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魂歸來兮
穿越造反,我是認真的 作者:星漢玄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五天,這五天時間,劉武他們所招收的新兵都已經招收完畢,已經開始了新兵訓練。
“嘟嘟嘟嘟嘟!”
“緊急集合!”
這天中午,已經解散的一群新兵突然聽見了集合的哨聲,哨聲尖銳急促。
“快快快,集合了!”
聽見哨聲的一群新兵見此,飛快的集合。
待他們集合完畢,他們的教官方才仔細的看著他們說道:
“今天隻有兩件事情,第一件是路教員攜帶大軍凱旋而歸,大家列陣集合,歡迎軍隊歸來。”
“第二件是我軍戰死犧牲者頭七已過,需要下葬,所有將士需要全部參加葬禮,為犧牲者舉行告別儀式。”
對於教官所言,眾新兵沒有一個交頭接耳的,畢竟這幾天的訓練他們很是清楚,隊列中的紀律要求很是嚴格。
故而,教官看了看一眾新兵不言語,不由的點了點頭,問道:
“此次所有人都必須按照我的要求來,絕對不能出差錯,聽明白了沒有!”
眾新兵聞言齊齊吼道:“是!”
很快,在訓完話,教官開始整隊帶領新兵向駐地大門口行進。
過程很慢,畢竟隻是他們經常接觸的訓練無非就是站軍姿和齊步行進之類的。
同時,因為訓練的時間還很短,故而行進的並不是很整齊,也不是很快。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口號聲中,腳步踏地,終究還是顯現了一絲精銳的姿態,縱然這隻是一個表象。
最後,他們在教官的整理下,在駐地門口列陣完畢。
沒過多久,路玉琳帶著處理完後續事宜的軍隊開赴過來。
首先上前的就是呂束幾人,代表了劉武歡迎路玉琳他們。
畢竟這七天,路玉琳他們留在黑風寨的任務是真的很重很重。
同時,今天安排新兵迎接路玉琳迴來,也是因為需要給新兵進行思想建設,讓他們看看漢軍的浩大軍威。
這是一眾將士,教員都計劃好的,故而安排的這件事情。
其實際需要新兵參加的,就是今天為犧牲者舉辦的葬禮了。
“立正........”
“敬禮!”
見此,一眾新兵在教官的口令下,紛紛立正敬禮,目視著路玉琳他們進入駐地。
而路玉琳他們見此很鄭重,按照既定的命令要求,根本不用下達命令,便邁著整齊的步伐一步步走入駐地。
步伐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雖然隻有一百多人,但是其威視完全碾壓近乎千人的新兵,讓一眾新兵心中無不駭然。
此時,一眾新兵看著這些將士們身穿威風凜凜的鎧甲,雖然鎧甲有許多破爛之處,但那種戰損風,不僅沒有顯得狼狽,反而更是讓人心潮澎湃。
“大丈夫當是如此!”
於是,他們心中突然浮現了這樣一句話。
就這樣,一場簡單的入城儀式,一眾新兵的精神麵貌突然間就有了很大的變化。
對此,一眾教官、將士、教員們自然一清二楚,紛紛感歎劉武的老謀深算,屬實拿捏住新兵們的心態了。
隨著大軍入城,一眾新兵在教官的帶領下,開始向另一處地域走去。
此處在駐地西邊大約15裏處,是河圖山山腳下一處風水環繞之地。
若是僅憑風水之說自然不算什麽多好的地方,主要是這裏環境優美,同時這裏並不適合開發成為耕地,這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此時他們這群新兵需要行走十五裏,方才能夠達到目的地。
而這,對於新兵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長距離行軍,對這群新兵不僅僅是意誌力的考驗,更是對他們本身訓練程度的考驗。
可以說,若是他們本身的意誌力、訓練度不夠高,說不得半路隊伍就變得稀稀拉拉。走到目的地以後,或許隊伍就已經不成隊列,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這即考驗了新兵,也考驗了訓練他們的教官。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於是,在不斷的行軍路途中,新兵們按照教官的口號不斷的調整著腳步,調整著前後左右的間距,更調整著同其他新兵隊伍的行軍間距。
同時,路上一眾新兵口號不斷,各個用力嘶喊,隊列口號聲此起彼伏。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種良性競爭,都是為了提高隊伍的凝聚力,保證隊伍行進路途上的穩定。
十五裏路,說長也長,說短也短。
不過因為路途並好走,再加上需要繞過丘陵、林地、河流等諸多阻礙行軍的地方,一眾新兵花費了足足一炷香的時間方才趕到目的地。
而當他們趕到目的地的時候,突然發現,此時目的地處,今天他們所見的路玉琳迴城大軍還有這幾天他們都見過的諸多將士教員都已經在此等候了。
“天啊,這老兵們行軍速度是多快啊?為什麽我們路上就沒有見過他們,他們就已經提前到達了目的地?”
