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以臨淮郡公冊封韓世忠,意在期望韓世忠效仿李光弼那般治軍嚴整,賞罰 有信。
大約是韓世忠當年從軍時曾被童貫打壓功勞,所以入了梁山之後,韓世忠對部下的軍功向來公平,甚至到了放縱的地步。
王倫推行軍功爵位製度,就知道必然會出現一種情況,前線將士謊報戰功。比如他讀史書,戰國商鞅變法後,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動不動就斬首過十萬。
他雖然臨陣指揮的能力不足,但又不是傻子,這一次漢軍北伐,隻調動了十萬大軍,若算上輔兵、民夫人等,也沒有超過五十萬人次。
北伐曆次大戰,最慘烈的莫過於武儒二州之戰,漢軍陣斬首級也才剛剛過萬,就打得完顏宗望不治而死,漢軍全麵轉入反攻。
所以王倫雖然在各軍中派了隨軍禦史、行軍參軍以及兵部錄功官員,對於各軍具體砍了多少金兵腦袋,他並不十分追究最詳細的數字。
目的在於獲勝,而不是為了細究將士們到底砍了多少首級,因此對於各軍的上報數字,其中有多少水分,王倫是一清二楚。
還是那句話,打仗贏了,多報戰功,王倫也認,畢竟水至清無魚嘛,但邊軍諸將之中,嶽飛最實在,砍了多少顆腦袋就上報多少,韓世忠就有些誇張,多報個幾百上千顆,那也是常有的事情。
隻是他多報戰功,多拿賞賜,自己也不貪汙,而是平分給部下,甚至韓世忠還不邀功,當著石秀的麵,隻說是陛下慷慨大方。
這讓王倫很無語,覺得這就是韓世忠不如嶽飛的地方,不掩將士的功勞、不搶奪部下的功勞,這樣的皇帝多了去了,難道他王倫就不能是下一個?
隻是韓世忠本就是粗獷豪爽的人,這樣的人偶爾耍個小心思,王倫也就任由他去了。
韓世忠受封郡公一事,在北伐諸軍中立刻引起了轟動。此前新朝隻有三個公爵,而且都是國公,許貫忠是陛下的蕭何,蕭嘉穗也類似於蕭何這樣的角色,朱武專心搞軍隊建設,各行省該在哪裏設都督府、哪些軍隊要整編、軍隊兵力多少,大多出自朱武之力。
所以朱武的能力和功勞,不似許、蕭二人那樣表現在明處,但眾將領也都認可這三位開國國公的功績。
原先還有許多文武官員覺得,一朝開國隻有三公爵,未免太寒酸了些,但王倫一直強調軍功,強調升官加職的嚴肅性,新朝武官不再像前宋那般泛濫,將領們便對爵位格外重視了起來。
韓世忠掃蕩漠南,換迴了一個郡公,這說明什麽?說明隻要立功,人人都有上升的機會,陛下果然是說到做到啊!
於是所有的領兵將領心思都動了起來,沒爵的想要混個爵位,子爵想要成為伯爵,伯爵想要封侯,這樣的榮耀誰不想要?
王倫隻封了一個郡公,北伐大軍士氣再度提升。
在臨潢府南,吳乞買將大軍駐紮在慈仁縣,打算背水一戰。連番的大戰失利,金軍士氣大跌,而漢軍氣勢如虹,步步緊逼,若再這麽退下去的話,吳乞買十分肯定,退不到黃龍府,被他征召而來的各族士兵就要逃走多半。
臨潢府屬於遼國的上京道、金國的北京路,但漢軍仍舊按照遼國時期行政劃分的稱唿,已經不承認金國是一個國家政權了。
這五百餘裏道路,漢軍推進很是緩慢,因為王倫要等待從後方運來的糧草物資補給,這裏多是草原、荒漠,道路難行,金國又不善治理地方,所以漢軍多半的精力,都放在尋找合適道路上麵去了。
從漢金兩國開戰以來,王倫就一直強調左右東西唿應,現如今他在中軍,韓世忠領兵在西,嶽飛在遼東錦州至義州一線布防,又形成了漢軍三路齊進的局麵。
這讓吳乞買很是惱火,卻也無計可施,他倒是很想集中優勢兵力,攻打漢軍一路,但韓世忠部下都是騎兵,來去如風,且部下多有奚人、漠南牧民,對草原情況很是熟悉,這一路是最難抓的。
