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瓜爾佳文鴛(39)
綜穿之我在甄嬛傳裏當顛妃 作者:山竹甜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跟胤礽交心的談了那一場之後,文鴛其實是有些後怕的。
可能是胤礽當時太過真誠,讓她也生出了坦白的無限勇氣;也可能是有將近十萬的積分托底,文鴛自覺她能處於不敗之地……
總之,她也不知道自己當時是中了什麽邪,竟然相信了胤礽說的那些不管自己是什麽樣的他都喜歡的話,一股腦的就把自己之前的經曆說了出來。
但好在,胤礽確實是個說到做到的君子。不但沒有麵露絲毫的嫌棄,反而還待她更好,說願以唐高宗和武後為榜樣,與她共享天下。
文鴛觀察了兩年,胤礽對她一如既往,甚至真的帶她走入朝堂,如師如父般的一點點教她那些她從前不太懂、沒有係統學過的帝王心術和朝政諸事。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在她與胤礽的這段感情裏,胤礽幾十年如一日的真心待她,文鴛怎能沒有迴饋?
可能有人要說這都是帝王心術,胤礽正是知道了文鴛的不同尋常,才會待她一如從前,甚至更好。
但凡事論跡不論心。若說胤礽對她好,給她無限放權是因為覺得這樣做有利可圖,那文鴛又何嚐不是在貪圖胤礽帶來的權勢與金錢,貪圖他給予的愛和溫暖?
更何況,他若隻是貪圖自己身上的利,那就得一輩子對文鴛好。騙了她一輩子的那種騙,還能算騙嗎?
真正心意相通後,文鴛就開始給胤礽改善夥食,調理身體。他們日常喝的水都換成文鴛空間裏的靈泉水;日常吃的瓜果蔬菜也都換成了空間裏產的。
後麵的這些年裏,文鴛還借機往空間裏養了些禽類。他們日常所需的一飲一食,爭取都用空間產出的更好的東西。
甚至,後來的這些年裏,文鴛還煉製成功了長壽丹。嗯,隻是她現在的製藥功力還不到家,目前的長壽丹,一顆隻能延壽十年。額,不過問題也不大,大不了每隔幾年來一顆。反正煉製丹藥的原材料自己的空間現在都能自己產出,隻是文鴛需要多花點兒手工時間而已。
文鴛是真的舍不得胤礽,這是她曆經四世才好不容易得來的一心人。
他知道自己自卑、高敏、陰暗、狠辣、陰毒……所有這些不招人喜歡的性格,卻能一如既往的憐她、愛她、珍惜她。
文鴛覺得,自己以後恐怕都很難再遇到這樣一個心悅她,還能打動她、叫她能心甘情願的放下大半防備,主動剖析自己過往的人了。
誰知道這一世過後,下一世自己還會不會再遇到胤礽?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正是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文鴛格外珍惜和胤礽在一起的時光。
元啟二十年的時候,胤礽和文鴛都覺得現在的國家形勢已經一片大好了。
外有允褆父女、允祥父子、允禵父子等人在不斷向外擴張;允禩父子不斷從大清以外的諸國挖來他國的各行各業頂尖人才。
內有老三、老五、老七在不斷修書著作、為大清的知識教育做貢獻;老九、老十、老十一不停擴張他們的商業版圖,為充盈國庫添磚加瓦。
朝堂和各地方,女子官員數量已經達到男子官員人數的一半了;大清國內的各家工坊已經能做到男女同工同酬;老百姓們家家糧滿倉、個個有新衣……
自覺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了,胤礽就琢磨著退位給大兒子弘晏。