此時,一眾新兵見此,雖然沒有交頭接耳,但是心中依舊翻起了驚濤駭浪。
因為從駐地到目的地這段距離是不變的,既然他們需要一炷香的時間,那麽這群老兵行軍路途自然也不會短,可是花費的確遠遠比他們小,這太令人驚訝了。
對此,新兵們的帶隊教官卻並不驚訝,隻是開始整隊,按照新兵編號開始整理大型隊列。
很快,吉時到,諸多老兵、教員,抬著戰死的隊友一步一步的走向已經挖好的墓穴。
這些抬棺的老兵和教員,全是戰死將士原來編製中的戰友,都是一起同吃同住、共同訓練、共同學習的隊友。
隻可惜,一場戰鬥,從此天人永隔。
此時,所有參加葬禮的將士教員個個沉默不語,特別是抬棺的將士教員,此時雖然沒有淚流滿麵,但是眼睛已經通紅。
不僅如此,此次抬棺之中,還有難民營的諸多百姓夥同教員
這些百姓和教員所抬的棺材,大多都是空無一物的棺材,裏麵放置的隻有一張紙,紙張上寫的是這個人的姓名、字、性別、家住哪裏,死在了哪裏、葬在了哪裏、因何而死,等等諸多信息。
主要抬棺人是明誌、興懷、樂悅、劉武、饒夫子、小魚頭還有諸多難民。
是的,這些棺槨裏埋葬的正是那十六名追尋少年華夏的書生還有為百姓戰死的老魚頭。
其中,劉武所抬之棺,是一個尋迴了屍骨,名叫學民的書生。
而饒夫子、明誌、興懷、樂悅他們所抬的則是再被落澤追殺途中,身死不知何處的幾名書生的棺槨。
這是空棺。
隨著棺槨的落下,封土不斷掩埋。
正所謂萬丈白綾隨風起,漢家兒郎魂歸來兮。
一首歌曲緩緩響起。
“魂兮歸來!............”
“嘟嘟嘟嘟嘟!”
“緊急集合!”
這天中午,已經解散的一群新兵突然聽見了集合的哨聲,哨聲尖銳急促。
“快快快,集合了!”
聽見哨聲的一群新兵見此,飛快的集合。
待他們集合完畢,他們的教官方才仔細的看著他們說道:
“今天隻有兩件事情,第一件是路教員攜帶大軍凱旋而歸,大家列陣集合,歡迎軍隊歸來。”
“第二件是我軍戰死犧牲者頭七已過,需要下葬,所有將士需要全部參加葬禮,為犧牲者舉行告別儀式。”
對於教官所言,眾新兵沒有一個交頭接耳的,畢竟這幾天的訓練他們很是清楚,隊列中的紀律要求很是嚴格。
故而,教官看了看一眾新兵不言語,不由的點了點頭,問道:
“此次所有人都必須按照我的要求來,絕對不能出差錯,聽明白了沒有!”
眾新兵聞言齊齊吼道:“是!”
很快,在訓完話,教官開始整隊帶領新兵向駐地大門口行進。
過程很慢,畢竟隻是他們經常接觸的訓練無非就是站軍姿和齊步行進之類的。
同時,因為訓練的時間還很短,故而行進的並不是很整齊,也不是很快。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口號聲中,腳步踏地,終究還是顯現了一絲精銳的姿態,縱然這隻是一個表象。
最後,他們在教官的整理下,在駐地門口列陣完畢。
沒過多久,路玉琳帶著處理完後續事宜的軍隊開赴過來。
首先上前的就是呂束幾人,代表了劉武歡迎路玉琳他們。
畢竟這七天,路玉琳他們留在黑風寨的任務是真的很重很重。
同時,今天安排新兵迎接路玉琳迴來,也是因為需要給新兵進行思想建設,讓他們看看漢軍的浩大軍威。
這是一眾將士,教員都計劃好的,故而安排的這件事情。
其實際需要新兵參加的,就是今天為犧牲者舉辦的葬禮了。
“立正........”
“敬禮!”
