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記?老子列傳》記載,公元前516年周朝王室發生內訌紛爭災禍不斷,彼時的老於正出任史官,掌管王室珍貴的典籍奇書.
後因周王子竊取寶書而離宮歸隱,騎青牛西出函穀關神秘消失成為千年無解的謎.
考究史料發現老子西行跟大禹所留《山海圖》隱藏的千年秘密存在直接關聯,史料《穆天子傳》記載周王室藏書大部分都是“三皇五帝之書”是極為重要的上古秘書和珍寶.
這裏麵就包括大禹刻在九鼎上的《山海圖》,圖中明確標注了《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的萬神居住的神山昆侖丘的所在地.古人一直熱衷尋找此山,而周穆王正因看過《山海圖》才一路向西.
過黃河遙行104天,成功登上昆侖丘並見到了西王母,成為史料記載的第一位成功探訪者.
而同時掌管熟讀這些典藏的老子當然也會知曉神山的位置,所以才會極為巧合的同樣過黃河向西而行,
更為不可思議的是就在老子西行消失後,刻著《山海圖》的九鼎也隨之神秘消失,這似乎更印證了老子西行就是為了尋找神山昆侖.
對於山海圖淩雨晴還是知道不少的,她馬上又問,“你說的唐宗放大師掌握了一些山海圖的線索,是那個傳說中刻有山海圖的九鼎的線索麽?”
“其實我以前也幻想過如果有一天找到了九鼎反而相對好複原,因為畫在獸皮上的地圖幾千年過去基本已經灰飛煙滅了,九鼎就有優勢了。”
唐陽羽讚賞的點點頭,“你說的沒錯,不過九鼎已經是終極線索,九鼎之前是要發現和找到山海圖中真正的昆侖山。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荒謬是吧?實際上並不是。”
淩雨晴有些吃驚,但她沒有再說話而是聽唐陽羽怎麽解釋。
“古代的昆侖山在哪裏?這是最讓人頭痛的問題,但是答案並不讓人意外,意外的是那些神秘記載的細節延伸。其實古代昆侖山就是現在的昆侖山,而今昆侖山脈幾乎與青藏高原連為一體。在4300年前發生磁極倒轉後,整個西部的地殼向南移動了約2000多公裏,昆侖山山體和西藏高原都下沉了約3000米,特別是昆侖山南麓下沉得最厲害,山體與整個青藏高原分離開來,中間還隔著數百米深的海水,氣候一下子也由高寒缺氧和幹旱的氣候變成溫暖宜人的溫帶或亞熱帶氣候。”
“由於地殼的南移,不僅使我國西部的氣候變得溫暖宜人,而且也使我國東部的氣候變得十分溫熱,如在《南次三經》中明確說到渤海附近多象,這說明那時期渤海附近的氣候是很溫暖的。昆侖山現在在西北,4300年前,在沒有發生磁極倒轉前地理位置估計也是在西北,發生磁極倒轉後,山體向南移動後,再加上中國南部區域大多都在海水之中,這時的山東、河南一線的地理位置正好就屬於陸地的正東。如果以我國中部陸地為坐標來標方位的話,昆侖山正好在西部偏南的位置。”
“由於北半球的頂被效應,北方的地殼不斷抬升,北方的海水退得最快,南方的海水還沒退去,甚至由於海水南流,南方的海水還有短暫的上漲趨勢。陸地麵積向北擴張,昆侖山的位置正好就到了南方偏西的位置。當海水逐漸從南方退去,陸地地殼逐漸向北移動,昆侖山就到了正西的位置,最後才到西北的位置。當時,由於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一些地區還在海中,而南方的中南半島已從海水中顯露出來成為陸地,如果把中南半島算在內,昆侖山正好在陸地正北偏西的位置。不同的時間去統計,它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樣的。古人正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才造成今人的困惑。”
