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後有近三萬名金國士兵,包括渤海、契丹、漢人以及一部分女真人,得以留下性命,被編入官奴,發往後方負責修路搭橋去了。
這些官奴身份的俘虜們,同樣被打散,以千人為隊,分散到燕雲諸府,為朝廷效力五年後,就可以獲得被赦免的機會,成為一名受官府管轄的漢人。
同時王倫傳令遼東孫安處,要求將一部分遼東契丹、漢人遷徙至大定府,並要求洪武五年以來的流放罪犯,皆以大定府為流放安置地。
他已經將林衝和郝思文派了出去,領漢軍騎兵與韓世忠一道繼續追殺吳乞買,至於後方如何安撫,就得靠他親自動手了。
逃走的吳乞買身邊隻有不足兩萬兵力,在臨潢府南麵,又被韓世忠領兵追來,被背嵬騎兵與漠南牧民聯軍截殺了一陣,又折損數千騎,艱難地逃迴到了臨潢府城內。
如今金國上下已經人心惶惶,到了臨潢府城外,又有數千附庸於金國的漠南諸部牧民逃走,他們的遊牧地已經被漢軍領著陰山諸部騎兵衝殺而至,家都沒有了,如何肯繼續跟著女真人賣命?
吳乞買不敢再死守臨潢府,轉而繼續逃迴了黃龍府,並將會寧府的軍隊召集而來。
當漢軍的步兵出現在臨潢府城下、開始有條不紊地搭設拋石機時,留守的金國將領完顏活女遣使求和,情願投降,隻求留得城中女真百姓士兵性命。
不投降沒辦法,完顏吳乞買雖然給他留了六千女真士兵,但這些女真人多是剛剛被編入猛安謀克的東北諸族,真正的完顏女真隻有不到千人。
他的請求很快快馬送到了饒樂水畔的王倫這裏,王倫思慮了許久,最終答應了完顏活女的條件。
至此,借助饒樂水一戰的大勝,漢軍殺傷、俘獲金兵近五萬人,收複臨潢府,將戰線沿著饒樂水向東推進到了鹹平府,也就是後世的通遼地區。
在遼國時期,契丹人曾先後將數十萬渤海人以及漢人遷徙安置在大定、臨潢、鹹平三府之間,各設州縣,開辟農田,進行屯墾。
但金國攻滅遼國過程中,先後攻打上京道、中京道,大肆殺戮之外,又將大量的人口向遼東遷徙,臨潢府等周邊的人口銳減,生活方式從農耕再度變迴了遊牧。
於是短短十餘年間,鹹平府西麵的草原,就從耕田變為牧場,又迅速地荒漠化,許多遼國時代的城池被廢棄,草場被過度放牧而破壞,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了小片的沙丘。
這給漢軍的補給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王倫也不得不再次暫停了進攻。
王倫曾經命翰林院與兵部收集整理前宋的戰事資料,發現了一個特點:那就是宋軍在三百裏範圍內,勝率還是相當高的,但是一旦超過三百裏,甚至根據路況地勢超過二百裏,往往就要收獲一場慘敗。
原因也很簡單,宋朝稀爛的後勤保障,根本無法保證超過三百裏的戰爭補給。
更深層次的原因,除了管理製度繁瑣臃腫之外,不外乎道路條件、車輛承載力等。
道路條件也不能怪罪於宋朝,即便王倫以強有力的行政手段不斷修繕道路,在這個時代仍舊要受限於科技的發展,隻能依靠大量的人力與畜力為配合。
所以王倫又開始關注起了車輛的運輸能力,前宋由於爛到骨子的馬政,整個朝代持續期間一直處於極度缺乏各種馬匹的窘境,隨著王倫大力整頓朝廷馬政,從漠南、西夏、吐蕃獲得大量馬匹,而且光複了燕雲,重新獲得了一處穩定的馬匹來源,這個問題也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是車輛的問題嗎?
