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迴:正值春光明媚,師徒們來到一塊平地,見到一座‘庵林’。唐僧執意要去化廟,說:“平日間一望無際,你們沒遠沒近地去化齋,今日人家逼近,可以叫應,也讓我去化一個來。”八戒不讓,說:“三人出外,小的兒苦,你是父輩,該由我們服侍。”三藏說:“徒弟啊,今日天氣晴明,與那風雨之時不同。那時節,汝等必定遠去,此個人家,等我去,有齋無齋,可以就迴走路。”唯有沙僧‘笑’說:“師兄,不必多講,師父的心性如此,不必違拗。若惱了他,就化將齋來,他也不吃。”為什麽?因為那是‘庵林’,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地方,借此機會,唐僧正好可以和同行聊聊家常,談談人生,說說理想。孫悟空、豬八戒都不知道那是什麽地方!隻有沙僧曉得一二,所以沙僧才會笑著說:“大家不必勸師傅了,師傅表現的機會到了!”不出意料,唐僧果然遇見了七個蜘蛛精美眉!雖說唐僧因此被蜘蛛精給下了套,墜入情網,但是沙僧的確還是有點‘先見之明’的,至少能體察領導的心思!
孫悟空第二次被驅逐之後,唐僧遭假猴王搶去行李關文,豬八戒要去花果山找人,唐僧勸阻了,說豬八戒不會說話,還是讓沙僧去吧。唐僧的決定很正確,因為孫悟空第一次被驅逐時,豬八戒磨破了嘴皮子都不成,最後用激將法將孫悟空給請迴來的,情況不同,若是重施故技,隻怕那豬八戒就別想迴不來了,沙僧來到花果山,見到假的孫悟空,他是這樣說的:
“上告師兄,前者實是師父性暴,錯怪了師兄,把師兄咒了幾遍,逐趕迴家,一則弟等未曾勸解,二來又為師父饑渴去尋水化齋。不意師兄好意複來,又怪師父執法不留,遂把師父打倒,昏暈在地,將行李搶去。後救轉師父,特來拜兄。若不恨師父,還念昔日解脫之恩,同小弟將行李迴見師父,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倘怨恨之深,不肯同去,千萬把包袱賜弟,兄在深山,樂桑榆晚景,亦誠兩全其美也。”
這一番話真不得不讚一聲。先說師傅的欠妥之處,將責任全部推給了別人,又解釋自己未曾勸解的原因。先順順孫悟空的氣。然後給出兩種選擇:一種是孫悟空如果能原諒,那咱們一起迴。如果是你不能原諒,那也包袱還我,你在這裏樂在深山,也不錯。
這裏麵除了條理清晰,還有情有理,錯也認了,機會也給了,幫你把各種選擇都想好了,又有情義,又夠嚴密,沒有一點“拙口鈍腮”的影子。在此期間,沙僧破天荒的同時超水平的發揮打死了一隻假冒自己的猴精,這也是《西遊記》中明確提到沙和尚打死妖怪的唯一一次。
在第八十一迴中,孫悟空在同老鼠精打鬥的過程中,被老鼠精設計逃走,撞到方丈裏,把唐三藏攝將去雲頭上,擒到了陷空山無底洞,孫悟空大怒,指責豬八戒和沙僧護衛不力,原文是這樣說的:
卻說行者鬥得心焦性燥,閃一個空,一棍把那妖精打落下來,乃是一隻花鞋。行者曉得中了他計,連忙轉身來看師父。那有個師父?隻見那呆子和沙僧口裏嗚哩嗚哪說甚麽。行者怒氣填胸,也不管好歹,撈起棍來一片打,連聲叫道:“打死你們!打死你們!”
那呆子慌得走也沒路,沙僧卻是個靈山大將,見得事多,就軟款溫柔,近前跪下道:“兄長,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殺我兩個,也不去救師父,徑自迴家去哩。”行者道:“我打殺你兩個,我自去救他!”
