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戰略改變
穿越造反,我是認真的 作者:星漢玄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伴隨著林時抱頭說自己錯了,一時間所有的人都不由的沉默了下來。
事實上他們錯了嗎?
至少正常來看是沒有錯的,一年多的時間,從十三人到現在有民十餘萬,兵甲近萬,可謂是兵多將廣,實力充足。
可以說他們一年的發展,比漢軍在河圖山一年的發展都快不少。
雖然說他們有中央的支持,而且這種支持力度也不小,但是再不小,麵對天南海北,又能大到哪裏去呢?
一年的時間,海軍艦隊來迴跑也不過能夠移民千餘人,這些人必須要以工匠、軍官、文員為主。
可以說,中央給予的支持完全就是將一個完整的架子搭好。
所以,快速的發展有些讓他們得意忘形了。
是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置辦下了如此大的家業,可不是容易讓人得意忘形嗎?
而且按照常理來說,他們有如此實力,敵人即便能夠反應,也不至於如此大動幹戈啊?
可是他們忘了,這裏是北疆,是被羅刹蠻占領的北疆,這裏跟大乾不一樣。
既然不一樣,自然就需要不一樣的方法。
在這裏,麵對強勢的羅刹蠻,他們其實更應該躲在暗處,分散各地,建立一個又一個的基地,從四麵八方包圍敵人,使羅刹蠻想要發動大戰都會因此而通行不暢,集結不了大軍。
要知道,最初劉武給他們的任務要求就是開辟敵後基地啊!
而他們本身的決定,也是建立一座小城以後就將人分開,不斷的在各地開辟基地。
但現實卻是他們在不斷的發展中忽略了初心,然後一步一步的原地擴大,直到現在的地步。
當然,這也跟中央和歸義旅之間通信不暢有關,畢竟艦隊來迴傳遞消息也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可是不短。
所以,看似發展大好的歸義旅,也就突然之間發現,自己危險了?
反應過來的眾人自然是臉色難看,畢竟他們的發展參考的就是漢軍在河圖山的發展,結果誰知道竟然不行。
故而在明白以後,他們的撤退有兩個方案,第一個就是在羅刹蠻還沒徹底將他們給圍起來的時候,通過大海優先撤出軍隊。
第二個方案就是化整為零,進入大山,從大山之中逃脫。
不過這兩個方案同樣都有問題,第一個方案意味著放棄了這十萬民眾,放棄了千辛萬苦建造的基地,因為艦隊的運力有限,在羅刹蠻反應過來之前根本運不了多少人。
到時候失去了軍隊的保護,那麽十萬民眾就徹底的暴露在羅刹蠻的眼皮子底下,根本就沒有再次撤離的機會。
第二個方案則深入大山,隻是十萬人也並不現實,在加上現在已經是秋天,距離冬天已經不遠矣,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十萬人死上八成都是往小的說。
所以為了想要民眾能夠撤離,可以將軍隊留下,全力抵擋,讓艦隊拚命運送百姓才行。
而且,他們如此大的失誤,也必然需要彌補。
同時他們這一年多以來,也沒有同羅刹蠻的這種軍隊交過手,正好需要經驗,所以他們也有必要留下打阻擊,打決戰!
偏將石頭見此也是沉默,然後發言:
“對,我們必須要要安排民眾撤離,然後留下來同羅刹蠻打決戰!”
鞠陘是第二營的祭酒,所以也緊隨其後表示:
“我認同!”
接著,其他人都紛紛認同下來。
隻不過這幾乎是必死的命令,對漢軍來說必須要告知全體戰士,明確任務,不得隱瞞。
“我去聯係海軍,讓他們盡快行動,優先組織百姓離開!”
“我們去動員軍隊,明確任務。”
很快,在海軍還沒有靠岸的時候,歸義旅最先動員。
校場之上,無論是第二營還是第三營,此時都開始了訓話。
“戰士們,現在通報全軍作戰計劃,敵軍超過十萬眾,而我軍需要撤離民眾,權利阻擊敵軍,保證民眾安全撤離!”
“現在,是大同社和民眾考驗我們的時候了,有人想要退出嗎!”
眾戰士聞言麵麵相覷,他們能夠參加歸義旅,就是過來打羅刹蠻的,結果臨上戰場你給我說讓我退出,這誰能忍?
