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這本書唐陽羽從小就看,是他最喜歡的國外名著之一。他看書主要是追求廣博和知道,不是他囫圇吞棗而是他需要學習和涉獵的太多太多,他必須在極其有限的讀書之間裏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一部中外百科全書才行。
所以隻有在具體涉及到什麽專業的時候才會深入研究。
唐陽羽很小的時候就很奇怪為什麽家裏幾乎所有的桌椅板凳衣櫃都是壞的?為什麽都得他親自來修?
別的小朋友拿著鴨子水槍玩具在外麵盡情玩耍的時候他卻拿著錘子,釘子,刨子什麽的在叮叮咣咣的修家具。
而那時候他開始被迫看《明式家具珍賞》。
但是要一個8歲的小孩子去看這種書實在是為難孩子,唐宗放也很清楚,他還是逼迫他學。古時候私塾的教育方法是先讓你死記硬背,先讓你把先知聖賢的書全都背個滾瓜亂熟然後再去理解其中的意思。
也就是每天上學私塾老師根本不給你講解要義,而是讓你背書。
唐宗放一代大師一代大家一代大儒,然後居然也用這種古老頑固的辦法來教育和訓練自己唯一的孫子。
先把《明式家具珍賞》背下來再說,幸好這本書字並不太多,圖畫要多一些。是根據不同的一個個實例來講解明式家具的。
那麽就代表小小唐陽羽也要把上麵的圖例記在腦子裏,隨時準備應付老頭子的突擊考核。
老頭子懲罰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不給吃飯,完不成任務就不要吃飯,最多的時候8歲的唐陽羽足足五天沒有吃飯,不但不給吃飯還得繼續去上學,放了學還得繼續一個人修家具。
然後老頭子就坐在旁邊優哉遊哉的聽著吸取,翹著二郎腿,吃著板鴨喝著小酒,那日子逍遙極了。
那時候唐陽羽就體會到一件事情,人在極度饑餓的時候,快要餓死的時候是什麽都可以放下的。
於是他就這樣因為忍耐不了死亡威脅的饑餓感受而背會了明式家具珍賞。
然後他問老頭子一句話,“我們家這些家具都是明代的麽?”
老頭子搖頭,十分有理的迴複,“不是,一件都沒有,要是有我早賣了換酒喝了!”
唐陽羽小小的心靈再一次受到了嚴重的毀滅性的打擊,這老頭子瘋了麽?他以為死活都要他背誦明式家具珍賞是因為家裏都是明朝的家具呢。
結果一件都沒有。
那麽意義何在?
當然他也知道木匠這門手藝是從古傳下來的,木工的榫卯結構什麽的就是要不用一根釘子,全部用木頭本身來結合鑲嵌咬合。
可他之前修的桌子椅子櫃子基本上全都是哪裏壞了修哪裏,直接全都用錘子釘子解決的。他馬上就感覺到事情不對。
老頭又在坑他。
果然,老頭大手一揮,“去,把之前修好的家具裏的釘子都給老子拆下來,然後重新用榫卯結構修複,一個釘子孔都別讓老子看見,否則就不要吃飯!”
嗯。
所以8歲的唐陽羽就學會了絕食抗議,這老頭子根本就是要整死他,根本不拿他當親孫子看。別說親孫子,撿來的都不如。
李梅是不敢忤逆老頭子的,這點從唐陽羽3歲開始記事的時候就很清楚了,在這個家裏一共三口人,分為三個等級。
老頭無疑是第一等,高高在上,他說什麽就是什麽,他要做什麽就做什麽。當然老頭對李梅這個守寡沒有再嫁的兒媳婦還算可以。
他為難的刁難的是唐陽羽。
他唯一的孫子。
然後他開始絕食。
真的絕食。
但是李梅會偷偷的給他水喝。
他絕食了7天7夜,是在寒假的時候,不用去上學。
天氣也不熱,正是絕食抗議的最好的時候。
這是8歲的他早就計劃好的。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是國際歌裏說的。
他會唱國際歌,一個8歲的孩子,可見受到的壓迫有多大。
老頭子自然不怕他絕食,老頭子對他空前嚴厲,但是卻不輕易動手打他,最多是用私塾先生的戒尺打手板和腳板,雖然也很疼,雖然手腳上神經也很多,可是這在小漁村的其它家庭裏也很常見,算不得什麽。
誰家的孩子還不挨打?
小漁村是個十分落後的地方,落後的地方首先是貧窮然後是對孩子的打罵教育,貧窮的地方教育也多落後。
因此還是上一輩人上一輩人管教孩子的方式。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第一不會太叛逆,因為不敢,第二都皮糙肉厚長大了都是一把打魚種地的好手。因為小漁村小魚島在唐陽羽之前基本上沒有能考到省外知名大學的學生,最好的也就是省內的師範大學。
到時候留在省城當個初中高中老師就很好了,就算文曲星了就算出人頭地了。
大人們教育自家孩子也是說那誰誰家的孩子都在省城當老師了,吃鐵飯碗,還娶了個城裏老婆,你這輩子要是趕上人家一半祖墳都冒青煙。
別人家的孩子在小漁村也是通用的,毫無例外。
李梅沒得腿疾之前身體還是很好的,雖然瘦弱但是有力氣能吃苦,什麽活都能幹。因為他們家三口人一個老一個小隻有她一個真正的勞動力。
老頭子打魚都看心情的,心情好了出去打幾網迴來,心情不好大門都不出,李梅和唐陽羽還得把好酒好肉送到他自己的小桌上伺候好了。
不然都得挨罵,尤其是唐陽羽。
唐陽羽的身體也很好,隨李梅,瘦高卻有力氣,也有耐力。
如果是城裏的一個胖乎乎的小孩,8歲,絕食?
別說絕食,一頓不給他吃飽了吃好了都得上天。
哪裏受得了?
可是由於8歲的唐陽羽已經受過老頭子好多次禁食的懲罰了,最多5天。
那可是幾乎連水都不給喝的艱難日子。
所以他絕食七天,還有李梅暗中送水,其實完全可以承受。
第七天頭上老頭子終於拎著平日裏隻有他自己才能享用的燒鵝走進了孫子的房間,其實唐陽羽哪有自己的房間。
他是在自己家裏的柴房絕食的。
柴房裏有一個小爐子,木柴充足,因此冬天也不冷,本身小爐子更多是用來除濕的,因為雷州是華府的最南邊之一。
陸地上,不算離地島嶼和南邊的大海和群島。
跟大陸相連,不是島嶼。
不是四麵環海與大陸分離的島嶼。
唐陽羽那時候也已經迷糊了,老頭子二話不說先給他灌水,然後把燒鵝往他跟前一扔。
唐陽羽不吃?
