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正在這時,忽然看見大殿之中湧出水來,眾人一看,原來是漲潮了。隋帝大驚,問道:“這可如何是好?”
忙問馬良,馬良說:“這畫是你讓我畫的,我怎麽知道?”
隋帝又求老君,老君說:“凡事有利便有弊,既然陛下有所求,也當有所受,何必問我?”
眼見大殿之中那水越長越高,要不了多久,就要水淹長安城了。隋帝同一班眾臣向老君跪下了。老君難為,說道:“好吧!我便幫你一迴,說吧,把這山搬到哪裏?”
隋帝對宇文成龍說:“你趕快幫朕想想辦法!”
宇文成龍說:“為今之際,隻有將金山搬往揚州之南,將金山搬往東平湖之西,將銅鐵山搬往濟北郡的壽張縣,方為妥當!”
隋帝說:“好好!”便又懇請老君施法。
老君說聲:“好吧!”便運起法術將三山拿在手中,意欲搬走。
隋帝又說:“且慢!大仙!若是將這山原封不動的搬到幾處,豈不是讓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老君問:“那你想如何?”
隋帝說:“能不能讓馬良先將這顏色改了去,大仙再搬不遲”。
老君無奈的說聲:“好吧!”
說完那馬良便用筆將那三山的眼色給塗了,老君施法,即刻將這金山、銀山、銅鐵山放在指定的位置。隻有這汪洋大水不好處置,隋帝問宇文成龍:“將這水運往何處方好”。
宇文成龍說:“將這八百裏水泊運往銅鐵山四周最好”。
隋帝又來請示老君,那老君不耐煩的說:“好!最後一次!”說完就施法將水給收了,直接運往了那銅鐵山。
老君對隋帝說:“陛下!時候差不多了,這馬良我該帶走了”。
隋帝想了想說:“昨日下了一場血雨,聽聞乃是大慈恩寺的慧瓚禪師與妖魔鬥法所致,朕唯恐那妖魔來此皇宮,所以請大仙想想辦法!”老君說:“魔由心所生,亦由心所滅,陛下不去招惹他,那他來幹什麽,再說陛下有五龍護體,何須害怕”。
隋帝說:“朕雖有五龍護體,但卻隻能在危急關頭,朕看不到啊!再說這妖魔雲來霧去,完全沒有蹤跡可尋,能否煩請馬良為朕畫幾條龍來,左右護住!”
老君說:“這老夫我幫不是什麽忙!你求馬良吧!”
馬良說聲:“好吧!”就在那龍柱上五條龍的眼睛上用筆一點,那龍立即搖頭擺尾,從柱上盤旋而下,圍在馬良左右。隋帝大喜,說道:“好!朕有生之年,還是頭一迴見到真龍哎!馬良,快將那些龍趕到朕的身邊來!”
老君說:“我看不必了,那馬良畫龍點睛,與五龍乃是心意相通,若是將其趕到陛下身邊,內外相衝,恐怕陛下死的更快,如若不信,陛下可以一試”。
隋帝聞言,說道:“既然如此,朕看也就這樣吧!老君,你就將馬良帶走吧!為答謝老君,朕將擇日將老君廟翻蓋一新,還望老君成全朕的一番心意!”
老君說一聲:“多謝了!”便帶馬良走出了大殿。
老君對馬良說:“馬良,為師即將上天庭麵聖,你在人間要用你所長,多多造福百姓,為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出一份力,日後定然功德無量”。
馬良說:“知道了,老師放心!”老君點頭,駕雲去了。馬良起身上馬,那馬一展翅膀,唿嘯生風,衝天而去。
老君和馬良走後,隋帝問宇文成龍:“那金山銀山和銅鐵山放置各處,可有什麽用意?”
宇文成龍說:“迴陛下,自有用意。陛下,如今運河開通即將完工,陛下即將前往江都,無論是行宮修建和日常開支,費用皆是甚大,將金山搬往江都近處,就近而取,豈不方便。如今遼東即將有戰事爭端,是以頗費銀兩,抵禦遼東高句麗的最佳之地乃是靠山王楊林的治下,乘船出海,直襲賊巢。將銀山放在靠山王的治下,要多少便有多少,使其永無後顧之憂。最要緊的是那銅鐵山,取之可鍛造兵器,壯我國威,失之則黎民受難,百姓遭殃,是以既不能離金山遠,也不能離銀山遠,而且還需以八百裏水泊環繞,以策萬全”。
隋帝說:“有理!既然如此,那就將那銅鐵山改名為倆山吧,以免江湖人士聽聞其名,還真的就開鑿來試試!”
