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仍由恭王主持,和英國政府洽談,希望該國協助招募一支軍事代表團來華,負責大清海軍的訓練工作。”
這……
奕訢不得不請示一下了。
“皇上,這個,英國人是否能夠同意?”
光緒笑笑。即使是這個朝廷中號稱最通洋務的王爺,也無法清楚的了解當今世界的國際局勢。這一方麵是因為信息的閉塞,同時也是因為他們的曆史局限性所導致。
“百年以來,英國依靠著其強大的海上實力在世界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國,成為當今世界上的霸主。由於其強大的國力,在外交上,英國實行著一條不與他國結盟的‘孤立’政策。這便是他們所謂的‘光榮孤立’政策。但同時,歐洲另一強大帝國俄國也一直醉心於武力擴張。因此,雙方在中東、近東、遠東等地都有著尖銳矛盾。為了爭奪這些地區的控製權,英俄雙方的鬥爭非常激烈。起初,英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與海軍實力一直壓製著俄國。但是進幾年,隨著英國國力的下降以及法俄同盟的締結,英國在同俄國的鬥爭中逐漸疲憊,殖民地防務麵臨重大危機。為了保證其殖民地利益,英國不得不放棄其一度引以為豪的"光輝孤立"政策。他需要一個盟友,來幫助他牽製俄國人。”
皇上這麽一說,大家也都想起來,就在前兩年,因為俄國人的‘南下’戰略,英國人還差點兒和毛子打起來,為此還占了朝鮮的巨文島,後來正是大清出麵協調,承諾俄國人不會染指朝鮮——也就是從側麵承諾如果俄國意圖染指朝鮮,大清將武力抗擊——這才說服英國人交還了巨文島。而且英國人是將巨文島交給清政府而不是朝鮮,這是否也能從側麵說明英國人確實是希望和大清聯合抗拒俄國的遠東戰略呢?
“在遠東,能夠有可能牽製俄國人的,現在隻有我們,所以,英國人會明白,中國的壯大,在現階段,是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的。”
“臣請皇上的示,這個軍事援助團以多少人為妥呢?”
光緒想了想,道:“三大艦隊加上水師學堂,最少也需要三十人來華。”
光緒是希望來華的英國顧問團能多一些人,他倒是不擔心英國人了解自己的海軍虛實,因為中英海軍之間的實力差距太大了,你讓不讓人家了解,結果都是一樣。
“嗻。”
奕訢沒有問題了。
但是李鴻章還有顧慮。
“請皇上的示。英國人如是來華,我大清水師,豈不盡操之洋人之手?”
“我們的海軍,自然不可能操之洋人之手。海軍什麽時候能夠擺脫洋人,要看海軍這班人什麽時候能真正學會海戰!你學的越快,就能越早擺脫洋人。而且,洋人來華,主要是負責教學和日常督導,作戰和統兵,還是我們的人,兵權是萬萬不可操之外人之手的。另外,還需要和英國人訂立合同,約定一個期限——就十年好了——期限到了,洋人就必須離開。”
合同期限神馬的,李鴻章知道都是軟的,真正核心的,還是看你能不能獨立掌軍。也就是皇上說的什麽時候能夠真正學會打海戰了,洋人自然就能擺脫了。
光緒繼續道:“不但要請洋人進來,咱們還要走出去!”
在北洋海軍成軍之前,清廷也曾經向英國輸送過海軍留學生,像劉步蟾、林泰曾等人都是。
1877年春,清廷自福建船政後學堂第一、二屆畢業生中,選出12人作為第一批海軍留學生,啟程赴英留學,擬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限期三年。計有:劉步蟾、林泰曾、嚴複、薩鎮冰、方伯謙、葉祖珪、林永升、林穎啟、黃建勳、蔣超英、何心川、江懋祉。這12人歸國後,李鴻章選用了前9人,均擔任管帶(艦長)之要職。餘下三人,亦終生就職於其他水師。
但之前因為朝中的排外思想和人員素質問題,學習的效果非常不好。勉強算是學到點兒東西的就劉步蟾、林永生、薩鎮冰寥寥幾個——這也是為什麽劉步蟾比較‘囂張’的原因之一。但是僅憑這幾個人,如何能支撐中華這麽大一支海軍?所以光緒早就處心積慮要再向國外派遣留學人員。
因為之前的教訓,再次派遣留學人員就不能隻從福建船政學堂出人了,光緒的意思,甚至不能僅僅從水師一係出人。
“另外,希望英方每年能夠接收不低於一百名海軍學兵前往英國學習進修或者上艦實習。”
奕譞道:“請皇上的示,這留學人員要如何從學堂選派?”