錯了。
鋪過去狼吞虎咽,不大一會吃的連根鵝毛都不剩。
打著飽嗝看著老頭子。
他很聰明,知道老頭子帶著燒鵝來就是妥協了,就是跟他打商量來了。
那他肯定得先吃飽喝足恢複體力。
他知道老頭子肯定又要訓斥講大道理。
結果卻沒有。
老頭子這樣說,唐陽羽至今都記得,“爺爺這有本外國小說,你拿去看看,挺好看的。”
老頭子說話一點都不像是個大人物一點都不像是個大儒。
就像是個沒文化的漁村老頭,粗鄙的老頭。
反正唐陽羽一直都這麽認為的。
結果老頭子扔過來的那本外國小說就是淩雨晴現在看的《基督山伯爵》。
隻是事情哪有那麽簡單?
他扔給8歲的唐陽羽的,連一個外國人都沒見過的,根本還沒學過任何一個英文字母的一年級的小學生一本英文原版小說。
當然老頭子也是講道理的,接著又扔了一本破舊不堪的英文字典過來。
還有一本英漢字典。
讓他自己想辦法看明白。
唐陽羽對此已經有免疫力了,畢竟老頭子幾乎時時處處都是陷阱,老頭子的燒鵝是那麽好吃的?
當然沒有,他比誰都清楚。
很珍惜的收了英文小說和兩本字典。
看著老頭子。
老頭子還有話沒說完。
果然老頭子點了根煙,老頭子煙酒都好,隻是相對他不怎麽在孫子麵前抽煙,因為孫子會吸二手煙。孫子上學了他才抽煙。
他也不怎麽在李梅跟前抽煙。
這是個好習慣。
也許是8歲的唐陽羽知道的唯一的優點。
“給你講個故事吧?”老頭子突然問,舒服的靠在孫子自己動手搭建的小床上。
剛好能容開祖孫倆。
8歲的小床。
正方形的。
因為唐陽羽喜歡。
他甚至還有家裏的廢舊材料做了一個半圓形的床頭,所以靠著很舒服。
“給我講故事?”8歲的男孩很吃驚,因為在那之前老頭從沒給他講過故事,他很好奇很想聽,又怕老頭子坑他。
老頭子總是不停的坑他。
但是他都絕食了害怕被坑?
“講吧,我聽聽,你還會講故事?”好奇心戰勝了一切。
8歲的小孩子自然是喜歡聽故事的。
“好,那就講講王世襄的故事吧。”老頭子眯起眼睛。
“沒意思,一個修家具的窮木匠有什麽可講的?”8歲男孩立刻失去了大半興致,那時候他雖然知道明式家具要值錢一點,不過還根本不知道外麵的世界,以及瘋狂的收藏熱正在席卷華府大地。
老頭子笑而不語,開始講。
很長的一個關於爺和大玩家的故事,那是唐陽羽人生第一個有意義的,第一個永遠記住不會忘記的故事和人。
因為那個人跟他們家也有過交集。
……
老頭子用一種蒼涼的語調開頭:
華府盛產垮掉的哥,京城盛產牛大的爺,1914年,王世襄出生。
父親王繼曾是北洋國院秘書長,母親金章是著名花鳥畫家。大舅金北樓是畫壇領袖,二舅金東溪、四舅金西厓都是竹刻大師。
祖父王仁東是工部尚書,伯祖王仁堪是光緒三年的狀元。
他們家才是文星輩出,文曲星連著來,比雷州的那幾個師範生不知道要高到哪裏去。
順其自然的名門之後的王世襄,早早就被家人摁進私塾,但平生不愛學習,隻圖一個“玩”字。
說到這老頭子故意停頓了一下,果然自己那個也頑皮貪玩的孫子立刻兩眼放光,似乎找到了知己找到了榜樣。
榜樣的力量總是無窮的,老頭子是最了解自己孫子的那個人,他知道什麽樣的故事才能讓他認真聽,聽進去,並且會對他的性格和人生產生影響。
頓了頓,他繼續。
自幼年起,王世襄愛養鴿子,一養就是一生,少年時,常手持長杆在房頂上跑,訓練鴿子的反應能力。母親在房底一看,嚇得臉都白了。王世襄養出來的鴿子,京城一絕,杆子指哪飛哪,聽話無比。
王世襄少年愛鬥蟋蟀。蟋蟀喜陰,越是藏在陰濕之地的蟋蟀越兇悍,12歲那年,王世襄看不上買的蟋蟀,他膽量驚人,深夜,一人挑燈去亂墳崗子抓,聽著聲一抓一個準。在京城,王世襄的蟋蟀頭形高而圓、腿大、觸須直,把京城公子哥的名貴蟋蟀殺得七零八落。
講到這唐陽羽突然發問,“爺爺,京城大麽?在哪?你去過麽?”
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問這個問題,在他幼小的心靈裏認為老頭子一輩子連雷州島都沒出過更別提去過京城了。
那是一件極其有榮光的事情,在這個閉塞的小地方。
可是老頭子並沒有迴答他,而是接著講故事,這個故事很長,老頭子有足夠的耐心,不怕打擾,該迴答的就迴答,不想迴答的不能迴答的就裝作沒聽見。
一個8歲的小孩子再怎麽聰明也是好對付的。
“不說話就是沒去過,我以後肯定要去的,去京城,去京城也養鴿子!”小小的男孩突然許下一個雄心壯誌。
老頭子隻是笑。
……
少年時,王世襄愛玩鷹,玩鷹是頂級玩家的標配,這點是華府公子哥什麽的幾百年上千年約定俗稱的規矩。
這個規矩在貴族圈子是公認的,鷹習性兇猛,要玩鷹就要先熬鷹,比誰不睡覺。
王世襄熬鷹,六七夜不打盹,最後鷹服了。
唐陽羽的眼睛更亮,閃閃發亮,覺得自己找到了寶藏一般。
老頭子則不動聲色的繼續講。
讀完幾年私塾,父親送王世襄到京城的美國僑民學校念書。王世襄看不慣同學一個個文弱,帶著大家一起練摔跤。
有個美國同學練拳擊出身,壯實如牛,要和他比試。三個迴合,被王世襄撂倒,摔斷手臂。
有次上街,王世襄看人騎一輛摩托車,牛逼哄哄。那年月,騎摩托相當於今天開私人飛機,同學都去圍觀。王世襄瞟了一眼,非常不屑:
這算玩什麽啊,怎麽也得騎一白馬。
在王世襄眼裏,炫富跟玩完全兩碼事,騎摩托的不叫公子,騎白馬的才是真公子,這才叫公子的“範”。
那學期,同學都在考試,王世襄穿著滾邊短袍,騎著白馬進山去了。拉弓射箭,追鹿逐兔。迴來時,左手拎著獵物,右肘擎著獵鷹,少年意氣風發,瀟灑至極。
哲學家說,如果生活變成了隻是怎麽活下來的話,那就是無聊。但在少年王世襄那裏,好玩的事那麽多,根本顧不上無聊。
8歲的男孩突然愣住,粗鄙無德的老頭子居然還知道哲學家說的話?
