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鉞終於在關鍵時刻淩鉞了一次,作為妻子王曉曉內心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擔心。
話題不能就這麽結束,一家三口難得聚會在一起。
王曉曉拿起桌上的一個青蘋果遞給女兒,“我記得你最喜歡這種蘋果,媽媽特意給你買的。”
淩雨晴的確喜歡,這的確是她最喜歡的水果,她心裏一暖,她以為這些王曉曉根本不知道。
因為她從來沒有表現出來過,不想她原來都知道。
她開始吃蘋果,王曉曉又拿了一個遞給丈夫,笑著,“人家都說女兒跟父親一個樣,其實你這也是你爸爸最喜歡吃的水果。”
淩雨晴停住,一愣,下意識看向同樣愣住的淩鉞,兩人全都呆住,因為兩人停下吃蘋果的動作居然真的完全一模一樣,連上挑的眉毛,緊閉的嘴巴都一模一樣。
他們父女之間還有這種連通?
他們從未發覺過。
王曉曉卻早就知道。
她什麽都知道,隻是不說。
兩人低頭繼續吃自己的蘋果,那一瞬間王曉曉突然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屬於一家三口的天倫之樂。
對於天倫之樂這四個字王曉曉和淩鉞都比較陌生,因為他們被排除在龍族之外,這既是一種幸運恩賜又是一種隔閡與煎熬。
這意味著他們無法深入家族的核心,同時他們倆從小都害怕淩東方和王先生。
是那種天生的恐懼。
所以在他們小時候其實是肯定無法享受到那時候各自家庭的天倫之樂的,結婚以後唯一的女兒又不在身邊,天倫之樂這四個字就離他們更加遙遠。
而在華府,天倫之樂是相當被重視的一種家族理念和生活狀態。
在華府傳統中父、母、兄、弟、妻、子,這叫六親。而我們現在講六親都是父母兄弟妻子,《顯揚大戒論》裏麵講六親,「為身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謂男女、孫男女、曾孫男女」,這兩個說法不一樣。
這裏麵還有一個眷屬的概念,六親之外,名為眷屬,眷屬就多了,這個六親是直係的關係,父母兄弟妻子。
其實六親都是直係,從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下麵到兒、孫、曾孫,這都是直係的。
眷屬那就多了,父親兄弟是伯叔父,祖父的兄弟有叔祖、伯祖。他們還有的兒女,我們就是堂兄弟、從兄弟、再從兄弟,這個就都是屬於親屬關係,華府人所講的九族,那都叫親屬。
「資用者,指資生所用之物,如財米」,這是生活必需品。
「如是惡子,於六親眷屬,所須維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顧」,故雲『資用有無,不能憂念』。
這在現在已經很平常。過去,父母養育兒女,兒女確實知道養育之恩,知道報恩,知道孝養父母,現在沒有了。這是受外國文化的影響。外國人,兒女沒有養父母的義務,十六歲就成年了。
王曉曉在好幾個國家遊學工作過,有一次遇到一個朋友,華府人,他的小孩離家出走,他直接去報案。人家問:你的兒子多大?他說十八歲了。十八歲你還管他?十六歲走了就不管,他已經成人,他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你就不要去找他了。
所以在外國,確確實實,小孩十七、八歲離家走的太多了。走了之後,如果他還想到他的父母,過年過節給他寄一張賀年卡,父母拿到了,歡喜得不得了,我兒子還沒有把我忘記。見麵難了,不容易,走了之後可能一生不會再見麵,像小鳥一樣,長大飛走了。
跟華府文化完全不一樣,華府講求的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所以華府人有親情,外國人沒有。外國人到老年的時候非常可憐,孤單,住在老人公寓裏頭,沒有一個親朋好友來看他,孤單。
生活,國家養老,物質生活沒有問題,精神生活一點都沒有。所以老人院裏老人自殺很多。他為什麽自殺?想到他為什麽活著?活得這麽孤單,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這種非常非常可憐,外國人沒有親情,他們完全從小訓練成的自私自利。他隻有自私自利,他不知道利益別人,別人也不會利益他。這點王曉曉和淩鉞都看得很多,在外國讀書,在外國工作,父母有時候到外國去看他,館子裏麵吃飯,各人付各人的錢,外國風俗是這樣的。許許多多人把兒女送到外國去讀書,結果以後,讀完之後都變成外國人,親情沒有了。
所以「資用有無,不能憂念」,成了悲哀。
「於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於衷」,故雲『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這在西方社會你就看得很清楚,而且什麽?
每個人都認為這是正常的。你要講到這個,他都感覺到奇怪,你們怎麽會有這種觀念?這就是東西方文化不同,東西方人生的意義不一樣,人生的價值不相同。
但是與此同時西方人非常羨慕東方,華府人,因為華府人還有三代同堂,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兒女都住在一起,外國人看到很羨慕,這種天倫之樂他們永遠享不到。
他們養的小孩,十七、八歲就走了,再也找不到。他小孩在外麵結婚,將來生的小孩是他孫子,不認識。所以經上講的「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這在外國人看到這兩句很奇怪,怎麽會有這種想法?他們心目當中隻有自己,沒有父母,也沒有師友,一生完全是為到自己的名利。
而華府人則擁有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
王曉曉有時候甚至認為這才是華府幾千年傳統文化最精銳最偉大的部分,雖然她自己從未享受過天倫之樂。
今天他們一家三口,父女倆一模一樣的吃著蘋果,她看著,因為她不喜歡吃。她卻人生第一次體會到了天倫之樂,她突然覺得很幸福很幸福。
於是她忍不住拉住女兒和丈夫的手,“我們三個人從來沒有一起擁抱過……我們擁抱一次吧……”
話題不能就這麽結束,一家三口難得聚會在一起。
王曉曉拿起桌上的一個青蘋果遞給女兒,“我記得你最喜歡這種蘋果,媽媽特意給你買的。”
淩雨晴的確喜歡,這的確是她最喜歡的水果,她心裏一暖,她以為這些王曉曉根本不知道。
因為她從來沒有表現出來過,不想她原來都知道。
她開始吃蘋果,王曉曉又拿了一個遞給丈夫,笑著,“人家都說女兒跟父親一個樣,其實你這也是你爸爸最喜歡吃的水果。”
淩雨晴停住,一愣,下意識看向同樣愣住的淩鉞,兩人全都呆住,因為兩人停下吃蘋果的動作居然真的完全一模一樣,連上挑的眉毛,緊閉的嘴巴都一模一樣。
他們父女之間還有這種連通?
