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散朝之後,文武官員俱各歸家收拾,趕赴駙馬府,宇文父子三人邊行邊談,行至僻靜無人處,那宇文成龍問宇文化及說:“父親大人,今日那伍建章所提及的李淵大人二公子,我也有所耳聞,確實有如那伍建章所言,既然如此,那父親大人卻又為何言語阻攔呢?”宇文化及小聲說:“我兒當時年小,後又在外求學,自然是有所不知,為父今日為你說出詳情,以後你且莫要在外人麵前提及問起此事”。緊接著便將隋帝昔日身為晉王之時與李淵有隙的事情說了一遍。
原來隋帝楊堅即了帝位,稱為隋文帝,獨有一位獨孤皇後,立長子楊勇為太子,次子楊廣為晉王。楊勇容貌俊美,生性好學,善於詞賦之道,個性寬厚溫和且率真,為人不矯揉造作。與文人明克讓、姚察、陸開明等深交。
楊勇曾經文飾一件蜀鎧,文帝擔心他染上奢侈惡習,特地告誡一番。那年冬至後,百官朝見楊勇,文帝問臣下是哪種禮節,眾臣說是以朝見之禮。太常少卿辛亶說:“東宮應該隻能用賀,而不能用朝見”。文帝認為楊勇違反禮製,便下令臣下不得再以朝見禮去見楊勇,且對楊勇日益疏遠,漸增疑心。
後文帝選侍衛官時,將武力強者都選到自己身邊,高熲便進諫說:“若是如此,恐怕保護東宮太子的侍衛官就顯得太弱了”。此話便讓文帝相當惱火,認為高熲乃是因為其子高表仁是太子女婿,才幫他說話,從此對他就更提防。
這楊勇生性好色,喜愛奢侈,有許多妾侍、珍寶,其中有位雲昭訓,因姿色嬌美,特別寵愛,且連生三子,所受待遇與正室不相上下,讓獨孤皇後相當不滿。楊勇的正妻元妃不得寵愛,氣出心病,沒兩天便死了,楊勇隨即讓雲昭訓主持太**。獨孤皇後便認定是楊勇與雲昭訓合謀害死嫡妻,派人去暗察。
常言木有蠹,蟲生之。心中一有愛憎,受者便十分傾軋。獨孤皇後有不喜太子勇的念頭,被晉王窺見,故意相形,知他怪的是寵妾,他便故意與蕭妃相愛,把平日一段好色的心腸,暫時打疊;知他喜的是儉樸,他便故意飾為節儉模樣,把平日一般奢華的意氣,暫時收拾。不覺把獨孤皇後愛太子的心,都移在他身上。
這些宦官官妾,見皇後有些偏向,自然偷寒送暖,添嘴搠舌。尋規蹈矩的事體,不與他傳聞;有一不好,便為他張揚起來。晉王宮中有些劣處,都與他掩飾;略有好處,一分增作十分,與他傳播。況且又當不得晉王與蕭妃,把皇後宮中親信的異常款待;就是平常間,皇後宮人內豎往來,盡皆賞賜。誰不與他在皇後前稱讚?於是獨孤皇後便更厭惡楊勇,且對楊廣德行大加稱讚。並有意廢黜楊勇而立楊廣為太子。
楊勇為此心驚肉跳,卻又無可奈何。文帝知其心內不安,便派楊素去暗中觀察,豈料楊素故意激怒楊勇,使其說出抱怨言語,從此文帝更疑。
文帝身邊有一女名瓊花公主,溫柔嫻雅,端莊大方,為文帝和獨孤皇後最喜。一日太子太子太子太子醉醺醺地來到禦花園,正巧看見瓊花公主背對著坐在水邊,用手一拍,瓊花竟落水身亡。楊勇驚慌失措。文帝雖知太子行止不端,但殺死親妹的事情卻做不出來,便派李淵來查。李淵暗查死因,懷疑此事大為蹊蹺,似為晉王楊廣所為,但因無證據,也未上表文帝。
正巧此時隋主第三子蜀王秀,因皇上有意立晉王廣為太子,心懷不平。晉王恐其為患,暗囑楊素求其過端而譖之。隋主信了讒言,乃召秀還京,即命楊素推治。楊素誣其酷虐害民,奉旨廢為庶人,幽之於別宮。
那不怕事的唐公李淵,又上本切諫說:“蜀王秀,隻宜降封小國,不可便斥為庶人”。隋主雖不準奏,卻也不罪他。隻是愈為晉王所忌,遂與張衡、宇文化及等商議,想出一個以布散謠言來使聖上疑心的妙計,童謠傳到宮中,文帝果然疑心。於是下令朝中一概李姓官員革職。
正逢此時太子楊勇自認冤屈,屢屢要求麵見文帝,俱被晉王攔下,情急之下,楊勇爬到樹上,大聲唿喊文帝,懇請文帝聽後見其一麵。楊素趁機向隋文帝進言說:“楊勇心神已失,被妖魔附身,魂魄不歸”。文帝也這般認為。便貶楊勇為庶人,改立晉王楊廣為太子。文帝因聽信謠言,心生猜忌,便準了李淵乞歸太原養病的奏折,瓊花公主的死因也便不了了之。後來晉王暗派人手意欲在李淵歸家的路上劫殺,豈料失算,是以從此心中大隙。
宇文成龍又問宇文化及:“父親大人,我聽說先皇夜夢洪水淹沒都城之後,朝中李姓官員盡皆辭官,那李密也在其列,卻又何以複職?”