見此,一眾新兵在教官的口令下,紛紛立正敬禮,目視著路玉琳他們進入駐地。
而路玉琳他們見此很鄭重,按照既定的命令要求,根本不用下達命令,便邁著整齊的步伐一步步走入駐地。
步伐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雖然隻有一百多人,但是其威視完全碾壓近乎千人的新兵,讓一眾新兵心中無不駭然。
此時,一眾新兵看著這些將士們身穿威風凜凜的鎧甲,雖然鎧甲有許多破爛之處,但那種戰損風,不僅沒有顯得狼狽,反而更是讓人心潮澎湃。
“大丈夫當是如此!”
於是,他們心中突然浮現了這樣一句話。
就這樣,一場簡單的入城儀式,一眾新兵的精神麵貌突然間就有了很大的變化。
對此,一眾教官、將士、教員們自然一清二楚,紛紛感歎劉武的老謀深算,屬實拿捏住新兵們的心態了。
隨著大軍入城,一眾新兵在教官的帶領下,開始向另一處地域走去。
此處在駐地西邊大約15裏處,是河圖山山腳下一處風水環繞之地。
若是僅憑風水之說自然不算什麽多好的地方,主要是這裏環境優美,同時這裏並不適合開發成為耕地,這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此時他們這群新兵需要行走十五裏,方才能夠達到目的地。
而這,對於新兵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長距離行軍,對這群新兵不僅僅是意誌力的考驗,更是對他們本身訓練程度的考驗。
可以說,若是他們本身的意誌力、訓練度不夠高,說不得半路隊伍就變得稀稀拉拉。走到目的地以後,或許隊伍就已經不成隊列,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這即考驗了新兵,也考驗了訓練他們的教官。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於是,在不斷的行軍路途中,新兵們按照教官的口號不斷的調整著腳步,調整著前後左右的間距,更調整著同其他新兵隊伍的行軍間距。
同時,路上一眾新兵口號不斷,各個用力嘶喊,隊列口號聲此起彼伏。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種良性競爭,都是為了提高隊伍的凝聚力,保證隊伍行進路途上的穩定。
十五裏路,說長也長,說短也短。
不過因為路途並好走,再加上需要繞過丘陵、林地、河流等諸多阻礙行軍的地方,一眾新兵花費了足足一炷香的時間方才趕到目的地。
而當他們趕到目的地的時候,突然發現,此時目的地處,今天他們所見的路玉琳迴城大軍還有這幾天他們都見過的諸多將士教員都已經在此等候了。
“天啊,這老兵們行軍速度是多快啊?為什麽我們路上就沒有見過他們,他們就已經提前到達了目的地?”
此時,一眾新兵見此,雖然沒有交頭接耳,但是心中依舊翻起了驚濤駭浪。
因為從駐地到目的地這段距離是不變的,既然他們需要一炷香的時間,那麽這群老兵行軍路途自然也不會短,可是花費的確遠遠比他們小,這太令人驚訝了。
對此,新兵們的帶隊教官卻並不驚訝,隻是開始整隊,按照新兵編號開始整理大型隊列。
很快,吉時到,諸多老兵、教員,抬著戰死的隊友一步一步的走向已經挖好的墓穴。
這些抬棺的老兵和教員,全是戰死將士原來編製中的戰友,都是一起同吃同住、共同訓練、共同學習的隊友。
隻可惜,一場戰鬥,從此天人永隔。
此時,所有參加葬禮的將士教員個個沉默不語,特別是抬棺的將士教員,此時雖然沒有淚流滿麵,但是眼睛已經通紅。
不僅如此,此次抬棺之中,還有難民營的諸多百姓夥同教員
這些百姓和教員所抬的棺材,大多都是空無一物的棺材,裏麵放置的隻有一張紙,紙張上寫的是這個人的姓名、字、性別、家住哪裏,死在了哪裏、葬在了哪裏、因何而死,等等諸多信息。
主要抬棺人是明誌、興懷、樂悅、劉武、饒夫子、小魚頭還有諸多難民。
是的,這些棺槨裏埋葬的正是那十六名追尋少年華夏的書生還有為百姓戰死的老魚頭。
其中,劉武所抬之棺,是一個尋迴了屍骨,名叫學民的書生。
而饒夫子、明誌、興懷、樂悅他們所抬的則是再被落澤追殺途中,身死不知何處的幾名書生的棺槨。
這是空棺。
隨著棺槨的落下,封土不斷掩埋。
正所謂萬丈白綾隨風起,漢家兒郎魂歸來兮。
一首歌曲緩緩響起。
“魂兮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