畢竟,弘晏現在都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了。胤礽自己也是從太子那個位置走過來的,甚至他還當了四十多年的太子。他太知道二把手的不容易了。
所以,本就不貪權的胤礽,覺得是時候把這個國家交給弘晏了。
胤礽想退位後跟自己去四處遊曆,看一看他們大清的大好河山,巡視巡視他們近些年新打下來的國土,文鴛自然無異議。
這個紫禁城她都不知道住了幾輩子了,早就沒有新鮮感了。反而是地方上,甚至後來並入大清國土的那些地方,文鴛以前至多隻在視頻裏看過,還從來沒親身去領略過那些地方的風土人情呢,她也希望能到處多走走。
倆人既然已經著手退位的事情,自然要把包括弘晏在內的,在各處打仗或者出差的兄弟子侄全叫迴來了。
沒錯,弘晏也跑出去打地盤去了。
其實照理說,太子是國之儲君,非同一般,是不能自己出去做打仗這種冒險的事情的。但這事還要從十年前說起。
那時候,弘晏的一兄四三弟一妹,除了生性不愛舞刀弄槍,隻喜歡舞文弄墨的五阿哥弘匙,其他人全跑出去打仗去了。
弘晏也是個銳意進取的,看著其他兄弟姊妹都出去建功立業了,唯有自己這個太子,隻能待在紫禁城裏處理這些枯燥乏味的政事。甚至因為很多大事都有他皇阿瑪、皇額娘,還有那些叔叔伯伯們處理了,日常隻是批些請安折子這種的無聊文書。
這讓當時才二十出頭的年輕太子弘晏實在有些憋悶。
這憋悶感在他小妹弘曼也“棄文從武”,不在京城老實辦公,也跟著大伯家的堂姐去草原上晃悠,揚言說也要打下一片土地,甚至搶個自己看得順眼的駙馬迴來的時候到達了頂峰。
怎麽他其他的兄弟姐妹們反而能隨心所欲的想幹什麽就幹什麽,不管是皇阿瑪、皇額娘還是朝中的大臣都一律縱著。自己這個太子反而因為身份尊貴,是國本不得有任何閃失,處處受到拘束了?
弘晏越想越覺得委屈。他越想越覺得如果當太子就得一直這麽憋屈的哪兒也不讓去的話,這太子還不如讓弘匙做好了。反正弘匙喜歡宅在京裏哪兒也不去。
弘晏遲來的叛逆期就在這時候發作了。隻留了一封信,沒和胤礽或者文鴛他們任何人說過,他做了偽裝,帶著自己的親信就跟著允禵的軍隊跑別的洲打仗去了。
事後大家看他在外麵打了一仗也沒受什麽傷,胤礽和文鴛也不忍心總把他困在京中,也就這麽隨他去了。
可能是胤礽當時太過真誠,讓她也生出了坦白的無限勇氣;也可能是有將近十萬的積分托底,文鴛自覺她能處於不敗之地……
總之,她也不知道自己當時是中了什麽邪,竟然相信了胤礽說的那些不管自己是什麽樣的他都喜歡的話,一股腦的就把自己之前的經曆說了出來。
但好在,胤礽確實是個說到做到的君子。不但沒有麵露絲毫的嫌棄,反而還待她更好,說願以唐高宗和武後為榜樣,與她共享天下。
文鴛觀察了兩年,胤礽對她一如既往,甚至真的帶她走入朝堂,如師如父般的一點點教她那些她從前不太懂、沒有係統學過的帝王心術和朝政諸事。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在她與胤礽的這段感情裏,胤礽幾十年如一日的真心待她,文鴛怎能沒有迴饋?
可能有人要說這都是帝王心術,胤礽正是知道了文鴛的不同尋常,才會待她一如從前,甚至更好。
但凡事論跡不論心。若說胤礽對她好,給她無限放權是因為覺得這樣做有利可圖,那文鴛又何嚐不是在貪圖胤礽帶來的權勢與金錢,貪圖他給予的愛和溫暖?
更何況,他若隻是貪圖自己身上的利,那就得一輩子對文鴛好。騙了她一輩子的那種騙,還能算騙嗎?