光緒道:“不是都從水師學堂出人。這一百人裏麵,學堂出三十,現在的海軍士兵中選拔二十人,另外五十人,從近衛軍中抽調。”
光緒認為,當前的海軍無論是職業能力還是軍事素養,均遠遠達不到近代海軍的要求。重病需下猛藥,必須大踏步的改革海軍,才能在不遠的將來應對必然會發生的海上危機。這一場危機,在光緒的心中至關重要——勝利了,可以成為真正的地區性大國並在二十世紀初加入列強俱樂部,失敗者,則需要付出一百年的代價來追趕。
而在皇上的心中,近衛軍的職業操守明顯優於海軍多多,至於說不熟悉艦船操作和海戰,現在海軍的那幾千人有幾個熟悉的?大家都在學習階段,有一個好的積極的心態,說不定不現在海軍的那一幫人學得還快呢。
況且,不是還有個海軍陸戰隊麽。
咳咳……,想的有點兒遠了。
“迴皇上……”
奕譞還想再說什麽,卻被光緒打斷了:“不但要從近衛軍抽調學員,而且海軍三支艦隊都要成立‘糾察憲兵隊’。這個‘糾察憲兵隊’以營為單位入駐海軍基地,先以北海艦隊為試點,憲兵隊直接對海軍大臣負責,並享有直接具折上奏的權力!”
不用說,這個‘糾察憲兵隊’自然也是從近衛軍中抽調了。
李鴻章的臉上有些燥熱。
北海艦隊其實就是北洋水師,不過換了個名字而已,由原來的歸屬北洋大臣節製變成歸屬海軍衙門節製,但是人員都是老北洋的那一幫沒變。皇上這樣的安排,明顯是對老北洋的不信任和不滿意,這種不滿估計皇上已經積累了很有一段時間了,否則不可能在之前發作了劉步蟾等人後,還要來這麽一出,甚至寧可相信洋人,也不相信李鴻章的人。
李鴻章提醒自己,在北洋水師的管理和用人上,自己需要好好的總結和反思了。另外,是不是也要下力氣整頓一下淮軍老營?否則說不定那天,皇上在對陸軍來上這麽一下,到時候人就丟得更大了。
淮軍的那些軍兵是什麽成色,李鴻章其實是心知肚明的。剿滅撚軍之後,基本上就等著享福了,除了少數幾個比如宋慶、聶士成這樣的還能練一練兵,其他的大多像葉誌超一樣,腐朽不堪。葉誌超的前車之鑒不遠,李鴻章琢磨這,皇上今天這一出,是不是暗示我什麽?
李鴻章在心裏打著小九九,奕譞也不好開口說話。光緒的這一步棋,誰都知道是表示對海軍目前的訓練和整軍效果不滿,兩個海軍的直接管理人不好說話,其他人也同樣無法反對。
“同時,海軍執行近衛軍新軍事章程,包括紀律條令和軍容條令。朕已經安排為海軍定製新的軍服了,估計在冬季整訓之後,就可以換裝了!”
北洋水師——現在叫北海艦隊的冬季整訓是因為北方冬季海水會結凍,因此需要到南方溫暖的海域避寒。順便也算是拉練了。
諸位大臣見皇上都安排好了,隻能齊聲稱道:“皇上聖明。”
李鴻章猶豫了一下,覺得還是有自己提出來比較好:“請皇上的示,臣有感近年來京畿、直隸練軍武備鬆弛,戰力下降,唯恐一旦有事,不堪使用。特請旨仿海軍成例,以近衛軍入地方整頓軍備、紀律。”
光緒看了看李鴻章,道:“今日是開海軍的會,陸軍的事兒,改日再議。不過你既然有心,當著令部下自糾自律為先。”
這意思,就是給李鴻章一個改過的機會。
李鴻章連忙道:“臣遵旨!”