若將重兵轉移至遼東,偏偏漢軍通過水陸並進,以強大的海上運輸能力,隨時都可以將陸上軍隊通過水師迅速向遼東調動,而且遼東咽喉錦州又被漢軍奪了,倘若吳乞買換個方向,恐怕就是下一個唐朝攻高句麗之戰再現了。
所以吳乞買悲哀地發現,隻有中軍王倫親領的大軍是最適合交戰的對手,因為漢軍這一路行進的方向明確,就是奔著自己來的。
大定府吳乞買全軍撤退,沒能多殲滅金軍,王倫略有些遺憾,他其實最擔心的,並不是吳乞買集中所有兵力來攻,而是金國將兵力分散、遁入深山老林之中,那麽東北地區的治安戰,恐怕幾十年都不能消停。
他猜測這個對策吳乞買也懂,但絕對不會實施,因為金兵一旦分散,就意味著金國從奴隸製度向集權製度轉變的過程被主動取消,金國便再也不是一個世俗意義上的割據政權了。
除了等待後勤補給外,王倫還在等後續趕來的各行省援軍,從決定親征後,樞密院就不斷行文地方,抽調各路朝廷軍隊,向北方會合而來,由於先前河東、河北大戰,漢軍也折損不少兵力,所以王倫打算,將三路兵馬總人數提到十二萬。
十二萬大軍,每日消耗的糧草物資都是巨大的,但王倫認為這一切都值得,消滅金國,才能夠讓朝廷徹底鬆一口氣,未來的一切謀劃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和實施下去。
洪武六年五月中旬,補充了兵力、準備充分的漢軍,便從大定府一路推進到了慈仁縣,再次與吳乞買碰撞在了一起。
按照參謀司的作戰計劃,王倫安排了諸將諸軍後,環視帳內諸將官,嚴肅地說:“此戰首在殲敵,將士臨陣首在殺傷,不得爭搶首級而亂了陣型,軍功以集體論,都明白嗎?”
“諾!”眾將皆肅然迴應。
“韓良臣以戰功封郡公,朕亦不吝賞賜,爵位就擺在這裏,就看汝等表現了!”王倫難得用“朕”自稱,這就再次表明了皇帝的態度。
朝野對王倫這個皇帝的私下評價不一而足,但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皇帝從不因個人好惡而掩部下之功,隻要你有能力,而且能夠展現出來,皇帝就給你更加充分展示的機會。
所以,還等什麽呢?
大約是韓世忠當年從軍時曾被童貫打壓功勞,所以入了梁山之後,韓世忠對部下的軍功向來公平,甚至到了放縱的地步。
王倫推行軍功爵位製度,就知道必然會出現一種情況,前線將士謊報戰功。比如他讀史書,戰國商鞅變法後,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動不動就斬首過十萬。
他雖然臨陣指揮的能力不足,但又不是傻子,這一次漢軍北伐,隻調動了十萬大軍,若算上輔兵、民夫人等,也沒有超過五十萬人次。
北伐曆次大戰,最慘烈的莫過於武儒二州之戰,漢軍陣斬首級也才剛剛過萬,就打得完顏宗望不治而死,漢軍全麵轉入反攻。
所以王倫雖然在各軍中派了隨軍禦史、行軍參軍以及兵部錄功官員,對於各軍具體砍了多少金兵腦袋,他並不十分追究最詳細的數字。
目的在於獲勝,而不是為了細究將士們到底砍了多少首級,因此對於各軍的上報數字,其中有多少水分,王倫是一清二楚。
還是那句話,打仗贏了,多報戰功,王倫也認,畢竟水至清無魚嘛,但邊軍諸將之中,嶽飛最實在,砍了多少顆腦袋就上報多少,韓世忠就有些誇張,多報個幾百上千顆,那也是常有的事情。
隻是他多報戰功,多拿賞賜,自己也不貪汙,而是平分給部下,甚至韓世忠還不邀功,當著石秀的麵,隻說是陛下慷慨大方。
這讓王倫很無語,覺得這就是韓世忠不如嶽飛的地方,不掩將士的功勞、不搶奪部下的功勞,這樣的皇帝多了去了,難道他王倫就不能是下一個?