哲學家說的話不都掛在教室走廊牆上供人瞻仰的麽?
可是他不記得有哲學家說過這句話。
還挺好玩的。
緊接著就是懷疑,深深的懷疑。
“等等,老頭……這真是哲學家說的?”
老頭子的目光不可置否,堅定異常,唐陽羽低下頭,他知道這次老頭沒撒謊。老頭肚子裏還是有點墨水的。
高中讀完後,王世襄轉至國文係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學華府古代繪畫。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王世襄的野性和大學同學格格不入,覺得太無趣,於是獨自縱情山水。
一日在湖邊,王世襄遇見一漁夫,聊起垂釣,兩人非常投機。次日,王世襄自帶醬油,薑蒜。上午打漁,中午燒魚,溫幾壺酒,和漁夫泛舟湖上,結成摯友。如此神仙日子,哪管春夏秋冬。
夏天時,兩人脫得赤條條,從斷崖上往江裏跳。到冬天,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兩人身披蓑衣,垂釣寒江,頗有古人閑趣。
這樣的時光,過起來就像是指尖流沙,如白駒過隙,瞬間流逝。
每一個男孩都有突然長大的一天,長大了,就懂得了傷心,也懂得了愛和被愛。
25歲那年,王世襄的母親去世,一夜之間,他好像也長大了。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
碩士畢業後,京城淪陷。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王世襄走到街上,看著流亡的人,再看看自己,幾個轉身就把白天磨成了黑夜。
1943年冬,王世襄南下求職,與梁思成在重慶相遇,彼此一見如故。
君子之交,就是這樣,其淡如水,卻至真至純。平常時,相見亦無事,但到落難,千裏有深情。
老頭子再次引經據典,此刻的8歲男孩已經不再第一時間質疑,而是暗自記在心裏,準備拿出去跟小夥伴炫耀。
而那個十分有趣的故事還在慢慢展開。
……
梁思成大他十幾歲,論世交是平輩,論學術是他的啟蒙老師。
1945年日投降後,在梁思成的極力推薦下,王世襄擔任國府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表”。
憑著多年的“玩”,王世襄北上追還被敵偽劫奪的文物,一年多,共追迴七批文物、古籍,從東京運迴被日本掠奪的106箱古籍。
1946年,王世襄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當年的故宮還沒有所謂的研究員,都是民國大玩家們聚在一起“玩”,談笑有鴻儒,邊玩邊做學術。
到了1952年,三反運動,時局詭譎。追迴大量國寶的經曆,竟讓他成了要打的“大老虎”,昔日英雄反而成了罪人。審查一年多,竟然毫無證據,隻好釋放迴家,故宮原單位已經開除了他的公職。
王世襄有一摯友勸他:你別再玩了,我給你介紹個穩定工作吧。
王世襄卻說:一個人如果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幹好嗎?
沒有了公職的牽絆,從此他放浪形骸,玩得更加投入。
“哈哈,我要認識這個爺爺,一定要認識他,他太厲害了!”唐陽羽再次打斷老頭子,整個小孩都興奮的不行。
老頭子眯著眼睛看著他,“一點也不穩重,精彩的還在後邊呢,好好聽。”
人生沒有所謂的無路可走,更多的卻是山水有情,丟失體製工作也不是什麽可怕的事,人生最可怕的事,是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和未來的信心。人真正的成熟,是經曆了世態炎涼之後,知道了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對於王世襄來說,他的人生看似山重水複疑無路,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世人看來,這個失業的王世襄像一個晚清的遺老遺少,消耗自己的生命,揮霍著自己的光陰。
可王世襄對別人的評價也毫不在意,在他眼中,全世界就無一物不好玩,萬物皆好玩。能夠玩出這種境界,再找不到第二個人。
王世襄一生養鴿子,與眾不同,別人玩的是新奇,他玩的是學問。
為養一隻鴿子,王世襄直接把養鴿的專家請到家裏,同吃同住,天天泡在一起。最後把學到的經驗,竟編了一本《明代鴿經清宮鴿譜》,成為養鴿者的必讀之書。
王世襄玩蟋蟀,別人玩的是賭博,是酒色財氣,他玩的是真趣。
為養好蟋蟀,他從全國各地圖書館和藏書家找來十七多種蟋蟀譜,逐段斷句、改訛、勘誤,還編成了堪稱蟋蟀譜的百科全書:《蟋蟀譜集成》。
王世襄玩葫蘆,別人玩的是炫耀和顯擺,他玩的卻是等待。
春天,他自己種下葫蘆,然後就像冬天在等一場雪一樣,他等一棵小苗長成葫蘆滿枝。最後還寫了《讀匏器》,在《故宮博物院刊》發表,這項瀕臨滅絕的傳統技藝才得以傳承。
王世襄的玩,不是玩世不恭,而是真的做學問。世間萬物,隻要到了王世襄手裏,皆有情有義,皆栩栩如生,皆生機盎然。他讀懂了物,物也讀懂了他。
當年京城各大飯店的名廚師,每天早上到朝陽菜市場買菜,開門之前在大門口打太極拳。王世襄混在裏頭,偷師學藝。
他從未拜師,卻廚藝精湛,素菜葷做,葷菜素做。用做白菜的方法做魚,用炒青菜的方法做肉,得心應手。
還發明了一道獨家菜係,燜蔥。一次老友聚餐,要求每位現場烹製一菜,有魚翅、海參、大蝦、鮮貝,王世襄都不選,隻燜了一捆蔥,一端上來被大家一搶而光。
很難想象,一捆蔥他竟然能做成佳肴!
