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二人行了一時,便至娑婆世界,跨過東海時,阿嬌羅自蓮台上下望,見下界刀兵四起,烽火連天,百姓流離失所,痛苦不堪。,不覺落下淚來。正苦惱時,忽又見呂嶽率瘟部六神自雲端四散瘟疫,頓時心中大怒,便要動手。此時目犍連尊者一把扯住說:“切莫動怒,瘟部六神若無玉帝旨意,萬萬不敢造次,且隨我先迴靈山,聽佛演示”。
阿嬌羅強壓怒火,隨了目犍連徑到靈山。卻說佛知道原委,見了目犍連笑說:“尊者不識不記,索性把活藥典也帶來了,哈哈哈哈......”目犍連知佛說如此,已知原委,索性撇開話題說:“釋尊,來時見東土瘟部六神正在散布瘟疫,下界眾生又當如何救之”。
釋迦牟尼佛說:“目犍連,你已知曉,神通敵不過業力。當年波斯匿王想和釋迦族聯姻修好,釋迦族自覺是優等種族,不願將子女嫁於他族,但又畏於波斯匿王勢力,就依王族大將摩訶那摩的建議,將其婢女充作公主,嫁給波斯匿王,深得寵愛,稱為有鏈女王後,日後生的一子,就是琉璃王子。
琉璃王子八歲時迴迦毗羅衛國看望外公外婆,玩耍到一個裝飾精美的講堂中休憩納涼。看守發現,不該辱罵說:‘婢女的兒子竟敢進入,這是專門為佛陀講法新建的,諸外道,長老,居士不能先於佛陀入內’。琉璃王子自覺受辱,便發惡願將來當國王後要消滅釋迦族。
後來琉璃王子長大篡權奪位,當時淨飯王已逝,迦毗羅衛國國力衰減,琉璃王認為實現當年心願的時機成熟,在大臣苦梵誌的慫恿下,便糾集軍隊向迦毗羅衛國殺去。我知這時釋迦族共業果報將熟,便在大軍必經之路的枯樹下靜坐。
琉璃王到達後問:‘為何在枯樹下靜坐,而不選擇茂密大樹’,我說:‘宗族就是枝葉,如今枝葉將毀,哪有茂密大樹可乘?”琉璃王因為尊重於我,率軍而返,如是這樣有三次。
為了能讓釋迦族在業報成熟前受到教化,自在頂菩薩向釋迦族宣講了“布施波羅蜜多經”,大部分釋迦族人證得聖果。琉璃王後又起兵,大肆殺戮,將城池圍的水泄不通,眼見城破。
目犍連自認神通第一,為讓釋迦族留下根苗,將五百釋迦族人攝入缽內,帶出迦毗羅衛國。但當打開缽時,五百人已經全部化為血水。目犍連與眾比丘不解。
我便對目犍連和眾比丘說:‘過去世時羅閱城有一村,因為時值饑荒,米價貴如黃金,人們以草根為食。村邊有一大湖,湖中有很多魚,人們隻能捕魚而食。湖中有兩條大魚被捉相互交談說:‘我等原是水族,並非住在陸地上,而這些人卻都以我們為食。村中農夫之子,年方八歲,雖然沒有捕魚,也沒有吃過魚肉,但是因為覺得好玩,在我頭上敲了三下,定然也要報複’。
另一條魚說:‘將來世時,如何對待我們,亦將如何對待他們’。當時羅閱城的那些人就是今日的釋迦族人,兩條大魚,一條是琉璃王,一條是苦梵誌。小魚是他今世的軍隊,而小孩就是我,因為我在大魚頭上敲打三次,為此我也頭痛了三天。琉璃王雖然報仇雪恨,但也因殺業太重,七天後在宴會中被天火所焚,直接墜入無間地獄,宮城也一焚而盡。正是冤冤相報何時了。
目犍連,須知以善念而行,來於天上,還於天上相會,以惡意而做,來於地獄,還於地獄相逢”。
阿嬌羅向佛三頂禮後說:“佛以廣智,人天無及,定有解救之法,還望我佛慈悲,以實告知,以救三途難,以脫眾生苦”。釋迦牟尼佛讚歎說:“善哉善哉,阿嬌羅,你雖為藥叉眷屬,但是你的慈悲心卻是證得菩薩果位的人才有的,我現在就將解脫之法告訴你。過去世久遠劫前,觀世音菩薩身為天上大將軍,為救眾生,萬般不得已之下破了殺戒,寧可一個人下地獄受苦,也要挽救眾生淪落惡途。今若救渡蒼生,亦須在下界共業果報未熟前舍身取義,感化眾生。以增善念,以去惡緣,你可做的?”
