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外壇布置:外壇依行持分設六個壇場,分別為:大壇,法華壇,淨士壇,諸經壇,楞嚴壇,華嚴壇。
水陸法會外壇用於接引修行各種不同法門、根基的修行者。共六個壇場、諷誦大乘佛經,以七天為期。
大壇:禮拜《梁皇寶懺》十二部,諷誦《藥師經》、《金剛經》六十部、《梵網經心地品》二十四部。並依儀軌施放瑜珈焰口、齋天普佛,放生超度,功德廣大無邊。
法華壇:諷誦《妙法蓮華經》二十四部、《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四部等。華嚴壇:默誦《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闡揚佛世界的偉大,圓滿成佛因,成就佛果。
楞嚴壇:諷誦《楞嚴經》二十四部。淨土壇:諷誦《阿彌陀經》、念佛、繞佛、拜佛等。祈求自身、親人命終及亡靈往生淨土。
諸經壇:諷誦《佛說無量壽經》二十四部、《觀無量壽佛經》二十四部、《金光明經》二十四部、《大方廣佛圓覺經》二十四部。闡述各種解脫法門,除一切橫逆不順與業障。
大慈恩寺的一旁則由道士舉行三千六百羅天大醮,搭設九壇奉祀天地諸神,上三壇稱普天,由楊素代替隋帝主祀,祀三千六百神為,中三壇各周天,公卿貴族祀之,設二千四百神為,下三層為羅天,由人民供祀一千二百神為,醮科依次為福醮、祈安醮、王醮、水醮、火醮、九皇禮鬥醮以及三元醮。
再一側則由儒家學士供奉孔孟顏曾四聖,早晚誦讀經典。祈福法會由慧瓚禪師主持,一連舉行了六天。第七天時,法會即將圓滿。
這日一早,寺廟門口來了一個人,也來祈福,守衛見穿著蹊蹺,硬是不讓,引來爭吵。慧瓚禪師聞的爭吵出門,隻見一人,穿著道袍,剃個光頭,手持一本《論語》,在寺廟門口吵鬧不安。
慧瓚禪師問來人:“不知閣下前來,所為何事?”那人說:“我來為天下百姓和江山社稷祈福”。慧瓚禪師說:“可是法會已經將要結束了!”那人說:“你們的快要結束了,那我的才開始啊!”慧瓚禪師說:“那你這般打扮究竟是歸於僧,歸於儒,還是歸於道啊!”那人說:“我歸於不執著的心!”
慧瓚禪師說:“請!”說完便帶來人走進了會場,對那人說:“這北邊是釋家的會場,西邊是儒家的會場,東邊是道家的會場,閣下請便”。
那人也不拘束,徑直走到法會中間,盤膝坐下,拿個木槌敲擊《論語》,起初眾人皆不理會於他,哪知那人一會念一段《北鬥經》,一會念一段《華嚴經》,一會又念一段《論語》,眾人停下來問:“哎!你究竟是哪邊的”那人說:“我哪邊都不是,我站中間!”儒生劉焯站出來問:“你不僧不道,敲本《論語》幹什麽,要敲也應該敲木魚,你知不知道!”
那人說:“有什麽不同嗎?”劉焯說:“當然不同了,《論語》乃是記錄先師孔聖與其諸位弟子言行的書,而那木魚則是釋家念經敲擊的法器,怎麽能一樣呢?你究竟是什麽人?”
那人說:“我姓儒,名道釋,你便稱唿我為儒道釋吧!不錯!這部《論語》的確記錄了先師孔聖的與諸位弟子的言行,但是究其根本,還隻不過是一部關於討論的書,若非如此,豈不是直接改為《定語》為好!”
劉焯說:“胡說!既然你這樣說,那你倒是說出一個服眾的理由來!”儒道釋說:“孔子曾說‘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眾人且細思,這難道不是一句氣話嗎,若是依此而論,那天下豈不是要有一多半的人無能教化嗎!正因如此,先師孔聖與弟子諸般所說俱非定論,乃是因材施教,引人入道的討論,昨日討論不休,今日討論不休,明日還將討論不休,終日不休,與這木魚終日不合眼一般,試問有何不同?”