宇文化及說:“那李密的曾祖父為八柱國將軍之一的李弼。父親李寬為上柱國,封蒲山郡公。李密擅長謀劃,文武雙全,誌向遠大。開皇中,襲父爵蒲山公,於是散發家產,救濟親朋好友,收養門客,禮遇賢才,從不吝惜資財。後又折兵讀書,尤其喜好兵書,常能背誦。從師國子助教包愷,聽他講授《史記》、《漢書》。常常精神振奮,忘了疲倦,包愷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李密辭官後,專心致誌讀書,很少看到他。他曾經準備去拜訪包愷,騎著一頭黃牛,牛背上蓋著一塊蒲草坐墊,還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一隻手捏著牛繩,一隻手翻書閱讀。越國公楊素途經李密隱居之處,看見李密在勤奮讀書,拉緊馬韁輕聲慢步緊緊跟在後頭,趕上他後,問道:‘哪裏的讀書人,這樣好學?’李密看見楊素,連忙下牛拜了兩拜,並通報了自己的近況。楊素又問他讀的什麽,李密迴答說《項羽傳》。楊素感到驚異,跟他交談甚歡。對自己的兒子楊玄感等人說:‘我看李密的學識氣度,你們都趕不上’。楊玄感遂與李密傾心相交。後來經楊素舉薦,李密又入朝為官”。
宇文成龍說:“噢!原來如此。哎!父親大人,既然今日那伍建章提及工匠之事,雖說父親大人言語搪塞,聖上未起疑心,不過我們近幾日還真得將那偏殿休整一番才是”。宇文化及點頭稱是。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
散朝之後,文武官員俱各歸家收拾,趕赴駙馬府,宇文父子三人邊行邊談,行至僻靜無人處,那宇文成龍問宇文化及說:“父親大人,今日那伍建章所提及的李淵大人二公子,我也有所耳聞,確實有如那伍建章所言,既然如此,那父親大人卻又為何言語阻攔呢?”宇文化及小聲說:“我兒當時年小,後又在外求學,自然是有所不知,為父今日為你說出詳情,以後你且莫要在外人麵前提及問起此事”。緊接著便將隋帝昔日身為晉王之時與李淵有隙的事情說了一遍。
原來隋帝楊堅即了帝位,稱為隋文帝,獨有一位獨孤皇後,立長子楊勇為太子,次子楊廣為晉王。楊勇容貌俊美,生性好學,善於詞賦之道,個性寬厚溫和且率真,為人不矯揉造作。與文人明克讓、姚察、陸開明等深交。
楊勇曾經文飾一件蜀鎧,文帝擔心他染上奢侈惡習,特地告誡一番。那年冬至後,百官朝見楊勇,文帝問臣下是哪種禮節,眾臣說是以朝見之禮。太常少卿辛亶說:“東宮應該隻能用賀,而不能用朝見”。文帝認為楊勇違反禮製,便下令臣下不得再以朝見禮去見楊勇,且對楊勇日益疏遠,漸增疑心。
後文帝選侍衛官時,將武力強者都選到自己身邊,高熲便進諫說:“若是如此,恐怕保護東宮太子的侍衛官就顯得太弱了”。此話便讓文帝相當惱火,認為高熲乃是因為其子高表仁是太子女婿,才幫他說話,從此對他就更提防。
這楊勇生性好色,喜愛奢侈,有許多妾侍、珍寶,其中有位雲昭訓,因姿色嬌美,特別寵愛,且連生三子,所受待遇與正室不相上下,讓獨孤皇後相當不滿。楊勇的正妻元妃不得寵愛,氣出心病,沒兩天便死了,楊勇隨即讓雲昭訓主持太**。獨孤皇後便認定是楊勇與雲昭訓合謀害死嫡妻,派人去暗察。
常言木有蠹,蟲生之。心中一有愛憎,受者便十分傾軋。獨孤皇後有不喜太子勇的念頭,被晉王窺見,故意相形,知他怪的是寵妾,他便故意與蕭妃相愛,把平日一段好色的心腸,暫時打疊;知他喜的是儉樸,他便故意飾為節儉模樣,把平日一般奢華的意氣,暫時收拾。不覺把獨孤皇後愛太子的心,都移在他身上。