況且這麽長時間的思想教導,你給他說退出,戰士們都要感覺自己被侮辱了一般,於是齊聲高喊。
“不願,不願!”
聲音震天動地,充斥著怒火。
然後,一名大隊長當即走出行禮,高聲道:
“第二營第三大隊全體請戰先鋒!”
此言一出,其他大隊嘩然,這第三大隊想要幹什麽?此等功勞和榮譽,也是你區區第三大隊可以的?
所以,第一大隊大隊長當即上前行禮,然後高喊:“啟稟祭酒、校尉,第一大隊全體請戰先鋒!”
然後第一大隊的戰士齊齊高聲唿和:“第一大隊全體戰士,請戰!”
一時間,歸義旅上下沸騰一片,各個搶奪先鋒,若是進攻,他們要做第一梯隊,若是守城,他們同樣要做第一梯隊。
這不僅僅是思想教育得當,還跟這些戰士大多數與羅刹蠻有仇有關。
不過,這種在校場之上的請戰,無論是祭酒還是校尉,都不曾大營,畢竟現在隻是作戰預熱,還未開始執行。
至於接下來誰要做第一梯隊,那是要看接下來事態的發展的。
與此同時,民兵也開始了動員。
當然,這次動員便不是全體動員,而是將任務下達給諸多民兵隊長,然後由民兵隊長通告民兵。
隻見林時見眾人到齊,明確事態任務,然後當即起身下令。
“全體將士聽令!”
“在!”
“父子同為民兵者,父留!”
“兄弟同為民兵者,兄留!”
“有入大同社意願者,留!”
“有傷殘者,不留!”
“為家中獨子者,不留!”
“所留下的將士當束裝準備,掩護民眾撤離,做好同羅刹蠻決死之準備!”
眾民兵隊長齊齊起身,行禮應諾!
“諾!”
然後,歸義旅這架戰爭機器也開始運轉起來,挑選民兵,組建精銳決死之民兵。
此次民兵暫定一萬五千餘人,但是具體能夠留下多少以實際為準。
不僅如此,歸義旅戰兵們也開始了戰前準備,既然戰略改變,那作戰計劃同樣需要跟著改變。
事實上他們錯了嗎?
至少正常來看是沒有錯的,一年多的時間,從十三人到現在有民十餘萬,兵甲近萬,可謂是兵多將廣,實力充足。
可以說他們一年的發展,比漢軍在河圖山一年的發展都快不少。
雖然說他們有中央的支持,而且這種支持力度也不小,但是再不小,麵對天南海北,又能大到哪裏去呢?
一年的時間,海軍艦隊來迴跑也不過能夠移民千餘人,這些人必須要以工匠、軍官、文員為主。
可以說,中央給予的支持完全就是將一個完整的架子搭好。
所以,快速的發展有些讓他們得意忘形了。
是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置辦下了如此大的家業,可不是容易讓人得意忘形嗎?
而且按照常理來說,他們有如此實力,敵人即便能夠反應,也不至於如此大動幹戈啊?
可是他們忘了,這裏是北疆,是被羅刹蠻占領的北疆,這裏跟大乾不一樣。
既然不一樣,自然就需要不一樣的方法。
在這裏,麵對強勢的羅刹蠻,他們其實更應該躲在暗處,分散各地,建立一個又一個的基地,從四麵八方包圍敵人,使羅刹蠻想要發動大戰都會因此而通行不暢,集結不了大軍。
要知道,最初劉武給他們的任務要求就是開辟敵後基地啊!
而他們本身的決定,也是建立一座小城以後就將人分開,不斷的在各地開辟基地。
但現實卻是他們在不斷的發展中忽略了初心,然後一步一步的原地擴大,直到現在的地步。
當然,這也跟中央和歸義旅之間通信不暢有關,畢竟艦隊來迴傳遞消息也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可是不短。
所以,看似發展大好的歸義旅,也就突然之間發現,自己危險了?