多年之後,王世襄去世,每當馬未都想起他時,就對這道燜蔥念念不忘,稱:王爺的燜蔥,真是一絕!
水墓大學教授尚剛說:在當代玩家中,王世襄是最通製作、最知材料、最善遊藝的一位。
大收藏家張伯駒也曾感歎:王世襄是個天才。
王世襄玩東西物我相忘,物在我在,物亡我亡,他是真正的玩家,為一物,可以奔波,可以顛沛流離,也可以舍命。
唐陽羽,小小的男孩被深深的震驚了。
他長大嘴巴看著老頭,欲言又止,這個故事不但有趣還很深刻,他決定認真的聽下去,他的人生也會隨之改變。
8歲的他就突然有了這種覺悟。
老頭子的聲音依舊低沉,低沉而富有穿透力。
1976年唐山地震,王世襄院子裏的東廂房掉下一塊屋脊,鄰居都在院子裏搭床過夜,王世襄舍不得自己的收藏,在家紫檀大櫃裏鋪毯子,人鑽進去,腿都伸不直。防震期間,他都睡在櫃子裏。
人送外號“櫃人”。
為找玩物,王世襄晃蕩四九城,常年一輛自行車,一日騎行上百裏。從永定門騎到德勝門,穿梭大街小巷。看到一對明朝杌凳,人家要價20元,他迴家拿錢,迴來時東西竟然被人買走。他懊悔不已,後來在東四掛貨鋪看見了,店鋪要價40,等他拿完錢迴去,杌凳又被人買走。
一件物,他看見兩次,又“丟”了兩次。追悔不已,最後,他輾轉滿京城城找人,跑了30多次,最後花了高於原價400塊錢才終於買到,這下才覺得踏實了。
隻為一個初見,愛物如此,也算奇人了。
有一年大年三十,他聽說一個好物件,心生澎湃,家中在吃年夜飯,他卻踏雪而去,直到第二天清早抱著東西迴來,這個年他才算過踏實了。
愛物如此,恐怕世間再沒有幾個人了吧。
到了80年代,王世襄住在京城東城芳嘉園的一個四合院裏,他偏愛明式家具,近百件的明式家具擠放在房子裏,越堆越多,最後隻剩下一條過道。
大文學家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王世襄對玩物有多執著,就說明他有多深情。王世襄本來一生就圖個玩,不曾想自己到了七十歲時,卻被人封了個“華府第一玩家”。
哲學家張中行說:王世襄所治之學是絕學,奇得稀有,高不可攀。
畫家黃苗子評價王世襄是“玩物成家”,書畫家啟功則評價他“研物立誌”。
但世間玩家千千萬,唯有王世襄玩得令人欽佩。
真正的玩家玩的不是錢,也不是物,而是情。他對物深情,對人更深情。
王世襄的夫人袁荃猷喜愛書畫,擅長古琴,精於描花剪紙。王世襄關於家具、漆器、竹刻、葫蘆器等著作的線圖素描,都由她親手完成。夫妻二人,白首偕老,情深義重。
劇作家廖一梅說:這輩子,遇見愛,遇見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見了解。
王世襄和夫人袁荃猷就是遇見了解。
王世襄夫妻二人一生多童趣,有次夫人囑咐王世襄去鍾鼓樓,給她買一套內衣迴來。王世襄路過小古玩店,見一尊藏傳米拉日巴佛像,心生喜歡,就用買內衣的錢買迴了這尊佛像。
夫人並不埋怨他,笑著包容這個一生都像男孩的人。愛人之間總是這樣,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生活中相互理解扶持,精神上心有靈犀。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人到晚年,王世襄不曾想,自己一生的收藏都變成了天價。這些物件,隨便拿一個都值上千萬。可那又怎樣,對於王世襄來說,萬貫家產也不敵一個情深義重。
有人問王世襄家裏的所有物件,最舍不得哪個?大家以為要說哪個黃花梨家具,哪個乾隆瓷瓶,誰曾想,晚年時,他卻流淚說:
是夫人買菜時的一隻小筐。
2003年,夫人去世,王世襄立下遺囑:到將來自己辭世之後,請人把這個提筐放在兩個墓穴之間,能與妻子“生死永相匹”。
世間所有的美好都不如一場深情!王世襄對夫人深情,對朋友也深情。
馬未都30來歲的時候認識了70多歲的王世襄。兩人本是以祖孫輩論,但王世襄把馬未都當莫逆之交,知無不言,談得投機,還不讓他走,留到半夜,還給他炒幾個菜。
一個人能跟平輩的人玩不算什麽,真的玩家,年輕的時候能跟年長者玩,胡吃海喝,談天說地;年老了呢,又能跟小朋友玩在一起,推杯換盞,這才叫牛逼的玩!
馬未都說:王世襄是一個對生活非常豁達的人,貴族身份沒落,不斷遭遇打擊,但無論人生多麽低穀,他一直都堅持一口氣,堅持到他最後功成名就為止,這一點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並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人生。
晚年的王世襄,左眼失明,從此不再外出。
他將精心收藏的古琴、銅爐、佛像、家具、竹木雕刻、匏器等文物精品,大部分交予國家。或以不到十分之一的低價象征性地轉讓給博物館收藏,或通過拍賣尋找新主人。
拍前賣後,老爺子絕口不提價錢。很久之後,有個後生給王爺念了念當時拍賣的價錢,王世襄並不在意。說:
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展。
也曾有人問王世襄,散盡一生心血難道真的舍得?他迴答:
萬物從哪來,到哪去是最好的歸宿。凡是生命以外的東西,皆為人生長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幸陪我走一遭,已是人生之幸。
起家猶如針挑土,散盡猶如水推沙。王世襄玩了一輩子,積累了無數財富。散去的時候,卻雲淡風輕,瀟灑至極。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王世襄的一生中的每一天,幾乎都在起舞,活了95歲,玩了整整一生,起舞了整整一生。
這種玩當然不是縱情聲色,是會享受生活,懂得生活。
……
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好像並不該就這麽結束,故事真的已經很長,老頭子講了足足一個下午了,可是小小的唐陽羽卻根本還沒有聽夠。
他纏著老頭子繼續講,老頭子說什麽都不講了。
就問孫子一句話,“那本《明式家具珍賞》你學不學?不學我就拿去燒火了。”
孫子立刻義正言辭的站起來,死死護住,“我當然要學,我也要當一個大玩家!”