這個問題王倫很細心地研究過,此前他一直覺得,華夏古代以兩輪馬車為主,沒有發展出西方那種四輪馬車,或許是科技發展出現了問題。
但研究過後發現,華夏的工匠們已經在現有技術條件之下做到了極致,車輛的材質受製於木材,但減震措施同樣很全麵,而且兩輪馬車對道路條件的要求低,可以適應各種地形。
而且兩輪馬車同樣可以根據使用要求,在後方懸掛額外的車廂,從而形成四輪兩廂、甚至六輪三廂的馬車來。
因此在王倫的要求下,工部組織了工匠,開始嚐試用生鐵為輪轂、輪骨,以青銅齒輪為輔助,當作轉向器和連接器,製作了一批四到八匹馬拉的大貨車。
普通的官道多以兩輛馬車並行為規範寬度,所以到了草原上,四匹馬以上的兩輪、多輪大車,才有了通行的廣闊空間。
王倫重視馬車技術的改進,是因為他打算將小型的紅衣炮改為馬車拉,這樣就不用人力推動,在戰爭中能夠更快地布防到位,轉運起來也更為方便。
他現在對戰爭推動科技發展可謂是有了直接的體會,科技的發展並不完全體現在軍工的發展方麵,民用科技也在不斷發展。
比如朝廷眼下連通了漠南,與漠北也有了直接貿易的路線,草原對粗布的需求巨大,一向紡織業發達的江南地區,就出現了新型的半人力半水力驅動的紡線機。
又比如邢窯、汝窯的白瓷、青瓷頗受國外歡迎,朝廷又為了打擊西夏白瓷、高麗青瓷,大力支持,河北、河南兩地的民間商行,也自發開始研究起了車輛的減震,畢竟需要通過陸路運輸瓷器。
又比如漢軍如今流行一種搭設便捷的帳篷,因為是淮南行省一個褚姓商人發明的,被兵部征為軍用,聯合建了一座大作坊,稱為“褚帳”,已經初見組合式帳篷的雛形了。
這種並不直接體現在戰鬥力的各種發明,在漢軍中得到了大力推廣,一旦官府上報、朝廷審驗後,王倫就會大力推動。
所以現如今的漢軍,對金國軍隊的優勢,並不僅僅局限於火器之利,方方麵麵的快捷,再加上製度優勢,讓金國全麵落入下風。
這種純粹的國力與科技帶來的實力碾壓,通過王倫的努力,朝廷文武官員的齊心,就以戰爭的方式不斷顯現出來。
王倫不需要提什麽十敗十勝論,隻要將漢軍的優勢一條一條列出來,他這個皇帝隻要不上頭,隻需要步步為營平推過去,金國又何足畏懼呢?
這些官奴身份的俘虜們,同樣被打散,以千人為隊,分散到燕雲諸府,為朝廷效力五年後,就可以獲得被赦免的機會,成為一名受官府管轄的漢人。
同時王倫傳令遼東孫安處,要求將一部分遼東契丹、漢人遷徙至大定府,並要求洪武五年以來的流放罪犯,皆以大定府為流放安置地。
他已經將林衝和郝思文派了出去,領漢軍騎兵與韓世忠一道繼續追殺吳乞買,至於後方如何安撫,就得靠他親自動手了。
逃走的吳乞買身邊隻有不足兩萬兵力,在臨潢府南麵,又被韓世忠領兵追來,被背嵬騎兵與漠南牧民聯軍截殺了一陣,又折損數千騎,艱難地逃迴到了臨潢府城內。
如今金國上下已經人心惶惶,到了臨潢府城外,又有數千附庸於金國的漠南諸部牧民逃走,他們的遊牧地已經被漢軍領著陰山諸部騎兵衝殺而至,家都沒有了,如何肯繼續跟著女真人賣命?
