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兩軍對戰,往往有“臨陣不過三矢”的說法,這實際說的是騎兵衝鋒,步兵據陣而守進行遠程射擊,在弓弩的有效殺傷射程範圍內,也就是大約一百五十米左右的距離,騎兵全力奔襲的話,隻需要十多秒鍾,也就隻夠弓弩手發射三輪齊射。


    但在實際戰場中,這三輪齊射,並不是說所有的弓弩手一起射箭,然後裝填,中間有幾秒鍾的火力空白。


    真實的戰場上,弓弩手都是分段射擊的,即按照前後列站位的順序,保證來攻的敵人連續不斷遭受到遠程攻擊。


    梁山由於多了虎蹲炮,實際上就是將火力覆蓋的範圍擴大到了二百步左右的距離,而且虎蹲炮同樣是分段發射的。


    這樣梁山遠程攻擊的一輪齊射,其實就是指同一兵種下,第一段射擊開始到最後一段射擊結束,而一輪齊射完畢後,即最後一段射擊結束時,第一段射擊又開始了。


    西軍指揮軍官原本的戰術,是逐次前壓,靠著強大的遠程攻擊手段,不斷壓縮敵軍的陣線,迫使敵軍不斷後退,從而引發敵軍的崩潰。


    但萬萬沒有想到,西軍的遠程攻擊在梁山麵前居然不占優勢,那麽就隻能衝近了貼身肉搏。


    西軍之所以在大宋朝名聞天下,靠得就是敢打肉搏戰,隻是指揮軍官仍舊小瞧了梁山強大的攻擊力,但既然已經發起了衝鋒,也就隻能硬著頭皮繼續打下去了。


    韓世忠眼光不錯,他選中的對手的確是梁山的頭領,可惜他運氣很差,因為對手是“屠龍手”孫安。


    孫安穿一身並不算顯眼的鎧甲,他步戰時善使兩口镔鐵劍,但西軍在奔襲而來時,弓弩手仍舊抓住一切機會反擊,故而他將一口劍背在了身後,也抄著一麵藤牌。


    韓世忠的藤牌上,插了七八根箭矢,箭杆已經被他揮刀砍斷了,孫安的藤牌上也插著三四根被砍斷的箭杆,兩個人對視一眼,就撲了過來。


    韓世忠力大,左臂一揮,用藤牌朝孫安砸去,卻被孫安也用藤牌一攔,韓世忠就要使出蠻力,哪曾想孫安竟擋了下來,斜地裏就刺來一劍,韓世忠用腰刀撥開,兩個人頓時開始較力。


    對抗了數息,韓世忠便突然收了力,側身一閃,想要趁孫安來不及收力前撲的機會出刀,孫安卻沒有上當,而是順勢側身又是一劍,韓世忠大驚,連忙格擋。


    兩人鬥了數合,韓世忠又撲了過來,仍舊想要與孫安角力,哪知孫安卻突然一伏身,左腳勾絆,舉著藤牌一扛,韓世忠頓時站立不穩,被孫安摔倒在地,他右手就挨了孫安一腳,腰刀也被踢飛了出去,就有兩三個梁山士卒一擁而上,將他捆綁了起來。


    韓世忠的天賦是騎將,步戰時麵對孫安這樣江湖人士打鬥的手段,如何遮攔得住?要知道兩軍接戰肉搏廝殺,向來靠的是士兵結陣,或三五人成陣,或十人成陣,有人負責防禦有人負責進攻,哪裏有像是孫安這樣突然下腳摔絆的打法?


    韓世忠被灰頭土臉地綁了,這時才驚訝地發現,梁山士卒居然反攻了迴去,壓著西軍同袍廝殺,難怪他與孫安鬥了快十合,竟沒有長槍兵同伴相助!


    他想要掙紮,就有一個專門負責收容俘虜的梁山士卒將一口腰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於是韓世忠頓時老實了,任由士卒將他的頭盔毫不客氣地摘下,他迴頭看了一眼,深深地歎了口氣,就被推搡著押到了後麵。


    隻這一會兒的功夫,他就看出,西軍敗了!因為梁山士卒顯然更加注重配合,而且兵種搭配的很簡單,隻有長槍兵與刀盾手,一個專職攻擊,一個專職防守,而且是以五人或者十人結陣不斷前進的。


    韓世忠頹然地坐在一群俘虜中間,他的鎧甲和武器已經被收繳了,他張眼看了看四周,發現看管的梁山士卒都持槍端弩,怎麽也想不明白,怎麽一夥水寇的武備,都堪比朝廷禁軍了。


    一個負責看守俘虜的小頭目大喊:“統統蹲下抱頭,不得張望!”邊喊邊將手裏的軟鞭甩出個響聲來,韓世忠無奈地爬起來,按照指示蹲下去,雙手抱頭。


    恰好有一隻小螞蟻慌裏慌張地從他腳前爬了過去,韓世忠自嘲地笑了笑,抱著頭時,世界似乎一下子清淨了,他不去想梁山是會怎麽虐殺俘虜的,而是莫名其妙地想:若灑家有梁山賊首這樣的上司,能聽得勸,是不是西軍也早就改為“純隊”,不似今日這般,“花隊”被“純隊”吊著打了!


    童貫已經從點將台登上了搭設起來的望樓,原本他雲淡風輕,隻覺得派出西軍參戰,又有龍衛軍騎兵出擊,擊潰梁山賊寇,還不是手到擒來?


    但很快他故作輕鬆的表情變得凝重起來,然後變成了驚恐,因為他寄以厚望的西軍,居然敗了!


    這是為什麽?明明延安府西軍衝殺的兇悍,都已經貼身打肉搏戰了,怎麽梁山賊寇還不崩潰?這不應該啊!


    眼看西軍已經支撐不住,童貫便連忙下令:“畢將軍,速領神衛軍迎戰!”左右兩翼出動的騎兵還不知戰果,若中軍被梁山步兵給突破了,他這裏如何堅持得住?


    畢勝接到命令後,立刻帶領本部神衛軍投入了戰場,童貫心下稍安,卻見對麵梁山也增派了一支步兵,等這支步兵走得近了,童貫頓時咬牙切齒地大罵:“高廉誤我!”


    這支梁山派出來迎戰的步兵人數不多,隻有三百人,但人人皆著步人甲,行動雖然遲緩,但朝廷官兵無人阻攔,故而就這麽一路推進而至。


    大宋朝正規軍隊的披甲率其實並不低,若按照朝廷的要求、官方的數據,大約是七成。但由於軍隊兵源素質參差不齊,軍隊貪腐成風,軍備建設管理混亂,事實上的披甲率,就低得可憐。


    因為按照大宋朝的規定,“正帶甲”才算披甲,即包含頭盔、護膊、護胸護背、纏腰、甲裙、脛甲全套,但這樣的全身全套鎧甲,平均重量超過五十斤,故而大宋朝的士卒,多穿更加輕便的皮甲,或者類似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兩當鎧。


    而皮甲、兩當鎧這樣不能覆蓋全身且防禦力有限的甲,是不會計入披甲統計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奪宋:水滸也稱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人叢中一迴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人叢中一迴首並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