果然一切都改變了,都不同了,從被動到主動,從毫無興趣到瘋狂狂熱,隻是一個故事而已,一個真人真事的故事而已。
這樣的故事唐宗放要多少有多少,還不算他自己的那些傳奇那些故事……
所以隻有在具體涉及到什麽專業的時候才會深入研究。
唐陽羽很小的時候就很奇怪為什麽家裏幾乎所有的桌椅板凳衣櫃都是壞的?為什麽都得他親自來修?
別的小朋友拿著鴨子水槍玩具在外麵盡情玩耍的時候他卻拿著錘子,釘子,刨子什麽的在叮叮咣咣的修家具。
而那時候他開始被迫看《明式家具珍賞》。
但是要一個8歲的小孩子去看這種書實在是為難孩子,唐宗放也很清楚,他還是逼迫他學。古時候私塾的教育方法是先讓你死記硬背,先讓你把先知聖賢的書全都背個滾瓜亂熟然後再去理解其中的意思。
也就是每天上學私塾老師根本不給你講解要義,而是讓你背書。
唐宗放一代大師一代大家一代大儒,然後居然也用這種古老頑固的辦法來教育和訓練自己唯一的孫子。
先把《明式家具珍賞》背下來再說,幸好這本書字並不太多,圖畫要多一些。是根據不同的一個個實例來講解明式家具的。
那麽就代表小小唐陽羽也要把上麵的圖例記在腦子裏,隨時準備應付老頭子的突擊考核。
老頭子懲罰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不給吃飯,完不成任務就不要吃飯,最多的時候8歲的唐陽羽足足五天沒有吃飯,不但不給吃飯還得繼續去上學,放了學還得繼續一個人修家具。
然後老頭子就坐在旁邊優哉遊哉的聽著吸取,翹著二郎腿,吃著板鴨喝著小酒,那日子逍遙極了。
那時候唐陽羽就體會到一件事情,人在極度饑餓的時候,快要餓死的時候是什麽都可以放下的。
於是他就這樣因為忍耐不了死亡威脅的饑餓感受而背會了明式家具珍賞。
然後他問老頭子一句話,“我們家這些家具都是明代的麽?”
老頭子搖頭,十分有理的迴複,“不是,一件都沒有,要是有我早賣了換酒喝了!”
唐陽羽小小的心靈再一次受到了嚴重的毀滅性的打擊,這老頭子瘋了麽?他以為死活都要他背誦明式家具珍賞是因為家裏都是明朝的家具呢。
結果一件都沒有。
那麽意義何在?
當然他也知道木匠這門手藝是從古傳下來的,木工的榫卯結構什麽的就是要不用一根釘子,全部用木頭本身來結合鑲嵌咬合。
可他之前修的桌子椅子櫃子基本上全都是哪裏壞了修哪裏,直接全都用錘子釘子解決的。他馬上就感覺到事情不對。
老頭又在坑他。
果然,老頭大手一揮,“去,把之前修好的家具裏的釘子都給老子拆下來,然後重新用榫卯結構修複,一個釘子孔都別讓老子看見,否則就不要吃飯!”
嗯。
所以8歲的唐陽羽就學會了絕食抗議,這老頭子根本就是要整死他,根本不拿他當親孫子看。別說親孫子,撿來的都不如。
李梅是不敢忤逆老頭子的,這點從唐陽羽3歲開始記事的時候就很清楚了,在這個家裏一共三口人,分為三個等級。
老頭無疑是第一等,高高在上,他說什麽就是什麽,他要做什麽就做什麽。當然老頭對李梅這個守寡沒有再嫁的兒媳婦還算可以。
他為難的刁難的是唐陽羽。
他唯一的孫子。
然後他開始絕食。
真的絕食。
但是李梅會偷偷的給他水喝。
他絕食了7天7夜,是在寒假的時候,不用去上學。
天氣也不熱,正是絕食抗議的最好的時候。
這是8歲的他早就計劃好的。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是國際歌裏說的。
他會唱國際歌,一個8歲的孩子,可見受到的壓迫有多大。
老頭子自然不怕他絕食,老頭子對他空前嚴厲,但是卻不輕易動手打他,最多是用私塾先生的戒尺打手板和腳板,雖然也很疼,雖然手腳上神經也很多,可是這在小漁村的其它家庭裏也很常見,算不得什麽。
誰家的孩子還不挨打?
小漁村是個十分落後的地方,落後的地方首先是貧窮然後是對孩子的打罵教育,貧窮的地方教育也多落後。
因此還是上一輩人上一輩人管教孩子的方式。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第一不會太叛逆,因為不敢,第二都皮糙肉厚長大了都是一把打魚種地的好手。因為小漁村小魚島在唐陽羽之前基本上沒有能考到省外知名大學的學生,最好的也就是省內的師範大學。
到時候留在省城當個初中高中老師就很好了,就算文曲星了就算出人頭地了。
大人們教育自家孩子也是說那誰誰家的孩子都在省城當老師了,吃鐵飯碗,還娶了個城裏老婆,你這輩子要是趕上人家一半祖墳都冒青煙。
別人家的孩子在小漁村也是通用的,毫無例外。
李梅沒得腿疾之前身體還是很好的,雖然瘦弱但是有力氣能吃苦,什麽活都能幹。因為他們家三口人一個老一個小隻有她一個真正的勞動力。
老頭子打魚都看心情的,心情好了出去打幾網迴來,心情不好大門都不出,李梅和唐陽羽還得把好酒好肉送到他自己的小桌上伺候好了。
不然都得挨罵,尤其是唐陽羽。
唐陽羽的身體也很好,隨李梅,瘦高卻有力氣,也有耐力。
如果是城裏的一個胖乎乎的小孩,8歲,絕食?
別說絕食,一頓不給他吃飽了吃好了都得上天。
哪裏受得了?
可是由於8歲的唐陽羽已經受過老頭子好多次禁食的懲罰了,最多5天。
那可是幾乎連水都不給喝的艱難日子。
所以他絕食七天,還有李梅暗中送水,其實完全可以承受。
第七天頭上老頭子終於拎著平日裏隻有他自己才能享用的燒鵝走進了孫子的房間,其實唐陽羽哪有自己的房間。
他是在自己家裏的柴房絕食的。
柴房裏有一個小爐子,木柴充足,因此冬天也不冷,本身小爐子更多是用來除濕的,因為雷州是華府的最南邊之一。
陸地上,不算離地島嶼和南邊的大海和群島。
跟大陸相連,不是島嶼。
不是四麵環海與大陸分離的島嶼。
唐陽羽那時候也已經迷糊了,老頭子二話不說先給他灌水,然後把燒鵝往他跟前一扔。
唐陽羽不吃?
