果更好的肥料被研製了出來。
同時,戰車的列裝,也讓農業大學看到了另一種種地模式,他們將之稱之為機械化。
不僅如此,伴隨著大量的軍馬退役,有關軍馬繁育的技術也流落出來。
優秀的馬匹繁育,既需要與其他馬雜交,同時還要能夠進行所謂的返還血統,也就是人類所不能接受的倫理。
對此,有一個農業學生提出,我們現如今的種子繁育都是這種近親,若是與其他類型的雜交呢?
緊接著,生物科技開始了。
再後來,劉武去世,這些技術依舊是在設想中,並未取得多好的進展,但農學的人員都在堅持。
隻因為學院那句簡單到樸素的校訓。
“別放棄農業,別放棄農業。”
於是在劉武去世的第十三年,第一代雜交水稻現世,平均畝產達到了六百斤。
八年後,在饒夫子去世那一年,農業在報喜訊,水稻畝產超過了九百斤。
隻可惜,開國的最後一位老人,饒夫子並未見到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