劉焯說:“那怎麽能一樣,若非至聖名言,漢武帝為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道釋說:“非也非也,若是其言能固擁皇權,那秦始皇卻有為何焚燒詩書,坑殺術士”。
劉焯怒說:“若是以你這般說,那我儒家豈不是一文不值,可有可無,連那四書五經都不堪其為經典了”。儒道釋說:“非也非也,依然是句句經典,然縱觀諸般經典,孔聖也隻講了兩個字:‘中庸’”其餘所有文章也皆是圍繞此二字而論證的。
劉焯說:“那你且說說看中庸做何解釋?”儒道釋說:“動中取衡,靜中就重。不辭兩極,勾勢恰作。不死不肆,不邪不正。強為之名,強為之形,是妄自揣測也。世人為勸向善,多取正意,然而道若為物,狀摩恍惚,一言足以全括,萬語難以說清,僅此而已”。
劉焯又說:“先師孔聖晚而喜易,曾三月不知肉味,傳下易傳《十翼》,流傳千古,文蓋古今,試問可是以中庸二字可以全蓋的了的?”儒道釋說:“易傳《十翼》講述了四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製器,四是卜告,此書廣大精微,包羅萬象,取法天地,綱紀群倫,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周複無窮,旨在借卜修身。人身不正,處世即不正。即演示了萬事萬物對立統一、陰陽互根、此消彼長、物極必的規律,還補充了《黃帝內經》中的經絡病症,以教世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如此這般,不以中庸二字涵括又當再用何言?”
劉焯問:“若是如此,那日行盈縮,月道損益,僅此中庸二字可能推算的出來?”儒道釋說:“你隻知所著《皇極曆》曆法精密,因此心胸狹窄,貪財吝嗇。豈知曆法再精確,亦不過是借箸代籌,雖有實用處卻無根本用處,有道是山間歲月無甲子,世間多少糊塗人,你這般自負其才,即不能神會顏迴之坐忘,又不能體會曾皙之灑脫,甚至還不如子路的率直,想要悟得儒家真諦,還差的遠呢!”
這時有道士魏征站出來說:“你這怪人,那你且說說看我道家的精髓是什麽?”儒道釋說:“無為,整篇《道德經》也隻講了這兩個字!”魏征說:“噢!《明道篇》有詩雲:‘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得意忘言方了徹,泥形執象轉昏迷。身心靜定包天地,神氣衝和會坎離。料想這些真妙訣,幾人會得幾人知’。《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不知道你對無為做何解釋?”
儒道釋說:“無為,非為無所事事,亦非刻意而求,而是順天應人而不知也,昔日古人治世,治未不治亂,治本而不治表,未見功德,隻知堯舜,而方今天下,錢權傾軋,舉刃操戈,雖風虎雲龍,必藏匿禍端,終不得古人治世之精妙也,今即洋灑萬言,也不能說其一端,言其一麵,是故老子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和尚誌超也站了出來,問儒道釋:“不知閣下認為我釋家的精髓又是什麽?”儒道釋說:“什麽也沒有?”誌超問:“我釋家的經典博大精深,浩如滄海,縱然身懷過人智慧,終其一生,也難得淺水,閣下緣何說我釋家沒有精髓法要?”
儒道釋說:“當日靈山法會上佛主拈花一笑,留下了一樁禪門公案,隻有迦葉尊者一人會意,試問究竟是佛主偏心,是迦葉尊者不懂裝懂,還是佛法本無可言啊”。誌超說:“自然是佛法本無可言”。
儒道釋說:“所以佛法所傳的經文雖然句句堪為經典,但真正的精髓卻是需要透過語言文字來領悟的,執著於文字,雖然也能使人獲得無上福報和免墜惡途,但要獲得究竟解脫卻辦不到,更何況要是有歪嘴和尚來念經教授,那想要參透文字就更難了”。
話剛說完,惱了道綽和尚,一個躍起,跳下壇來問道:“你且說說看,哪個是歪嘴和尚?”儒道釋哈哈大笑說:“終日八風不動,一語打下壇來”。道綽和尚聞言肅穆,合掌說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不知閣下究竟何人?”
儒道釋說:“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道綽和尚說:“我問的是閣下的名字”。儒道釋說:“說文字語言,盡皆是虛設,你懂了嗎?”道綽和尚聞言一笑,儒道釋又問魏征:“你呢?”魏征說:“明白了一點”。儒道釋又問劉焯:“那你呢?”劉焯白眼一翻說:“講的狗屁!”