淩雨晴輕輕點頭,“我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整體昆侖山的位置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磁極倒轉之後山海圖中的昆侖山內部早已不是那時候的樣子和結構,而如果九鼎當初是被老子西行一路帶到昆侖山,那麽就得按照山海圖時候的昆侖山來形成線索尋找。”
跟淩雨晴這樣的聰明女孩說一件事就是這麽簡單,唐陽羽的身體也隨著心情的放鬆而逐漸好轉,他兩眼放光,因為他還有不少離奇的事要講。
“那時期的昆侖山被泛濫於甘肅和青海的海水隔斷,最早當然是在大荒中,等甘肅和青海的海水消退後,新北地區的海水還未退去,昆侖山還被淺海包圍著,昆侖山自然就在海外。昆侖山分別在《山經》、《大荒經》、《海外經》和《海內經》中都有描述,除了《山經?西次三經》和《海內北經》中的描述差不多外,在《海外經》和《海內經》中的地理方位完全不同。”
“從記錄的時間來看,《大荒西經》中記錄的時間最早。隨著海水逐漸消退,離海岸很遠處在大荒中的昆侖山,變成了離海岸更近的海外昆侖山,當海水完全消退,昆侖山就自然變成了海內昆侖山。從時間順序來說,《大荒經》最早,其次是《海外經》,再次是《海內經》,記錄最晚的是《山經》,因為《山經》中沒有再提弱水和南淵三百仞,而且多條河流也從海水中分離出來,並說明了具體的流向。在《大荒經》中是由《大荒西經》記錄的,說明昆侖山最早在離陸地很遠的西方,並隔著寬闊的海洋。”
“《大荒西經》是這樣描述的:“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麵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這裏的弱水就是水流湍急的淺海。古代有“大壑”、”大澤"和“弱水”之說,”大壑”就是百海匯聚的地方,是一個有再多的海水也填不完的大坑,相當於現在的大洋。”
““大澤”指大而深的海,“弱水”指淺海。昆侖山在《海外經》中是由《海外南經》記錄的,說明陸地北麵的海水消退得較快,陸地向北擴展後,昆侖山的位置已到了陸地的西南麵的近海處。《海外南經》這樣寫道:“昆侖南淵深三百仞。”古代的一仞約等於7尺,三百仞即約2100尺,換成米約700米。說明昆侖山的南麵還有數百米深的海水。”
後因周王子竊取寶書而離宮歸隱,騎青牛西出函穀關神秘消失成為千年無解的謎.
考究史料發現老子西行跟大禹所留《山海圖》隱藏的千年秘密存在直接關聯,史料《穆天子傳》記載周王室藏書大部分都是“三皇五帝之書”是極為重要的上古秘書和珍寶.
這裏麵就包括大禹刻在九鼎上的《山海圖》,圖中明確標注了《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的萬神居住的神山昆侖丘的所在地.古人一直熱衷尋找此山,而周穆王正因看過《山海圖》才一路向西.
過黃河遙行104天,成功登上昆侖丘並見到了西王母,成為史料記載的第一位成功探訪者.
而同時掌管熟讀這些典藏的老子當然也會知曉神山的位置,所以才會極為巧合的同樣過黃河向西而行,
更為不可思議的是就在老子西行消失後,刻著《山海圖》的九鼎也隨之神秘消失,這似乎更印證了老子西行就是為了尋找神山昆侖.
對於山海圖淩雨晴還是知道不少的,她馬上又問,“你說的唐宗放大師掌握了一些山海圖的線索,是那個傳說中刻有山海圖的九鼎的線索麽?”