他們從未發覺過。
王曉曉卻早就知道。
她什麽都知道,隻是不說。
兩人低頭繼續吃自己的蘋果,那一瞬間王曉曉突然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屬於一家三口的天倫之樂。
對於天倫之樂這四個字王曉曉和淩鉞都比較陌生,因為他們被排除在龍族之外,這既是一種幸運恩賜又是一種隔閡與煎熬。
這意味著他們無法深入家族的核心,同時他們倆從小都害怕淩東方和王先生。
是那種天生的恐懼。
所以在他們小時候其實是肯定無法享受到那時候各自家庭的天倫之樂的,結婚以後唯一的女兒又不在身邊,天倫之樂這四個字就離他們更加遙遠。
而在華府,天倫之樂是相當被重視的一種家族理念和生活狀態。
在華府傳統中父、母、兄、弟、妻、子,這叫六親。而我們現在講六親都是父母兄弟妻子,《顯揚大戒論》裏麵講六親,「為身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謂男女、孫男女、曾孫男女」,這兩個說法不一樣。
這裏麵還有一個眷屬的概念,六親之外,名為眷屬,眷屬就多了,這個六親是直係的關係,父母兄弟妻子。
其實六親都是直係,從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下麵到兒、孫、曾孫,這都是直係的。
眷屬那就多了,父親兄弟是伯叔父,祖父的兄弟有叔祖、伯祖。他們還有的兒女,我們就是堂兄弟、從兄弟、再從兄弟,這個就都是屬於親屬關係,華府人所講的九族,那都叫親屬。
「資用者,指資生所用之物,如財米」,這是生活必需品。
「如是惡子,於六親眷屬,所須維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顧」,故雲『資用有無,不能憂念』。
這在現在已經很平常。過去,父母養育兒女,兒女確實知道養育之恩,知道報恩,知道孝養父母,現在沒有了。這是受外國文化的影響。外國人,兒女沒有養父母的義務,十六歲就成年了。
王曉曉在好幾個國家遊學工作過,有一次遇到一個朋友,華府人,他的小孩離家出走,他直接去報案。人家問:你的兒子多大?他說十八歲了。十八歲你還管他?十六歲走了就不管,他已經成人,他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你就不要去找他了。
所以在外國,確確實實,小孩十七、八歲離家走的太多了。走了之後,如果他還想到他的父母,過年過節給他寄一張賀年卡,父母拿到了,歡喜得不得了,我兒子還沒有把我忘記。見麵難了,不容易,走了之後可能一生不會再見麵,像小鳥一樣,長大飛走了。
跟華府文化完全不一樣,華府講求的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所以華府人有親情,外國人沒有。外國人到老年的時候非常可憐,孤單,住在老人公寓裏頭,沒有一個親朋好友來看他,孤單。
生活,國家養老,物質生活沒有問題,精神生活一點都沒有。所以老人院裏老人自殺很多。他為什麽自殺?想到他為什麽活著?活得這麽孤單,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這種非常非常可憐,外國人沒有親情,他們完全從小訓練成的自私自利。他隻有自私自利,他不知道利益別人,別人也不會利益他。這點王曉曉和淩鉞都看得很多,在外國讀書,在外國工作,父母有時候到外國去看他,館子裏麵吃飯,各人付各人的錢,外國風俗是這樣的。許許多多人把兒女送到外國去讀書,結果以後,讀完之後都變成外國人,親情沒有了。
所以「資用有無,不能憂念」,成了悲哀。
「於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於衷」,故雲『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這在西方社會你就看得很清楚,而且什麽?
每個人都認為這是正常的。你要講到這個,他都感覺到奇怪,你們怎麽會有這種觀念?這就是東西方文化不同,東西方人生的意義不一樣,人生的價值不相同。
但是與此同時西方人非常羨慕東方,華府人,因為華府人還有三代同堂,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兒女都住在一起,外國人看到很羨慕,這種天倫之樂他們永遠享不到。
他們養的小孩,十七、八歲就走了,再也找不到。他小孩在外麵結婚,將來生的小孩是他孫子,不認識。所以經上講的「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這在外國人看到這兩句很奇怪,怎麽會有這種想法?他們心目當中隻有自己,沒有父母,也沒有師友,一生完全是為到自己的名利。
而華府人則擁有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
王曉曉有時候甚至認為這才是華府幾千年傳統文化最精銳最偉大的部分,雖然她自己從未享受過天倫之樂。
今天他們一家三口,父女倆一模一樣的吃著蘋果,她看著,因為她不喜歡吃。她卻人生第一次體會到了天倫之樂,她突然覺得很幸福很幸福。
於是她忍不住拉住女兒和丈夫的手,“我們三個人從來沒有一起擁抱過……我們擁抱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