沙僧笑道:“兄長說那裏話!無我兩個,真是單絲不線,孤掌難鳴。兄啊,這行囊馬匹,誰與看顧?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鬥智。自古道,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望兄長且饒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尋師去也。”
行者雖是神通廣大,卻也明理識時,見沙僧苦苦哀告,便就迴心道:“八戒,沙僧,你都起來。明日找尋師父,卻要用力。”那呆子聽見饒了,恨不得天也許下半邊,道:“哥啊,這個都在老豬身上。”兄弟們思思想想,那曾得睡,恨不得點頭喚出扶桑日,一口吹散滿天星。
在上麵這一段文字看來,沙僧的口才還真是不錯,見多識廣,處變不驚,關鍵時候還能屈能伸,能夠做到近前跪下求饒,雖然不願意承擔責任,但是當無法推諉時,還是拉下臉來承擔三分之一,間接的說明孫悟空自己更有責任,在孫悟空餘怒未消的時候,又能夠說出‘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鬥智’、‘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這些團結士氣的話來,的確不一般。
他在人情世故上最冷靜。紅孩兒那一節,孫悟空一聽說紅孩兒是牛魔王的兒子,便大喜過望,要去認親。沙僧卻在一邊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哪裏與你認什麽親耶?”結果正如他所言,孫悟空和豬八戒興興頭頭地上門去,吃了紅孩兒一番三昧真火迴來了,豬八戒差不多變成了烤全豬。
總之一切,沙僧就是這樣一個精心算計得失利弊的人,唯一一次比較仁義的地方是在碗子山波月洞那裏,百花羞公主告密被發現,黃袍怪暴怒,沙僧於是趕緊為之救場。原文如下:
---------------------分割線---------------------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
孫悟空第二次被驅逐之後,唐僧遭假猴王搶去行李關文,豬八戒要去花果山找人,唐僧勸阻了,說豬八戒不會說話,還是讓沙僧去吧。唐僧的決定很正確,因為孫悟空第一次被驅逐時,豬八戒磨破了嘴皮子都不成,最後用激將法將孫悟空給請迴來的,情況不同,若是重施故技,隻怕那豬八戒就別想迴不來了,沙僧來到花果山,見到假的孫悟空,他是這樣說的:
“上告師兄,前者實是師父性暴,錯怪了師兄,把師兄咒了幾遍,逐趕迴家,一則弟等未曾勸解,二來又為師父饑渴去尋水化齋。不意師兄好意複來,又怪師父執法不留,遂把師父打倒,昏暈在地,將行李搶去。後救轉師父,特來拜兄。若不恨師父,還念昔日解脫之恩,同小弟將行李迴見師父,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倘怨恨之深,不肯同去,千萬把包袱賜弟,兄在深山,樂桑榆晚景,亦誠兩全其美也。”
這一番話真不得不讚一聲。先說師傅的欠妥之處,將責任全部推給了別人,又解釋自己未曾勸解的原因。先順順孫悟空的氣。然後給出兩種選擇:一種是孫悟空如果能原諒,那咱們一起迴。如果是你不能原諒,那也包袱還我,你在這裏樂在深山,也不錯。
這裏麵除了條理清晰,還有情有理,錯也認了,機會也給了,幫你把各種選擇都想好了,又有情義,又夠嚴密,沒有一點“拙口鈍腮”的影子。在此期間,沙僧破天荒的同時超水平的發揮打死了一隻假冒自己的猴精,這也是《西遊記》中明確提到沙和尚打死妖怪的唯一一次。
在第八十一迴中,孫悟空在同老鼠精打鬥的過程中,被老鼠精設計逃走,撞到方丈裏,把唐三藏攝將去雲頭上,擒到了陷空山無底洞,孫悟空大怒,指責豬八戒和沙僧護衛不力,原文是這樣說的:
卻說行者鬥得心焦性燥,閃一個空,一棍把那妖精打落下來,乃是一隻花鞋。行者曉得中了他計,連忙轉身來看師父。那有個師父?隻見那呆子和沙僧口裏嗚哩嗚哪說甚麽。行者怒氣填胸,也不管好歹,撈起棍來一片打,連聲叫道:“打死你們!打死你們!”
那呆子慌得走也沒路,沙僧卻是個靈山大將,見得事多,就軟款溫柔,近前跪下道:“兄長,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殺我兩個,也不去救師父,徑自迴家去哩。”行者道:“我打殺你兩個,我自去救他!”
沙僧笑道:“兄長說那裏話!無我兩個,真是單絲不線,孤掌難鳴。兄啊,這行囊馬匹,誰與看顧?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鬥智。自古道,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望兄長且饒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尋師去也。”
行者雖是神通廣大,卻也明理識時,見沙僧苦苦哀告,便就迴心道:“八戒,沙僧,你都起來。明日找尋師父,卻要用力。”那呆子聽見饒了,恨不得天也許下半邊,道:“哥啊,這個都在老豬身上。”兄弟們思思想想,那曾得睡,恨不得點頭喚出扶桑日,一口吹散滿天星。
在上麵這一段文字看來,沙僧的口才還真是不錯,見多識廣,處變不驚,關鍵時候還能屈能伸,能夠做到近前跪下求饒,雖然不願意承擔責任,但是當無法推諉時,還是拉下臉來承擔三分之一,間接的說明孫悟空自己更有責任,在孫悟空餘怒未消的時候,又能夠說出‘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鬥智’、‘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這些團結士氣的話來,的確不一般。
他在人情世故上最冷靜。紅孩兒那一節,孫悟空一聽說紅孩兒是牛魔王的兒子,便大喜過望,要去認親。沙僧卻在一邊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哪裏與你認什麽親耶?”結果正如他所言,孫悟空和豬八戒興興頭頭地上門去,吃了紅孩兒一番三昧真火迴來了,豬八戒差不多變成了烤全豬。
總之一切,沙僧就是這樣一個精心算計得失利弊的人,唯一一次比較仁義的地方是在碗子山波月洞那裏,百花羞公主告密被發現,黃袍怪暴怒,沙僧於是趕緊為之救場。原文如下:
---------------------分割線---------------------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