真正心意相通後,文鴛就開始給胤礽改善夥食,調理身體。他們日常喝的水都換成文鴛空間裏的靈泉水;日常吃的瓜果蔬菜也都換成了空間裏產的。
後麵的這些年裏,文鴛還借機往空間裏養了些禽類。他們日常所需的一飲一食,爭取都用空間產出的更好的東西。
甚至,後來的這些年裏,文鴛還煉製成功了長壽丹。嗯,隻是她現在的製藥功力還不到家,目前的長壽丹,一顆隻能延壽十年。額,不過問題也不大,大不了每隔幾年來一顆。反正煉製丹藥的原材料自己的空間現在都能自己產出,隻是文鴛需要多花點兒手工時間而已。
文鴛是真的舍不得胤礽,這是她曆經四世才好不容易得來的一心人。
他知道自己自卑、高敏、陰暗、狠辣、陰毒……所有這些不招人喜歡的性格,卻能一如既往的憐她、愛她、珍惜她。
文鴛覺得,自己以後恐怕都很難再遇到這樣一個心悅她,還能打動她、叫她能心甘情願的放下大半防備,主動剖析自己過往的人了。
誰知道這一世過後,下一世自己還會不會再遇到胤礽?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正是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文鴛格外珍惜和胤礽在一起的時光。
元啟二十年的時候,胤礽和文鴛都覺得現在的國家形勢已經一片大好了。
外有允褆父女、允祥父子、允禵父子等人在不斷向外擴張;允禩父子不斷從大清以外的諸國挖來他國的各行各業頂尖人才。
內有老三、老五、老七在不斷修書著作、為大清的知識教育做貢獻;老九、老十、老十一不停擴張他們的商業版圖,為充盈國庫添磚加瓦。
朝堂和各地方,女子官員數量已經達到男子官員人數的一半了;大清國內的各家工坊已經能做到男女同工同酬;老百姓們家家糧滿倉、個個有新衣……
自覺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了,胤礽就琢磨著退位給大兒子弘晏。
畢竟,弘晏現在都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了。胤礽自己也是從太子那個位置走過來的,甚至他還當了四十多年的太子。他太知道二把手的不容易了。
所以,本就不貪權的胤礽,覺得是時候把這個國家交給弘晏了。
胤礽想退位後跟自己去四處遊曆,看一看他們大清的大好河山,巡視巡視他們近些年新打下來的國土,文鴛自然無異議。
這個紫禁城她都不知道住了幾輩子了,早就沒有新鮮感了。反而是地方上,甚至後來並入大清國土的那些地方,文鴛以前至多隻在視頻裏看過,還從來沒親身去領略過那些地方的風土人情呢,她也希望能到處多走走。
倆人既然已經著手退位的事情,自然要把包括弘晏在內的,在各處打仗或者出差的兄弟子侄全叫迴來了。
沒錯,弘晏也跑出去打地盤去了。
其實照理說,太子是國之儲君,非同一般,是不能自己出去做打仗這種冒險的事情的。但這事還要從十年前說起。
那時候,弘晏的一兄四三弟一妹,除了生性不愛舞刀弄槍,隻喜歡舞文弄墨的五阿哥弘匙,其他人全跑出去打仗去了。
弘晏也是個銳意進取的,看著其他兄弟姊妹都出去建功立業了,唯有自己這個太子,隻能待在紫禁城裏處理這些枯燥乏味的政事。甚至因為很多大事都有他皇阿瑪、皇額娘,還有那些叔叔伯伯們處理了,日常隻是批些請安折子這種的無聊文書。
這讓當時才二十出頭的年輕太子弘晏實在有些憋悶。
這憋悶感在他小妹弘曼也“棄文從武”,不在京城老實辦公,也跟著大伯家的堂姐去草原上晃悠,揚言說也要打下一片土地,甚至搶個自己看得順眼的駙馬迴來的時候到達了頂峰。
怎麽他其他的兄弟姐妹們反而能隨心所欲的想幹什麽就幹什麽,不管是皇阿瑪、皇額娘還是朝中的大臣都一律縱著。自己這個太子反而因為身份尊貴,是國本不得有任何閃失,處處受到拘束了?
弘晏越想越覺得委屈。他越想越覺得如果當太子就得一直這麽憋屈的哪兒也不讓去的話,這太子還不如讓弘匙做好了。反正弘匙喜歡宅在京裏哪兒也不去。
弘晏遲來的叛逆期就在這時候發作了。隻留了一封信,沒和胤礽或者文鴛他們任何人說過,他做了偽裝,帶著自己的親信就跟著允禵的軍隊跑別的洲打仗去了。
事後大家看他在外麵打了一仗也沒受什麽傷,胤礽和文鴛也不忍心總把他困在京中,也就這麽隨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