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局勢對俄國更為不利。


    當薩哈羅夫不得不從歐洲調動兵力來支援東方的時候,在巴爾幹,早就迫不及待的奧匈帝國趁機出兵吞並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省居民大部分是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1878年《柏林條約》規定:這兩省由奧匈帝國代管,但名義上仍屬奧斯曼帝國。


    20世紀初,巴爾幹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奧匈帝國則企圖完全吞並這兩省,作為向巴爾幹半島擴張的基地。


    1908年以前,約瑟夫一世原本的計劃是拉攏俄國共同瓜分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西北部地區的屬地。同時,俄國也想乘機修改黑海海峽製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政策。


    1908年2月,俄國外交大臣伊茲沃斯基在一次內閣會議上公然叫囂,如果俄國在巴爾幹問題上還繼續采取消極政策,那麽俄國可能會忽然失去他所有百年來的努力。此時,俄軍在新疆正一路高歌猛進,而在西伯利亞,雖然兩個主要的軍事基地被占領,但是隻要伊爾庫茨克還在沙皇的手中,‘貝加爾湖以東就隨時可以奪迴。’


    基於此,尼古拉二世和約瑟夫一世這兩個冤家在巴爾幹問題上反而一拍即合。


    奧匈帝國伸過來的‘橄欖枝’也是為什麽薩哈羅夫能夠下定決心從歐洲調兵的另一個原因。然而,就在這時,傳來了俄國在亞洲被中國軍隊打的滿地找牙的消息。


    帝國主義從來沒有和別人分享利益的習慣,尤其是當對方已經明顯衰弱的時候。


    當約瑟夫一世知道了俄國正在深陷亞洲泥潭,立即拋開俄國人,單方麵宣布了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並入奧匈帝國版圖。


    被擺了一道的俄國人立刻向奧匈帝國提出抗議,並作出戰爭威脅,但約瑟夫一世根本不鳥他。


    因為此時薩哈羅夫已經將部分軍隊調往東方。


    同時德國明確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的行動,尼古拉二世迫不得已,隻能尋求英法的支持,要求召開國際會議解決爭端。


    但是俄國的努力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的支持。


    一方麵因為不滿俄國在私底下和奧匈帝國達成秘密協議,同時因為還沒有做好武力幹涉的準備,英國國會決定暫時不介入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爭端。而法國政府則惱怒於俄國單方麵調走原本駐紮在歐洲的軍隊,以至於使自己有可能麵臨德國更加強大的壓力,因此也不支持俄國的行動。


    暫時被孤立了的俄國隻能一邊積極尋求通過外交解決巴爾幹爭端,一邊在國內積極擴充軍隊。但俄國雖然有著數以百萬的預備役,可真想把他們拉上戰場,也不是一兩個月就能做到的。


    暫時失去了俄國的威脅,約瑟夫一世準備好好地享用他的勝利果實了。然而一個讓她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


    在波斯尼亞,奧匈帝國的兼並行徑激起了南部斯拉夫人的憤慨。波、黑兩省人民明確表示反對奧匈帝國的統治和奴役,強烈要求與塞爾維亞合並。


    同時,塞爾維亞一直都希望可取得波、黑二省作出海口以直接輸出農產品,但奧匈的單方麵行動卻令塞國夢碎,故此塞爾維亞視吞並一事為屈辱。


    5月17日,塞爾維亞政府向奧匈帝國提出抗議,並開始軍事動員,同時向俄國尋求援助。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大國,奧匈帝國怎麽會將一個小國的戰爭威脅放在眼裏?更何況,奧匈帝國還有德國的支持。


    約瑟夫一世理所當然的拒絕召開國際會議,並在奧、塞邊境集結軍隊,進行威脅。


    麵對大軍壓境的奧匈帝國,塞爾維亞這才發現自己似乎過於自信了。他們賴以支撐的其實是俄國人,但此時俄國因為深陷對華戰爭,自身尚且難保,那裏還談的上對塞爾維亞有什麽實質上的支持?