話題到這裏,似乎就應該結束這場會議了,但是李鴻章又提了一個問題:“請皇上的示,皇上明見萬裏,若是日本人果真欲侵略我國,是否可以先發製人?”
李鴻章這麽一說,諸位大臣都是一激靈。開了這麽長時間的會討論海軍建設,無非是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日本人要打我們了,所以我們要建設海軍,以免到時候打不過。那麽,將來打不過,現在呢?李鴻章這個問題,忽然好像推開了一扇窗戶,讓房間內的諸公都開始活動了心思。
“晚了!”
光緒擺擺手,將這扇窗又給關上了。
“打擊日本人最好的時機是定、鎮兩艦剛剛成軍之時,彼時我坐擁亞洲第一等鐵甲艦,而日本則還在風帆混合動力時代,根本無法與我抗衡。奈何當時錯失良機。現在日本人已經迎頭趕上,我們雖然仍保留著優勢,可是差距已經大大縮小,即使勝利,也將付出慘重代價。”
光緒說的是‘長崎事件’。那一次,皇上已經明確說出了‘可以將事件鬧大’,就差直接宣戰了,但是李鴻章和丁汝昌仍然秉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最終賠款了事。也許,皇上對北洋的不滿,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綜合中日兩國海軍發展的曆史不難看出,一直到1888年中國海軍較之於日本海軍仍然具有很大的優勢。當時僅北洋海軍就有二等戰艦兩艘,而日本僅有一艘,再小一級的‘巡洋艦’中國則有七艘,日本有五艘。這時候,雖然日本的艦隊實力仍然落後,可也同樣能看出來,日本已經在追趕了。比如現在已經下水的嚴島號,近兩年服役的高雄號巡洋艦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北洋海軍僅有四千多名官兵,而日本海軍則有上萬人。這也是為什麽光緒急著要擴大留洋水兵的原因。
這……
奕訢不得不請示一下了。
“皇上,這個,英國人是否能夠同意?”
光緒笑笑。即使是這個朝廷中號稱最通洋務的王爺,也無法清楚的了解當今世界的國際局勢。這一方麵是因為信息的閉塞,同時也是因為他們的曆史局限性所導致。
“百年以來,英國依靠著其強大的海上實力在世界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國,成為當今世界上的霸主。由於其強大的國力,在外交上,英國實行著一條不與他國結盟的‘孤立’政策。這便是他們所謂的‘光榮孤立’政策。但同時,歐洲另一強大帝國俄國也一直醉心於武力擴張。因此,雙方在中東、近東、遠東等地都有著尖銳矛盾。為了爭奪這些地區的控製權,英俄雙方的鬥爭非常激烈。起初,英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與海軍實力一直壓製著俄國。但是進幾年,隨著英國國力的下降以及法俄同盟的締結,英國在同俄國的鬥爭中逐漸疲憊,殖民地防務麵臨重大危機。為了保證其殖民地利益,英國不得不放棄其一度引以為豪的"光輝孤立"政策。他需要一個盟友,來幫助他牽製俄國人。”
皇上這麽一說,大家也都想起來,就在前兩年,因為俄國人的‘南下’戰略,英國人還差點兒和毛子打起來,為此還占了朝鮮的巨文島,後來正是大清出麵協調,承諾俄國人不會染指朝鮮——也就是從側麵承諾如果俄國意圖染指朝鮮,大清將武力抗擊——這才說服英國人交還了巨文島。而且英國人是將巨文島交給清政府而不是朝鮮,這是否也能從側麵說明英國人確實是希望和大清聯合抗拒俄國的遠東戰略呢?
“在遠東,能夠有可能牽製俄國人的,現在隻有我們,所以,英國人會明白,中國的壯大,在現階段,是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的。”
“臣請皇上的示,這個軍事援助團以多少人為妥呢?”
