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準備建立軍史
穿越造反,我是認真的 作者:星漢玄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漢軍第七步兵旅,今天劉武專門前來視察。
行走在校場之上,看著戰士們的訓練,劉武滿意至極。
要知道漢軍之中,隊列訓練隻有在新兵營的時候才會進行大量訓練,下隊以後,其主要從事的便是技戰術的訓練、體能訓練以及軍陣訓練。
其中新兵主要進行隊列訓練,一是練就其服從指揮的本能,二是給予其時間學習軍隊的軍規軍紀。
至於第三,便是養兵了。
所謂養兵,其實就是新兵入營的時候,身體虧空的厲害,所以訓練隊列,減少體能消耗,大量補充營養,再加上一定的訓練,三個月基本就能將虧空的身體補充迴來。
同時,養兵不僅僅隻是這一點,包括學習軍規軍紀也是養兵的一種方式。
至於下了隊以後,隊列訓練反而不重要了,同時依舊是以養兵為主,練兵為輔。
所謂養,又分身養和精養。
所謂身養,就是給予更加充足的食物,然後鍛煉其體能,習練武功,強健其身體。
所謂神養,表示學習軍規軍紀,學習漢軍的思想,學習大同理論等等,這種思想的養,便是神養。
再之後,便是練。
其實人們有一個誤區,那就是以為士兵習練武藝便是練兵,這是不對的。
所謂的練兵,其實練得不是個人的勇武,而是團隊的協作。
也就是說,軍隊是要習練軍陣,方才是練兵。
這種練兵,漢軍分為小練、中練、大練、拉練。
所謂小練,即以中隊為主,每天習練三次軍陣;
所謂中練,即以大隊為主,每隔三天,需習練兩次軍陣;
所謂大練,即以營為主,每隔五天,需要習練一次軍陣。
所謂拉練,即以旅為主,每隔一個月,需全軍開拔,進行為期三至五天的野外拉練。
至於說其他勢力軍隊所言五日一操(練)、十日一操(練)、甚至半月一操(練),這些基本上都是指的軍陣操練。
當然,他們這種也跟食物有關,因為操練一次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而士卒平常一天隻是兩頓飯菜,而且不一定吃的飽,即便是吃得飽也不一定有油水,所以操練其實是很難的。
而漢軍則不一樣,漢軍無論是大練還是小練,本質上都是全軍操練,隻是參與的人數和操練的困難程度不一樣罷了。
所以外人若是看漢軍,說是一天三練也行,五天一練也罷,一個月練一次更是無所謂。
至於說漢軍的拉練為何以旅為主,其實就是漢軍針對整個旅進行全方位的訓練而已。
要知道拉練少則三天,多則五天,行軍距離遠,這對全軍將士的體能、意誌、訓練度、以及諸多兵種配合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隻有這般訓練,這一支旅才能拉出來打仗,打硬仗。
至於說為何拉練不以營為單位或者以大隊為單位,這完全是在漢軍現如今的戰鬥序列中,一旅滿編的營有三支,正好可以劃分前中後三軍,完成一次中型的戰鬥。
而這,也是現如今漢軍指揮上的天花板,至於指揮更多的軍隊進行作戰,那就是需要以劉武為主的中央進行統兵了。
雖然這跟漢軍兵力少有關係,但也不完全是。
因為一旅現如今因為諸多情況,人數會遠超八千人,全員戰兵,全員甲胄,本質上便是一支強大的軍隊。
這種軍隊在麵對大乾的郡兵、鄉團、民團、白蓮教的護教軍,以一敵十都是正常。
若是在特定條件下,這一個旅擊敗對麵百萬大軍也是有可能的!