反應過來的眾人自然是臉色難看,畢竟他們的發展參考的就是漢軍在河圖山的發展,結果誰知道竟然不行。
故而在明白以後,他們的撤退有兩個方案,第一個就是在羅刹蠻還沒徹底將他們給圍起來的時候,通過大海優先撤出軍隊。
第二個方案就是化整為零,進入大山,從大山之中逃脫。
不過這兩個方案同樣都有問題,第一個方案意味著放棄了這十萬民眾,放棄了千辛萬苦建造的基地,因為艦隊的運力有限,在羅刹蠻反應過來之前根本運不了多少人。
到時候失去了軍隊的保護,那麽十萬民眾就徹底的暴露在羅刹蠻的眼皮子底下,根本就沒有再次撤離的機會。
第二個方案則深入大山,隻是十萬人也並不現實,在加上現在已經是秋天,距離冬天已經不遠矣,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十萬人死上八成都是往小的說。
所以為了想要民眾能夠撤離,可以將軍隊留下,全力抵擋,讓艦隊拚命運送百姓才行。
而且,他們如此大的失誤,也必然需要彌補。
同時他們這一年多以來,也沒有同羅刹蠻的這種軍隊交過手,正好需要經驗,所以他們也有必要留下打阻擊,打決戰!
偏將石頭見此也是沉默,然後發言:
“對,我們必須要要安排民眾撤離,然後留下來同羅刹蠻打決戰!”
鞠陘是第二營的祭酒,所以也緊隨其後表示:
“我認同!”
接著,其他人都紛紛認同下來。
隻不過這幾乎是必死的命令,對漢軍來說必須要告知全體戰士,明確任務,不得隱瞞。
“我去聯係海軍,讓他們盡快行動,優先組織百姓離開!”
“我們去動員軍隊,明確任務。”
很快,在海軍還沒有靠岸的時候,歸義旅最先動員。
校場之上,無論是第二營還是第三營,此時都開始了訓話。
“戰士們,現在通報全軍作戰計劃,敵軍超過十萬眾,而我軍需要撤離民眾,權利阻擊敵軍,保證民眾安全撤離!”
“現在,是大同社和民眾考驗我們的時候了,有人想要退出嗎!”
眾戰士聞言麵麵相覷,他們能夠參加歸義旅,就是過來打羅刹蠻的,結果臨上戰場你給我說讓我退出,這誰能忍?
況且這麽長時間的思想教導,你給他說退出,戰士們都要感覺自己被侮辱了一般,於是齊聲高喊。
“不願,不願!”
聲音震天動地,充斥著怒火。
然後,一名大隊長當即走出行禮,高聲道:
“第二營第三大隊全體請戰先鋒!”
此言一出,其他大隊嘩然,這第三大隊想要幹什麽?此等功勞和榮譽,也是你區區第三大隊可以的?
所以,第一大隊大隊長當即上前行禮,然後高喊:“啟稟祭酒、校尉,第一大隊全體請戰先鋒!”
然後第一大隊的戰士齊齊高聲唿和:“第一大隊全體戰士,請戰!”
一時間,歸義旅上下沸騰一片,各個搶奪先鋒,若是進攻,他們要做第一梯隊,若是守城,他們同樣要做第一梯隊。
這不僅僅是思想教育得當,還跟這些戰士大多數與羅刹蠻有仇有關。
不過,這種在校場之上的請戰,無論是祭酒還是校尉,都不曾大營,畢竟現在隻是作戰預熱,還未開始執行。
至於接下來誰要做第一梯隊,那是要看接下來事態的發展的。
與此同時,民兵也開始了動員。
當然,這次動員便不是全體動員,而是將任務下達給諸多民兵隊長,然後由民兵隊長通告民兵。
隻見林時見眾人到齊,明確事態任務,然後當即起身下令。
“全體將士聽令!”
“在!”
“父子同為民兵者,父留!”
“兄弟同為民兵者,兄留!”
“有入大同社意願者,留!”
“有傷殘者,不留!”
“為家中獨子者,不留!”
“所留下的將士當束裝準備,掩護民眾撤離,做好同羅刹蠻決死之準備!”
眾民兵隊長齊齊起身,行禮應諾!
“諾!”
然後,歸義旅這架戰爭機器也開始運轉起來,挑選民兵,組建精銳決死之民兵。
此次民兵暫定一萬五千餘人,但是具體能夠留下多少以實際為準。
不僅如此,歸義旅戰兵們也開始了戰前準備,既然戰略改變,那作戰計劃同樣需要跟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