吳乞買不敢再死守臨潢府,轉而繼續逃迴了黃龍府,並將會寧府的軍隊召集而來。
當漢軍的步兵出現在臨潢府城下、開始有條不紊地搭設拋石機時,留守的金國將領完顏活女遣使求和,情願投降,隻求留得城中女真百姓士兵性命。
不投降沒辦法,完顏吳乞買雖然給他留了六千女真士兵,但這些女真人多是剛剛被編入猛安謀克的東北諸族,真正的完顏女真隻有不到千人。
他的請求很快快馬送到了饒樂水畔的王倫這裏,王倫思慮了許久,最終答應了完顏活女的條件。
至此,借助饒樂水一戰的大勝,漢軍殺傷、俘獲金兵近五萬人,收複臨潢府,將戰線沿著饒樂水向東推進到了鹹平府,也就是後世的通遼地區。
在遼國時期,契丹人曾先後將數十萬渤海人以及漢人遷徙安置在大定、臨潢、鹹平三府之間,各設州縣,開辟農田,進行屯墾。
但金國攻滅遼國過程中,先後攻打上京道、中京道,大肆殺戮之外,又將大量的人口向遼東遷徙,臨潢府等周邊的人口銳減,生活方式從農耕再度變迴了遊牧。
於是短短十餘年間,鹹平府西麵的草原,就從耕田變為牧場,又迅速地荒漠化,許多遼國時代的城池被廢棄,草場被過度放牧而破壞,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了小片的沙丘。
這給漢軍的補給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王倫也不得不再次暫停了進攻。
王倫曾經命翰林院與兵部收集整理前宋的戰事資料,發現了一個特點:那就是宋軍在三百裏範圍內,勝率還是相當高的,但是一旦超過三百裏,甚至根據路況地勢超過二百裏,往往就要收獲一場慘敗。
原因也很簡單,宋朝稀爛的後勤保障,根本無法保證超過三百裏的戰爭補給。
更深層次的原因,除了管理製度繁瑣臃腫之外,不外乎道路條件、車輛承載力等。
道路條件也不能怪罪於宋朝,即便王倫以強有力的行政手段不斷修繕道路,在這個時代仍舊要受限於科技的發展,隻能依靠大量的人力與畜力為配合。
所以王倫又開始關注起了車輛的運輸能力,前宋由於爛到骨子的馬政,整個朝代持續期間一直處於極度缺乏各種馬匹的窘境,隨著王倫大力整頓朝廷馬政,從漠南、西夏、吐蕃獲得大量馬匹,而且光複了燕雲,重新獲得了一處穩定的馬匹來源,這個問題也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是車輛的問題嗎?
這個問題王倫很細心地研究過,此前他一直覺得,華夏古代以兩輪馬車為主,沒有發展出西方那種四輪馬車,或許是科技發展出現了問題。
但研究過後發現,華夏的工匠們已經在現有技術條件之下做到了極致,車輛的材質受製於木材,但減震措施同樣很全麵,而且兩輪馬車對道路條件的要求低,可以適應各種地形。
而且兩輪馬車同樣可以根據使用要求,在後方懸掛額外的車廂,從而形成四輪兩廂、甚至六輪三廂的馬車來。
因此在王倫的要求下,工部組織了工匠,開始嚐試用生鐵為輪轂、輪骨,以青銅齒輪為輔助,當作轉向器和連接器,製作了一批四到八匹馬拉的大貨車。
普通的官道多以兩輛馬車並行為規範寬度,所以到了草原上,四匹馬以上的兩輪、多輪大車,才有了通行的廣闊空間。
王倫重視馬車技術的改進,是因為他打算將小型的紅衣炮改為馬車拉,這樣就不用人力推動,在戰爭中能夠更快地布防到位,轉運起來也更為方便。
他現在對戰爭推動科技發展可謂是有了直接的體會,科技的發展並不完全體現在軍工的發展方麵,民用科技也在不斷發展。
比如朝廷眼下連通了漠南,與漠北也有了直接貿易的路線,草原對粗布的需求巨大,一向紡織業發達的江南地區,就出現了新型的半人力半水力驅動的紡線機。
又比如邢窯、汝窯的白瓷、青瓷頗受國外歡迎,朝廷又為了打擊西夏白瓷、高麗青瓷,大力支持,河北、河南兩地的民間商行,也自發開始研究起了車輛的減震,畢竟需要通過陸路運輸瓷器。
又比如漢軍如今流行一種搭設便捷的帳篷,因為是淮南行省一個褚姓商人發明的,被兵部征為軍用,聯合建了一座大作坊,稱為“褚帳”,已經初見組合式帳篷的雛形了。
這種並不直接體現在戰鬥力的各種發明,在漢軍中得到了大力推廣,一旦官府上報、朝廷審驗後,王倫就會大力推動。
所以現如今的漢軍,對金國軍隊的優勢,並不僅僅局限於火器之利,方方麵麵的快捷,再加上製度優勢,讓金國全麵落入下風。
這種純粹的國力與科技帶來的實力碾壓,通過王倫的努力,朝廷文武官員的齊心,就以戰爭的方式不斷顯現出來。
王倫不需要提什麽十敗十勝論,隻要將漢軍的優勢一條一條列出來,他這個皇帝隻要不上頭,隻需要步步為營平推過去,金國又何足畏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