錯了。
鋪過去狼吞虎咽,不大一會吃的連根鵝毛都不剩。
打著飽嗝看著老頭子。
他很聰明,知道老頭子帶著燒鵝來就是妥協了,就是跟他打商量來了。
那他肯定得先吃飽喝足恢複體力。
他知道老頭子肯定又要訓斥講大道理。
結果卻沒有。
老頭子這樣說,唐陽羽至今都記得,“爺爺這有本外國小說,你拿去看看,挺好看的。”
老頭子說話一點都不像是個大人物一點都不像是個大儒。
就像是個沒文化的漁村老頭,粗鄙的老頭。
反正唐陽羽一直都這麽認為的。
結果老頭子扔過來的那本外國小說就是淩雨晴現在看的《基督山伯爵》。
隻是事情哪有那麽簡單?
他扔給8歲的唐陽羽的,連一個外國人都沒見過的,根本還沒學過任何一個英文字母的一年級的小學生一本英文原版小說。
當然老頭子也是講道理的,接著又扔了一本破舊不堪的英文字典過來。
還有一本英漢字典。
讓他自己想辦法看明白。
唐陽羽對此已經有免疫力了,畢竟老頭子幾乎時時處處都是陷阱,老頭子的燒鵝是那麽好吃的?
當然沒有,他比誰都清楚。
很珍惜的收了英文小說和兩本字典。
看著老頭子。
老頭子還有話沒說完。
果然老頭子點了根煙,老頭子煙酒都好,隻是相對他不怎麽在孫子麵前抽煙,因為孫子會吸二手煙。孫子上學了他才抽煙。
他也不怎麽在李梅跟前抽煙。
這是個好習慣。
也許是8歲的唐陽羽知道的唯一的優點。
“給你講個故事吧?”老頭子突然問,舒服的靠在孫子自己動手搭建的小床上。
剛好能容開祖孫倆。
8歲的小床。
正方形的。
因為唐陽羽喜歡。
他甚至還有家裏的廢舊材料做了一個半圓形的床頭,所以靠著很舒服。
“給我講故事?”8歲的男孩很吃驚,因為在那之前老頭從沒給他講過故事,他很好奇很想聽,又怕老頭子坑他。
老頭子總是不停的坑他。
但是他都絕食了害怕被坑?
“講吧,我聽聽,你還會講故事?”好奇心戰勝了一切。
8歲的小孩子自然是喜歡聽故事的。
“好,那就講講王世襄的故事吧。”老頭子眯起眼睛。
“沒意思,一個修家具的窮木匠有什麽可講的?”8歲男孩立刻失去了大半興致,那時候他雖然知道明式家具要值錢一點,不過還根本不知道外麵的世界,以及瘋狂的收藏熱正在席卷華府大地。
老頭子笑而不語,開始講。
很長的一個關於爺和大玩家的故事,那是唐陽羽人生第一個有意義的,第一個永遠記住不會忘記的故事和人。
因為那個人跟他們家也有過交集。
……
老頭子用一種蒼涼的語調開頭:
華府盛產垮掉的哥,京城盛產牛大的爺,1914年,王世襄出生。
父親王繼曾是北洋國院秘書長,母親金章是著名花鳥畫家。大舅金北樓是畫壇領袖,二舅金東溪、四舅金西厓都是竹刻大師。
祖父王仁東是工部尚書,伯祖王仁堪是光緒三年的狀元。
他們家才是文星輩出,文曲星連著來,比雷州的那幾個師範生不知道要高到哪裏去。
順其自然的名門之後的王世襄,早早就被家人摁進私塾,但平生不愛學習,隻圖一個“玩”字。
說到這老頭子故意停頓了一下,果然自己那個也頑皮貪玩的孫子立刻兩眼放光,似乎找到了知己找到了榜樣。
榜樣的力量總是無窮的,老頭子是最了解自己孫子的那個人,他知道什麽樣的故事才能讓他認真聽,聽進去,並且會對他的性格和人生產生影響。
頓了頓,他繼續。
自幼年起,王世襄愛養鴿子,一養就是一生,少年時,常手持長杆在房頂上跑,訓練鴿子的反應能力。母親在房底一看,嚇得臉都白了。王世襄養出來的鴿子,京城一絕,杆子指哪飛哪,聽話無比。
王世襄少年愛鬥蟋蟀。蟋蟀喜陰,越是藏在陰濕之地的蟋蟀越兇悍,12歲那年,王世襄看不上買的蟋蟀,他膽量驚人,深夜,一人挑燈去亂墳崗子抓,聽著聲一抓一個準。在京城,王世襄的蟋蟀頭形高而圓、腿大、觸須直,把京城公子哥的名貴蟋蟀殺得七零八落。
講到這唐陽羽突然發問,“爺爺,京城大麽?在哪?你去過麽?”
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問這個問題,在他幼小的心靈裏認為老頭子一輩子連雷州島都沒出過更別提去過京城了。
那是一件極其有榮光的事情,在這個閉塞的小地方。
可是老頭子並沒有迴答他,而是接著講故事,這個故事很長,老頭子有足夠的耐心,不怕打擾,該迴答的就迴答,不想迴答的不能迴答的就裝作沒聽見。
一個8歲的小孩子再怎麽聰明也是好對付的。
“不說話就是沒去過,我以後肯定要去的,去京城,去京城也養鴿子!”小小的男孩突然許下一個雄心壯誌。
老頭子隻是笑。
……
少年時,王世襄愛玩鷹,玩鷹是頂級玩家的標配,這點是華府公子哥什麽的幾百年上千年約定俗稱的規矩。
這個規矩在貴族圈子是公認的,鷹習性兇猛,要玩鷹就要先熬鷹,比誰不睡覺。
王世襄熬鷹,六七夜不打盹,最後鷹服了。
唐陽羽的眼睛更亮,閃閃發亮,覺得自己找到了寶藏一般。
老頭子則不動聲色的繼續講。
讀完幾年私塾,父親送王世襄到京城的美國僑民學校念書。王世襄看不慣同學一個個文弱,帶著大家一起練摔跤。
有個美國同學練拳擊出身,壯實如牛,要和他比試。三個迴合,被王世襄撂倒,摔斷手臂。
有次上街,王世襄看人騎一輛摩托車,牛逼哄哄。那年月,騎摩托相當於今天開私人飛機,同學都去圍觀。王世襄瞟了一眼,非常不屑:
這算玩什麽啊,怎麽也得騎一白馬。
在王世襄眼裏,炫富跟玩完全兩碼事,騎摩托的不叫公子,騎白馬的才是真公子,這才叫公子的“範”。
那學期,同學都在考試,王世襄穿著滾邊短袍,騎著白馬進山去了。拉弓射箭,追鹿逐兔。迴來時,左手拎著獵物,右肘擎著獵鷹,少年意氣風發,瀟灑至極。
哲學家說,如果生活變成了隻是怎麽活下來的話,那就是無聊。但在少年王世襄那裏,好玩的事那麽多,根本顧不上無聊。
8歲的男孩突然愣住,粗鄙無德的老頭子居然還知道哲學家說的話?