阿嬌羅說:“我做的,我今日便在佛祖麵前盟誓,若不能救渡無量苦海眾生,願於無間地獄受無量苦,永無出期。今番盟誓,若所言不虛,大地當現出震動”。說完,大地便現出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六種瑞相。無量諸天及在場諸大菩薩皆讚歎說:“善哉善哉,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說:“你既然願意,我當應允。不知你此番下界,有何打算?”阿嬌羅說:“我欲投胎下界貧民之家,又做女身,以為下界眾生做個榜樣”。釋迦牟尼佛點頭讚歎。阿嬌羅將所知醫典告知普賢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諸菩薩,諸羅漢和無量諸天三頂禮後,便徑駕蓮花,向東土而去。
如今再說當日瘟部正神呂嶽所率六將:“東方行瘟使者周信,南方行瘟使者李奇,西方行瘟使者朱天麟,北方行瘟使者楊文輝,勸善大師陳庚和瘟道士李平”一同下界。
呂嶽說道:“自從周時薑子牙封神台冊封正神,雖有時症,任我施行,但何曾六將齊出。今番下界,乃奉禦旨。雖然請示一二,然而未有先例,如何處之,還要同諸將商議”。
東方行瘟使者周信說:“玉帝有旨,但行可令氣虛血弱之瘟疫,我等四使各行一方,依照吩咐,但使所長,一番動作,豈不交差了事”。
南方行瘟使者李奇說:“不妥,我等一行四眾,法術不同,法器不一,所行時恐有不至之處無以行事,亦或令下界數病交加而無法醫治,實應謹慎”。
西方行瘟使者朱天麟說:“更者以往所行瘟疫,下界醫家均能醫治,已不奏效。新煉藥物,尚未試過,不知輕重如何,還應謹慎,以免或是不及,或是過之,有違玉帝吩咐”。
北方行瘟使者楊文輝說:“還有便是玉帝吩咐所行禁忌,讓我等依下界眾生品行心性自行定奪,如何定奪,尚是難處,若是一個一個的查下去,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交差,如若不查,有有違玉帝慈悲本意,也需計較”。
勸善大師說陳庚說:“我看如此,我等一行眾人,不分東西南北,各使其責。新煉藥物用藥一分即可致病,用藥九分便可致命。今用藥三分,且要一月方可散盡。以免藥性太猛,醫家無治,我等反要下界再懸壺濟世,成了笑話不說,更費心神氣力。所行禁忌,除了玉帝吩咐,還要三免五用。
三免為:醫家免,以使可救眾生性命。孕婦免,以避少有差池,一失兩命。鰥寡苦力免,鰥寡無依,苦力糊口。此為三免。五用為:龍鳳披身不行善事者,身著紫蟒讒言佞語者,甲胄披身肆行殺戮者,鍾鳴鼎食驕橫跋扈者,街坊市井為禍一方者。此為五用。
東方行瘟使者周信可執頭疼磐行使四方,不拘一處,普施瘟疫,以一月為限,不可遲早。過後再行定奪。南方行瘟使者李奇執發燥幡專護三免者,西方行瘟使者朱天麟執昏迷劍專施五用者。北方行瘟使者楊文輝執散瘟鞭行使四方,但能幡然悔悟,誓言不犯者,令其每日愈輕,但有執迷不悟,變本加厲者,令其每日愈重。我行下界廣行善見,勿令更迷癡念。瘟道士李平記錄所行諸事,日後好向玉帝迴複,瘟部大帝坐鎮中天,隨時吩咐調遣,以應萬全”。
眾將說:“此乃善見,諸事可行,無有遺漏”。呂嶽說:“下界眾生若知如此,我等當不負惡名,亦受香火。今即無異議,可各依所言,分別從事”。眾將領命各去。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