隻是韓世忠本就是粗獷豪爽的人,這樣的人偶爾耍個小心思,王倫也就任由他去了。
韓世忠受封郡公一事,在北伐諸軍中立刻引起了轟動。此前新朝隻有三個公爵,而且都是國公,許貫忠是陛下的蕭何,蕭嘉穗也類似於蕭何這樣的角色,朱武專心搞軍隊建設,各行省該在哪裏設都督府、哪些軍隊要整編、軍隊兵力多少,大多出自朱武之力。
所以朱武的能力和功勞,不似許、蕭二人那樣表現在明處,但眾將領也都認可這三位開國國公的功績。
原先還有許多文武官員覺得,一朝開國隻有三公爵,未免太寒酸了些,但王倫一直強調軍功,強調升官加職的嚴肅性,新朝武官不再像前宋那般泛濫,將領們便對爵位格外重視了起來。
韓世忠掃蕩漠南,換迴了一個郡公,這說明什麽?說明隻要立功,人人都有上升的機會,陛下果然是說到做到啊!
於是所有的領兵將領心思都動了起來,沒爵的想要混個爵位,子爵想要成為伯爵,伯爵想要封侯,這樣的榮耀誰不想要?
王倫隻封了一個郡公,北伐大軍士氣再度提升。
在臨潢府南,吳乞買將大軍駐紮在慈仁縣,打算背水一戰。連番的大戰失利,金軍士氣大跌,而漢軍氣勢如虹,步步緊逼,若再這麽退下去的話,吳乞買十分肯定,退不到黃龍府,被他征召而來的各族士兵就要逃走多半。
臨潢府屬於遼國的上京道、金國的北京路,但漢軍仍舊按照遼國時期行政劃分的稱唿,已經不承認金國是一個國家政權了。
這五百餘裏道路,漢軍推進很是緩慢,因為王倫要等待從後方運來的糧草物資補給,這裏多是草原、荒漠,道路難行,金國又不善治理地方,所以漢軍多半的精力,都放在尋找合適道路上麵去了。
從漢金兩國開戰以來,王倫就一直強調左右東西唿應,現如今他在中軍,韓世忠領兵在西,嶽飛在遼東錦州至義州一線布防,又形成了漢軍三路齊進的局麵。
這讓吳乞買很是惱火,卻也無計可施,他倒是很想集中優勢兵力,攻打漢軍一路,但韓世忠部下都是騎兵,來去如風,且部下多有奚人、漠南牧民,對草原情況很是熟悉,這一路是最難抓的。
若將重兵轉移至遼東,偏偏漢軍通過水陸並進,以強大的海上運輸能力,隨時都可以將陸上軍隊通過水師迅速向遼東調動,而且遼東咽喉錦州又被漢軍奪了,倘若吳乞買換個方向,恐怕就是下一個唐朝攻高句麗之戰再現了。
所以吳乞買悲哀地發現,隻有中軍王倫親領的大軍是最適合交戰的對手,因為漢軍這一路行進的方向明確,就是奔著自己來的。
大定府吳乞買全軍撤退,沒能多殲滅金軍,王倫略有些遺憾,他其實最擔心的,並不是吳乞買集中所有兵力來攻,而是金國將兵力分散、遁入深山老林之中,那麽東北地區的治安戰,恐怕幾十年都不能消停。
他猜測這個對策吳乞買也懂,但絕對不會實施,因為金兵一旦分散,就意味著金國從奴隸製度向集權製度轉變的過程被主動取消,金國便再也不是一個世俗意義上的割據政權了。
除了等待後勤補給外,王倫還在等後續趕來的各行省援軍,從決定親征後,樞密院就不斷行文地方,抽調各路朝廷軍隊,向北方會合而來,由於先前河東、河北大戰,漢軍也折損不少兵力,所以王倫打算,將三路兵馬總人數提到十二萬。
十二萬大軍,每日消耗的糧草物資都是巨大的,但王倫認為這一切都值得,消滅金國,才能夠讓朝廷徹底鬆一口氣,未來的一切謀劃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和實施下去。
洪武六年五月中旬,補充了兵力、準備充分的漢軍,便從大定府一路推進到了慈仁縣,再次與吳乞買碰撞在了一起。
按照參謀司的作戰計劃,王倫安排了諸將諸軍後,環視帳內諸將官,嚴肅地說:“此戰首在殲敵,將士臨陣首在殺傷,不得爭搶首級而亂了陣型,軍功以集體論,都明白嗎?”
“諾!”眾將皆肅然迴應。
“韓良臣以戰功封郡公,朕亦不吝賞賜,爵位就擺在這裏,就看汝等表現了!”王倫難得用“朕”自稱,這就再次表明了皇帝的態度。
朝野對王倫這個皇帝的私下評價不一而足,但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皇帝從不因個人好惡而掩部下之功,隻要你有能力,而且能夠展現出來,皇帝就給你更加充分展示的機會。
所以,還等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