宇文成龍說:“陛下所說極有道理,不過如能將其改為梁山,則更為妥當”。
隋帝問:“這是為何?”
宇文成龍說:“迴陛下!‘倆’與‘梁’二字同音,此其一。
第二,東晉時曾有名士梁山伯,出任鄞縣縣令,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被奏封為‘義忠王’。梁山伯任縣令時,帶領百姓治水,因治水積勞成疾,當年為幫助百姓度過饑荒,梁山伯又不顧皇帝禁打令開糧倉賑災。皇帝聽信奸臣讒言將梁山伯處死。這些在梁聖君廟的壁畫中都有表現,而且廟堂內的三個牌匾分別寫著:扶倫植紀、保境愛民、風節超然。陛下將其改名梁山,更顯得陛下瞻仰古人,愛才如渴。而且那梁山伯在民間口碑甚好,為人所稱頌,以其名而名其山,便不會有那江湖人士前去了,這秘密自然也保住了”。
隋帝說:“好!哎!朕聽說過一個梁祝化蝶的故事,那男的也名梁山伯,是否是同一人啊?”
宇文成龍說:“迴陛下!微臣聽說那個祝英台說服了父母,女扮男裝,到杭州負笈遊學,當時她隻不過剛滿十四歲而已。正值陽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長。在一處風光明媚,雜花生樹的路旁小亭中,邂逅了由貿城而來的梁山伯,雙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於是結為異姓兄弟,結伴同行,不日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綺書院’,拜師入學,朝夕勤苦攻讀書。
三年時間,彈指一揮,略嫌木訥而且長祝英台一歲的梁山伯,竟然沒有發覺祝英台是個女孩。恰好祝英台的母親生病,祝英台倉促迴鄉,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三年時間不算短,耳鬢廝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向梁山伯暗示愛戀之意,可是那梁山伯竟渾然不知,從此便留下了十八裏相送的故事。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
正在這時,忽然看見大殿之中湧出水來,眾人一看,原來是漲潮了。隋帝大驚,問道:“這可如何是好?”
忙問馬良,馬良說:“這畫是你讓我畫的,我怎麽知道?”
隋帝又求老君,老君說:“凡事有利便有弊,既然陛下有所求,也當有所受,何必問我?”
眼見大殿之中那水越長越高,要不了多久,就要水淹長安城了。隋帝同一班眾臣向老君跪下了。老君難為,說道:“好吧!我便幫你一迴,說吧,把這山搬到哪裏?”
隋帝對宇文成龍說:“你趕快幫朕想想辦法!”
宇文成龍說:“為今之際,隻有將金山搬往揚州之南,將金山搬往東平湖之西,將銅鐵山搬往濟北郡的壽張縣,方為妥當!”
隋帝說:“好好!”便又懇請老君施法。
老君說聲:“好吧!”便運起法術將三山拿在手中,意欲搬走。
隋帝又說:“且慢!大仙!若是將這山原封不動的搬到幾處,豈不是讓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老君問:“那你想如何?”
隋帝說:“能不能讓馬良先將這顏色改了去,大仙再搬不遲”。
老君無奈的說聲:“好吧!”
說完那馬良便用筆將那三山的眼色給塗了,老君施法,即刻將這金山、銀山、銅鐵山放在指定的位置。隻有這汪洋大水不好處置,隋帝問宇文成龍:“將這水運往何處方好”。
宇文成龍說:“將這八百裏水泊運往銅鐵山四周最好”。
隋帝又來請示老君,那老君不耐煩的說:“好!最後一次!”說完就施法將水給收了,直接運往了那銅鐵山。
老君對隋帝說:“陛下!時候差不多了,這馬良我該帶走了”。
隋帝想了想說:“昨日下了一場血雨,聽聞乃是大慈恩寺的慧瓚禪師與妖魔鬥法所致,朕唯恐那妖魔來此皇宮,所以請大仙想想辦法!”老君說:“魔由心所生,亦由心所滅,陛下不去招惹他,那他來幹什麽,再說陛下有五龍護體,何須害怕”。
隋帝說:“朕雖有五龍護體,但卻隻能在危急關頭,朕看不到啊!再說這妖魔雲來霧去,完全沒有蹤跡可尋,能否煩請馬良為朕畫幾條龍來,左右護住!”