二人行了一時,便至娑婆世界,跨過東海時,阿嬌羅自蓮台上下望,見下界刀兵四起,烽火連天,百姓流離失所,痛苦不堪。,不覺落下淚來。正苦惱時,忽又見呂嶽率瘟部六神自雲端四散瘟疫,頓時心中大怒,便要動手。此時目犍連尊者一把扯住說:“切莫動怒,瘟部六神若無玉帝旨意,萬萬不敢造次,且隨我先迴靈山,聽佛演示”。
阿嬌羅強壓怒火,隨了目犍連徑到靈山。卻說佛知道原委,見了目犍連笑說:“尊者不識不記,索性把活藥典也帶來了,哈哈哈哈......”目犍連知佛說如此,已知原委,索性撇開話題說:“釋尊,來時見東土瘟部六神正在散布瘟疫,下界眾生又當如何救之”。
釋迦牟尼佛說:“目犍連,你已知曉,神通敵不過業力。當年波斯匿王想和釋迦族聯姻修好,釋迦族自覺是優等種族,不願將子女嫁於他族,但又畏於波斯匿王勢力,就依王族大將摩訶那摩的建議,將其婢女充作公主,嫁給波斯匿王,深得寵愛,稱為有鏈女王後,日後生的一子,就是琉璃王子。
琉璃王子八歲時迴迦毗羅衛國看望外公外婆,玩耍到一個裝飾精美的講堂中休憩納涼。看守發現,不該辱罵說:‘婢女的兒子竟敢進入,這是專門為佛陀講法新建的,諸外道,長老,居士不能先於佛陀入內’。琉璃王子自覺受辱,便發惡願將來當國王後要消滅釋迦族。
後來琉璃王子長大篡權奪位,當時淨飯王已逝,迦毗羅衛國國力衰減,琉璃王認為實現當年心願的時機成熟,在大臣苦梵誌的慫恿下,便糾集軍隊向迦毗羅衛國殺去。我知這時釋迦族共業果報將熟,便在大軍必經之路的枯樹下靜坐。
琉璃王到達後問:‘為何在枯樹下靜坐,而不選擇茂密大樹’,我說:‘宗族就是枝葉,如今枝葉將毀,哪有茂密大樹可乘?”琉璃王因為尊重於我,率軍而返,如是這樣有三次。
為了能讓釋迦族在業報成熟前受到教化,自在頂菩薩向釋迦族宣講了“布施波羅蜜多經”,大部分釋迦族人證得聖果。琉璃王後又起兵,大肆殺戮,將城池圍的水泄不通,眼見城破。
目犍連自認神通第一,為讓釋迦族留下根苗,將五百釋迦族人攝入缽內,帶出迦毗羅衛國。但當打開缽時,五百人已經全部化為血水。目犍連與眾比丘不解。
我便對目犍連和眾比丘說:‘過去世時羅閱城有一村,因為時值饑荒,米價貴如黃金,人們以草根為食。村邊有一大湖,湖中有很多魚,人們隻能捕魚而食。湖中有兩條大魚被捉相互交談說:‘我等原是水族,並非住在陸地上,而這些人卻都以我們為食。村中農夫之子,年方八歲,雖然沒有捕魚,也沒有吃過魚肉,但是因為覺得好玩,在我頭上敲了三下,定然也要報複’。
另一條魚說:‘將來世時,如何對待我們,亦將如何對待他們’。當時羅閱城的那些人就是今日的釋迦族人,兩條大魚,一條是琉璃王,一條是苦梵誌。小魚是他今世的軍隊,而小孩就是我,因為我在大魚頭上敲打三次,為此我也頭痛了三天。琉璃王雖然報仇雪恨,但也因殺業太重,七天後在宴會中被天火所焚,直接墜入無間地獄,宮城也一焚而盡。正是冤冤相報何時了。
目犍連,須知以善念而行,來於天上,還於天上相會,以惡意而做,來於地獄,還於地獄相逢”。
阿嬌羅向佛三頂禮後說:“佛以廣智,人天無及,定有解救之法,還望我佛慈悲,以實告知,以救三途難,以脫眾生苦”。釋迦牟尼佛讚歎說:“善哉善哉,阿嬌羅,你雖為藥叉眷屬,但是你的慈悲心卻是證得菩薩果位的人才有的,我現在就將解脫之法告訴你。過去世久遠劫前,觀世音菩薩身為天上大將軍,為救眾生,萬般不得已之下破了殺戒,寧可一個人下地獄受苦,也要挽救眾生淪落惡途。今若救渡蒼生,亦須在下界共業果報未熟前舍身取義,感化眾生。以增善念,以去惡緣,你可做的?”