“其實我以前也幻想過如果有一天找到了九鼎反而相對好複原,因為畫在獸皮上的地圖幾千年過去基本已經灰飛煙滅了,九鼎就有優勢了。”
唐陽羽讚賞的點點頭,“你說的沒錯,不過九鼎已經是終極線索,九鼎之前是要發現和找到山海圖中真正的昆侖山。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荒謬是吧?實際上並不是。”
淩雨晴有些吃驚,但她沒有再說話而是聽唐陽羽怎麽解釋。
“古代的昆侖山在哪裏?這是最讓人頭痛的問題,但是答案並不讓人意外,意外的是那些神秘記載的細節延伸。其實古代昆侖山就是現在的昆侖山,而今昆侖山脈幾乎與青藏高原連為一體。在4300年前發生磁極倒轉後,整個西部的地殼向南移動了約2000多公裏,昆侖山山體和西藏高原都下沉了約3000米,特別是昆侖山南麓下沉得最厲害,山體與整個青藏高原分離開來,中間還隔著數百米深的海水,氣候一下子也由高寒缺氧和幹旱的氣候變成溫暖宜人的溫帶或亞熱帶氣候。”
“由於地殼的南移,不僅使我國西部的氣候變得溫暖宜人,而且也使我國東部的氣候變得十分溫熱,如在《南次三經》中明確說到渤海附近多象,這說明那時期渤海附近的氣候是很溫暖的。昆侖山現在在西北,4300年前,在沒有發生磁極倒轉前地理位置估計也是在西北,發生磁極倒轉後,山體向南移動後,再加上中國南部區域大多都在海水之中,這時的山東、河南一線的地理位置正好就屬於陸地的正東。如果以我國中部陸地為坐標來標方位的話,昆侖山正好在西部偏南的位置。”
“由於北半球的頂被效應,北方的地殼不斷抬升,北方的海水退得最快,南方的海水還沒退去,甚至由於海水南流,南方的海水還有短暫的上漲趨勢。陸地麵積向北擴張,昆侖山的位置正好就到了南方偏西的位置。當海水逐漸從南方退去,陸地地殼逐漸向北移動,昆侖山就到了正西的位置,最後才到西北的位置。當時,由於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一些地區還在海中,而南方的中南半島已從海水中顯露出來成為陸地,如果把中南半島算在內,昆侖山正好在陸地正北偏西的位置。不同的時間去統計,它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樣的。古人正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才造成今人的困惑。”
淩雨晴輕輕點頭,“我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整體昆侖山的位置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磁極倒轉之後山海圖中的昆侖山內部早已不是那時候的樣子和結構,而如果九鼎當初是被老子西行一路帶到昆侖山,那麽就得按照山海圖時候的昆侖山來形成線索尋找。”
跟淩雨晴這樣的聰明女孩說一件事就是這麽簡單,唐陽羽的身體也隨著心情的放鬆而逐漸好轉,他兩眼放光,因為他還有不少離奇的事要講。
“那時期的昆侖山被泛濫於甘肅和青海的海水隔斷,最早當然是在大荒中,等甘肅和青海的海水消退後,新北地區的海水還未退去,昆侖山還被淺海包圍著,昆侖山自然就在海外。昆侖山分別在《山經》、《大荒經》、《海外經》和《海內經》中都有描述,除了《山經?西次三經》和《海內北經》中的描述差不多外,在《海外經》和《海內經》中的地理方位完全不同。”
“從記錄的時間來看,《大荒西經》中記錄的時間最早。隨著海水逐漸消退,離海岸很遠處在大荒中的昆侖山,變成了離海岸更近的海外昆侖山,當海水完全消退,昆侖山就自然變成了海內昆侖山。從時間順序來說,《大荒經》最早,其次是《海外經》,再次是《海內經》,記錄最晚的是《山經》,因為《山經》中沒有再提弱水和南淵三百仞,而且多條河流也從海水中分離出來,並說明了具體的流向。在《大荒經》中是由《大荒西經》記錄的,說明昆侖山最早在離陸地很遠的西方,並隔著寬闊的海洋。”
“《大荒西經》是這樣描述的:“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麵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這裏的弱水就是水流湍急的淺海。古代有“大壑”、”大澤"和“弱水”之說,”大壑”就是百海匯聚的地方,是一個有再多的海水也填不完的大坑,相當於現在的大洋。”
““大澤”指大而深的海,“弱水”指淺海。昆侖山在《海外經》中是由《海外南經》記錄的,說明陸地北麵的海水消退得較快,陸地向北擴展後,昆侖山的位置已到了陸地的西南麵的近海處。《海外南經》這樣寫道:“昆侖南淵深三百仞。”古代的一仞約等於7尺,三百仞即約2100尺,換成米約700米。說明昆侖山的南麵還有數百米深的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