    麵對咄咄逼人的奧匈帝國,勢單力孤的塞爾維亞馬上慫了,唯有乖乖的接受現狀。但這樣一來,塞爾維亞西進之路已封,唯有一心南下,寄望取得仍是土耳其領土的阿爾巴尼亞才可突破。


    奧匈帝國公然吞並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地區名義上的屬地的行動,間接的促成了各國組成巴爾幹同盟,合夥掠奪土耳其在東南歐地區的剩餘的屬地。


    德國自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後,他國皆與之敵對,使德國甚重視與奧匈的同盟,而這次巴爾幹的衝突更使這種親密關係表露無遺,反過來對俄、塞構成明顯威脅。至於俄、塞,雖未能以強硬行動作迴應,但亦因此加強彼此的聯係,以對抗德奧同盟。


    同時,這一次奧匈帝國成功的吞並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讓德國和奧匈帝國看到了中國在牽製俄國軍事力量方麵所能發揮的作用。於是,兩國不約而同的開始加強和清政府的政治、軍事合作。


    同樣看到中國可能在中東問題上發揮作用的還有英、法兩國。


    6月,英國和法國最先提出調解戰爭糾紛。


    事實上,駐紮在新加坡、香港的英國遠東艦隊和法國在西貢的遠東艦隊已經開始了某種不利於中國地動作。隻不過載湉一口氣拉出了四艘戰列艦和四艘戰列巡洋艦,有力的打壓了兩國遠東海軍的囂張氣焰。除非兩國公然從國內派出更大規模的艦隊,否則在南中國海根本無法壓製大清龍旗艦隊。


    中國海軍的強勢亮相,也使得法國內部爭論了兩個月之久的、要不要派遣一支有力的艦隊跨越半個地球來介入戰爭的設想直接落空。當俄國陸軍無法在西北和北方達成軍事目標的情況下,法國在印度支那的陸軍貿然發動對中國的陸上軍事行動是不理智的。同樣,如果不能保證路上軍事行動的成功,僅僅派遣一支艦隊去遠東轉悠一圈毫無意義。


    畢竟,艦隊不能上岸。


    現在早已不是1840年了,清政府對工業的開發,以及對東北的開發,使中國北方完全擺脫了對江南的糧食和經濟上的依賴。這種依賴即使是在1890年都已經難以威脅到中國了,何況是現在。


    正因為中國的北方廣大地區在糧食上由對江南的依賴轉為對東北糧食基地的依賴,也就決定了清政府不可能在對俄問題上妥協。因為這無異於將自己的命根子交到敵人的手中。


    至於俄國艦隊,在沒有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支持下,連馬六甲海峽都過不了。


    這一次載湉將自己的家底暴露出來一部分,也是為了保證這場戰爭的談判中中國能夠取得最大地戰果。而不是被其他用心險惡的列強趁虛而入。


    但清政府的‘亮劍’也同樣引來了英、法兩國和美國政府的政治壓力。原本沒有將中國人放在眼裏的英國政府忽然發現在遠東居然有一個國家能夠在每年增加四艘無畏級戰列艦。


    到1908年,經過三年的技術積累和對船廠的擴建改造,中國的四大造船廠可以實現同步建造‘大帝’級——也就是英國的‘無畏’級戰列艦了。以四大造船廠的能力,每家船廠都能夠保持三年裏一艘開工、一艘下水、一艘服役的建造速度。也就是說,如果清政府願意,從08年開始,每年將有4艘‘大帝’級戰列艦進入海軍服役。


    這還不包括其它船廠同時建造的裝甲巡洋艦和戰列巡洋艦。


    毫無疑問,當這樣一支龐大的艦隊出現在亞洲,英國所謂的全球戰略將徹底消失。亞洲,將成為中國人的亞洲!


    另一個對中國擁有龐大艦隊表現出‘恐懼’的是美國。06年,當清政府將一筆無比龐大的工業訂單拋給美國的時候,這筆涉及到步槍、火炮、彈藥、卡車、蒸汽機車和鐵礦石、石油等數個領域的訂單就讓羅斯福的‘大海軍’政策瀕臨破產。


    大量的工業企業將生產重心轉向更有利可圖的對華貿易上,同時,為了運輸這些工業品,原本用來製造戰艦的船台和鋼材也改為建造貨輪。到08年,因為塔夫脫的上台,這一態勢表現的更加瘋狂。


    但中國在海軍方麵的實力展示,讓一些美國議員不得不重新審視西奧多.羅斯福的政策。而這很可能會將中美兩國引向海軍軍備競賽。


    現在載湉最不擔心的反而是俄國。在他看來,現在的尼古拉二世隻是煮熟的鴨子——嘴硬。剩下來的事情已經變成三分軍事七分外交。


    怎麽保證勝利的果實不縮水,同時避免被英、法兩國訛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載湉不在乎在停火問題上拖延時間。