儒道釋聞言哈哈大笑說:“狗屁狗屁,負我心意,與其智者尤迷,不如愚者不惑”。說完變化模樣,升在雲間,對一行大眾說:“心有多大,天地便有多大。心有多小,牢籠便有多小”。說完便不見了。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
外壇布置:外壇依行持分設六個壇場,分別為:大壇,法華壇,淨士壇,諸經壇,楞嚴壇,華嚴壇。
水陸法會外壇用於接引修行各種不同法門、根基的修行者。共六個壇場、諷誦大乘佛經,以七天為期。
大壇:禮拜《梁皇寶懺》十二部,諷誦《藥師經》、《金剛經》六十部、《梵網經心地品》二十四部。並依儀軌施放瑜珈焰口、齋天普佛,放生超度,功德廣大無邊。
法華壇:諷誦《妙法蓮華經》二十四部、《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四部等。華嚴壇:默誦《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闡揚佛世界的偉大,圓滿成佛因,成就佛果。
楞嚴壇:諷誦《楞嚴經》二十四部。淨土壇:諷誦《阿彌陀經》、念佛、繞佛、拜佛等。祈求自身、親人命終及亡靈往生淨土。
諸經壇:諷誦《佛說無量壽經》二十四部、《觀無量壽佛經》二十四部、《金光明經》二十四部、《大方廣佛圓覺經》二十四部。闡述各種解脫法門,除一切橫逆不順與業障。
大慈恩寺的一旁則由道士舉行三千六百羅天大醮,搭設九壇奉祀天地諸神,上三壇稱普天,由楊素代替隋帝主祀,祀三千六百神為,中三壇各周天,公卿貴族祀之,設二千四百神為,下三層為羅天,由人民供祀一千二百神為,醮科依次為福醮、祈安醮、王醮、水醮、火醮、九皇禮鬥醮以及三元醮。
再一側則由儒家學士供奉孔孟顏曾四聖,早晚誦讀經典。祈福法會由慧瓚禪師主持,一連舉行了六天。第七天時,法會即將圓滿。
這日一早,寺廟門口來了一個人,也來祈福,守衛見穿著蹊蹺,硬是不讓,引來爭吵。慧瓚禪師聞的爭吵出門,隻見一人,穿著道袍,剃個光頭,手持一本《論語》,在寺廟門口吵鬧不安。
慧瓚禪師問來人:“不知閣下前來,所為何事?”那人說:“我來為天下百姓和江山社稷祈福”。慧瓚禪師說:“可是法會已經將要結束了!”那人說:“你們的快要結束了,那我的才開始啊!”慧瓚禪師說:“那你這般打扮究竟是歸於僧,歸於儒,還是歸於道啊!”那人說:“我歸於不執著的心!”
慧瓚禪師說:“請!”說完便帶來人走進了會場,對那人說:“這北邊是釋家的會場,西邊是儒家的會場,東邊是道家的會場,閣下請便”。
那人也不拘束,徑直走到法會中間,盤膝坐下,拿個木槌敲擊《論語》,起初眾人皆不理會於他,哪知那人一會念一段《北鬥經》,一會念一段《華嚴經》,一會又念一段《論語》,眾人停下來問:“哎!你究竟是哪邊的”那人說:“我哪邊都不是,我站中間!”儒生劉焯站出來問:“你不僧不道,敲本《論語》幹什麽,要敲也應該敲木魚,你知不知道!”
那人說:“有什麽不同嗎?”劉焯說:“當然不同了,《論語》乃是記錄先師孔聖與其諸位弟子言行的書,而那木魚則是釋家念經敲擊的法器,怎麽能一樣呢?你究竟是什麽人?”
那人說:“我姓儒,名道釋,你便稱唿我為儒道釋吧!不錯!這部《論語》的確記錄了先師孔聖的與諸位弟子的言行,但是究其根本,還隻不過是一部關於討論的書,若非如此,豈不是直接改為《定語》為好!”
劉焯說:“胡說!既然你這樣說,那你倒是說出一個服眾的理由來!”儒道釋說:“孔子曾說‘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眾人且細思,這難道不是一句氣話嗎,若是依此而論,那天下豈不是要有一多半的人無能教化嗎!正因如此,先師孔聖與弟子諸般所說俱非定論,乃是因材施教,引人入道的討論,昨日討論不休,今日討論不休,明日還將討論不休,終日不休,與這木魚終日不合眼一般,試問有何不同?”