哲學家說的話不都掛在教室走廊牆上供人瞻仰的麽?
可是他不記得有哲學家說過這句話。
還挺好玩的。
緊接著就是懷疑,深深的懷疑。
“等等,老頭……這真是哲學家說的?”
老頭子的目光不可置否,堅定異常,唐陽羽低下頭,他知道這次老頭沒撒謊。老頭肚子裏還是有點墨水的。
高中讀完後,王世襄轉至國文係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學華府古代繪畫。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王世襄的野性和大學同學格格不入,覺得太無趣,於是獨自縱情山水。
一日在湖邊,王世襄遇見一漁夫,聊起垂釣,兩人非常投機。次日,王世襄自帶醬油,薑蒜。上午打漁,中午燒魚,溫幾壺酒,和漁夫泛舟湖上,結成摯友。如此神仙日子,哪管春夏秋冬。
夏天時,兩人脫得赤條條,從斷崖上往江裏跳。到冬天,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兩人身披蓑衣,垂釣寒江,頗有古人閑趣。
這樣的時光,過起來就像是指尖流沙,如白駒過隙,瞬間流逝。
每一個男孩都有突然長大的一天,長大了,就懂得了傷心,也懂得了愛和被愛。
25歲那年,王世襄的母親去世,一夜之間,他好像也長大了。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
碩士畢業後,京城淪陷。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王世襄走到街上,看著流亡的人,再看看自己,幾個轉身就把白天磨成了黑夜。
1943年冬,王世襄南下求職,與梁思成在重慶相遇,彼此一見如故。
君子之交,就是這樣,其淡如水,卻至真至純。平常時,相見亦無事,但到落難,千裏有深情。
老頭子再次引經據典,此刻的8歲男孩已經不再第一時間質疑,而是暗自記在心裏,準備拿出去跟小夥伴炫耀。
而那個十分有趣的故事還在慢慢展開。
……
梁思成大他十幾歲,論世交是平輩,論學術是他的啟蒙老師。
1945年日投降後,在梁思成的極力推薦下,王世襄擔任國府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表”。
憑著多年的“玩”,王世襄北上追還被敵偽劫奪的文物,一年多,共追迴七批文物、古籍,從東京運迴被日本掠奪的106箱古籍。
1946年,王世襄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當年的故宮還沒有所謂的研究員,都是民國大玩家們聚在一起“玩”,談笑有鴻儒,邊玩邊做學術。
到了1952年,三反運動,時局詭譎。追迴大量國寶的經曆,竟讓他成了要打的“大老虎”,昔日英雄反而成了罪人。審查一年多,竟然毫無證據,隻好釋放迴家,故宮原單位已經開除了他的公職。
王世襄有一摯友勸他:你別再玩了,我給你介紹個穩定工作吧。
王世襄卻說:一個人如果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幹好嗎?
沒有了公職的牽絆,從此他放浪形骸,玩得更加投入。
“哈哈,我要認識這個爺爺,一定要認識他,他太厲害了!”唐陽羽再次打斷老頭子,整個小孩都興奮的不行。
老頭子眯著眼睛看著他,“一點也不穩重,精彩的還在後邊呢,好好聽。”
人生沒有所謂的無路可走,更多的卻是山水有情,丟失體製工作也不是什麽可怕的事,人生最可怕的事,是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和未來的信心。人真正的成熟,是經曆了世態炎涼之後,知道了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對於王世襄來說,他的人生看似山重水複疑無路,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世人看來,這個失業的王世襄像一個晚清的遺老遺少,消耗自己的生命,揮霍著自己的光陰。
可王世襄對別人的評價也毫不在意,在他眼中,全世界就無一物不好玩,萬物皆好玩。能夠玩出這種境界,再找不到第二個人。
王世襄一生養鴿子,與眾不同,別人玩的是新奇,他玩的是學問。
為養一隻鴿子,王世襄直接把養鴿的專家請到家裏,同吃同住,天天泡在一起。最後把學到的經驗,竟編了一本《明代鴿經清宮鴿譜》,成為養鴿者的必讀之書。
王世襄玩蟋蟀,別人玩的是賭博,是酒色財氣,他玩的是真趣。
為養好蟋蟀,他從全國各地圖書館和藏書家找來十七多種蟋蟀譜,逐段斷句、改訛、勘誤,還編成了堪稱蟋蟀譜的百科全書:《蟋蟀譜集成》。
王世襄玩葫蘆,別人玩的是炫耀和顯擺,他玩的卻是等待。
春天,他自己種下葫蘆,然後就像冬天在等一場雪一樣,他等一棵小苗長成葫蘆滿枝。最後還寫了《讀匏器》,在《故宮博物院刊》發表,這項瀕臨滅絕的傳統技藝才得以傳承。
王世襄的玩,不是玩世不恭,而是真的做學問。世間萬物,隻要到了王世襄手裏,皆有情有義,皆栩栩如生,皆生機盎然。他讀懂了物,物也讀懂了他。
當年京城各大飯店的名廚師,每天早上到朝陽菜市場買菜,開門之前在大門口打太極拳。王世襄混在裏頭,偷師學藝。
他從未拜師,卻廚藝精湛,素菜葷做,葷菜素做。用做白菜的方法做魚,用炒青菜的方法做肉,得心應手。
還發明了一道獨家菜係,燜蔥。一次老友聚餐,要求每位現場烹製一菜,有魚翅、海參、大蝦、鮮貝,王世襄都不選,隻燜了一捆蔥,一端上來被大家一搶而光。
很難想象,一捆蔥他竟然能做成佳肴!
多年之後,王世襄去世,每當馬未都想起他時,就對這道燜蔥念念不忘,稱:王爺的燜蔥,真是一絕!