    現在中、俄兩國論經濟實力顯然沙皇會先承受不住,雖然這個不斷擴張的大帝國的內部矛盾還沒有徹底爆發出來,而載湉有的是時間等待時機來迫使沙皇讓步。


    不過,此時的載湉自己也沒有想好,到底要從俄國人那裏得到什麽。


    在載湉的眼中,現在的西伯利亞就像是垃圾一樣。


    貝加爾湖以北和以東不是凍土荒原就是崇山峻嶺,除了林木啥都沒有。而且像現在已經控製在手中的赤塔、阿穆爾、北海和伊爾庫茨克地區,除了大河流域之外,絕大多數土地都不適合種植農作物。


    在西伯利亞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隻有阿爾泰、新西伯利亞和鄂木斯克等地,那裏的土地肥沃的就像是鬆嫩平原一樣,但是麵積卻是鬆嫩平原的百倍。隻不過這些地方已經極為靠近歐俄了,而如果載湉想要這樣的地區,那真是逼著尼古拉二世拚命呢。


    中國不缺煤炭,西伯利亞又沒有多少石油,鐵礦將來可以從澳大利亞獲取。除了為了養活越來越的人口而需要更多的糧食產區之外,載湉實在想不出來圖西伯利亞些什麽。


    當然,在此之前,要先把俄國的軍隊徹底的從中國的領土上趕出去!


    西西伯利亞第一軍和第四軍兩個野戰主力軍團已經和近衛軍第十六集團軍在塔爾巴哈台相持了一周了。因為在之前的幾次運動戰中,兩個軍失去了所有的重炮,現在,困守塔爾巴哈台的卡姆普夫麵對近衛軍如同潮水一般的攻勢並沒有太好的應對辦法。


    按照卡姆普夫的計劃,現在這兩個軍的殘部應該撤退至烏爾紮爾,而不是堅守塔城。但是沙皇和陸軍部給他的軍令是不許後退,必須等待援軍的到來,因此他也隻能是能拖一時算一時。


    但卡姆普夫作為這支機動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已經意識到了這場戰鬥已經進入了糜爛狀態。因為伊爾庫茨克陷落,庫洛帕特金大將不可能把西西伯利亞全部的兵力投入給南方,再加上別利亞耶夫上將的中路集團軍群也同樣需要支援。因此,在他看來可能來到的援救根本無法達成驅逐對手並重新奪取戰場主動的作戰任務。


    而現在讓他帶著殘餘的45個步兵營和20個騎兵連,在沒有重炮的支援下對抗近3個師外加配屬的軍屬重炮,合計近6萬人的部隊,這無異於作死。


    麵對這種情況,卡姆普夫知道自己如果想要活命,就必須改變戰術。


    “我們沒有修建防禦工事的材料,缺乏足夠的步兵鞏固陣地,更缺乏足夠的大炮和機槍以應對對方的進攻。在敵軍機槍火力的壓製下,我們的騎兵無法通過突擊來打亂對方的部署。即使騎兵拚死打亂了對方的節奏,我們也會被周圍的敵軍消耗包圍。”


    “第一軍和第四軍剩餘的步兵團既缺乏機動性,也缺乏重武器——重武器現在都被集中到團級以上的單位進行集中使用。所以,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我決定先掩護西伯利亞第一軍撤出陣地,然後盡最大可能解救其它前線部隊。”


    經過再三權衡,卡姆普夫在給庫洛帕特金發了這樣一份電報。


    這封電報等於宣判了西西伯利亞第四軍的死刑。


    在額就河,西西伯利亞第四軍與第一軍的聯係已經被掐斷。其正遭到第16師及集團軍騎兵旅共2萬多人的進攻。在機動兵力和炮兵消耗殆盡的情況下他們存在的時間已經可以用小時來計算了。


    至於第一軍能跑出去多少,這完全取決於卡姆普夫的解圍行動了。


    卡姆普夫對於局勢還算是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的,自己的部隊除了機動優勢之外,沒有任何可以稱道的地方。讓騎兵衝鋒對方擁有機槍和迫擊炮的陣地?卡姆普夫可不認為馬槍和馬刀可以和這些每分鍾打出400發以上子彈的怪物相提並論。但現在,卡姆普夫沒得選擇。


    庫洛帕特金不得不接受了卡姆普夫的計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於187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此時魚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此時魚躍並收藏生於187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