光緒想了想,道:“三大艦隊加上水師學堂,最少也需要三十人來華。”
光緒是希望來華的英國顧問團能多一些人,他倒是不擔心英國人了解自己的海軍虛實,因為中英海軍之間的實力差距太大了,你讓不讓人家了解,結果都是一樣。
“嗻。”
奕訢沒有問題了。
但是李鴻章還有顧慮。
“請皇上的示。英國人如是來華,我大清水師,豈不盡操之洋人之手?”
“我們的海軍,自然不可能操之洋人之手。海軍什麽時候能夠擺脫洋人,要看海軍這班人什麽時候能真正學會海戰!你學的越快,就能越早擺脫洋人。而且,洋人來華,主要是負責教學和日常督導,作戰和統兵,還是我們的人,兵權是萬萬不可操之外人之手的。另外,還需要和英國人訂立合同,約定一個期限——就十年好了——期限到了,洋人就必須離開。”
合同期限神馬的,李鴻章知道都是軟的,真正核心的,還是看你能不能獨立掌軍。也就是皇上說的什麽時候能夠真正學會打海戰了,洋人自然就能擺脫了。
光緒繼續道:“不但要請洋人進來,咱們還要走出去!”
在北洋海軍成軍之前,清廷也曾經向英國輸送過海軍留學生,像劉步蟾、林泰曾等人都是。
1877年春,清廷自福建船政後學堂第一、二屆畢業生中,選出12人作為第一批海軍留學生,啟程赴英留學,擬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限期三年。計有:劉步蟾、林泰曾、嚴複、薩鎮冰、方伯謙、葉祖珪、林永升、林穎啟、黃建勳、蔣超英、何心川、江懋祉。這12人歸國後,李鴻章選用了前9人,均擔任管帶(艦長)之要職。餘下三人,亦終生就職於其他水師。
但之前因為朝中的排外思想和人員素質問題,學習的效果非常不好。勉強算是學到點兒東西的就劉步蟾、林永生、薩鎮冰寥寥幾個——這也是為什麽劉步蟾比較‘囂張’的原因之一。但是僅憑這幾個人,如何能支撐中華這麽大一支海軍?所以光緒早就處心積慮要再向國外派遣留學人員。
因為之前的教訓,再次派遣留學人員就不能隻從福建船政學堂出人了,光緒的意思,甚至不能僅僅從水師一係出人。
“另外,希望英方每年能夠接收不低於一百名海軍學兵前往英國學習進修或者上艦實習。”
奕譞道:“請皇上的示,這留學人員要如何從學堂選派?”
光緒道:“不是都從水師學堂出人。這一百人裏麵,學堂出三十,現在的海軍士兵中選拔二十人,另外五十人,從近衛軍中抽調。”
光緒認為,當前的海軍無論是職業能力還是軍事素養,均遠遠達不到近代海軍的要求。重病需下猛藥,必須大踏步的改革海軍,才能在不遠的將來應對必然會發生的海上危機。這一場危機,在光緒的心中至關重要——勝利了,可以成為真正的地區性大國並在二十世紀初加入列強俱樂部,失敗者,則需要付出一百年的代價來追趕。
而在皇上的心中,近衛軍的職業操守明顯優於海軍多多,至於說不熟悉艦船操作和海戰,現在海軍的那幾千人有幾個熟悉的?大家都在學習階段,有一個好的積極的心態,說不定不現在海軍的那一幫人學得還快呢。
況且,不是還有個海軍陸戰隊麽。
咳咳……,想的有點兒遠了。
“迴皇上……”
奕譞還想再說什麽,卻被光緒打斷了:“不但要從近衛軍抽調學員,而且海軍三支艦隊都要成立‘糾察憲兵隊’。這個‘糾察憲兵隊’以營為單位入駐海軍基地,先以北海艦隊為試點,憲兵隊直接對海軍大臣負責,並享有直接具折上奏的權力!”