這些宦官官妾,見皇後有些偏向,自然偷寒送暖,添嘴搠舌。尋規蹈矩的事體,不與他傳聞;有一不好,便為他張揚起來。晉王宮中有些劣處,都與他掩飾;略有好處,一分增作十分,與他傳播。況且又當不得晉王與蕭妃,把皇後宮中親信的異常款待;就是平常間,皇後宮人內豎往來,盡皆賞賜。誰不與他在皇後前稱讚?於是獨孤皇後便更厭惡楊勇,且對楊廣德行大加稱讚。並有意廢黜楊勇而立楊廣為太子。
楊勇為此心驚肉跳,卻又無可奈何。文帝知其心內不安,便派楊素去暗中觀察,豈料楊素故意激怒楊勇,使其說出抱怨言語,從此文帝更疑。
文帝身邊有一女名瓊花公主,溫柔嫻雅,端莊大方,為文帝和獨孤皇後最喜。一日太子太子太子太子醉醺醺地來到禦花園,正巧看見瓊花公主背對著坐在水邊,用手一拍,瓊花竟落水身亡。楊勇驚慌失措。文帝雖知太子行止不端,但殺死親妹的事情卻做不出來,便派李淵來查。李淵暗查死因,懷疑此事大為蹊蹺,似為晉王楊廣所為,但因無證據,也未上表文帝。
正巧此時隋主第三子蜀王秀,因皇上有意立晉王廣為太子,心懷不平。晉王恐其為患,暗囑楊素求其過端而譖之。隋主信了讒言,乃召秀還京,即命楊素推治。楊素誣其酷虐害民,奉旨廢為庶人,幽之於別宮。
那不怕事的唐公李淵,又上本切諫說:“蜀王秀,隻宜降封小國,不可便斥為庶人”。隋主雖不準奏,卻也不罪他。隻是愈為晉王所忌,遂與張衡、宇文化及等商議,想出一個以布散謠言來使聖上疑心的妙計,童謠傳到宮中,文帝果然疑心。於是下令朝中一概李姓官員革職。
正逢此時太子楊勇自認冤屈,屢屢要求麵見文帝,俱被晉王攔下,情急之下,楊勇爬到樹上,大聲唿喊文帝,懇請文帝聽後見其一麵。楊素趁機向隋文帝進言說:“楊勇心神已失,被妖魔附身,魂魄不歸”。文帝也這般認為。便貶楊勇為庶人,改立晉王楊廣為太子。文帝因聽信謠言,心生猜忌,便準了李淵乞歸太原養病的奏折,瓊花公主的死因也便不了了之。後來晉王暗派人手意欲在李淵歸家的路上劫殺,豈料失算,是以從此心中大隙。
宇文成龍又問宇文化及:“父親大人,我聽說先皇夜夢洪水淹沒都城之後,朝中李姓官員盡皆辭官,那李密也在其列,卻又何以複職?”
宇文化及說:“那李密的曾祖父為八柱國將軍之一的李弼。父親李寬為上柱國,封蒲山郡公。李密擅長謀劃,文武雙全,誌向遠大。開皇中,襲父爵蒲山公,於是散發家產,救濟親朋好友,收養門客,禮遇賢才,從不吝惜資財。後又折兵讀書,尤其喜好兵書,常能背誦。從師國子助教包愷,聽他講授《史記》、《漢書》。常常精神振奮,忘了疲倦,包愷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李密辭官後,專心致誌讀書,很少看到他。他曾經準備去拜訪包愷,騎著一頭黃牛,牛背上蓋著一塊蒲草坐墊,還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一隻手捏著牛繩,一隻手翻書閱讀。越國公楊素途經李密隱居之處,看見李密在勤奮讀書,拉緊馬韁輕聲慢步緊緊跟在後頭,趕上他後,問道:‘哪裏的讀書人,這樣好學?’李密看見楊素,連忙下牛拜了兩拜,並通報了自己的近況。楊素又問他讀的什麽,李密迴答說《項羽傳》。楊素感到驚異,跟他交談甚歡。對自己的兒子楊玄感等人說:‘我看李密的學識氣度,你們都趕不上’。楊玄感遂與李密傾心相交。後來經楊素舉薦,李密又入朝為官”。
宇文成龍說:“噢!原來如此。哎!父親大人,既然今日那伍建章提及工匠之事,雖說父親大人言語搪塞,聖上未起疑心,不過我們近幾日還真得將那偏殿休整一番才是”。宇文化及點頭稱是。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