當然,這種情況基本上不可能會有,畢竟大乾白蓮即便有百萬大軍,他們也不會指揮啊。
若是對麵真的指揮百萬大軍作戰,不是送菜就是真的牛逼。
不過大概率來說,送菜的可能性是最大的,這世界上,從古至今能夠統帥百萬大軍如臂指使者,數都能數過來。
不對,應該說能夠完整指揮超過十萬人數以上的將軍,古往今來都很少很少。
所以漢軍一個旅可以指揮將近一萬人馬,其實已經是了不得了,不然漢軍也不至於將偏將當做高級指戰員了。
而且漢軍每一個旅每一次拉練,漢軍講武堂都會派遣大量的學員全程參與,隻看、隻聽、隻執行、就是不說、不指揮。
如此行為,自然便是鍛煉指揮人才。
再有,漢軍也不是沒有更高一級的練兵方式。
這其中,漢軍早已經定下了適合旅一級的訓練,那便是演,現在預定為小演、中演以及大演。
所謂小演,其實就是演戲,也就是以旅為單位進行的對抗訓練。
可是即便是小演,現如今漢軍也隻是在預設階段,並沒有進行實施。
至於說中演和大演,那隻能說就是一個說詞和預想罷了。
而劉武今天視察第七步兵旅,正好便是營級大練。
三個大營軍陣演練純熟,劉武也不由的感歎第七步兵旅訓練有章法。
所以迴去以後,劉武針對自己所看到的的情況,向軍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軍隊訓練我看了,很好,但是我認為現如今還是美中不足,所以我認為軍中應當設立榮譽,對訓練優秀的隊伍進行嘉獎。”
“比如,設立流動旌旗,一旬一評,或者一月一評,哪支隊伍訓練的好,就將其懸掛其宿舍,甚至是可以扛著旗子在全軍麵前訓練。”
“總之就是加全軍將士的榮譽感,具體細則你們商量著擬定。”
“至於另一件事,那就是強製性的,那就是以大隊為基本單位建立軍中青史,即軍史。”
“這中方式就像是各縣的縣誌一般,記錄這支軍隊什麽時候建立,獲得了什麽樣的榮譽,戰士們的貢獻,有什麽樣的英雄人物,又或者哪一個士兵從這裏走向了將軍之類的。”
“總之就是,自古以來凡軍者,向來隻有將軍留其名,但是軍史建立以後,我便希望將士們能夠將自己的名字留在青史之上!”
此話一出,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
青史留名,誰不想啊!
而軍中建立軍史,軍紀的約束就更加的有用了,士兵在作戰的時候也會更加的悍不畏死。
簡單來說,隻要有可能,族譜從我這裏開,誰不想啊!!!
行走在校場之上,看著戰士們的訓練,劉武滿意至極。
要知道漢軍之中,隊列訓練隻有在新兵營的時候才會進行大量訓練,下隊以後,其主要從事的便是技戰術的訓練、體能訓練以及軍陣訓練。
其中新兵主要進行隊列訓練,一是練就其服從指揮的本能,二是給予其時間學習軍隊的軍規軍紀。
至於第三,便是養兵了。
所謂養兵,其實就是新兵入營的時候,身體虧空的厲害,所以訓練隊列,減少體能消耗,大量補充營養,再加上一定的訓練,三個月基本就能將虧空的身體補充迴來。
同時,養兵不僅僅隻是這一點,包括學習軍規軍紀也是養兵的一種方式。
至於下了隊以後,隊列訓練反而不重要了,同時依舊是以養兵為主,練兵為輔。
所謂養,又分身養和精養。
所謂身養,就是給予更加充足的食物,然後鍛煉其體能,習練武功,強健其身體。
所謂神養,表示學習軍規軍紀,學習漢軍的思想,學習大同理論等等,這種思想的養,便是神養。
再之後,便是練。
其實人們有一個誤區,那就是以為士兵習練武藝便是練兵,這是不對的。
所謂的練兵,其實練得不是個人的勇武,而是團隊的協作。
也就是說,軍隊是要習練軍陣,方才是練兵。
這種練兵,漢軍分為小練、中練、大練、拉練。
所謂小練,即以中隊為主,每天習練三次軍陣;
所謂中練,即以大隊為主,每隔三天,需習練兩次軍陣;
所謂大練,即以營為主,每隔五天,需要習練一次軍陣。
所謂拉練,即以旅為主,每隔一個月,需全軍開拔,進行為期三至五天的野外拉練。
至於說其他勢力軍隊所言五日一操(練)、十日一操(練)、甚至半月一操(練),這些基本上都是指的軍陣操練。