老君說:“這老夫我幫不是什麽忙!你求馬良吧!”
馬良說聲:“好吧!”就在那龍柱上五條龍的眼睛上用筆一點,那龍立即搖頭擺尾,從柱上盤旋而下,圍在馬良左右。隋帝大喜,說道:“好!朕有生之年,還是頭一迴見到真龍哎!馬良,快將那些龍趕到朕的身邊來!”
老君說:“我看不必了,那馬良畫龍點睛,與五龍乃是心意相通,若是將其趕到陛下身邊,內外相衝,恐怕陛下死的更快,如若不信,陛下可以一試”。
隋帝聞言,說道:“既然如此,朕看也就這樣吧!老君,你就將馬良帶走吧!為答謝老君,朕將擇日將老君廟翻蓋一新,還望老君成全朕的一番心意!”
老君說一聲:“多謝了!”便帶馬良走出了大殿。
老君對馬良說:“馬良,為師即將上天庭麵聖,你在人間要用你所長,多多造福百姓,為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出一份力,日後定然功德無量”。
馬良說:“知道了,老師放心!”老君點頭,駕雲去了。馬良起身上馬,那馬一展翅膀,唿嘯生風,衝天而去。
老君和馬良走後,隋帝問宇文成龍:“那金山銀山和銅鐵山放置各處,可有什麽用意?”
宇文成龍說:“迴陛下,自有用意。陛下,如今運河開通即將完工,陛下即將前往江都,無論是行宮修建和日常開支,費用皆是甚大,將金山搬往江都近處,就近而取,豈不方便。如今遼東即將有戰事爭端,是以頗費銀兩,抵禦遼東高句麗的最佳之地乃是靠山王楊林的治下,乘船出海,直襲賊巢。將銀山放在靠山王的治下,要多少便有多少,使其永無後顧之憂。最要緊的是那銅鐵山,取之可鍛造兵器,壯我國威,失之則黎民受難,百姓遭殃,是以既不能離金山遠,也不能離銀山遠,而且還需以八百裏水泊環繞,以策萬全”。
隋帝說:“有理!既然如此,那就將那銅鐵山改名為倆山吧,以免江湖人士聽聞其名,還真的就開鑿來試試!”
宇文成龍說:“陛下所說極有道理,不過如能將其改為梁山,則更為妥當”。
隋帝問:“這是為何?”
宇文成龍說:“迴陛下!‘倆’與‘梁’二字同音,此其一。
第二,東晉時曾有名士梁山伯,出任鄞縣縣令,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被奏封為‘義忠王’。梁山伯任縣令時,帶領百姓治水,因治水積勞成疾,當年為幫助百姓度過饑荒,梁山伯又不顧皇帝禁打令開糧倉賑災。皇帝聽信奸臣讒言將梁山伯處死。這些在梁聖君廟的壁畫中都有表現,而且廟堂內的三個牌匾分別寫著:扶倫植紀、保境愛民、風節超然。陛下將其改名梁山,更顯得陛下瞻仰古人,愛才如渴。而且那梁山伯在民間口碑甚好,為人所稱頌,以其名而名其山,便不會有那江湖人士前去了,這秘密自然也保住了”。
隋帝說:“好!哎!朕聽說過一個梁祝化蝶的故事,那男的也名梁山伯,是否是同一人啊?”
宇文成龍說:“迴陛下!微臣聽說那個祝英台說服了父母,女扮男裝,到杭州負笈遊學,當時她隻不過剛滿十四歲而已。正值陽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長。在一處風光明媚,雜花生樹的路旁小亭中,邂逅了由貿城而來的梁山伯,雙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於是結為異姓兄弟,結伴同行,不日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綺書院’,拜師入學,朝夕勤苦攻讀書。
三年時間,彈指一揮,略嫌木訥而且長祝英台一歲的梁山伯,竟然沒有發覺祝英台是個女孩。恰好祝英台的母親生病,祝英台倉促迴鄉,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三年時間不算短,耳鬢廝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向梁山伯暗示愛戀之意,可是那梁山伯竟渾然不知,從此便留下了十八裏相送的故事。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