劉焯說:“那怎麽能一樣,若非至聖名言,漢武帝為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道釋說:“非也非也,若是其言能固擁皇權,那秦始皇卻有為何焚燒詩書,坑殺術士”。
劉焯怒說:“若是以你這般說,那我儒家豈不是一文不值,可有可無,連那四書五經都不堪其為經典了”。儒道釋說:“非也非也,依然是句句經典,然縱觀諸般經典,孔聖也隻講了兩個字:‘中庸’”其餘所有文章也皆是圍繞此二字而論證的。
劉焯說:“那你且說說看中庸做何解釋?”儒道釋說:“動中取衡,靜中就重。不辭兩極,勾勢恰作。不死不肆,不邪不正。強為之名,強為之形,是妄自揣測也。世人為勸向善,多取正意,然而道若為物,狀摩恍惚,一言足以全括,萬語難以說清,僅此而已”。
劉焯又說:“先師孔聖晚而喜易,曾三月不知肉味,傳下易傳《十翼》,流傳千古,文蓋古今,試問可是以中庸二字可以全蓋的了的?”儒道釋說:“易傳《十翼》講述了四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製器,四是卜告,此書廣大精微,包羅萬象,取法天地,綱紀群倫,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周複無窮,旨在借卜修身。人身不正,處世即不正。即演示了萬事萬物對立統一、陰陽互根、此消彼長、物極必的規律,還補充了《黃帝內經》中的經絡病症,以教世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如此這般,不以中庸二字涵括又當再用何言?”
劉焯問:“若是如此,那日行盈縮,月道損益,僅此中庸二字可能推算的出來?”儒道釋說:“你隻知所著《皇極曆》曆法精密,因此心胸狹窄,貪財吝嗇。豈知曆法再精確,亦不過是借箸代籌,雖有實用處卻無根本用處,有道是山間歲月無甲子,世間多少糊塗人,你這般自負其才,即不能神會顏迴之坐忘,又不能體會曾皙之灑脫,甚至還不如子路的率直,想要悟得儒家真諦,還差的遠呢!”
這時有道士魏征站出來說:“你這怪人,那你且說說看我道家的精髓是什麽?”儒道釋說:“無為,整篇《道德經》也隻講了這兩個字!”魏征說:“噢!《明道篇》有詩雲:‘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得意忘言方了徹,泥形執象轉昏迷。身心靜定包天地,神氣衝和會坎離。料想這些真妙訣,幾人會得幾人知’。《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不知道你對無為做何解釋?”
儒道釋說:“無為,非為無所事事,亦非刻意而求,而是順天應人而不知也,昔日古人治世,治未不治亂,治本而不治表,未見功德,隻知堯舜,而方今天下,錢權傾軋,舉刃操戈,雖風虎雲龍,必藏匿禍端,終不得古人治世之精妙也,今即洋灑萬言,也不能說其一端,言其一麵,是故老子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和尚誌超也站了出來,問儒道釋:“不知閣下認為我釋家的精髓又是什麽?”儒道釋說:“什麽也沒有?”誌超問:“我釋家的經典博大精深,浩如滄海,縱然身懷過人智慧,終其一生,也難得淺水,閣下緣何說我釋家沒有精髓法要?”
儒道釋說:“當日靈山法會上佛主拈花一笑,留下了一樁禪門公案,隻有迦葉尊者一人會意,試問究竟是佛主偏心,是迦葉尊者不懂裝懂,還是佛法本無可言啊”。誌超說:“自然是佛法本無可言”。
儒道釋說:“所以佛法所傳的經文雖然句句堪為經典,但真正的精髓卻是需要透過語言文字來領悟的,執著於文字,雖然也能使人獲得無上福報和免墜惡途,但要獲得究竟解脫卻辦不到,更何況要是有歪嘴和尚來念經教授,那想要參透文字就更難了”。
話剛說完,惱了道綽和尚,一個躍起,跳下壇來問道:“你且說說看,哪個是歪嘴和尚?”儒道釋哈哈大笑說:“終日八風不動,一語打下壇來”。道綽和尚聞言肅穆,合掌說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不知閣下究竟何人?”
儒道釋說:“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道綽和尚說:“我問的是閣下的名字”。儒道釋說:“說文字語言,盡皆是虛設,你懂了嗎?”道綽和尚聞言一笑,儒道釋又問魏征:“你呢?”魏征說:“明白了一點”。儒道釋又問劉焯:“那你呢?”劉焯白眼一翻說:“講的狗屁!”
儒道釋聞言哈哈大笑說:“狗屁狗屁,負我心意,與其智者尤迷,不如愚者不惑”。說完變化模樣,升在雲間,對一行大眾說:“心有多大,天地便有多大。心有多小,牢籠便有多小”。說完便不見了。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