水墓大學教授尚剛說:在當代玩家中,王世襄是最通製作、最知材料、最善遊藝的一位。
大收藏家張伯駒也曾感歎:王世襄是個天才。
王世襄玩東西物我相忘,物在我在,物亡我亡,他是真正的玩家,為一物,可以奔波,可以顛沛流離,也可以舍命。
唐陽羽,小小的男孩被深深的震驚了。
他長大嘴巴看著老頭,欲言又止,這個故事不但有趣還很深刻,他決定認真的聽下去,他的人生也會隨之改變。
8歲的他就突然有了這種覺悟。
老頭子的聲音依舊低沉,低沉而富有穿透力。
1976年唐山地震,王世襄院子裏的東廂房掉下一塊屋脊,鄰居都在院子裏搭床過夜,王世襄舍不得自己的收藏,在家紫檀大櫃裏鋪毯子,人鑽進去,腿都伸不直。防震期間,他都睡在櫃子裏。
人送外號“櫃人”。
為找玩物,王世襄晃蕩四九城,常年一輛自行車,一日騎行上百裏。從永定門騎到德勝門,穿梭大街小巷。看到一對明朝杌凳,人家要價20元,他迴家拿錢,迴來時東西竟然被人買走。他懊悔不已,後來在東四掛貨鋪看見了,店鋪要價40,等他拿完錢迴去,杌凳又被人買走。
一件物,他看見兩次,又“丟”了兩次。追悔不已,最後,他輾轉滿京城城找人,跑了30多次,最後花了高於原價400塊錢才終於買到,這下才覺得踏實了。
隻為一個初見,愛物如此,也算奇人了。
有一年大年三十,他聽說一個好物件,心生澎湃,家中在吃年夜飯,他卻踏雪而去,直到第二天清早抱著東西迴來,這個年他才算過踏實了。
愛物如此,恐怕世間再沒有幾個人了吧。
到了80年代,王世襄住在京城東城芳嘉園的一個四合院裏,他偏愛明式家具,近百件的明式家具擠放在房子裏,越堆越多,最後隻剩下一條過道。
大文學家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王世襄對玩物有多執著,就說明他有多深情。王世襄本來一生就圖個玩,不曾想自己到了七十歲時,卻被人封了個“華府第一玩家”。
哲學家張中行說:王世襄所治之學是絕學,奇得稀有,高不可攀。
畫家黃苗子評價王世襄是“玩物成家”,書畫家啟功則評價他“研物立誌”。
但世間玩家千千萬,唯有王世襄玩得令人欽佩。
真正的玩家玩的不是錢,也不是物,而是情。他對物深情,對人更深情。
王世襄的夫人袁荃猷喜愛書畫,擅長古琴,精於描花剪紙。王世襄關於家具、漆器、竹刻、葫蘆器等著作的線圖素描,都由她親手完成。夫妻二人,白首偕老,情深義重。
劇作家廖一梅說:這輩子,遇見愛,遇見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見了解。
王世襄和夫人袁荃猷就是遇見了解。
王世襄夫妻二人一生多童趣,有次夫人囑咐王世襄去鍾鼓樓,給她買一套內衣迴來。王世襄路過小古玩店,見一尊藏傳米拉日巴佛像,心生喜歡,就用買內衣的錢買迴了這尊佛像。
夫人並不埋怨他,笑著包容這個一生都像男孩的人。愛人之間總是這樣,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生活中相互理解扶持,精神上心有靈犀。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人到晚年,王世襄不曾想,自己一生的收藏都變成了天價。這些物件,隨便拿一個都值上千萬。可那又怎樣,對於王世襄來說,萬貫家產也不敵一個情深義重。
有人問王世襄家裏的所有物件,最舍不得哪個?大家以為要說哪個黃花梨家具,哪個乾隆瓷瓶,誰曾想,晚年時,他卻流淚說:
是夫人買菜時的一隻小筐。
2003年,夫人去世,王世襄立下遺囑:到將來自己辭世之後,請人把這個提筐放在兩個墓穴之間,能與妻子“生死永相匹”。
世間所有的美好都不如一場深情!王世襄對夫人深情,對朋友也深情。
馬未都30來歲的時候認識了70多歲的王世襄。兩人本是以祖孫輩論,但王世襄把馬未都當莫逆之交,知無不言,談得投機,還不讓他走,留到半夜,還給他炒幾個菜。
一個人能跟平輩的人玩不算什麽,真的玩家,年輕的時候能跟年長者玩,胡吃海喝,談天說地;年老了呢,又能跟小朋友玩在一起,推杯換盞,這才叫牛逼的玩!
馬未都說:王世襄是一個對生活非常豁達的人,貴族身份沒落,不斷遭遇打擊,但無論人生多麽低穀,他一直都堅持一口氣,堅持到他最後功成名就為止,這一點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並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人生。
晚年的王世襄,左眼失明,從此不再外出。
他將精心收藏的古琴、銅爐、佛像、家具、竹木雕刻、匏器等文物精品,大部分交予國家。或以不到十分之一的低價象征性地轉讓給博物館收藏,或通過拍賣尋找新主人。
拍前賣後,老爺子絕口不提價錢。很久之後,有個後生給王爺念了念當時拍賣的價錢,王世襄並不在意。說:
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展。
也曾有人問王世襄,散盡一生心血難道真的舍得?他迴答:
萬物從哪來,到哪去是最好的歸宿。凡是生命以外的東西,皆為人生長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幸陪我走一遭,已是人生之幸。
起家猶如針挑土,散盡猶如水推沙。王世襄玩了一輩子,積累了無數財富。散去的時候,卻雲淡風輕,瀟灑至極。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王世襄的一生中的每一天,幾乎都在起舞,活了95歲,玩了整整一生,起舞了整整一生。
這種玩當然不是縱情聲色,是會享受生活,懂得生活。
……
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好像並不該就這麽結束,故事真的已經很長,老頭子講了足足一個下午了,可是小小的唐陽羽卻根本還沒有聽夠。
他纏著老頭子繼續講,老頭子說什麽都不講了。
就問孫子一句話,“那本《明式家具珍賞》你學不學?不學我就拿去燒火了。”
孫子立刻義正言辭的站起來,死死護住,“我當然要學,我也要當一個大玩家!”
果然一切都改變了,都不同了,從被動到主動,從毫無興趣到瘋狂狂熱,隻是一個故事而已,一個真人真事的故事而已。
這樣的故事唐宗放要多少有多少,還不算他自己的那些傳奇那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