阿嬌羅說:“我做的,我今日便在佛祖麵前盟誓,若不能救渡無量苦海眾生,願於無間地獄受無量苦,永無出期。今番盟誓,若所言不虛,大地當現出震動”。說完,大地便現出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六種瑞相。無量諸天及在場諸大菩薩皆讚歎說:“善哉善哉,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說:“你既然願意,我當應允。不知你此番下界,有何打算?”阿嬌羅說:“我欲投胎下界貧民之家,又做女身,以為下界眾生做個榜樣”。釋迦牟尼佛點頭讚歎。阿嬌羅將所知醫典告知普賢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諸菩薩,諸羅漢和無量諸天三頂禮後,便徑駕蓮花,向東土而去。
如今再說當日瘟部正神呂嶽所率六將:“東方行瘟使者周信,南方行瘟使者李奇,西方行瘟使者朱天麟,北方行瘟使者楊文輝,勸善大師陳庚和瘟道士李平”一同下界。
呂嶽說道:“自從周時薑子牙封神台冊封正神,雖有時症,任我施行,但何曾六將齊出。今番下界,乃奉禦旨。雖然請示一二,然而未有先例,如何處之,還要同諸將商議”。
東方行瘟使者周信說:“玉帝有旨,但行可令氣虛血弱之瘟疫,我等四使各行一方,依照吩咐,但使所長,一番動作,豈不交差了事”。
南方行瘟使者李奇說:“不妥,我等一行四眾,法術不同,法器不一,所行時恐有不至之處無以行事,亦或令下界數病交加而無法醫治,實應謹慎”。
西方行瘟使者朱天麟說:“更者以往所行瘟疫,下界醫家均能醫治,已不奏效。新煉藥物,尚未試過,不知輕重如何,還應謹慎,以免或是不及,或是過之,有違玉帝吩咐”。
北方行瘟使者楊文輝說:“還有便是玉帝吩咐所行禁忌,讓我等依下界眾生品行心性自行定奪,如何定奪,尚是難處,若是一個一個的查下去,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交差,如若不查,有有違玉帝慈悲本意,也需計較”。
勸善大師說陳庚說:“我看如此,我等一行眾人,不分東西南北,各使其責。新煉藥物用藥一分即可致病,用藥九分便可致命。今用藥三分,且要一月方可散盡。以免藥性太猛,醫家無治,我等反要下界再懸壺濟世,成了笑話不說,更費心神氣力。所行禁忌,除了玉帝吩咐,還要三免五用。
三免為:醫家免,以使可救眾生性命。孕婦免,以避少有差池,一失兩命。鰥寡苦力免,鰥寡無依,苦力糊口。此為三免。五用為:龍鳳披身不行善事者,身著紫蟒讒言佞語者,甲胄披身肆行殺戮者,鍾鳴鼎食驕橫跋扈者,街坊市井為禍一方者。此為五用。
東方行瘟使者周信可執頭疼磐行使四方,不拘一處,普施瘟疫,以一月為限,不可遲早。過後再行定奪。南方行瘟使者李奇執發燥幡專護三免者,西方行瘟使者朱天麟執昏迷劍專施五用者。北方行瘟使者楊文輝執散瘟鞭行使四方,但能幡然悔悟,誓言不犯者,令其每日愈輕,但有執迷不悟,變本加厲者,令其每日愈重。我行下界廣行善見,勿令更迷癡念。瘟道士李平記錄所行諸事,日後好向玉帝迴複,瘟部大帝坐鎮中天,隨時吩咐調遣,以應萬全”。
眾將說:“此乃善見,諸事可行,無有遺漏”。呂嶽說:“下界眾生若知如此,我等當不負惡名,亦受香火。今即無異議,可各依所言,分別從事”。眾將領命各去。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