不用說,這個‘糾察憲兵隊’自然也是從近衛軍中抽調了。
李鴻章的臉上有些燥熱。
北海艦隊其實就是北洋水師,不過換了個名字而已,由原來的歸屬北洋大臣節製變成歸屬海軍衙門節製,但是人員都是老北洋的那一幫沒變。皇上這樣的安排,明顯是對老北洋的不信任和不滿意,這種不滿估計皇上已經積累了很有一段時間了,否則不可能在之前發作了劉步蟾等人後,還要來這麽一出,甚至寧可相信洋人,也不相信李鴻章的人。
李鴻章提醒自己,在北洋水師的管理和用人上,自己需要好好的總結和反思了。另外,是不是也要下力氣整頓一下淮軍老營?否則說不定那天,皇上在對陸軍來上這麽一下,到時候人就丟得更大了。
淮軍的那些軍兵是什麽成色,李鴻章其實是心知肚明的。剿滅撚軍之後,基本上就等著享福了,除了少數幾個比如宋慶、聶士成這樣的還能練一練兵,其他的大多像葉誌超一樣,腐朽不堪。葉誌超的前車之鑒不遠,李鴻章琢磨這,皇上今天這一出,是不是暗示我什麽?
李鴻章在心裏打著小九九,奕譞也不好開口說話。光緒的這一步棋,誰都知道是表示對海軍目前的訓練和整軍效果不滿,兩個海軍的直接管理人不好說話,其他人也同樣無法反對。
“同時,海軍執行近衛軍新軍事章程,包括紀律條令和軍容條令。朕已經安排為海軍定製新的軍服了,估計在冬季整訓之後,就可以換裝了!”
北洋水師——現在叫北海艦隊的冬季整訓是因為北方冬季海水會結凍,因此需要到南方溫暖的海域避寒。順便也算是拉練了。
諸位大臣見皇上都安排好了,隻能齊聲稱道:“皇上聖明。”
李鴻章猶豫了一下,覺得還是有自己提出來比較好:“請皇上的示,臣有感近年來京畿、直隸練軍武備鬆弛,戰力下降,唯恐一旦有事,不堪使用。特請旨仿海軍成例,以近衛軍入地方整頓軍備、紀律。”
光緒看了看李鴻章,道:“今日是開海軍的會,陸軍的事兒,改日再議。不過你既然有心,當著令部下自糾自律為先。”
這意思,就是給李鴻章一個改過的機會。
李鴻章連忙道:“臣遵旨!”
話題到這裏,似乎就應該結束這場會議了,但是李鴻章又提了一個問題:“請皇上的示,皇上明見萬裏,若是日本人果真欲侵略我國,是否可以先發製人?”
李鴻章這麽一說,諸位大臣都是一激靈。開了這麽長時間的會討論海軍建設,無非是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日本人要打我們了,所以我們要建設海軍,以免到時候打不過。那麽,將來打不過,現在呢?李鴻章這個問題,忽然好像推開了一扇窗戶,讓房間內的諸公都開始活動了心思。
“晚了!”
光緒擺擺手,將這扇窗又給關上了。
“打擊日本人最好的時機是定、鎮兩艦剛剛成軍之時,彼時我坐擁亞洲第一等鐵甲艦,而日本則還在風帆混合動力時代,根本無法與我抗衡。奈何當時錯失良機。現在日本人已經迎頭趕上,我們雖然仍保留著優勢,可是差距已經大大縮小,即使勝利,也將付出慘重代價。”
光緒說的是‘長崎事件’。那一次,皇上已經明確說出了‘可以將事件鬧大’,就差直接宣戰了,但是李鴻章和丁汝昌仍然秉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最終賠款了事。也許,皇上對北洋的不滿,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綜合中日兩國海軍發展的曆史不難看出,一直到1888年中國海軍較之於日本海軍仍然具有很大的優勢。當時僅北洋海軍就有二等戰艦兩艘,而日本僅有一艘,再小一級的‘巡洋艦’中國則有七艘,日本有五艘。這時候,雖然日本的艦隊實力仍然落後,可也同樣能看出來,日本已經在追趕了。比如現在已經下水的嚴島號,近兩年服役的高雄號巡洋艦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北洋海軍僅有四千多名官兵,而日本海軍則有上萬人。這也是為什麽光緒急著要擴大留洋水兵的原因。