當然,他們這種也跟食物有關,因為操練一次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而士卒平常一天隻是兩頓飯菜,而且不一定吃的飽,即便是吃得飽也不一定有油水,所以操練其實是很難的。
而漢軍則不一樣,漢軍無論是大練還是小練,本質上都是全軍操練,隻是參與的人數和操練的困難程度不一樣罷了。
所以外人若是看漢軍,說是一天三練也行,五天一練也罷,一個月練一次更是無所謂。
至於說漢軍的拉練為何以旅為主,其實就是漢軍針對整個旅進行全方位的訓練而已。
要知道拉練少則三天,多則五天,行軍距離遠,這對全軍將士的體能、意誌、訓練度、以及諸多兵種配合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隻有這般訓練,這一支旅才能拉出來打仗,打硬仗。
至於說為何拉練不以營為單位或者以大隊為單位,這完全是在漢軍現如今的戰鬥序列中,一旅滿編的營有三支,正好可以劃分前中後三軍,完成一次中型的戰鬥。
而這,也是現如今漢軍指揮上的天花板,至於指揮更多的軍隊進行作戰,那就是需要以劉武為主的中央進行統兵了。
雖然這跟漢軍兵力少有關係,但也不完全是。
因為一旅現如今因為諸多情況,人數會遠超八千人,全員戰兵,全員甲胄,本質上便是一支強大的軍隊。
這種軍隊在麵對大乾的郡兵、鄉團、民團、白蓮教的護教軍,以一敵十都是正常。
若是在特定條件下,這一個旅擊敗對麵百萬大軍也是有可能的!
當然,這種情況基本上不可能會有,畢竟大乾白蓮即便有百萬大軍,他們也不會指揮啊。
若是對麵真的指揮百萬大軍作戰,不是送菜就是真的牛逼。
不過大概率來說,送菜的可能性是最大的,這世界上,從古至今能夠統帥百萬大軍如臂指使者,數都能數過來。
不對,應該說能夠完整指揮超過十萬人數以上的將軍,古往今來都很少很少。
所以漢軍一個旅可以指揮將近一萬人馬,其實已經是了不得了,不然漢軍也不至於將偏將當做高級指戰員了。
而且漢軍每一個旅每一次拉練,漢軍講武堂都會派遣大量的學員全程參與,隻看、隻聽、隻執行、就是不說、不指揮。
如此行為,自然便是鍛煉指揮人才。
再有,漢軍也不是沒有更高一級的練兵方式。
這其中,漢軍早已經定下了適合旅一級的訓練,那便是演,現在預定為小演、中演以及大演。
所謂小演,其實就是演戲,也就是以旅為單位進行的對抗訓練。
可是即便是小演,現如今漢軍也隻是在預設階段,並沒有進行實施。
至於說中演和大演,那隻能說就是一個說詞和預想罷了。
而劉武今天視察第七步兵旅,正好便是營級大練。
三個大營軍陣演練純熟,劉武也不由的感歎第七步兵旅訓練有章法。
所以迴去以後,劉武針對自己所看到的的情況,向軍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軍隊訓練我看了,很好,但是我認為現如今還是美中不足,所以我認為軍中應當設立榮譽,對訓練優秀的隊伍進行嘉獎。”
“比如,設立流動旌旗,一旬一評,或者一月一評,哪支隊伍訓練的好,就將其懸掛其宿舍,甚至是可以扛著旗子在全軍麵前訓練。”
“總之就是加全軍將士的榮譽感,具體細則你們商量著擬定。”
“至於另一件事,那就是強製性的,那就是以大隊為基本單位建立軍中青史,即軍史。”
“這中方式就像是各縣的縣誌一般,記錄這支軍隊什麽時候建立,獲得了什麽樣的榮譽,戰士們的貢獻,有什麽樣的英雄人物,又或者哪一個士兵從這裏走向了將軍之類的。”
“總之就是,自古以來凡軍者,向來隻有將軍留其名,但是軍史建立以後,我便希望將士們能夠將自己的名字留在青史之上!”
此話一出,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
青史留名,誰不想啊!
而軍中建立軍史,軍紀的約束就更加的有用了,士兵在作戰的時候也會更加的悍不畏死。
簡單來說,隻要有可能,族譜從我這裏開,誰不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