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裏太行山,百嶺相連,千峰聳立,萬壑縱橫,號稱天下之脊。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陘,陘——《爾雅》稱:山脈凡中斷處皆曰陘。


    太行八陘,即古代黃河以北,河內各郡穿越延袤千裏、百嶺互連的太行山相互往來的八條咽喉通道,由南至北依次為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孤陘、蒲陰陘、軍都陘。也是太行山邊界千峰聳立、交錯山嶺之間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從春秋戰國至明清,太行八陘烽火末斷、幹戈不息,盡管朝代更替不迭,而太行可依恃之險,卻一仍從前。秦昭王曾依據太行“威天下”,漢高祖曾以太行“得天下”,漢劉秀曾以太行“複天下”,魏武帝曾以太行“爭天下”,唐太宗曾以太行“並天下”;元、明、清三代曾以太行“安天下”。


    “公孫,你如何看匈奴騎兵滯留上穀郡意圖何為,潁川郡太守陳公泰,當世大儒,他急命你與漁陽郡送信,可是擔心匈奴騎兵北攻漁陽?”老槍王傅友德思緒片刻後,率先打破沉默開口問道。


    “師伯,陳公擔心匈奴北攻漁陽隻是其一,他更擔心匈奴左賢王集鮮卑各族北入幽州與上穀郡南匈奴騎兵夾攻漁陽郡,若是漁陽失守,鮮卑,匈奴合兵,則幽州必失;幽州一失,冀州危矣!幽冀二州地處平原,利於匈奴騎兵縱橫無礙,恐怕到時異族入侵,我華夏百姓存亡操於敵手,那可是亡國滅種之危!”


    老槍王倒吸一口涼氣,陳公泰不愧為當世大儒,眼光毒辣,現匈奴騎兵帶留上穀郡不進不退,恐怕真是在等待匈奴左賢王的鮮卑騎兵叩關漁陽。


    馮異卻長飲一口茶尤如飲了一口烈酒,眼睛一亮說道:“師伯,我卻觀念不同。如今匈奴初春集會,南北匈奴各部各為其主,左賢王為烏珠單於之人,他末必肯協助剛剛自立南匈奴騎兵此為其一;其二左賢王治下鮮卑各族是迫於匈奴強大,可現如今匈奴分裂,鮮卑族得此良機,焉能不借機自立,我恐匈奴左賢王一旦領兵入長城,恐其後院必定失火。其三,上穀郡與漁陽郡之間被太行山山脈相隔,無行軍陘道;其四,若匈奴騎兵從上穀郡返代郡行飛狐陘攻取太原郡晉陽城此等豐饒之地,進可攻退可守,如果那樣我們麻煩真就大了。”


    姚剛聽聞便問道:“馮世伯,何為飛狐陘?”


    “《戰國策》中記載太行首始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三州之界有六陘:由南至北依次為軹關陘、太行陘、滏口陘、井陘、飛孤陘、蒲陰陘。是六條出太行山的天然道路。三年來,我借遞送行文公牒之際,已親身實地勘驗過軹關陘,太行陘與滏口陘確為險山關隘,實為兵家必爭之地。”馮異笑著給姚剛解惑道。


    老槍王傅友德也笑著說:“子陵,記得我們的路線也是經井陘古道,過中山國,到漁陽郡。其中井陘古道就是當年秦始皇沙丘平台病逝後,靈柩就是經井陘古道而西歸鹹陽。”


    姚剛不由得心中一愣,自己記得孔子嚴《東漢紀要》中出太行山到達幽燕之地有八陘而非六陘,莫非如今地理文書記載隻有六陘,另外兩陘尚無記錄?姚剛在自己腦海中將所知太行八陘一一比對,赫然發覺太行第三陘——白陘;太行第八陘——軍都陘;這兩條太行陘道不在大樹將軍馮異所言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光武風雲之雙魚玉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凡語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凡語者並收藏光武風雲之雙魚玉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